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4学时)1.教学目标:(1)明确心理发展的含义和规律;(2)明确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3)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2.教学重点:不同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3.教学难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转折期、关键期、敏感期、最近发展区的定义。4.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5.实践活动设计:学生课堂分享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0-6岁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条件下,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不断地完善、改进和复杂化,体现在个人身上是一
2、种连续、稳定的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规律 学前时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和规律之一就是变化迅速。 (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发展的连续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的矛盾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前后发展之间的联系,先前的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的发展的前提。 2.发展的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量的积累引起心理在质上的变化。儿童从出生经历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每个阶段都不同的特征。(二) 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稳定性的表现:儿童的大脑发育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阶段,它是从后向前发展的。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顺序性,儿童掌握人
3、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大脑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可变性的表现: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儿童所生活的时代不同,也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也会有所变化。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整体性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发展的整体性:从横向方面看,同一时间片断中,发展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四)发展的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
4、童心理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日趋复杂化的过程。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 (一)从简单到复杂1从不齐全到齐全;2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第二节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人脑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本体,周围世界是儿童心理所反映的客观现实,儿童心理发展决不能离开这两个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
5、)生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先天素质、生理成熟。 1.遗传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机体得到高度的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一切生物的特征。人的天然的族类特征是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的遗传素质。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步、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外,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的遗传模式。遗传模式的差异性决定着心
6、理活动所依据的物质本体的差异性,从而影响着心理机能。 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不同方面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 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在环境的影响下,最初的可能性能够变为最初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将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和可能。儿童每一步的发展现实总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 2.先天素质 (1)营养不良;(2)患病或用药不慎;(3)情绪状态的影响;(4)妊娠期环境的影响 3.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 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即首尾方向和近远方向。头部发育躯干上肢下肢。 (二
7、)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类心理发展与动物心理发展有本质不同,动物发展主要依靠本能、成熟和直接经验,而人类发展主要依靠学习、文化传递,依靠教育。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考虑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影响。具体表现在: 1.社会因素分类: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是指个体体外一切能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自然环境提供个体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如空气、阳光、水分、养料等。社会环境指社会生活条件,如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家庭状况、社会气氛、受教育状况等等。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A.家庭环境B.幼儿园环境C.社会环
8、境(2)教育因素2.社会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如狼孩、(2)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2)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因或动力 内部矛盾可概括为两个方面: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1.充分肯定客
9、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2.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的反作用(1)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的反作用,心理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对其生理活动及成熟发生影响;(2)儿童心理对环境的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影响周围事物和成人心理。3.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的发展反过来又影响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案例】把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分别放在一个活动室里,室内有小椅子、衣叉等物体,告诉幼儿:如果你能拿到悬挂在空中的风铃,那么,这个风铃就归你所有。结果发现,幼儿都喜欢伸手去拿,但当他们
10、拿不到时,却作出了不同的表现:大班幼儿往往能在活动室里寻找物体,解决面临的问题,比如,站在椅子上去拿、用墙角的衣叉去够;小班幼儿常常急得乱蹦乱跳,发现地上的小椅子时,就来“开汽车”,发现墙角处的衣叉时,就用它当“马骑”;中班幼儿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问题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表现?导入: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其各自的特征。本章将简要介绍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这将有助于 我们在和不同年龄儿童接触时,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教育,同时,这也将为本课程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章将涉及以下具体内容
11、:几个基本概念、0-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概述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一)定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谈到儿
12、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二)特点1.稳定性2
13、.可变性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三)相关概念:1.转折期与危机期2.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某种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某一个时期容易出现,错过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这个使儿童心理获得显著而迅速发展的时期就是关键期。3.敏感期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称为儿童的第一水平,后者称为第二水平。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大小的主要标志;是儿童发展的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每一时刻又都在发生变化;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好的教学是能够促进儿童最近发展区不断发生变
14、化的教学。 二、01 岁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问题讨论】你们接触过许多1岁以前的孩子,能否描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并概括出1岁以前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 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心理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一)新生儿(0-1个月)时期的发展特征 1.依靠无条件反射适应新生活 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而能的。如吮吸反射:当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如被子的边缘,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做吃奶的动作,这种
15、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 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抓握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例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着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 2.建立条件反射产生心理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
16、条件反射。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3.动作不断发展,初步认识世界 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每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是遵循着客观规律的,每种基本动作 发展的时间也大致相同。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比如,满月的儿童受到痛刺激后,哭喊着全身乱动; 3 岁孩子拿着笔认真画画时,不
17、仅是手动,身体的动作、 面部的动作也来帮忙。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部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 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着手臂匍匐爬行,然后 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来爬行,即也服从“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
18、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这种 从身躯的中央部位再到远离身躯中央的边缘部位的发展规律,即“远近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才学会比较精细的动 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就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 踢、走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从四肢动作来说,是臂和腿的动作先发展,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手和脚的动作。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动作发展的这种规律,称为“大小规律”。
19、(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 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 比如, 初生婴儿已会用手紧握小棍, 这是无意的、本能的动作,几个月后,婴儿才逐渐能够有意地、有目的地去抓物体。学前儿童的动作最初 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以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 规律”。 (二)1岁左右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1.语言开始萌芽 2.学习独立行走 3.手眼协调能力逐步发展 三、13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13 岁称为先学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这些都是人类特
20、有的心理活动。因此可以说,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这个时期才逐渐齐全的。 (一)动作的发展13 岁的儿童和 1 岁前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动作增多、熟练和复杂化。其中明显的成就是学会独立 行走,初步学会使用工具和做游戏。 1身体动作 1 岁左右,儿童开始学习独立行走。刚开始独自走路时,还走不稳,步子显得很僵硬,头向前,前脚掌着地,走得特别快,经常跌跤。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个: 身体各部分比例同成人不同,头重脚轻,导致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骨骼、肌肉发育比较嫩弱,骨组织不坚硬,肌肉力量较差,还不能有力地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姿势。 神经系统协调动作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善,全身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刚开始学步的孩
21、子常把两臂张开,有时甚至横着走,以保持身体平衡。孩子学会自由走动,同时也发展了全身的各种动作。1岁半的孩子可以走上楼梯。 2岁左右,孩子学会了双脚原地跳和原地站立踢球,学会了跑和攀登,并且很少跌跤。2岁左右的孩子,动作虽然仍不够灵活,但是活动的积极性却非常高。以后,孩子又陆续学会越过小障碍,单独上下楼梯,双脚学小兔向前跳。到了3岁时,还学会了独脚 跳等比较复杂的动作。这些动作的发展,使儿童得到了解放。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活动,从而大大开阔了视野,扩大了认识范围,促进了心理的发展。 2.手的动作 1 岁时,手逐渐灵活,能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功用采取适当的动作。1 岁半以后孩子逐渐把物体当“工具”来使用
22、,也是就说儿童不再只是敲敲打打,而会恰当的使用,如:用杯子喝水,用勺吃饭等,开始了活动的萌芽。 2 岁以后,开始学着自己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等。可以说,这是人一生中开始使用“工具”(用具)的年龄。 (二)13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许多心理学家认为:13 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期间出现了许多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1.语言的形成 随着与成人的交往日益发展,婴儿主要的交际工具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促进了先学前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1岁半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一下子说得
23、很多,说得很好。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叽咕咕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这个阶段,儿童不仅能理解成人对 他说的话,而且能够运用口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还能根据成人的言语指示调节自己的行 为。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的萌芽 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先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
24、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但先学前儿童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中,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与作为主体的自己 之间的区别,从而从而形成对自己的认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自己”。 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四、36岁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3 岁,对于多数儿
25、童来讲,是生活上的一个转折年龄。正是从3 岁起,儿童才开始离开父母入幼儿园,过起集体生活。这个变化比较大,主要包括对物的活动(操作和摆弄物体)和与人交往的活动。这一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活泼好问,爱模仿 “是什么?为什么?”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 【思考与讨论】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问?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 (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6减3还剩多少?”的抽象含义。 (三)个性初步形成 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