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系统设计(共1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伺服系统设计(共16页).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目录 专心-专注-专业1、前言1.1设计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基本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电子电路的设计和实验能力; 3、熟悉并学会选用电子元器件,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1.2设计内容1、分析和设计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用绘图软件(matlab)画原理图还有波形图;2、分析并理解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原理。2、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原理及电路设计2.1伺服系统基本原理及系统框图 伺服系统三环的PID控制原理:以转台伺服系统为例,其控制结构如图2
2、-1所示,其中r为框架参考角位置输入信号, 为输出角位置信号.图2-1 转台伺服系统框图伺服系统执行机构为典型的直流电动驱动机构,电机输出轴直接与负载-转动轴相连,为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速度和加速度性能,引入测速机信号作为系统的速度反馈,直接构成模拟式速度回路.由高精度圆感应同步器与数字变换装置构成数字式角位置伺服回路.转台伺服系统单框的位置环,速度环和电流环框图如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图2-2 伺服系统位置环框图图2-3 伺服系统速度环框图图2-4 伺服系统电流框图图中符号含义如下:r为位置指令;为转台转角;为PWM功率放大倍数;为速度环放大倍数;为速度环反馈系数;为电流反馈系数;L
3、为电枢电感;R为电枢电阻;为电机力矩系数;为电机反电动势系数;J为等效到转轴上的转动惯量;b为粘性阻尼系数,其中J=+,b=+,和分别为电机和负载的转动惯量,和分别为电机和负载的粘性阻尼系数;为扰动力矩,包括摩擦力矩和耦合力矩。 假设在速度环中的外加干扰为粘性摩擦模型: 2-1控制器采用PID控制+前馈控制的形式,加入前馈摩擦补偿控制表示为:式中,和为粘性摩擦模型等效到位置环的估计系数,该系数可以根据经验确定,或根据计算得出。被控对象为一个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伺服系统系数和控制参数在程序中给出描述,系统采样时间为1ms。取M=2,此时输入指令为正弦叠加信号:,其中A=0.5,F=0.5.考
4、虑到,L和的值很小,前馈补偿系数和等效到摩擦力矩端得系数可近似写为: 2-2式中,为经验系数,摩擦模型估计系数和为: 2-3 2-4系统总的控制输出为: 2-5 式中,为PID控制的输出,其三项系数为=15,=0.1,=1.5.程序如chap01控制系统的simulink程序:chap01,如图2-5和图2-6所示。图2-5 三环控制的simulink仿真程序 图2-6 电机模型的simulink仿真程序(1)带摩擦无前馈补偿时的仿真。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如图3-1和图3-2所示,由于静摩擦的作用,在低速跟踪存在“平顶”现象,速度跟踪存在“死区”现象。(2)带摩擦有前馈补偿时的仿真。正弦叠加信号跟
5、踪如图3-3和图3-4所示,采用PID控制加前馈控制可很大程度地克服摩擦的影响,基本消除了位置跟踪的“平顶”和速度跟踪的:死区,实现了较高的位置跟踪和速度跟踪精度。2.2 伺服系统的模拟PD+数字前馈控制伺服系统的模拟PD+数字前馈控制原理针对三环伺服系统,设电流环为开环,忽略电机反电动系数,将电阻R等效到速度环放大系数Kd上。简化后的三环伺服系统结构框图如图2-7所示,其中u为控制输入。图2-7 简化后的三环伺服系统结构框图采用PD加前馈控制方式,设计的控制规律如下: 2-6式中,。 2-7即将控制律带入上式,得: 2-8取:,得到系统的误差状态方程如下: 2-9由于J0, 则根据代数稳定性
6、判据,针对二阶系统而言,当系统闭环特征方程式的系数都大于零时,系统稳定,系统的跟踪误差e(t)收敛于零。被控对象为一个具有三环结构的伺服系统。伺服系统参数和控制参数在程序中给出描述,系统输入信号的采样时间为1ms,输入指令为正弦叠加信号:,其中A=1.0,F=1.0.u(t)为控制器的输出,伺服系统参数为:,b=0.50, , , .则,。程序如chap02如图2-8.曲线图3-5,曲线图3-6,曲线图3-7.图2-82.3 伺服系统的程序 根据是否加入摩擦干扰和前馈不偿分别进行仿真。初始化程序:chap01%Three Loop of Flight Simulator Servo Syste
7、m with Direct Current Motorclear all;close all;%(1)Current loopL=0.001; %L1 Inductance of motor armatureR=1; %Resistence of motor armatureki=0.001; %Current feedback coefficient%(2)Velocity loopkd=6; %Velocity loop amplifier coefficientkv=2; %Velocity loop feedback coefficientJ=2; %Equivalent moment
8、 of inertia of frame and motorb=1; %Viscosity damp coefficient of frame and motorkm=1.0; %Motor moment coefficientCe=0.001; %Voltage feedback coefficient%Friction model: Coulomb&Viscous FrictionFc=100.0;bc=30.0; %Practical friction%(3)Position loop: PID controllerku=11; %Voltage amplifier coefficien
9、t of PWMkpp=150;kii=0.1;kdd=1.5;%Friction Model compensation%Equavalent gain from feedforward to practical frictionGain=ku*kd*1/R*km*1.0; Fc1=Fc/Gain;bc1=bc/Gain; %Feedforward compensation%Input signal initializeF=0.50;A=0.50;ts=0.001; %Sampling timeM=2;if M=1 %Sine Signalk=5000;time=0:ts:k*ts; %Sim
10、ulation timerin=A*sin(2*pi*F*time);drin=2*pi*F*A*cos(2*pi*F*time);elseif M=2 %Random SignalT=4999;time=zeros(T,1);rin=zeros(T,1);drin=zeros(T,1); rin(1)=0;drin(1)=0;for k=1:1:Ttime(k+1)=k*ts; %Random signal rin(k+1)=A*sin(2*pi*F*k*ts)+0.5*A*sin(2*pi*0.5*F*k*ts)+. 0.25*A*sin(2*pi*0.25*F*k*ts); drin(k
11、+1)=(rin(k+1)-rin(k)/ts;endEnd初始化程序:chap02%Flight Simulator Servo Systemclear all;close all;J=2;b=0.5;kv=2;kp=15;kd=6;f1=(b+kd*kv);f2=J;F=1;A=1;t=0:0.001:10; %Simulation timer=A*sin(2*pi*F*t);dr=2*pi*F*A*cos(2*pi*F*t);ddr=-4*pi*pi*F*F*A*sin(2*pi*F*t);3、仿真波形图图3-1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图3-2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图3-3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图3-4
12、 正弦叠加信号跟踪图3-5 位置波形图3-6 给定与相应波形结论此伺服系统在三环结构作用之下,由MATLAB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在正弦给定信号的作用下,系统在调节时间小于等于1S的范围内,能够做到无静差跟踪。这样实现了伺服系统快速的跟踪给定的设计要求。心得与体会 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较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在设计过程中,与同学分工设计,与同学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运筹帷幄,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
13、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设计,我深深体会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用两周的时间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学会脚踏实地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次电机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本人学到了伺服系统三环的PID控制原理。伺服系统执行机构为典型的直流电动驱动机构,电机输出轴直接与负载转动轴相连,为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速度和加速度性能,引入测速机信号作为系统的速度反馈,直接构成模拟式速度回路。由高精度圆感应同步器与数字变换装置构成数字式角位置伺服回路。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自己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了学以致用,突出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心情,从中发现自己平时学习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从而加以弥补。参考文献 1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李德华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裴润,宋申明自动控制原理(上册)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4黄忠霖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51先进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6自动控制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