《主观评价试验方法概要(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观评价试验方法概要(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乘用车主观评价试验方法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M1和小于12座的M2类汽车的主观评价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M1和小于12座的M2类汽车的主观评价试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GBT15089-1994机动车辆分类所有道路试验标准。3 试验条件3.1 试验样车3.1.1试验样车应按照出厂销售要求的规定:装备齐全,干净、干燥、完整,达到出厂合格品要求。3.1.2参加对比评价试验的样车应为相同或相近级别。3.2 试验场地3.2.1静态评价场地应足够宽敞、明亮,以便于围绕汽车检查,同时应有举升设备或地沟等设施,便于观察车辆底部。3
2、.2.2动态评价场地应保证车辆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高速行驶、紧急制动、急转向等特殊操作,必要时还应选择适当的山区和凹凸不平路面。3.3 试验载荷 车辆除规定为满载外(M1类汽车为整车整备质量加驾驶员和乘员各一名),其余在空载情况下进行。4 评分标准4.1 评分标准的概念4.1.1 十分制的概念见表1 (主观评价方法)表1 十分制的概念分值123456789l0含义极差差较差稍差接受合格好很好极好完美解释拒绝接受,需重新设计。可接受,希进一步改进没问题或极少问题。采用蜘蛛网图进行评价语与比较。十分制的蜘蛛网图4.1.2 七分制的概念见表2 (对比评价方法)表2 七分制的概念评价分数-32-
3、10123评分标准非常差差稍差相当稍好好非常好 0表示试验样车与对比样车相当。 1表示试验样车稍好于对比样车。 2表示试验样车好于对比样车。 3表示试验样车明显好于对比样车,但这可能导致生产成本的提高。因此考虑到生产成本及市场情况,应作适当改进,降低成本。 -1表示试验样车稍差于对比样车,应作适当改进。 -2表示试验样车差于对比样车,应当改进。-3表示试验样车明显差于对比样车,必须彻底改进,不能投产。 采用蜘蛛网图进行评价语与比较。+3+2+10-1-2- 3噪声平顺性操纵性能速度、马力制动性能.驾驶操作的难易度.室内感观.周围视野.实用便利性.日常保养.质量七分制的蜘蛛网图4.2 实施方法4
4、.2.1参加评价的试验人员需认真熟悉试验车辆性能及结构,并通过多次反复操作后认真填写评价表。4.2.2除按照规定评分外,十分制中,当评分低于或等于6分时,对评价结果必须加以说明。对其它评分也希望有这种说明。4.2.3试验结果取全体参加评价的试验人员的评价结果分值的平均值。4.2.4 除评分之外,对于应改进的项目,列出改进项目表,进行分级,级别分为A、B、C三类,含义如下: A用户不能接受,必须加以改进后才能生产,销售时不能出现; B50%的用户会发现,对整车性能和可靠性无重大影响,但会影响用户的购买欲望和影响公司的品牌形象,建议更改; C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发现,对车辆有细微的影响,可以边生产边进
5、行改进。 改进项目表的格式见表3。表3 改进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严重程度建议改进方法1A2B3C5试验方法5.1汽车初期主观评价5.1.1静态评价 静态评价项目见表4。表4 静态评价项目表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载荷外观外部造型、色彩、油漆质量、车辆前后左右倾斜、主要尺寸的合理性与整体协调性、各部位的间隙、面差空、满载车内色彩、空间、气味、采光与照明、车内移动方便性满载底盘布置排气管与车身间隙及减振情况、车身下隔热板安装情况、拉丝、管路、线路的走向与固定、通过性与底部防护日常使用检查与维修方便性上下车方便性空、满载车身密封性、空调暖风性能驾驶操作方便性、视野范围、灯光照射范围与亮度装卸能力与装卸方便性洗
6、车清扫性燃油添加方便性发动机仓盖开启(驾驶室举升)方便性、发动机仓盖(驾驶室)支撑杆(架)的功能及安全性日常检查的液面位置观察与添加的方便性、发动机仓内拉丝、管路、线路、皮带等的走向与接近性更换轮胎的方便性起动发动机所有仪表和指示灯的工作情况、起动质量、起动时的噪声与振动空载怠速运转怠速运转质量、车内振动与噪声、车外噪声5.1.2动态评价动态评价项目见表5。表5 动态评价项目表评价项目评价内容载荷动力性起步性能、加速性能满载操纵稳定性方向盘操作性、转向行程、原地转向轻便性、随动性、转向轻便性、回正性能、直线行驶保持性、路感空、满载制动性能冷态制动效果、制动点头、制动时的噪声与异响、驻车制动性能
7、振动噪声起步、加速行驶时的噪声、匀速行驶及颠簸路行驶时的振动噪声舒适性座椅乘坐舒适性、转弯时车身侧倾、摇晃及座椅乘坐稳定感、颠簸路行驶时的车身摇晃山区行驶性能一般行驶性能、山区连续制动性能满载5.2汽车外观主观评价 外观评价时,从车辆左前方34处开始,以顺时针方向围绕汽车一周,再以相反的方向,围绕汽车一周,对下列项目进行评价。5.2.1车外形评价 对样车外部造型、色彩、主要尺寸的合理性与整体协调性进行评价。5.2.2外部标志评价对商标(或厂牌)、型号标记的安装情况、与整车的协调性、易见性等进行评价。5.2.3间隙评价 对车身外部各部位间隙的大小和均匀性进行评价。主要部位有:车身周围、门、窗、发
8、动机罩周围、车前装饰件、保险杠、外部灯具周围、后视镜等。5.2.4表面质量评价 评价车辆外表面有无变形(面差)、磕碰伤、铆钉外露情况、油漆质量等。5.2.5安全性评价 评价车辆的棱角及毛边处理情况、人体可接触部位有无易伤人处。5.2.6汽车倾斜评价 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 在车辆的正前方、正侧面、正后方观察车辆,评价车辆的前后倾斜(姿态角)、左右倾斜、扭曲。5.3汽车检查、保养、维修方便性和安全性主观评价 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5.3.1日常检查性评价 对车辆日常检查需接触到的部位的易检性、接近性与作业空间、检查时间进行评价。5.3.2定期保养、维修性能 评价保养时
9、将车支(架)起的难易程度,在调整、紧固或拆装各装置时是否要拆卸其它零部件、接近性与作业空间、工具使用的方便性、作业时间。评价部位根据车辆的具体情况设置。5.3.4洗车、清扫性能评价座椅、仪表盘、仪表板(台)、烟灰缸等的可清扫性、地毯的易拆装性、地板的排水性、车身外表面的凹凸不平对清洗车辆的影响、底部的可清洗性。5.3.5检查、维修保养时的安全性 评价车外部棱角和毛边的处理情况、与旋转件接触的可能性、跟灼热物体接触的可能性。5.3.6洗车、清扫时的安全性 评价重点为各洗车清扫部位的棱角、毛边使人受伤的可能性。5.4汽车自然环境适应性主观评价5.4.1寒冷地区适应性评价5.4.1.1起动性能评价
10、按照使用说明书上的有关要求进行操作,评价加热时间、起动开始至初次爆燃时间、初次爆燃至连续爆燃时间、连续爆燃至稳定运转时间、用秒表或专用设备测量(参照乘用车冬季寒区试验规程中启动规范执行)。5.4.1.2预热性能评价 评价水温上升速度(温度与时间的关系)。5.4.1.3除霜性能评价 评价除霜速度、除霜面积、盲区位置。5.4.1.4除雾性能评价 评价除雾速度、除雾面积、盲区位置。5.4.1.5保温性能评价 评价前围下部的保温性能。5.4.1.6采暖性能评价 采暖性能评价操作方法见表6。试验项目暖机温升平衡等待车速(km/h)0怠速50最高档0怠速暖风控制温度控制温控开关至“热”档模式控制脚部循环控
11、制外暖风开关关全开试验时间至水温达到50至水温达到平衡至室温达到平衡15min表6 采暖性能操作方法评价时,从这样四个方面进行考虑:“怠速运转(暖机)时温升速度”、“从行驶开始到驾驶室室温平衡的温度上升速度”、“行驶时温度平衡情况”、“等待客人时车辆保温性能(等待客人、等待信号时停车,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室内温度下降情况)”。5.4.2热带地区适应性评价5.4.2.1高温 可能因高温引起的损坏。5.4.2.2座椅的通气性评价 评价大腿、臀部、背部的通气情况及发汗情况。5.4.2.3通风性能评价 汽车以30km/h车速行驶,分别评价在侧窗全开/半开、顶窗开关时各通风口的风量和各乘员座的面部、脖子、肩
12、部、腹部、膝盖等部位感受到的风量和风速。5.4.2.4隔热性能评价 评价顶部隔热性能、驾驶员、副驾驶员及乘员脚部周围的地板或前围部位的隔热性能、发动机仓周围有无热气漏入驾驶室内。5.4.2.5空调性能评价 试验在汽车空、满载条件下分别进行。 空调性能评价操作方法见表7。表7 空调性能评价操作方法试验项目行驶温降平衡等待车速(km/h)50/最高档50/最高档0/怠速空调控制温度控制温控开关至“冷”档模式控制头部循环控制内空调开关全开试验时间至室温达到平衡至室温达到平衡15min评价时,从这样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行驶开始到驾驶室室温平衡的温度下降速度”、“行驶时温度平衡情况”、 “等待客人时车
13、辆保温性能(等待客人、等待信号时停车,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室内温度下降情况)”。5.4.3防水密封性评价 评价时门窗全关、通风口全关,进行5.4.3.15.4.3.2的内容。5.4.3.1防雨密封性评价 在淋雨试验台上,按照GBT124801990 客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中的规定,评价渗漏水部位和情况。5.4.3.2溅水密封性评价 汽车以30km/h车速通过水深为200mm的溅水池,评价渗漏水部位和情况。5.4.4泥泞路行驶时车身等部件脏污评价 雨天时在砂石坏路行驶(晴天可在路上洒水进行),进行5.4.4.15.4.4.3的内容。5.4.4.1车身脏污评价 评价侧面(门玻璃、侧窗玻璃、门锁及把手、
14、后视镜、车门周围、行李仓门锁及把手、门下窗等部位)、前面(前玻璃、大灯、雾灯、转向灯、发动机仓盖及锁等部位)、后面(后窗玻璃、后灯、后背门、行李仓盖、锁及把手等部位)的脏污情况。5.4.4.2其它各总成脏污评价 评价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车桥、车架、制动系统、油箱、蓄电池等部位的脏污和散热器及面罩的堵塞情况。5.4.5防尘密封性评价 试验前将样车车内外清洗干净,在驾驶室内主要部位贴上黑色胶纸,用目视评价灰尘堆积情况,对驾驶室内仪表板、座椅、地板、卧铺、车门及扶手、驾驶室顶部、其它电器仪表、遮阳板、窗帘等部位灰尘进入情况进行评价。5.5汽车振动主观评价 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5.
15、5.1停车时的振动评价5.5.1.1起动停机时的振动评价 车辆停放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起动、停机操作,对在起动和停机时车身、座椅、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变速杆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5.5.1.2怠速运转时的振动 车辆停放在平整的场地上,发动机怠速运转,对离合器踏板、加速踏板、制动踏板、变速杆、方向盘、地板、座椅、行李架、顶棚、天窗、侧窗、车身及车箱、 (内、外)后视镜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5.5.2起步、制动时的振动评价5.5.2.1起步时的振动评价 用正常起步应当使用的档位平缓起步,对车身、离合器、加速踏板、变速杆、方向盘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5.5.2.2制动时的振动
16、评价 在干燥的平直路面上以一定初速度平缓制动到停车,制动初速度为:M1类车80km/h,其它车辆65km/h,对制动过程中的车身振动、制动点头、制动踏板抖动、方向盘抖动情况进行评价。5.5.3行驶时的振动评价 在干燥的平直路面上进行行驶,行驶方法为: 匀速行驶:40km/h至最高车速的90%之间(其中每20km/h为一级)。 加、减速行驶:从40km/h加速至最高车速,再减速回40km/h。 进行5.5.3.15.5.3.4的内容。5.5.3.1车身振动评价 对坐垫、后视镜、地板、顶棚、行李架、侧窗玻璃、车门、车内发动机罩盖、仪表台、车身内饰板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5.5.3.2操纵件
17、抖动评价 对方向盘、变速杆、手制动杆、加速踏板、离合器踏板;制动踏板等部位的振动抖动情况进行评价。5.5.3.3晃动评价 车身的左右晃动评价。5.5.3.4振动评价 匀速行驶时通过水泥路面接缝时的振动。5.6汽车噪声主观评价5.6.1怠速运转时车外噪声评价 汽车停放在空旷、平坦的场地上,距离周围能产生回声的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lOm。汽车发动机怠速运转,分别在汽车外部正前方、左右正侧面和正后面距离车辆12m处对车辆噪声情况进行评价,并在记录表的评分说明栏目中说明噪声来源。5.6.2起动、怠速运转和熄火时车内噪声评价 汽车停放在空旷、平坦的场地上,距离周围能产生回声的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lOm。
18、侧窗关闭,在车内评价下列项目,并在记录表的评分说明栏目中说明噪声来源。 门开关声、暖风空调噪声、顶部换气扇运转噪声。 起动时车内噪声。 发动机怠速运转时,室内共振噪声、座椅振动噪声、内饰振动噪声、侧窗玻璃振动噪声、顶窗换气扇振动噪声、发动机运转噪声、变速箱空档噪声(离合器接合与分离两种工况)、异响。5.6.3行驶时车内噪声评价 汽车侧窗关闭,在干燥的平直路面上进行匀速行驶,行驶方法为:a. 匀速行驶:40km/h至最高车速之间(其中每20 km/h为一级):b. 加减速行驶:40km/h平缓加速至最高车速的80%,再平缓减速至40km/h;c. 滑行:发动机怠速运转,变速箱空档,自最高车速的8
19、0%滑行至停车;d. 制动减速行驶:以正常操作自最高车速的80%平缓制动减速至停车;e. 排气制动减速行驶:以排气制动自最高车速的80%制动减速至停车。 在不同位置乘坐,进行有效区分并评价吸气噪声、排气噪声、风扇噪声、发动机噪声、变速箱噪声、传动轴噪声、后桥噪声、轮胎噪声、风噪声、共振噪声、顶棚振动噪声、顶窗换气扇振动噪声、后围后背门振动噪声、侧窗振动噪声、座椅振动噪声。5.7汽车发动机系统主观评价 试验汽车满载。5.7.1发动机运转稳定性评价 发动机怠速运转,变速箱空档时,进行下列操作,评价发动机转速变化情况: 怠速运转稳定性: 怠速运转时急加速的稳定性: 发动机在额定转速时突然松开加速踏板
20、,评价怠速恢复情况; 发动机在怠速运转时,打开排气制动,评价发动机转速变化情况。5.7.2熄火性能评价 发动机由怠速时手动熄火,评价熄火操作方便性和熄火容易性。5.7.3加油方便性评价 为试验车加注燃油,并评价下列项目: 油箱口位置; 加油口的角度、大小、形状: 油箱盖开启方便性、开启力: 加油时的通气性和返油情况: 油箱容积(连续行驶里程)。5.7.4冷却液更换方便性评价 为试验车更换冷却液,并评价下列项目:放水口位置、开启方便性与开启力; 放水所需时间与彻底性: 加水口位置、角度、大小、形状: 加水时的通气性、返水情况; 液面观察方便性; 排气口的位置、开启方便性与开启力; 排气所需时间与
21、彻底性。5.7.5起步性能评价5.7.5.1平坦路面起步性能评价 离合器与加速踏板正常操作和快速操作时,评价发动机是否容易熄火,转速下降特性,各种警报信号是否正确报警。5.7.5.2坡路起步性能评价 在各种坡路上(5%最大爬坡度)考核起步的易操作性,离合器缓慢接合,评价发动机是否容易熄火,转速下降性,各种警报器是否能发出警报。5.7.6汽车前后振动评价 进行下列操作,对汽车的前后振动进行评价: 脚由加速踏板上突然松开:档位为I、档,初始转速为怠速+200rmin; 匀速行驶:档位为I、档,转速为最大扭矩时的转速; 变速行驶:在上述匀速行驶工况下快速踩下加速踏板,然后迅速恢复。5.7.7加速时过
22、渡性评价 评价加速踏板踏下(普通、急踏)ls内车速(或发动机转速)的响应性。使用档位:档至最高档,初始车速:各档最低稳定车速。5.7.8加速过程中过渡性评价 评价加速踏板踏下(普通、急踏)5s时车速(或发动机转速)的相应性。使用档位:档至最高档,初始车速:各档最低稳定车速。5.7.9加速性能评价 评价各档位的加速性能。5.7.10爬坡性能评价 在设计最大爬坡度情况下评价行驶情况; 山区行驶:在山区一段lOkm的路段(平均坡度5%、最大坡度810%左右)上全油门行驶,评价各档的爬坡能力。5.8汽车操纵稳定性主观评价 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5.8.1方向盘操作性评价 评价方向盘的大小
23、、粗细、角度与调节性能、手感、自由行程、转向行程、原地转向轻便性。5.8.2一般行驶性能评价 在一段平直路面上行驶,转动方向盘,评价转向随动性;转向轻便性、回正性能、撒手和方向盘转动不超过30然后撒手两种情况下的直线行驶保持性能、路感、侧倾、转向时的乘坐舒适性。5.8.3定圆周行驶(稳态回转)性能评价在一块平整的场地上,沿直径为30m的圆周线上进行加速行驶,评价侧倾特性、横向摆动特性、侧滑或甩尾车速、方向可控性、过多或不足转向。5.8.4变车道行驶性能评价 在各种车速下进行变车道行驶,评价车身侧倾、车身横摆、方向可控性、随动性、回正性能。5.8.5蛇形试验以各种车速进行蛇形行驶,标桩间距:乘用
24、车30m。评价随动性、转向轻便性、车身侧倾、车身横摆、横摆收敛性、侧滑情况。5.9汽车制动性能主观评价 动态试验在汽车满载和空载条件下分别进行。5.9.1静态评价 车辆停放在举升机上,评价下列项目: 制动管路布置的合理性,有无扭曲、干涉等: 制动液容量的观察与制动液的加注方便性; 制动系统调整、拆装方便性: 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调整方便性; 制动踏板操作性:踏板位置、角度、踏板力、行程: 驻车制动操作性:手柄位置、角度、拉力、行程调整方便性。5.9.2冷态制动性能评价 分别在良好干燥路面、湿滑路面、涉水路面上操作,进行5.9.2.15.9.2.3的内容。5.9.2.1低速紧急制动性能评价 以初
25、速度30km/h紧急制动至停车,评价制动效能、跑偏、车轮抱死、制动噪声、随动性、踏板力、制动点头。5.9.2.2中速行驶正常减速制动性能评价 以初速度80 km/h正常减速制动至30km/h,评价制动效能、跑偏、制动噪声、随动性、踏板力、制动点头。5.9.2.3高速缓减速制动性能评价 以最高车速为初速度缓减速制动至80km/h,评价制动效能、跑偏、制动噪声、随动性、踏板力、制动点头。 5.9.3专项操作评价5.9.3.1山区行驶制动性能评价 试验汽车满载,在山区一段长度不少于lOkm(本路段安徽地区目前没有发现,但是黄山汤口有4公里左右的路段)、平均坡度不小于5%的下坡坡道上行驶,评价连续制动
26、效果、制动系统容量、振动、异响、制动点头、踏板力与踏板行程随制动摩擦副温度升高的变化。5.9.3.2弯道制动性能评价 在一块足够大的平坦场地上画出一个弯道,弯道半径为15m,分别在良好干燥路面、湿滑路面、涉水路面情况下以初速30km/h进行(缓、紧急)制动,评价制动效能、方向可控性、跑偏、甩尾情况。5.9.4排气制动性能评价 试验车满载,在良好干燥路面上使用排气制动,评价下列项目: 评价平直道路上各种车速下的减速效果、噪声、异响; 评价山区下坡行驶时减速效果、噪声、异响。5.9.5驻车制动性能评价 在良好干燥路面上使用驻车制动,评价下列项目:驻坡能力;车速10km/h以下的制动效果。5.10汽
27、车使用方便性主观评价 本试验推荐进行对比评价。5.10.1上下车方便性评价 试验车停放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5.10.1.15.10.1.4的内容。5.10.1.1乘客门评价 评价乘客门的开关或手柄使用方便性、乘客门的开关速度、全开时的有效宽度、高度。5.10.1.2脚踏板评价 评价各级上下车脚踏板的高度、宽度、深度、固定与表面防滑情况。5.10.1.3上下车扶手评价 评价各个上下车扶手的位置、长、粗、宽、扶握感觉。5.10.1.4上下车安全性评价 评价上下车时人的姿态、有无易伤人部位。5.10.2乘客区评价5.10.2.1舒适感评价评价车身内的布置、内饰的颜色、协调性与安装质量、采光与照明、密
28、封性、座椅乘坐舒适性、卧铺使用舒适性。5.10.2.2居住空间评价 评价车身内部空间、乘员的头部、肩部、腿部及脚部的周围空间、座椅(卧铺)间的距离。5.10.2.3室内移动方便性评价 评价客车内部的通道宽度、车内移动换位方便性、驾驶员侧 副驾驶员侧移动的方便性。5.10.2.4车内设施设置与使用方便性评价 评价供乘客使用的有关服务设施的使用方便性。5.10.3视野评价 分别在车辆静止和行驶中进行5.10.3.15.10.3.3的内容。 5.10.3.1视野 前视野、侧面视野、后视野、内视野、视野连续性、盲区面积与位置。5.10.3.2辅助装置 辅助装置(后视镜、刮水器、遮阳板等)的配置、功能与
29、调整方便性。5.10.3.3灯光 夜间各灯光的亮度、照射范围、光均匀度、光影(前风挡玻璃、门窗玻璃、后视镜等位置)。5.10.4驾驶操作方便性评价 分别在车辆静止和行驶中进行5.10.4.15.10.4.8的评价。5.10.4.1驾驶区 评价驾驶区的进出方便性、色彩、操作空间、行驶中左脚的放脚空间、与乘客区的隔离情况。5.10.4.2方向盘 评价方向盘的大小、倾角及调整量、上下位置及调整量、操作力、行程与自由行程。5.10.4.3驾驶员座椅 乘坐舒适性与坐姿、前后位置及调整量、上下位置及调整量、座垫与靠背角度及调整量、与方向盘中心的偏移量。5.10.4.4踏板 评价各操作踏板的位置、角度、行程
30、与自由行程、与其它踏板间的间隔及高度差。5.10.4.5操纵杆 评价各操纵杆的手柄位置、手感、行程与空行程、操作力。5.10.4.6开关 评价各开关的位置、易见性、操作力、行程、操作角度与操作方便性。5.10.4.7仪表布置 评价仪表、警报灯、指示灯的易见性。5.10.4.8安全带 评价安全带摘下、系上、收回性能、偶发事故时解除的方便性。5.10.5附属设备使用性能评价 进行5.10.5.15.10.5.7的评价。5.10.5.1货箱(行李仓) 评价后备箱(行李仓)的容积、装卸货物(行李)的方便性、货物(行李)摆放位置与固定、行李的防水及防尘保护、防盗安全性等。5.10.5.2发动机罩锁 评价发动机罩锁开锁手柄位置、易见性、操作力、行程或角度。5.10.5.3音像设备 评价音像设备的操控方便性、音响效果、图象效果与车内观看方便性。5.10.5.4杂物箱 评价杂物箱容量、取放物品方便性。5.10.5.5烟灰缸 评价烟灰缸容量、开闭方便性。5.10.5.6点烟器 评价点烟器的位置、使用方便性。5.10.5.7室内灯(顶灯)评价室内灯(顶灯)亮度、开关方便性。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