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共4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347019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共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共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共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先秦、秦汉时期(共4页).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1讲 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高考动态与对策】对于先秦时期相关知识点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政治史与文化史。政治史主要考查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分封制与宗法制。经济史主要考查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文化史则侧重于“百家争鸣”现象的考查。复习备考时,一是要理解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特点、关系,特别是宗法制的影响;二是识记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理解并区分各个流派的思想特征;三是注意中西历史比较分析,如与古希腊民主政治和人文精神的对比分析。近几年高考查对秦汉时期历史知识点考查主要是侧重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和思想上的新儒学。复习备考

2、应注意秦汉时期官僚制度的内容与特征的把握,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与特点,并理解其影响。此外,需结合秦汉时期的经济的发展,认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综合把握相关考点。【热点重点强化】一、 政治部分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三个特点一是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二是尚未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2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周秦之际政治10大变化(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

3、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3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权力高度集中。(2)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皇位世袭制。(3)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垂直管理地方。(4)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度,彼此分工、相互配合、互不统属、互相牵制。(5)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比较中央政治体制地方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政治特点周代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下的世卿世禄制

4、度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奴隶制的贵族政治秦汉官僚政治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郡县制(汉为郡国并行制),按地域划分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的封建官僚政治5.宗法制理解中的几个关键点宗法制是商周时期确立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有严格的规定和很强的约束力。宗法观念是保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理念和思想,并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和制度约束力。宗法制度随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而消失,但宗法观念至今存在。在解题过程中,如果看到以下字眼,那么一般都与宗法制有关。(1)

5、一个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两个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3)三个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4)四个重要观念:“亲亲、尊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风气、荫庇心态”。6.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分 封 制宗 法 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

6、在一起。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二、经济部分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10大特点(1)世界地位:长期领先,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2)经济重心:由北而南,区域特色

7、明显。(3)生产力标志:铁器和牛耕。(4)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5)耕作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6)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经验积累、工具改进、水利工程、个体组织等)。(7)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8)社会问题:土地兼并,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9)从属部分:手工业和商业一直是农耕经济的补充,处于从属地位。(10)指导思想:重农抑商政策。2六大视角认识小农经济的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

8、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2)政策: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中国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科技。(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9、,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5)民族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3.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1)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2)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思想文化部分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都谈论了“人性”:即人性是什么,孔子的“仁”包含了对人性的看法,孟

10、子提出“人性本善说”,荀子提出“性恶论”。(2)都主张以德、礼治国: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要求统治者“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3)先秦儒家思想用人性论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即以“德”“礼”治国,主张人应该先“仁义”后“礼”,达到这个境界才有“德”。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汉代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汉代儒学吸收了刑名之学的思想,认识到礼乐刑政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主张将仁政与法政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先秦儒学致力于理想化的政治秩序而批判暴政,

11、汉代儒学承认现实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合理性,维护现实统治。先秦儒学属于显学,但未受统治者重视,汉代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3.先秦诸子和董仲舒在如何治国、做人方面的思想“分歧”治国思想孟子主张“仁政”,反对刑杀;法家主张实行中央集权,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提出遵循自然,对鬼神敬而远之;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1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主张,认为包括君主在内的人都应该敬畏“天”(即自然)人生态度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儒学思想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君舟民水”;墨子主张“兼相爱”;韩非子则认为君贵民轻;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4.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汉代新儒学增加了以下内容(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理论,神化皇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2)“大一统”思想,并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等思想

13、。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汉代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 化皇权。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四模块综合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1)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3)思想: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

14、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4)教育: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2先秦的政治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间的关系如何?(1)与经济:分封制是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两者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支柱。(2)与思想文化: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克己复礼”成为孔子主要的政治诉求。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经济、思想文化之间有何关系?(1)与经济:封建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专制集权制度所提供的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作为保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专制集权来保护封建土地私有。(2)与思想文化:法家的集权、法治思想为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此制度的工具。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