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共152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323950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152 大小: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共152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共152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共15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共152页).doc(1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6)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第一章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概述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不仅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收益,更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包括生命健康在内的根本利益,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在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越加紧密的今天,安全生产还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地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建设工程安全法规和技术

2、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着眼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监管,狠抓落实,从而取得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趋向稳定好转,施工作业和生产环境的安全、卫生及文明工地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的成效。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项目趋向大型化、高层化和复杂化,给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挑战:我国每年由于建筑事故伤亡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行业。因此,提高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同时,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提高和

3、改善建筑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特点建筑业从广义的概念来说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生产活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建造房屋和构筑物,并安装机器设备。长期以来,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劳动对象复杂和劳动条件变化大等特点,建筑业在各个国家都是高风险的行业,伤亡事故发生率一直位于各行业的前列。尤其是现代社会建设项目日趋大型化、高层化、复杂化,加之建设场地的多变性,使得建设工程生产特别是安全生产与其他生产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施工大多数在露天的环境中进行,所进行的活动必然受到施工现场的地理条件和气象条件的影响。

4、恶劣的气候环境很容易导致施工人员生理或者心理上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造成事故。 (2)建设工程是一个庞大的人机工程,这一系统的安全性不仅仅取决于施工人员的行为,还取决于各种施工机具、材料以及建筑产品(统称为物)的状态。建设工程中的人、物以及施工环境中存在的导致事故的风险因素非常多,如果不及时发现并且排除,将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 (3)建设项目的施工具有单一性的特点,不同的建设项目所面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和种类都是不同的。建筑业从业人员每一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个几乎全新的物理工作环境,在完成一个建筑产品之后,又转移到下一个新项目的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种事故风险是导致建筑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5、 (4)工程项目施工还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建筑业的主要制造者现场施工人员,在从事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分散于施工现场的各个部位,当他们面对各种具体的生产问题时一般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做出决定,从而增加了建筑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导致事故的风险。 (5)工程建设中往往有多方参与,管理层次比较多,管理关系复杂。仅施工现场就涉及建设单位、总承包单位、分承包单位、供应单位和监理单位等各方。各种错综复杂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往往互相作用,构成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6)目前我国建筑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技术含量相对偏低,建筑业中部分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一般行业人

6、员低。尤其是大量的没有经过全面职业培圳和严格安全教育的农民工,其数量占到施工一线人数的80。 (7)建筑业作为一个传统的产业部门,工期、质量和成本的管理往往是项目生产人员关注的主要对象。部分建筑业管理人员认为建筑安全事故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无法控制的,没有从科学的角度深入认识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造成了建设项目安全管理不力,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等问题。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状况1.2.1 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的基本情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历史上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由于行业特点、工人素质、管理水平、文化观

7、念、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我国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的统计,我国20012007年的建筑业(包括铁道、水利、交通等专业工程)事故及其死亡人数都在千次及千人以上,具体数据见表l1。总体来讲,我国建筑业每年由于伤害事故丧生的从业人员超过千人,直接经济损失逾百亿元,建筑业已经成为我国所有工业部门中仅次于采矿业的最危险的行业。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筑施工事故859起、死亡1012人,与2006相比,事故起数下降了 327,死亡人数下降了3 .44,其中共发生建筑施工较大及以上事故(一次死亡3人及3人以上事故)3

8、5起、死亡l44人(其中重大事故2起,死亡21人),与 2006相比,事故起数下降了l026,死亡人数下降了1. 37,具体如图l1和图l-2 从图l-l和图l-2对近年来的事故统计比较来看,我国建筑安全总体状况保持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事故总量下降,2007年全国共发生建筑施工事故859起,比2006年下降;二是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2007年全国建筑施工事故共造成l012人死亡,比2006年下降;三是较大及较大以上事故下降,2007年全国建筑施工较大及以上事救35起、死亡144人,分别比2006年下降1026和: 虽然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整体状况有所好转,但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9、主要表现在:一是事故总量仍然较大,2007年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仍在千人以上;二是下降幅度趋减,2007年事故下降幅度为3左右,与前几年的平均下降幅度l0左右相比明显变小;三是重特大事故多发,2007发生再特大事故7起,死亡l54人,同比分别增加6起,l43人。这表明我国仍处在建筑施工事故频繁发生的时期,我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又将面临新的考验。1.2.2 近年来我国建设工程事故特点及规律分析1.事故多发的主要类型 根据全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007年)中的建筑施工事故统计分析(图13),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类别仍然主要是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等。这些事故的死亡

10、人数分别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4545、2036、1156、662、6 42,总计占全部事故死亡人数的9042。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塔吊等起重机械事故多发2007起重伤害发生较大以上事故23起,死亡90人,分别占建筑施工较大以上事故的223和l76,其中塔吊倒塌较大以上事故发生l6起,死亡65人,分别占起重伤害较大以上事故的和。2发生事故部位2007年,在洞口和临边作业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在各类脚手架上作业发生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总数的;安装、拆卸塔吊事故死亡人数占总数的;模板事故死亡人数总数的682(图1 4)。3发生事故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履行情况 (1)履行全部程序的:发生事故368起,

11、占事故起数的;死亡41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未履行程序的:发生事故334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416人,占死亡总人数的4111。 (3)部分履行程序的:发生事故l57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l77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图1-5)4.发生事故的工程类别分析 (1)新建工程:发生事故785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91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改扩建工程:发生事故56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72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3)拆除工程:发生事故l8起,占事故起数的21;死亡2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图16)5.发生事故的工程形象进度分析 (1)施工准备:发生事故20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26人,死

12、亡总人数的. (2)基础施工:发生事故137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l6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3)主体结构:发生事故414起,占事故起数的482;死亡505人,死亡总人数的。 (4)装饰装修:发生事故264起,占事故起数的3073;死亡28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5)拆除阶段:发生事故24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37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图l-7)6.发生事故的投资主体分析 (1)政府投资:发生事故ll2起,占事故起数的l304;死亡l26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企业投资:发生事故443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515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089。 (3)个人投资:发生事故35起,占事故起数的

13、407;死亡40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4)其他:发生事故269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33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图18)7发生事故的工程结构类型分析 (1)砖混结构:发生事敝21 3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 234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混凝土结构:发生事故442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522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3)钢结构:发生事故38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50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4)砖木结构:发生事故l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l人,占死亡总人数的01。 (5)钢、混结构:发生事故45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5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6)其他:发生事故120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l5

14、4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图1-9)8发生事故的工程性质分析 (1)住宅:发生事故432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496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公共建筑:发生事故184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215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3)厂房:发生事故l04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ll0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4)其他:发生事故41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44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09。(图l一10)9发生事故的地域分析 (1)省会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发生事故342起,占事故起数的3981;死亡396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地级城市:发生事故258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320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3)县级

15、城市(含县城关镇):发生事故215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237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4)村镇(指村庄和集镇):发生事故44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5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583。(图111)10发生事故的区域分析 (1)高校园区:发生事故26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3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工业科技园区:发生事故39起,占事故起数的454;死亡49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3)经济开发区:发生事故90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l05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4)非园区:发生事故704起,占起数的;死亡825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图l12)11发生事故的天气情况分析 (1)晴天:发生事故669起,占

16、事故起数的;死亡791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2)晴天:发生事故132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l57人,占死亡总人数的1551: (3)雨天:发生事故51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58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4)雾天:发生事故3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 (5)风天:发生事故4起,占事故起数的;死亡3人,占死亡总人数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相关理论与方法1.3.1 安全管理基本原理与原则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遵循企业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企业管理学原理是从企业管理的共性出发,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后所得出的企业

17、管理的规律。原则是根据对客观事物基本原理的认识而引发出来的,需要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企业管理学的原则即是指在企业管理学原理的基础上,指导企业管理活动的通用规则。原理和原则的本质与内涵是一致的。一般来说,原理更基本,更具普遍意义;原则更具体和有行动指导性。下面介绍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基本原理与原则。 1.系统原理 系统原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它是指人们在从事管理工作时,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系统原理要求对管理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即从系统观点出发,利用科学的分

18、析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索,确定系统目标,列出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方案,分析对比提出可行建议,为决策者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 安全管理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构成包括各级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安全管理与事故信息以及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安全贯穿于企业各项基本活动之中,安全管理就是为了防止意外的劳动(人、财、物)耗费,保障企业系统经营目标的实现。 运用系统原理的原则可以归纳为如下: (1)动态相关性原则。对安全管理来说,动态相关性原则的应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正是企业内部各要素处于动态之中并且相互影响和制约,才使得事故有发生的可能。如果

19、各要素都是静止的、无关的,则事故也就无从发生。因此,系统要素的动态相关性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为搞好安全管理,必须掌握与安全有关的所有对象要素之间的动态相关特征,充分利用相关因素的作用。例如:掌握人与设备之间、人与工作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资金与设施设备改造之间、安全信息与使用者之间等的动态相关性,是实现有效安全管理的前提。 (2)整分合原则。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则。该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潜力,提高企业的整体功能,即首先要从整体功能和整体目标出发,对管理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谋划;其次,要在整体规划下实行明确

20、的、必要的分工或分解;最后,在分工或分解的基础上建立内部横向联系或协作,使系统协调配合、综合平衡地运行。其中,分工或分解是关键,综合或协调是保证。整分合原则在安全管理中也有重要的意义。整,就是企业领导在制定整体目标、进行宏观决策时,必须把安全纳入,作为整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分,就是安全管理必须做到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要建立健全安全组织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使每个人员都明确目标和责任;合,就是要强化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树立其权威,以保证强有力的协调控制,实现有效综合。 (3)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它是指被控制过程对控制机构的反作用。反馈大量存在于各种系统之中,也是

21、管理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条件。反馈原则指的是:成功的高效的管理,离不开灵敏、准确、迅速的反馈。现代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所以,管理系统要实现目标,必须根据反馈及时了解这些变化,从而调整系统的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管理反馈是以信息流动为基础的,及时、准确的反馈所依靠的是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应该及时捕捉、反馈各种安全信息,及时采取行动,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使系统保持安全状态,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用于反馈的信息系统可以是纯手工系统;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的信息系统应该是由人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匹配良好的人机系

22、统。 (4)封闭原则。在任何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这就是封闭原则。该原则的基本精神是企业系统内各种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才能有效。这种制约关系包括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和上级对下级的制约。上级本身也要受到相应的制约,否则会助长主观臆断、不负责任的风气,难以保证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全部活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必须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所有管理活动均是以人为本体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管理者),又是管理的

23、客体(被管理者),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因此,人是管理活动的主要对象和重要资源。二是在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资金、物质、时间、信息等)和管理系统的诸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掌管、运作、推动和实施的。因此,应该根据人的思想和行为规律,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内在潜力。 搞好企业安全管理,避免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的发生,充分保护企业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是人本原理的直接体现。 运用人本原理的原则可以归纳为: (1)动力原则。推动管理活动的基本力量是人,管理必须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能力的动力,这就是动力原则。动力的产生可

24、以来自于物质、精神和信息,相应就有三类基本动力:物质动力,即以适当的物质利益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精神动力,即运用理想、信念、鼓励等精神力量刺激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信息动力,即通过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产生奋起直追或领先他人的行为动机,达到激发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2)能级原则。现代管理引入“能级”这一物理学概念,认为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能量,并且可按能量大小的顺序排列,形成现代管理中的能级。能级原则是说: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能级,即根据各单位和个人能量的大小安排其地位和任务,做到才职相称,才能发挥不同能级的能量,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管理的有效

25、性。管理能级不是人为的假设,而是客观的存在。在运用能级原则时应该做到三点:一是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系统具有稳定性;二是人才的配备使用必须与能级对应;三是对不同的能级授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给予不同的激励,使其责、权、利与能级相符。 (3)激励原则。管理中的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科学的手段,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激励原则。企业管理者运用激励原则时,要采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企业员工积极性发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向:一是内在动力,指的是企业员工自身的奋斗精神;二是外在压力,指的是外部施

26、加于员工的某种力量,如加薪、降级、表扬、批评、信息等;三是吸引力,指的是那些能够使人产生兴趣和爱好的某种力量。这三种动力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者要善于体察和引导,要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和激励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内在潜力。1.3.2 事故预防原理与对策1.事故预防原理的含义 安全管理工作应当以预防为主,即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出现,从而使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这就是预防原理。安全管理以预防为主,其基本出发点源自生产过程中的事故是能够预防的观点除了自然灾害以外,凡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活动而造成的危害,总有其产生的因果关系,探索事故的原因,

27、采取有效的对策,原则上讲就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由于预防是事前的工作,因此正确性和有效性就十分重要。 事故预防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重复性事故的预防,即对已发生事故的分析,寻求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提出防范类似事故重复发生的措施,避免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第二,对预计可能出现事故的预防,此类事故预防主要只对可能将要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即要查出由哪些危险因素组合,并对可能导致什么类型事故进行研究,模拟事故发生过程,提出消除危险因素的办法,避免事故发生。 2.事故预防的基本原则(1)偶然损失原则。事故所产生的后果(人员伤亡、健康损害、物质损失等),以及后果的大小如何,都是随机的,是难以预测的。反复

28、发生的同类事故,并不一定产生相同的后果,这就是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关于人身事故,美国学者海因里希(Helnrich)调查指出:对于跌倒这样的事故,如果反复发生,则存在这样的后果:在330次跌倒中,无伤害300次,轻伤29次,重伤l次。这就是著名的海因里希法则,或者称为“事故三角形法则”。该法则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事故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着偶然性的概率原则。 根据事故损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损失原则:无论事故是否造成了损失,为了防止事故损失的发生,惟一的办法是防止事故再次发生。这个原则强调,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一定要重视各类事故,包括险肇事故,只有将险肇事故都控制住,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损失的发

29、生。 (2)因果关系原则。事故是许多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最终结果。一个因素是前一因素的结果,而又是后一因素的原因,环环相扣,导致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因果关系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即事故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决定了事故或早或迟必然要发生。掌握事故的因果关系,砍断事故因素的环链,就消除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就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着规律性。必然性来自于因果关系,深入调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发现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从而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依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收集尽可能多的事故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从总体上找出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为宏观安全决策奠定基础,为改进安全工作指明

30、方向,从而做到“预防为主”,实现安全生产。从事故的因果关系中认识必然性,发现事故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灭在早期起因阶段,这就是因果关系原则。 (3)3E原则。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技术的原因。其中包括:作业环境不良(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声、振动等),物料堆放杂乱,作业空间狭小,设备工具有缺陷并缺乏保养,防护与报警装置的配备和维护存在技术缺陷。第二,教育的原因。其中包括:缺乏安全生产的知识和经验,作业技术、技能不熟练等。第三,身体和态度的原因。其中包括:生理状态或健康状态不佳,如听力、视力不良,反应迟钝,疾病、醉酒、疲劳等生理

31、机能障碍;怠慢、反抗、不满等情绪,消极或亢奋的工作态度等。第四,管理的原因。其中包括:企业主要领导人对安全不重视,人事配备不完善,操作规程不合适,安全规程缺乏或执行不力等。 针对这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三种防止对策,即工程技术(Engineering)对策、教育(Education)对策和法制(Enforcement)对策。这三种对策就是所谓的3E原则。(4)本质安全化原则。木质安全化原则来源于本质安全化理论。该原则的含义是指从一开始和从本质上实现了安全化,就可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达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本质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预防原理的根本体现,也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实际上目前

32、还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坚持这一原则:本质安全化的含义也不仅局限于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而应扩展到诸如新建工程项目,交通运输,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甚至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中。 3.事故预防对策 根据事故预防的“3E”原则,目前普遍采用以下三种事故预防对策,即技术对策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生产设施设备的不安全因素,改善作业环境条件、完善防护与报警装置,实现生产条件的安全和卫生;教育对策是提供各种层次的、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法制对策是利用法律、规程、标准以及规章制度等必要的强制性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达

33、到消除不重视安全、违章作业等现象的的目的。 在应用3E原则预防事故时,应该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四种原因,综合地、灵活地运用这三种对策,不要片面强调其中某一个对策。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对预防事故来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促进的,预防事故既要采用基于自然科学的工程技术,也要采取社会人文、心理行为等管理手段。否则,事故预防的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1.3.3 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为了探索建筑业伤亡事故有效的预防措施,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认识事故发生的原因。国外对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研究领域属系统安全科学范畴,涉及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

34、法去研究系统的事故过程,分析事故致因和机理,研究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事故发生时的急救措施等。事故致因理论是系统安全科学的基石,也是分析我目建筑业事故多发原因的基础。 1.单因素理论 单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事故是由两个因素引起的,因素是指人或环境(物)的某种特性,其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事故倾向性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和社会环境理论。(1)事故频发倾向性理论研究。 1919年英国的Greenwood和对许多工厂里的伤亡事故数据中的事故发生次数按不同的分布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工人中某些人较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从这种现象出发,l939年Farmer等人提出事故频发倾向概念。所谓事故频发倾向,是指个

35、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而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人称为事故频发者,他们的存在被认为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l964年海顿等人进一步证明易出事故的个人事故倾向性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关于事故频发者存在与否的争议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其最大的弱点是过分强调人的个性特征在事故中的影响,无视教育与培训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事故频发者并不存在,广泛的批评使这一理论受到排斥。 (2)心理动力理论的研究。 这个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工人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所致。其假设是,事故本身是一种无意识的愿望或期望的结果,这种愿望或期望通过事故来象征性地得到

36、满足。要避免事故,就要更改愿望满足的方式,或通过心理分析消除那些破坏性的愿望。这种理论因为无法证实某个特定的机会引起某个特定的事故而被认为是不可行的。 (3)社会环境理论的研究。 这理论在1957年由科尔提出的,又称“目标灵活性-机警”理论,即一个人在其工作环境内可设置一个可达到的合理目标,并可具有选择、判断、决定等灵活性,而工作中的机警会避免事故,其基本观点是: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能增进安全,认为工人来自社会和环境的压力会分散注意力而导致事故,这种压力包括:工作变更、更换领导、婚姻、死亡、生育、分离、疾病、噪声、照明不良、高温、过冷以及时间紧迫、上下催促等。但科尔没有说明每个因素与事故发生的关

37、系,也没有给“机警”下一个定义,使其理论价值大打折扣。 2事故因果链理论 事故因果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事故是一连串因素以因果关系依次发生。就如链式反应的结果。该理论可用多米诺骨牌形象地描述及导致伤害地过程,其代表性理论有:Heinrich事故刚果连锁论、Frank Bitd的管理失误连锁论等。 (1)Heinrich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Heinrich把当时美国工业安全实际经验进行总结、概括,上升为理论,提出了所谓的“工业安全公理”,在1941年出版了工业事故的预防一书,首先提出了著名的事故发生的连锁反应图(图114)。Heinrich提出的分析伤亡事故过程的因果链理论(又称

38、为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伤亡事故是由五个要素按顺序发展的结果。社会环境和传统、人的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事件是导致事故的连锁原因,就像著名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一旦第一张倒下,就会导致第二张、第三张直至第五张骨牌依次倒下,最终导致事故和相应的损失。Heinrich同时还指出,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减少伤害和损失的关键环节在于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发全状态,即抽去第三张骨牌就有可能避免第四和第五张骨牌的倒下。只要消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伤亡事故就不会发生,由此造成的人身伤害和经济损失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理论从产生伊始就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工作之中,被公认为安全生产的经典理论,对后来的

39、安全生产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施工现场要求每天工作开始前必须认真检查施工机具和施工材料,并且保证施工人员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正是这一原则在建筑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和体现。 他阐述了事故发生的因果连锁论,事故致因中的人与物的问题,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之间的关系,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安全管理工作与企业其他管理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安全工作的基本责任,以及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安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 Heinrieh用因果连锁链理论说明事故致因,虽然显得过于简单,且追究遗传因素等原因,反映了对工人的偏见,但其对事故发生因果等关系的描述方法和控制事故的关键在于打断事故因果连锁链中间一环的观点,

40、对于事故调查和预防是很有帮助的。 (2)Frank Bird的管理失误理论。 Heinrich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在学术界引起轰动,许多人对此理论进行改进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Frank Bird提出的管理失误连锁理论。此理论不是过分地追求遗传因素,而是强调安全管理是事故连锁反应的最重要因素,是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他认为,尽管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必须认真追究,却不过是其背后原因的征兆,是一种表面现象。他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管理失误主要表现在对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控制不足,也可以说是对危险源控制不足。 (3)“4M”理论。 “4M”理论将事故连锁反应理

41、论中的“深层原因”进一步分析,将其归纳为四大因素,即人的因素(Man)、设备的因素(Machine)、作业的因素(Media)和管理的因素(Managemerit)(表12)。 结合Heimich、Frank Bird以及“4M”理论事故链理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事故连锁反应表示为五个前后衔接并有因果关系的不同因素,分别是“伤害”,即事故带来的各种损失,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导致“伤害”的原因是“事故”的发生,即人员与危险物体或环境相接触产生,而导致“事故”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即诱发事故的直接原因;再向前追溯到诱发事故的深层原因,即由“人、设备、作业及管理的不良因素”

42、造成;归根到底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5“安全管理存在缺陷”。按照逻辑关系可以将事故连锁反应归纳为“安全管理缺陷”-(产生)-“深层次原因”一(引发)一“直接原因”一(导致)“事故”(造成)一“伤害”(图1一15)。即: 伤害生命、健康、经济上的损失; 事故人员与危险物体或环境接触;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深层原因人、设备及管理的不良因素; 根本原因安全管理的缺陷。 3多重因素流行病学理论 所谓流行病,是一门研究流行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预防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与范围包括: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阐明传染病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流行规律,探讨病因与性质并估计患病的危险

43、性,探索影响疾病流行的因素,拟定防疫措施等。1949年葛登提出事故致因的流行病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伤事故与流行病的发生相似,与人员、设施及环境条件有关,有一定分布规律,往往集中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葛登主张,可以用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事故原因,及研究当事人的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状况),环境特征(如工作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气候季节等)和媒介特征。他把“媒介”定义为促成事故的能量,即构成事故伤害等的来源,如机械能、热能、电能和辐射能等。能量与流行病中媒介(病毒、细菌、毒物)一样都是事故或疾病的瞬间原因。其区别在于,疾病的媒介总是有害的,而能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益的,是输出效能的动力。仅

44、当能量逆流外泄于人体的偶然情况下,才是事故发生的源点和媒介。 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事故的研究对象,不只是个体,更重视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特别是“敏感”人群。研究目的是探索危险因素与环境及当事人(人群)之间相互作用,从复杂的多重因素关系中,揭示事故发生及分布的规律,进而研究防范事故的措施。 这种理论比前述几种事故致因理论上的先进性。它明确承认因素间的关系特征,认为事故是由当事人群、环境与媒介等三类变量组中某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推动这三类因素的调查、统计与研究。该理论不足之处在于上述三类因素必须占有大量的内容,必须拥有足量的样本进行统计与评价,而在这些方面,该理论缺乏明确的指导。 4系统理

45、论 系统理沦认为,研究事故原因,须运用系统沦、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方法,探索人一机一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辨识事故将要发生时系统的状态特性,特别是与人的感觉、记忆、理解和行为响应等有关的过程特性,从而分清事故的主次原因,使预防事故更为有效,通常用模型(图、符号或模拟法)表达,通过模型结构能表达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较具代表性的系统理论有:轨迹交叉理沦、瑟利的人的失误模型及其下属扩展、P理论、能量释放理论、事故致因突变理论等。 (1)轨迹交叉理论。 日本劳动省在分析大量事故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轨迹交叉理论”。该理论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人的运动轨迹与物的运动轨迹异常接触所致,是物

46、直接接触于人,或是人暴露于有害环境之中。这两类异常接触表示了事故类型。人与物两运动轨迹的交叉点(即异常接触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空。在此模型中,物的原因被表示为“不安全状态”。存在这种状态的物体叫“起因物”,直接接触于人施以伤害的物体叫“施害物”。人的原因被表示为“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多数情况下,在直接原因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企业经营者、管理监督者在安全管理上的缺陷,这是造成事故的本质原因因为发生事故,问题必定是发生事故的人或有关人员不知道、不会做或不去做,而所有这些问题本应该可以通过培训或管理监督来解决。就事故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会产生不安全状

47、态和不安全行为,最重要的是研究管理者能否在事故前采取预防措施。上述问题不解决,事故势必还会重演。 (2)人的失误模型及其扩展研究。 J.瑟利于1969年提出S-0-R模型,对一个事故,瑟利模型考虑两组问题,每组问题共有三个心理学成分:对事件的感知(刺激,S);对事件的理解(认知,0);对事件的行为响应(输出,R)。第一组关系到危险的构成,以及与此危险相关的感觉的认识和行为的响应,第二组关系到危险放出期间不能避免危险,则将产生伤害或损失。 (3)P理论(扰动理论)。 P理论是“扰动理论”的简称,扰动(perlurbalion)指外界影响的变化。人和机械(设备)有适应外界影响变化的能力,有响应外界影响的变化做出调节的能力,使过程在动态平稳状态中稳定地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