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共2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腔执业医师复习重点口腔解剖生理学(共25页).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三单元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考什么?三、口腔颌面颈部解剖1.骨(1)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2)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2.颞下颌关节(1)组成及结构特点(2)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形式及功能意义3.咀嚼肌(1)咬肌(2)颞肌(3)翼内肌(4)翼外肌(5)舌骨上肌群4.血管(1)颈内、外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2)颌面部、颈部主要静脉的回流途径与范围5.神经(1)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分布(2)面神经的分支及分布(3)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主要分布6.口腔局部解剖(1)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2)唇、颊、腭、舌下区的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3)舌的解剖结构特点、淋巴回流特点7.颌面部
2、局部解剖(1)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结构特点(2)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的解剖结构特点(3)腮腺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4)主要蜂窝组织间隙的境界及连通8.颈部局部解剖(1)颈部分区与颈筋膜的层次结构(2)颌下三角的境界及解剖结构特点(3)气管颈段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最重点是什么?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分布最难点是什么?颌面部局部解剖 第一节骨(一)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上颌骨位于颜面中部,左右各一,相互对称。与邻骨连接,参与眶底、口腔顶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和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的构成。1.外形 上颌骨形态不规则,可分为一体四突。(1)上颌体:前外面有眶下孔、尖牙窝,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方
3、约0.5cm处,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后面(颞下面)有颧牙槽嵴、牙槽孔和上颌结节;上面(眶面)有眶下管;内面(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有上颌窦裂孔、向前下方的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2)额突: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并参与泪沟的构成。(3)颧突:与颧骨相接。.(4)腭突:与对侧腭突在中线相接,构成硬腭。(5)牙槽突(牙槽骨)两侧上颌牙槽突在中线相接,形成牙槽骨弓。 2.牙槽骨解剖名词(1)牙槽骨:系上下颌骨包绕牙根周围的突起部分。(2)牙槽窝:为牙槽骨容纳牙根的部分。牙槽窝的形态、大小与所容纳的牙根相适应。(3)牙槽嵴:牙槽窝的游离缘。(4)牙槽间隔:两牙之间的
4、牙槽骨。(5)牙根间隔:多根牙各牙根之间的牙槽骨。3.上颌窦与牙根尖的关系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上颌窦的底壁由前向后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隔以较薄的骨质,甚至无骨质而仅覆以黏膜。其中以上颌第一磨牙根尖距上颌窦底壁最近,上颌第二磨牙次之,第二前磨牙与第三磨牙再次之。4.上颌骨的支柱结构 上颌骨与咀嚼功能关系密切,在承受咀嚼压力明显的部位,骨质比较厚,形成了对支柱,均下起上颌骨牙槽突,上达颅底。(1)尖牙支柱(鼻额支柱):主要承受尖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尖牙区的牙槽突,上行经眶内缘至额骨。(2)颧突支柱:主要承受第一磨牙区的咀嚼压力,起于上颌第一磨牙区的牙槽突,
5、沿颧牙槽嵴上行达颧骨后分为两支:一支经眶外缘至额骨,另一支经颧弓至颅底。(3)翼突支柱:主要承受磨牙区的咀嚼压力,由蝶骨翼突构成,翼突与上颌骨牙槽突的后端连接,将咀嚼压力传导至颅底。(二)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下颌骨是颌面部骨中唯一能活动的骨。1.解剖标志下颌骨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水平部称为下颌体,垂直部称为下颌支。(1)下颌体:外侧面中线处有正中联合;正中联合两旁有左右各一的颏结节;从颏结节向后上延至下颌支前缘的骨嵴,称为外斜线,有降下唇肌及降口角肌附着;在外斜线上方,下颌第二前磨牙的下方或第一、第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之间略偏上处有颏孔。其内侧面近中线处有两对突起,上颏棘
6、和下颏棘;自下颏棘斜向后上与外斜线相应的骨嵴称为内斜线(下颌舌骨线);内斜线上方,颏棘两侧有舌下腺窝;内斜线下方,近下颌体下缘有下颌下腺窝和二腹肌窝。下颌前牙唇侧牙槽窝骨板比舌侧薄,前磨牙区颊舌侧骨板厚度相近,磨牙区颊侧骨板厚于舌侧。(2)下颌支:又称下颌升支,其上端有喙突和髁突(关节突),喙突上有颞肌和咬肌附丽,髁突颈部下方有翼外肌下头附着;两突之间有下颌切迹(乙状切迹)。其内侧面中央略偏后上方有下颌孔;孔的前方有下颌小舌,为蝶下颌韧带附着处;孔的后上方有下颌神经沟,下牙槽神经、血管通过此沟进入下颌孔;下颌孔向前下方通入下颌管。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下缘相连接处称下颌角,下颌角的内面有翼肌粗隆,
7、外面有咬肌粗隆,为相应咀嚼肌附着处。2.薄弱部位下颌骨是颌面诸骨中体积最大、面积最广、位置最突出者,在结构上存在易发生骨折的薄弱部位:(1)正中联合:位置最突出,亦是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的连接处。(2)颏孔区:此处有颏孔,又有下颌前磨牙牙槽窝。(3)下颌角:为下颌骨的转折处,骨质较薄,且有下颌第三磨牙牙槽窝位于其间。(4)髁突颈部:此处较细小,其上下均较为粗大。 第二节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由五部分组成,即下颌骨髁突、颞骨关节面、关节盘、关节囊和关节韧带。(一)颞下颌关节组成及结构特点1.下颌骨髁突 呈椭圆形,内外径长,前后径短。侧面观,有一横嵴将髁突顶部分为前后两个斜面。前斜面小,为功能面,是
8、关节的负重区;后斜面较大。髁突外侧端有一粗糙面是关节盘和关节韧带的附着处。髁突颈部较细,其前方有关节翼肌窝,为翼外肌附着处。2.颞骨关节面位于颞骨鳞部的关节面包括关节窝和关节结节。(1)关节窝:前界为关节结节嵴;外界为颧弓的后续部分;内后界止于岩鳞裂和鼓鳞裂(亦称鳞鼓裂),隔骨板与外耳道和中耳相邻。关节窝内侧为蝶骨嵴。关节窝顶与颅中窝之间仅有薄骨板相隔。(2)关节结节:位于颧弓根部,侧面观是一个突起。关节结节有两个斜面,前斜面是颞下窝的延长,斜度较小;后斜面是功能面,是关节的负重区。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区是髁突的前斜面和关节结节的后斜面,而不是髁突顶部和关节窝顶部。3.关节盘位于关节窝、关节结节和
9、髁突之间,呈椭圆形,内外径大于前后径。关节盘从前到后分为五部:(1)前带:较厚,约2mm,主要由前后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2)前伸部:位于前带前方,由上、下两部组成,即颞前附着和下颌前附着。两个附着之间有翼外肌上头的肌腱。(3)中间带:最薄,位置介于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突前斜面之间,有滑膜覆盖,为关节的负重区,亦是关节盘穿孔的好发部位。(4)后带:最厚,位置介于髁突横嵴和关节窝顶之间。有滑膜覆盖,无血管及神经成分。(5)双板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止于鼓鳞裂和岩鳞裂,即颞后附着;下层止于髁突后斜面的后端,即下颌后附着。两层之间为疏松结缔组织。关节盘在解剖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点:(1)使
10、上下关节面吻合:由于关节窝明显大于髁突,有关节盘介于关节窝、关节结节有髁突之间,形成盘颞关节(滑动关节)和盘一颌关节(铰链关节),使上下关节面吻合,便于运动。(2)改变颞下颌关节运动的轴向:髁突的横轴对颅骨的额平面呈2035角倾斜,关节结节亦如此。正常开口时,由于关节盘介于髁突和颞骨关节面之间,关节盘要承受侧方移位力,翼外肌上头收缩.可防止关节盘的侧方移位。因此关节盘和翼外肌对改变颞下颌关节运动的轴向具有重要作用。(3)吸收拉力和压力:在下颌运动时,关节盘受到压力和拉力,关节盘外层的致密纤维网可以维护其形态,上下层的波浪形胶原纤维能吸收咀嚼压力。(4)保持关节盘与髁突平衡:关节盘双板区上粗大的
11、弹力纤维与关节盘前方附着的翼外肌上头,为一对保持关节盘和髁突在静态和动态中的平衡结构。(5)营养、润滑和感觉功能:关节盘上、下面的滑膜及双板区的血管,能产生滑液,提供关节盘及关节纤维软骨的营养和润滑。4.关节囊 上前方附着于关节结节顶部的前方;上后方附着于鼓鳞裂;前内方与翼外肌上头融合;外侧附着于颧弓、关节窝的边缘和关书后结节;内侧止于蝶骨嵴;下方止于髁突颈部。除内、外侧直接附着于髁突以外,关节盘四周均与关节囊相连,因此将颞下颌关节间隙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上、下腔,上腔大而下腔小。关节腔内衬以滑膜。5.关节韧带 每侧三条,即颞下颌韧带、茎突下颌韧带和蝶下颌韧带。(1)颞下颌韧带:起于颧弓和上颌结
12、节,止于髁突颈部外侧和后缘。(2)茎突下颌韧带:起于茎突,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后缘。(3)蝶下颌韧带:起于蝶骨角棘,止于下颌小舌。(二)颞下颌关节的运动形式及功能意义下颌运动通常归纳为开闭颌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基本形式,通过颞下颌关节的转动和滑动来实现。1.两侧髁突同时转动(1)两侧髁突在关节窝同时转动:从下颌后退接触位作小开口运动,开口度约2cm,两侧髁突仅作转动,运动轴心在髁突,关节盘基本不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闭口则作相反运动。(2)两侧髁突在关节结节下方或前下方转动:最大开口时,髁突在关节结节下方或前下方转动,活动发生在关节下腔,运动轴心在髁突。2.两侧髁突同时转动和滑动(1)
13、两侧髁突在大开口运动时沿冠状轴同时转动和滑动:大开口时(开口度大于2cm以上),颞下颌关节的上腔发生滑动,运动轴心在下颌孔附近,下腔发生髁突转动,运动轴心在髁突的横嵴。(2)两侧髁突在下颌前后运动时同时转动和滑动:下颌前伸运动主要是关节上腔的滑动运动,也有关节下腔髁突的转动。3.一侧髁突转动另一侧髁突滑动.(1)下颌侧方运动时,非工作侧髁突向前下内滑动,工作侧髁突沿髁突-下颌支后缘的垂直轴转动。(2)当后牙咬碎大块硬食物的过程中,工作侧髁突为自上向下滑动,而非工作侧髁突沿矢状轴转动。 第三节咀嚼肌的起、止点和作用咀嚼肌是运动下颌的主要肌肉。主要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受三叉神经下颌支支
14、配。广义的咀嚼肌还包括舌骨上肌群。(一)咬肌浅层起于上颌骨颧突、颧弓下缘前23,向下后方走行,止于下颌角和下颌支外面的下半部;中层起于颧弓前23的深面及后13的下缘,止于下颌支的中分;深层起于颧弓深面,止于下颌支的上部和喙突。功能:上提下颌骨并使下颌骨微向前伸,也参与下颌侧方运动。(二)颞肌起于颞窝及颞深筋膜的深面,通过颧弓深面,止于喙突及下颌支前缘直至第三磨牙远中。功能:上提下颌骨,也参与侧方运动。(三)翼内肌翼内肌有深、浅两头,深头起于翼外板的内侧面和腭骨锥突;浅头起于腭骨锥突和上颌结节,与咬肌纤维方向相似,止于下颌角内侧面及翼肌粗隆。功能:上提下颌骨。亦参与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四)翼外
15、肌翼外肌有上、下两头,上头起于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头起于翼外板的外侧面,向后外方走行,止于髁突颈部的关节翼肌窝、关节囊和关节盘。功能:使下颌骨向前并降下颌骨。(五)舌骨上肌群1.二腹肌 位于下颌骨下方,有前、后两腹和中间腱。后腹起自颞骨乳突切迹,向前下外止于中间腱。前腹起自下颌骨二腹肌窝向后下止于中间腱。2.下颌舌骨肌 起自下颌舌骨线,向后内,在中线处与对侧同名肌相互汇合,构成肌性口底,其最后部纤维止于舌骨体的前面。3.颏舌骨肌 位于舌的下方和下颌舌骨肌上方,中线的两侧,起自颏棘,向后止于舌骨体上部。4.茎突舌骨肌 位于二腹肌后腹的上方,起自茎突,止于舌骨体和舌骨大角连接处。舌骨上肌群
16、的主要作用:降下颌作用。 第四节血管(一)颈内、外动脉的主要分支与分布面颈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在约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左右颈总动脉的长度及起始部位均不同,左侧颈总动脉较长,直接起自主动脉弓;右侧颈总动脉较短,起自无名动脉。颈内动脉入颅前无分支,而颈外动脉有数个分支。1.颈内动脉 是脑、眶内结构和额鼻部血供的主要动脉,在颈动脉三角内起自颈总动脉,沿咽侧壁上行达颅底,经颞骨的颈动脉管进入颅内。2.颈外动脉 自颈总动脉起始后,先在颈内动脉前内侧,再向前弯上行,而转向上后,经二腹肌后腹及茎突舌骨肌深面,穿腮腺实质或深面,行至下颌骨髁突颈部内后方,分为
17、上颌动脉与颞前动脉两终支。主要分支有:(1)甲状腺上动脉:在平舌骨大角稍下方,发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内侧壁。分支分布于甲状腺、胸锁乳突肌、环甲肌、舌骨下肌群、喉内肌及相应区域皮肤等。(2)舌动脉:于甲状腺上动脉起点的稍上方,舌骨大角尖处,自颈外动脉前壁发出。主要分支分布于舌、舌骨上肌群、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口底黏膜等。(3)面动脉(颌外动脉):通常在舌骨大角的稍上方,二腹肌后腹下缘处,起于颈外动脉的前壁。主要分支分布于上、下唇、鼻背与鼻翼、舌下腺、软腭及腭扁桃体、颏部各肌与皮肤等。(4)上颌动脉(颌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之一,在下颌骨髁突颈部的后内方发出,经髁突颈部深面前行至颞下窝,通常在
18、翼外肌的浅面或深面,行向前上,经翼上颌裂进入翼腭窝。主要分支分布于硬脑膜、上、下颌骨、牙齿、腭、鼻窦、咀嚼肌和鼻腔等。(5)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另一终末支,在下颌骨髁突颈平面发出。主要分支分布腮腺、颞下颌关节及颅顶部软组织等。3.颈内外动脉的鉴别(1)位置:颈内动脉初在颈外动脉的后外侧,继而转至其后内侧。(2)分支:颈内动脉在颈部无分支,颈外动脉在颈部发出一系列分支。(3)搏动:暂时阻断颈外动脉,同时触摸颞浅动脉或面动脉,如无搏动,即可证实所阻的是颈外动脉。(二)颌面部、颈部主要静脉的回流途径与范围口腔颌面部的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静脉血主要通过颈内、外静脉向心脏回流。1.口腔颌面部浅静脉
19、(1)面静脉(面前静脉):起始于内眦静脉,伴行于面动脉的后方。(2)颞浅静脉:起始于头皮内的静脉网,伴行于颞浅动脉的后方。2.口腔颌面部深静脉(1)翼丛:又称翼静脉丛,位于颞下窝内,与颅内、外静脉有广泛的交通。(2)上颌静脉(颌内静脉):位于颞下窝内,起始于翼丛后端。(3)下颌后静脉(面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合成,走行一段后又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4)面总静脉:由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前支汇合而成,最终汇入颈内静脉。3.翼丛与颅内的交通 翼丛通过以下三条通道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1)卵圆孔网:又称卵圆孔静脉丛。(2)破裂孔导血管。(3)眼
20、静脉。4.颈部浅静脉(1)颈外静脉:由前后两支合成,前支是下颌后静脉的后支,后支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合成。(2)颈前静脉:起于颏下部的浅静脉,注人颈外静脉终末部。5.颈部深静脉(1)颈内静脉:上端起于颅底颈静脉孔处的乙状窦。颅外属支有面总静脉、舌静脉、咽静脉以及甲状腺上、中静脉等。(2)锁骨下静脉:为腋静脉的延续,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头静脉。主要属支有颈外静脉、肩胛上静脉。 第五节神经(一)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分布三叉神经是脑神经中最大者,是口腔颌面部主要的感觉神经和咀嚼肌的运动及本体感觉神经。有三条分支,分别称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1.眼神经为感觉神经,经眶上裂出颅,主要分布于泪腺、眼球、眼
21、睑、前额皮肤和部分鼻黏膜。2.上颌神经为感觉神经,经圆孔出颅,根据其行程可分为四段:(1)颅中窝段:发出脑膜中神经,分布于硬脑膜。(2)翼腭窝段:发出颧神经、翼腭神经(包括鼻腭神经和腭前、腭中、腭后神经)和上牙槽后神经。(3)眶下管段:上颌神经进入眶下裂后改称眶下神经。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和上牙槽前神经。(4)面段:于眶下孔处发出睑下支、鼻内侧支、鼻外侧支和上唇支。3.下颌神经 为混合性神经,是三叉神经中最大的分支。经卵圆孔出颅,发出如下分支:(1)脑膜支(棘孔神经):分布于硬脑膜。(2)翼内肌神经:分布于翼内肌。(3)颞深神经:分布于颞肌。(4)咬肌神经:分布于咬肌。(5)翼外肌神经:分布丁翼外
22、肌上下头。(6)颊神经(颊长神经):分布于下颌后牙颊侧牙龈及颊部黏膜皮肤。(7)耳颞神经:主要分布于颞下颌关节、外耳道、腮腺、颞区皮肤等。(8)舌神经:主要分布于下颌舌侧牙龈、舌前2/3及口底黏膜、舌下腺等。(9)下牙槽神经:主要分布于下颌牙及牙龈、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等。4.上下颌神经在口腔的分布(1)鼻腭神经:的腭侧黏骨膜和牙龈。(2)腭前神经:的腭侧黏骨膜和牙龈。(3)上牙槽后神经:以及的腭根和远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和颊侧牙龈。(4)上牙槽中神经:以及的近中颊根、牙周膜、牙槽骨和颊侧牙龈。(5)上牙槽前神经:及其牙周膜、牙槽骨、唇侧牙龈。(6)颊神经:颊侧牙龈、颊部皮肤黏膜。(7)舌
23、神经:舌侧牙龈、口底及舌前2/3的黏膜、舌下腺。(8)下牙槽神经:及其牙周膜、牙槽骨。(9)颏神经:唇颊侧牙龈、下唇黏膜。(二)面神经的分支与分布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三种纤维,即运动纤维、副交感纤维和味觉纤维。面神经穿内耳道人面神经管,经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呈扇形分布于面部表情肌。以茎乳孔为界,可将面神经分为面神经管段和颅外段。1.面神经管段的分支(1)岩大神经:主要含有副交感节前纤维,其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和腭黏膜的腺体。(2)镫骨肌神经:支配镫骨肌。(3)鼓索:含有两种纤维,即味觉纤维和副交感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下颌下腺及舌下腺的分泌。2.颅外段的分支 面神经出茎乳孔
24、后,在距皮肤表面23cm向前外。并稍向下经外耳道软骨和二腹肌后腹之间,在腮腺覆盖下,经茎突根部的浅面,进入腮腺,形成五组分支,由上至下依次为:(1)颞支:分布于额肌、眼轮匝肌上份、耳上肌和耳下肌。(2)颧支:分布于眼轮匝肌、颧肌和提上唇肌。(3)颊支: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称为上颊支,位于导管下方的称为下颊支。分布于颧肌、笑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颊肌等。(4)下颌缘支:分布于降口角肌、降下唇肌。(5)颈支:分布于颈阔肌,并有分支与颈横神经交通。面神经从茎乳孔到开始分支的这一段,称为面神经主干,长1.52。此段在茎乳孔附近发出分支分布于耳后肌、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的各组分支之间,在
25、腮腺内外均有吻合。这一特点使面神经部分分支损伤时,具有一定代偿能力。(三)舌咽神经、舌下神经主要分布1.舌咽神经 为混合性神经,主要分布于咽、颈动脉窦、颈动脉体、舌后1/3、腭扁桃体等。2.舌下神经 为运动神经,分布于舌外诸肌和舌内肌群。 第六节口腔局部解剖(一)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1.口腔境界口腔前界为上下唇,后界为咽门,两侧为颊,上界为腭,下以舌下区为界。由上下牙列、牙龈和牙槽骨弓将口腔分为两部分,牙列的唇颊侧部分称为口腔前庭,牙列的舌侧部分称为固有口腔。2.口腔的表面解剖标志(1)口腔前庭沟(唇颊龈沟):为唇、颊黏膜移行于牙槽黏膜的沟槽。(2)上、下唇系带:为前庭沟中线上扇形或线形的黏膜小
26、皱襞。(3)颊系带:为口腔前庭沟上相当于上下尖牙或前磨牙区的扁形黏膜小皱襞。(4)腮腺管乳头: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的颊黏膜上,有一乳头状突起,腮腺导管口开口于此。(5)磨牙后区:由磨牙后三角和磨牙后垫组成。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骨最后磨牙远中,其尖向后;磨牙后垫为覆盖于磨牙后三角表面的软组织。(6)翼下颌皱襞:为延伸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黏膜皱襞,其深面有翼下颌韧带。(7)颊垫尖:大张口时,平时上、下颌后牙面间颊黏膜上有一个三角形隆起,称为颊垫。(二)唇的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1.唇的境界 唇的上界为鼻底,下界为颏唇沟,两侧以唇面沟为界,其中部有口裂将唇分为上唇和下唇。2.唇的表面
27、标志(1)口角:即口裂的两端,其正常位置相当于尖牙和第一前磨牙之间。(2)唇红:为上下唇的游离缘,是皮肤和黏膜的移行区。(3)唇红缘:为唇红和皮肤的交界处。(4)唇弓: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弓背状,故名。(5)人中点(人中切迹):为唇弓在中线稍低并微向前突处。(6)唇峰:两侧的唇弓最高点。(7)唇珠:上唇正中唇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的突起。(8)人中:上唇正中由鼻小柱向下至唇红缘的纵行浅沟。(9)人中嵴;人中的两侧各有一条与其并行的皮肤嵴,自鼻底延伸至唇峰。3.唇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五层:(1)皮肤:富于毛囊、皮脂腺和汗腺。(2)浅筋膜:比较疏松。(3)肌层:主要为口轮匝肌。(4)黏膜下层:有黏液腺和上、
28、下唇动脉。(5)黏膜:有黏液腺开口。(三)颊的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1.颊的境界 颊的上界为颧骨下缘,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前以唇面沟、后以咬肌前缘为界。2.颊的结构由外向内分为六层:(1)皮肤。(2)皮下组织:有颊脂垫,并有神经、血管穿行。(3)颊筋膜。(4)颊肌。(5)黏膜下层:含有黏液腺。(6)黏膜:有腮腺导管口。(四)腭的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1.硬腭的表面标志(1)腭中缝:为硬腭中线上纵行的黏膜隆起。(2)切牙乳头(腭乳头):位于腭中缝前端的黏膜隆起,其深面为切牙孔,鼻腭神经、血管经此孔穿出。(3)腭皱襞:位于腭的前部,向两侧略呈辐射状的软组织嵴。(4)上颌硬区:在硬腭中央部,黏膜薄而缺
29、乏弹性,故名。(5)腭大孔:位于硬腭后缘前方约0.5cm处,约相当于腭中缝至龈缘的外、中1/3交界处。(6)蝶骨翼突钩:位于上颌第三磨牙后内方11.5cm处黏膜下。2.软腭的表面标志 腭小凹在软腭前端中线两侧的黏膜上,左右各有一对称的小凹陷,为硬腭后缘的标志。3.硬腭软组织的特点(1)黏膜下层前部含有少量脂肪,无腺体;后部则有较多的腭腺。(2)硬腭的骨膜与黏膜下层附着紧密,而与骨面附着则不太紧密。(3)黏骨膜不易移动,能耐受摩擦和咀嚼压力。4.软腭内有五对腭肌:(1)腭帆张肌:作用为紧张腭帆,开大咽鼓管。(2)腭帆提肌:使软腭上提,咽侧壁向内侧运动。(3)舌腭肌:作用为下降腭帆,紧缩咽门。(4
30、)咽腭肌:上提咽喉,向前牵引咽腭弓,并使两侧咽腭弓接近。(5)悬雍垂肌(腭垂肌):上提悬雍垂(腭垂)。(五)舌下区的解剖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1.舌下区的境界 位于舌和口底黏膜之下,下颌舌骨肌和舌骨舌肌之上。前界及两侧界为下颌体的内侧面,后部止于舌根。2.舌下区的内容:(1)舌下腺及下颌下腺深部:舌下腺前端与对侧舌下腺相接,后端与下颌下腺深部相邻,外侧为下颌骨的舌下腺窝。(2)下颌下腺导管及舌神经:舌神经自外上钩绕下颌下腺导管,经导管下方而转至其内侧和上方。(3)舌下神经及其伴行静脉:舌下神经越过舌骨舌肌浅面,发出分支分布于舌外诸肌,在舌骨舌肌前缘深入舌内,分布于舌内诸肌。(4)舌下动脉:行于舌下
31、腺与颏舌肌、颏舌骨肌之间,在舌下区前部黏膜下与对侧同名动脉吻合。(六)舌的解剖结构特点、淋巴回流特点1.上面(舌背) 舌背以界沟为界,分为舌前2/3和舌后1/3。舌前2/3又称为舌体,舌后1/3称为舌根。舌前2/3分布有四种舌乳头:(1)丝状乳头:数量多,分布于舌体上面,司一般感觉。(2)菌状乳头:散在分布于丝状乳头之间,司味觉。(3)轮廓乳头:一般为79个,排列于界沟前方,司味觉。(4)叶状乳头:为58条并列皱襞,位于舌侧缘后部,司味觉。舌后1/3黏膜无舌乳头,但有结节状淋巴组织,称舌扁桃体。2.下面(舌腹) 黏膜平滑,与舌下区黏膜相延续,并在中线形成舌系带。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黏膜皱襞,称为
32、伞襞。舌系带两侧的口底黏膜上各有一小突起,称为舌下肉阜,为下颌下腺导管及舌下腺大管的共同开口。舌下肉阜两侧各有一条向后外斜行的舌下襞,为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3.肌层 有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内肌是舌上纵肌、舌下纵肌、舌横肌及舌垂直肌,收缩时改变舌的形态。舌外肌分别是颏舌肌、舌骨舌肌、茎突舌肌及腭舌肌,收缩时改变舌的位置。4.舌的淋巴管引流(1)舌尖淋巴管:大部分至颏下淋巴结,小部分至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2)舌体边缘或外侧淋巴管:部分至下颌下淋巴结,另一部分至颈深上淋巴结。(3)舌中央淋巴管:汇入颈深上淋巴结,亦有汇入下颌下淋巴结者。(4)舌根淋巴管:汇入两侧颈深上淋巴结。 第七节颌面部局部解剖
33、(一)颌面部表面标志及软组织结构特点1.表面解剖标志(1)鼻小柱:为两侧鼻前孔之间的隆嵴。(2)鼻底:即锥形外鼻之底。(3)鼻面沟:为近鼻翼基部外侧的长形凹陷。(4)唇面沟:为上唇与颊部之间的斜行凹陷。鼻面沟与唇面沟合称为鼻唇沟。(5)颏下点:为颏部最低点。(6)眶下孔: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0.5处。(7)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为耳垂至鼻翼与口角之间中点连线的中1/3处。(8)面神经出茎乳孔的位置:成人位于乳突前缘中点或乳突尖端上方约2cm处,距皮肤约23。2.颌面部软组织的特点(1)皮肤薄而柔软,皮下组织疏松,易于伸展移动。(2)富于皮脂腺、毛囊和汗腺。(3)血管密集,血运丰富。(4)有皮肤皱纹
34、,走向有一定的规律。(5)皮下组织中有表情肌,手术或创伤处理时应注意表情肌的缝合,以免影响表情肌功能。(二)腮腺咬肌区的解剖结构特点1.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乳突及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上为颧弓及外耳道,下以下颌骨下缘为界。2.腮腺咬肌区的层次与内容(1)皮肤。(2)皮下组织:内含颈阔肌上部。(3)腮腺咬肌筋膜:形成腮腺鞘,特点为1)浅层特别致密,深层薄弱;2)鞘与腺体结合紧密,并发出许多间隔伸入腺体;3)鞘的上部与外耳道紧密相连,并发出索状纤维束伸人外耳道前下壁软骨部的裂隙(Santorini裂隙)。(4)腮腺:临床上以面神经主干和分支平面为界,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
35、(5)腮腺与神经血管关系密切,其中,穿经腮腺的主要神经血管由浅入深为面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等,根据腮腺内血管神经的走向,可将其分为纵行和横行两组,纵行组为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下颌后静脉及颈外动脉,横行组为面神经、上颌动静脉及面横动脉;腮腺浅叶上缘神经血管排列从后向前依次为: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面神经颞支及颧支;腮腺浅叶前缘神经血管排列从上向下依次为:面横动脉、面神经颧支、面神经上颊支、腮腺管、面神经下颊支及下颌缘支;腮腺浅叶下端神经血管排列从前向后依次为: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下颌后静脉。腮腺深叶的神经血管为:颈内动脉、第对脑神经。(6)咬肌:位于腮腺咬肌筋膜的深面。(
36、三)腮腺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腮腺与面神经关系密切,根据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及其与腮腺的关系,将其分为三段,第一段指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到进入腮腺前的一段,显露面神经主干可在此处进行;第二段 在腮腺内;第三段 为面神经五组分支从腮腺边缘走出,呈放射状分布于面部表情肌的一段。(四)面侧深区的解剖结构特点1.面侧深区的境界 前为上颌骨后面,后界腮腺鞘,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2.面侧深区的内容(1)翼丛:位于颞肌与翼外肌之间及翼内、外肌之间。(2)上颌动脉:伴随其下方的上颌静脉,经下颌骨髁突颈部的深面向前走行。上颌动脉周围有面深淋巴结。(3)翼外肌:与翼丛、上颌动脉、下颌神经等关系密切,故将翼外肌视
37、为面侧深区的解剖关键。(4)下颌神经及其分支:于翼外肌深面发出分支。(五)主要蜂窝组织间隙的境界及连通,1.眶下间隙 位于眼眶前部的下方。上界眶下缘,下界上颌骨牙槽突,内界鼻侧缘,外以颧肌为界。2.颊间隙 位于颊肌与咬肌之间。前界咬肌前缘,后界下颌支前缘及颞肌前缘。3.咬肌间隙 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前界为磨牙后区黏膜,后界腮腺。4.翼下颌间隙(翼颌间隙) 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前界颞肌及颊肌,后界腮腺,上界翼外肌下缘,下以翼内肌附着于下颌支处为界。间隙内主要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翼下颌间隙向上与颞下间隙及颞间隙通连,向前通颊间隙,向下与舌下、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与咽旁间
38、隙相通,向外通咬肌间隙。尚可经颅底血管神经通颅内。5.颞下间隙 位于翼下颌间隙上方。前界上颌骨后面,后界茎突及茎突诸肌,内界蝶骨翼突外侧板,外界下颌支上份及颧弓,上界蝶骨大翼的颞下面和颞下嵴,下以翼外肌下缘平面为界。6.颞间隙 位于颞区,借颧弓与颞下嵴的平面与颞下间隙分界,可分为颞浅间隙和颞深间隙两部分。7.咽旁间隙(咽侧间隙) 位于翼内肌、腮腺深叶与咽侧壁之间。上达颅底,下至舌骨平面,前界翼下颌韧带,后界椎前筋膜外侧份。8.翼腭间隙(翼腭窝)位于眶尖的下方、颞下窝的内侧。前界上颌骨体部,后界蝶骨翼突,上为蝶骨大翼,内以腭骨垂直板为界。间隙内主要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上颌动脉及其分支。翼腭间
39、隙向前经眶下裂通眼眶,向内经蝶腭孔通鼻腔,向外经翼上颌裂通颞下间隙,向下经翼腭管通口腔,向后上经圆孔通颅腔。 第八节颈部局部解剖(一)颈部分区与颈筋膜的层次结构1.颈部境界与分区 颈部上端以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端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为界。颈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将颈部分为前部(狭义的颈部)、后部(项部),前部又以胸锁乳突肌的前、后缘为界,每侧分为三部:颈前三角、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后三角。2.颈筋膜的层次结构颈部筋膜由浅入深可分为五层:(1)颈浅筋膜:为全身浅筋膜的一部分,包绕颈部,颈阔肌在此层内。(2)颈深筋膜浅层:形成完整的
40、封套包绕颈部,除颈阔肌和浅层的脉管、神经外,几乎包被着颈部全部结构。(3)颈深筋膜中层:上连舌骨,两侧至肩胛舌骨肌外缘,向下附着于锁骨和胸骨柄的后缘,并包被舌骨下肌群。(4)颈脏器筋膜:包被颈部脏器,如喉、气管、甲状腺、咽及食管等。(5)椎前筋膜(颈深筋膜深层):覆盖于椎前肌和斜角肌的前面,上达颅底,下继胸内筋膜。(二)下颌下三角(下颌下区)的境界及解剖结构特点1.下颌下三角的境界 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下界为二腹肌的前后腹。其底由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上缩肌等构成。2.下颌下三角的内容(1)下颌下腺:为主要内容物。下颌下腺深部及其导管,在舌骨舌肌浅面,经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舌下区。(2)下颌下淋
41、巴结:主要位于下颌下腺鞘内、下颌下腺与下颌下缘之间。(3)面静脉:在面动脉稍后方与该动脉并列于咬肌附着处的前缘,向后下方进入颈动脉三角。(4)面动脉:经下颌下腺深面和上面走行,在咬肌附着处的前缘,绕下颌骨下缘至面部。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和舌下神经均位于下颌下腺深面,在舌骨舌肌的浅面,自上而下依次排列:(1)舌神经。(2)下颌下腺导管。(3)舌下神经。舌神经与下颌下腺导管关系密,从解剖关系上可作以下鉴别:(1)联系:舌神经连于下颌下神经节,导管则直接发自下颌下腺。(2)位置:在舌骨舌肌表面,舌神经位于导管的上方。(3)形态:舌神经比下颌下腺导管粗而略扁,且坚韧。(三)气管颈段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1
42、.气管颈段的层次 气管颈段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1)皮肤。(2)颈浅筋膜。(3)颈深筋膜浅层。(4)颈深筋膜中层及其包被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在中线的皮肤和颈浅筋膜的深面,有由颈深筋膜浅、中两层结合形成的颈白线。在气管颈段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有甲状腺颊部横过。气管颈段的两侧,上部有甲状腺侧叶覆盖,下部与颈总动脉相邻。2.临床行气管切开时注意点(1)采取头正中后仰位,以免伤及颈总动脉,并使气管位置变浅。(2)一般在第35气管软骨环的范围内切开。(3)切开时注意深度,以免伤及气管后壁,甚至伤及食管。(4)勿切第一气管软骨环,以免术后发生喉部狭窄。(5)切开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以免引起无名动脉等损伤。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