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作业(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335288 上传时间:2022-05-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费心理学作业(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消费心理学作业(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费心理学作业(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费心理学作业(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论文题目: 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 学 院: 理 学 院 专业班级: 工 程 力 学 12-2 学 号: 学生姓名: 平 志 海 指导教师: 王 建 国 二0一五 年 五 月 三日摘要 饮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物质的丰富程度和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有着显著的区别。本文从饮食观念与价值取向、饮食对象、饮食方式、饮食性质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的区别,并简要分析了两者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

2、区性。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植根于该民族的自然资源之中,受一定的经济状况所制约。中西方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中餐以五谷、熟食、素食为主,以肉食、蔬菜为辅,讲究无味调和。中国历代传统烹饪手法技艺精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人们在味觉方面的追求之外,还有色、香、形、声、器等方面的需求,最后是调和 ,西餐大致可分为法式、英式、意式、俄式、美式等几种。不同西餐的主要特点:1西菜之首法式大餐。2西菜始祖意式大餐。 3简洁与礼仪并重英式西餐。4营养快捷美式菜肴。5吃以结实、纯正德国菜肴。 6西菜经典俄式大餐。关键词:1.

3、饮食文化 2.消费心理 3.比较。这里简要从下面六个方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说得不好听,就像给机器加油一样。 中国则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会说这盘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这说明,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再说原

4、料。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西方饮食追求个体的生理需要,以营养为最高标准。因而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口感、香味、色泽、造型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即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过于单调,从理智角度讲,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中国饮食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缘故,约束压抑自身的生理欲求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中国人把人生之至乐定位在饮食上,将人生精力倾泻导

5、向于饮食,从而导致饮食文化的超常发达。人们以餐桌为天堂之一隅,以追求由感官而至内心的愉悦为要。这种饮食倾向与以宏观、乐天、模糊及不可捉摸为显著特点的中国哲学相结合,与“中庸”、“阴阳五行”等思想学说相融会,因而中国人追求饮食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设法从感官上把握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觉,并用“色、香、味、形、器、名”等可感、可述、可比的因素将这种意境具体化,其中的“美味”又是最值得珍视和津津乐道的。尽管中国饮食也讲究食疗、食补、食养、“医食同源”,重视饮食的养生治病,但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显然,我们对美味的追求压倒了理性。因此中国饮食是一种美性饮食观念。二饮食性质有科

6、学性和文化性之别 西方主要以直观的、食物成分的种类、含量,简单明了的量化来达到营养目的。例如,西餐中最为普遍的汉堡包,它是由两片夹有牛肉煎饼或干酪的圆形面包组成,再加上生菜或西红柿,通常还配有一小袋炸薯条和一杯果汁或牛奶,其重量约为400 克、热量1000 千卡、蛋白质30 克40 克、脂肪40 克以上,其中脂肪的热量要占总热量的30%40%,此外还有钙约450 毫克、 铁5毫克、维生素A600 国际单位、维生素B10.8 毫克、维生素B21 毫克、维生素C7 毫克,其营养成分完全能满足人的一日一餐的营养需要。在法国什么都讲究“标准”,厨房台面上大大小小的天平随处可见,大到可以称几公斤的原料,

7、小到可以称几克的调味品。法国的厨师绝不允许用人的感官取代磅秤,再资深的厨师也从不凭经验代替工具,同样也绝不允许用口尝味。标准化的最大优点在于食物滋味的恒稳,不同厨师制作的菜肴滋味毫无两样。 在中国不仅同一师傅教出的徒弟做菜口味不一,而且师傅本人在不同时间做同一菜肴也会有不同的口味。因而中国烹饪界流行“千个师傅千个法”的宽松标准和“适者口珍”的准则。但中国在饮食活动中所包含的文化积淀因素却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餐厅的匾额、楹联,既是书法又是文学;宴席的酒曲、酒令,既是音乐又是文学。所以说,中国饮食长于直觉感悟,凭经验、重功能以及效应和结果的把握,具有身心的愉悦性。西方饮食长于理性分析,重营养的合理

8、搭配,具有现代科学的合理性。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随中国历史而源远流长。据西方统计,中国人吃的蔬菜有 600 多种,是西方的六倍还多。在中国的日常饮食结构中,素菜占据主导位置,而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者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饮食结构中,所以在中国自古就有“菜食”的说法。这种饮食传统,主要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认为植物为“无灵”,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素食主义。相较于中国饮食文化,西方更重视营养和热量的合理搭配,喜欢牛排、大白鱼、大白肉等“硬菜”,对蔬菜等多以生食为主,如西方菜沙拉就是西红柿、黄瓜、生菜、洋葱等混以沙拉酱,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保证

9、食物的营养不流失。并且其拥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这种饮食传统与西方人崇尚冒险、开拓的文化一脉相承。西餐的调味包括烹制前调味,烹制中调味和烹制后调味。因为以肉食为主,使得盐、胡椒成为西餐两大基本调味品。盐可定味道,胡椒可以去腻,清除异味,保鲜,三、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即饮食选择品类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国人大多以咸为主。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

10、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从食物的营养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显得比较健康合理,他们是高纤维素,低脂肪糖的食品。而西方的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热量,但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注意饮食健康。在保持食物天然

11、营养方面,西方的一切烹调手法的确胜人一筹。比如说,西方人喜欢吃生菜,如蔬菜、水果、色拉,牛排也是西方人所钟爱的食物之一,在我们看来要把牛肉煮得熟透才可吃,而在西方人看来,不完全熟透的牛排,才能尽显其美味和丰富的营养,他们注意的是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在这一点,的确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四、饮食方式的不同 比如西方人侧重交谊,中国人注重气氛和愉悦;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中国人习惯用筷子。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就说餐

12、厅里的点菜,西餐的菜单大多只有一页纸,最多是正反面,还包括了饮料和甜品,越是好的餐厅,大多菜单越短,就像西方文化,虽然也很丰实,很深刻,但它的集中度很高。中餐则不同,菜单一般都很长,选择很多,点菜变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是多样的融合,它的丰实表现在多样化上。西餐是每个人点自己的菜,中餐是主人把菜都点好大家只管吃。 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有人说现在还用刀子来切带血的牛肉的民族一定是文明进化得不够,不过因为刀叉很实用,老外也没有改的愿望。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老外时常惊奇中国人怎么能灵巧地用筷子夹起盘中软软的豆腐和滑滑的花生米。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

13、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形成“群享”的方式。中国家庭传统宴席与其说是顿丰盛的美餐,不如说是一顿唤起天伦之乐的活动。人们以筷子为主要摄食餐具,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体现了中国文化重和乐的心态。“饮食,所以合欢也。”通过饮食来促进和协调人际关系,敦睦感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在西方,

14、饮食则以“独享”方式进行。以刀叉为主要摄食餐具,奉行分餐制。客人根据自己的喜好点菜,人各一盘,互不干扰,表现出西方对个性的尊重。西方的宴会流行自助餐,西餐付款实行AA 制,这些无不渗透着“个人独享主义” 的思想和感情色彩。结论: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其实食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吃什么,不在于吃的味觉,而在于它的吃法、吃的方式。不论什么食品,过到嘴里和肚子里之后都变成了生物学和营养学的问题,而在吃之前,则更能反映文化的习惯。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西饮食文化消费

15、心理的理解。五菜肴制作有综合型与分解型之别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从城市到农村,从汉族到各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锅底为圆形。而西方饮食文化中的煎锅是平底的。由于这两种文化中的烹饪器具不同,反映出的文化物质也不同。 在中餐菜肴制作中,虽有整鱼、整鸡或整羊等,但基本上是以丝、丁、片、块、条等为主的料物形状。上火前,它们是独立的个体形式,但放到圆底锅翻炒后便按照厨师的构想进行交合,出餐后,装入盘的是一个色、香、味、形俱佳的整体。因此中餐菜肴的制作,从“个体”到“整体”的转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分久必合”、“天人合一”及“合欢”等“合”的哲学思想。西餐的平底锅不适合翻炒式的烹调方式,所以西餐中的

16、半成品多被加工成片状或扁圆型,以便于在平底锅中进行上下两面的加热和上色,其形状特征在加工时是独立的,上火时从生到熟也是独立的。这一特征突出了西方文化中“自我形象”、“自我实现”和“自我抉择”等“独”的意识。六烹调加工有技艺型和技术型之别 中国烹饪为了追求色、香、味、形之美之奇,在刀工、火候等方面具有特强的技艺性,其中绝大部分技艺为机械所不能代替,有的技艺也为科学所不能解释,甚至有些为绝技、绝招,这些技艺或散布于民间,或出入于宫廷,争奇斗艳,层出不穷,变化曼妙,令人有无穷无尽的享受,更是机械所永远无法取代的。 西方饮食中的烹调加工具有显著的技术性,例如天平、量筒、温度计等工具非常普遍,属于技术型

17、的加工方法。它可以借助机械而大批量的快速生产,从而缩短了就餐的时间,提高了效率。尽管随着国际经济的日趋一体化,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旅游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饮食文化的融合是大趋势,但这种融合并不会导致各自个性的完全丧失,也不会将世界各国的饮食融合成一种全无个性的全球统一的“大锅饭”。从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中可以看到,饮食文化的根深深地植于各民族的土壤之中,融合与吸收只是局部的,有取舍的。当外在的演变开始侵蚀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并冲击到内核时,人们就会回过头来强调自己的特色,产生文化反弹。这些维系民族个性存在的特质必将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断追求食物的新奇特异、不同风味则是人的本能,而这又强调了饮食文化个性存在的必要性。因此饮食文化的民族性必将存在,各国饮食文化也将在不断交流中发展自己。参考文献:1中西饮食文化消费心理比较-商场现代化.作者:李青,李伯伟2007年09. 2餐饮消费心理与经营策略. 作者:王婉飞。 北京: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3旅游心理学. 作者:李祝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民族文化心理与饮食习俗的跨文化对比分析.作者:腾延江、王勇。2005.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