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复习要点(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复习要点(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1.1 信息技术与教育1.1.1 信息技术的概念、特点、分类与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的概念广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2.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技术的特点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点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他技术的特点信息性。具体表
2、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此外,信息的特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点。3.信息技术的分类 按照形态分类,即按照是否可以物化为实物形态;信息技术可分为硬信息技术和软信息技术两大类。硬信息技术是指各种已经或即将转化为信息设备的信息技术,这类信息技术有时就是指各种具体的实物形态的信息产品,如复印机、电话机、电子计算机等;软信息技术则是指那些不具明显物质承担者,但又是人类在长期从事信息活动过程中积累而形成的有关信息处理的经验、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舆情调查技术、信息组织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统计技术、决策技术等。1
3、.1.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2.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1)教师职能的转变 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向学习活动的“主持人”,“投资人”转变。教师由“信息的传播者”,向“意义建构的协助者”转变。教师由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确定者”向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的“预订者”转变。教师由传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者向学习技术、思维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培养者转变。教室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者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转变。教师由学习纪律、道德规范的维护者向情感的凝聚者和道德素质的提高者转变。(2)教材概念和教材形式的变化。信息技术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材概念不再仅仅体现为文字概念,许多资源的形势已经
4、不是文字教材。从教材的概念扩展为资源的概念从定量的概念走向超市的概念。(3)教育评价的转变(看、理解)P10-111.2 新媒体和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2.1 新媒体及其特性2.新媒体的特性(1)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数字化 大容量 超时空 超媒体 易检索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及时性 交互性 个性化 碎片化,1.2.3新媒体和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重新设计学习空间2.开展协作学习。3.探索深度学习策略。4.学生成为创客,5.推动个性化学习。1.2.4教育领域中新技术的应用趋势。1.新技术教育应用的趋势。一年之内:云技术 翻转课堂 创客空间移动学习二至三年:3D打印 3D视频 学习分析 慕课(MOOC)四
5、至五年自适应学习技术 智能评分技术虚拟及远程实验室 可穿戴技术,1.3 重塑教师角色(理解)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技术的介入让教师从课程的主讲者和知识的唯一传授者逐渐转向学生的引导者及课堂的管理者,却始终没有哪一种教师角色得到了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广泛认可。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概论2.1 教育技术的概念和内涵2.1.1 教育技术的产生在中国是以“电化教育”出现,并从电化教育综合发展演变而来的。学者普遍认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分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被称为“直观教育技术阶段。”第二阶段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被称为“教育技术初期发展阶段”,也被称为“媒体技术阶段
6、”。第三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被称为“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被称为“系统发展阶段”。在这-阶段,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教育技术学”诞生并产生了“教学设计”的思想。第五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被称为“网络发展阶段”。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第六阶段)教育技术正步入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技术的显著特点是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媒体化。2.1.2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1.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名称的演变 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技术的名称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视觉教育阶段直观教育技术阶段(2
7、)试听教育阶段(3)试听传播阶段(4)教育技术形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2.1.3 教育技术的概念1.教育技术AETC“94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2.2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2.2.1 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环境作用于个体)定义:行为主义学学习理论以人类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观测元素,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学习的获得就是形成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和联想,而强化则是促进这种联结的重要手段(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这种学习的建立,就是笼内门钮这一情境同转动门钮开门这-一反应之间建立了巩固的联结。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
8、激与反应的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被称为试误说。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他认为, 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任何“刺激反应” 单元都应看作是反射。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中提出了“强化原则”,并认为立即强化优于延缓强化,部分强化优于连续强化。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认为,学习并非是一边串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人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内部因素,探讨人的大脑对信息加工和认知结构建立的机理。(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
9、习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他还认为,应该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探索新情境、提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态度。(2)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又称认知同化论。核心是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执行控制期望环境效应器反应发生器感受器感觉登记器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这一模式表明,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通过学生的感受器,以映象的形式输人感觉登记器进行乘时定忆,如果受到注意则进人短时记忆,以语义
10、的形式储存。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及组织编码等,则进人长时记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能回到短时记忆中,并到达反应发生器。 (4)加涅的“学习行动各加工阶段”理论加涅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生长过程。”他认为人的学习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操作,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他把学习看成一一个不断复杂、不断抽象的模式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础的、大量的是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结。在学习新知识时,新的信息输人进来,和原有的经验相联系,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条件化(信号化而形成条件的联结),由此就形成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动机上和技能上相互联系的新的、高一级的模式体系。3.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2)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3)学习必须处于真实的情境中2.2.2教学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发现法的重要特征是在一个由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依靠习得经验和主观动机,一步步地去“发现”新的知识内容,并通过这种成就感,不断地深入“发现”行为,最终在这些发现成果的积累、组成和构架中,“顿悟”到知识的内在体系,从而掌握学习内容。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所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
12、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能力,自然观察智能。2.2.3 试听教学理论1.“经验之塔”理论(1)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做)设计的经验(理解)参与活动(演戏、表演)2.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见习旅行参观展览电视与电影
13、广播、录音、照片与幻灯(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语言符号(四)“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最直接,学习起来也最容易,越往上越抽象,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位于塔中部的视听媒体,易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上升到抽象。学习间接经验应尽可能以直接经验作为充实的基础,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直接经验,要引导学生向抽象思维发展,使其形成概念。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 2.2.4. 教育传播理论1.传播的类型人的内向交流 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2.传播的模式(1
14、)拉斯威尔传播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 What传者信息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对谁说To What受者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效果图110拉斯威尔的“5W”模式(2)香农韦弗传播模式2.2.5TPACK(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理论TPACK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简称,它“描述了教师对于技术的理解如何与他们的PCK 互动,以提供技术支持下的有效教学”。它由“学科知识( Content Knowledge) ”、“教学法知识( Pedagogical Knowledge) ”和“技术知识( Technological Knowledge)”三种核心元素整合而成 2.TPACK的发展层次(1)认知 (2)接受 (3)适应 (4)探索 (5)改进2.3.2 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主要由三类要素构成1.经验形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素2.物化形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素3.知识形态的现代教育技术要素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