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共37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79670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9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共3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共3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共3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册教案(共37页).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程序引言:单细胞的草履虫生活在水中,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人除了表皮细胞等少数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绝大多数细胞都不与外界直接接触,这类细胞是如何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呢?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阅读课本P23完成下列问题:1.体液的概念

2、:人体内的_,统称为体液。2.内环境的概念:由_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_、_、_。思考: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组织液)过渡: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有何关系呢?1.让学生认清各部分名称及内环境有哪几部分组成2.让学生在阅读下面一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内环境三个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到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也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3、思考:血浆与血液有何区别?(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属于内环境,血浆中的蛋白质属于内环境中所含成分;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内含的血红蛋白也不属于血浆成分。)练习:写出下列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胞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例1: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B )A.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C.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淋巴循环受阻 例2:人体发生花粉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C )A.血浆增加 B.组织液减少C.组织液增加

4、 D.淋巴减少归纳与整理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存在。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体内的一些液体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是相对于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二、内环境的组成成分1.血浆的成分:(学生阅读,明确血浆的主要成分)2.组织液、血浆、淋巴成分的异同(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例3:内环境中不含

5、( C )A.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酶、甘油、维生素 C.麦芽糖、淀粉、乳糖 D.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例4: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A )A.血红蛋白 B.抗体C.胰岛素D.尿素例5: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B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B.氧气进入肺泡 C.肌肉注射胰岛素 D.牛奶被喝进胃中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学生阅读教材P5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 、 、 。1.溶液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 。其大小取决于 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即溶液的浓度越 ,对水的吸引力越 ,溶液的渗透压越 。血浆渗透

6、压的大小主要与 、 的含量有关。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 的渗透压,相当于浓度为 的氯化钠溶液。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血浆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 等离子有关。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原理:当酸性物质进入血液时,H+HCO3- = H2CO3 H2CO3 = H2OCO2 (从肺部排出)例如: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 OH-H2CO3 = HCO3-H2O例如: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作用,生成

7、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3.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导课:请同学们根据调查给予的表格-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并根据调查结果回答下面的问题: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2.不同的人(年龄、性别不同)体温变化有何异同?学生回答: -(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而且,

8、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总结: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教学过程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一、学生根据总结以及在第一节学习的内容;说明内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中。根据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稳态概念。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教师强调:(1)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2)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不同的个体存在差异。教师提问: 除了体温、渗透压、酸碱度外,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又是如何

9、变化的呢?(突出和深化概念)让学生结合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1.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2.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解释:关于稳态定义的深化:1.内环境稳态不仅仅指温度,PH和酸碱度处于动态平衡。2.同样机体内的各种成分的理化性质都动态保持在一定的较小范围内,处于动态平衡。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机体是如何通过调节作用实现内环境的稳态的呢?下面我们以血浆PH的调节为例来分析。(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得出结论:1.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发生作用

10、的结果。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让学生看课本P8相关内容,总结出稳态调节机制发展历程: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过渡: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思考与讨论:1.你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吗?谈谈高烧最严重时的感受。体温过高时为什么要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措施?2.夏天使用空调可以帮助你摆脱酷热的煎熬,但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引起“空调病”。请你从环境稳态失调的角度,分析“空调病”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解释:学生举例

11、: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病例还有,1.当肾功能衰竭时,尿毒症2.高山缺氧反应3.严重腹泻4.酸碱中毒等5.血糖浓度过低可能出现低血糖症;血糖浓度过高可能出现糖尿病。6.当血液中钙的含量过低时,会影响骨发育,孩子出现佝偻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等症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的物质和条件进行分析,最后总结出.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实验并讨论生看或做实验,思考,师提示。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

12、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

13、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关于人体血液pH值缓冲作用原理】来源:Zxxk.Com 人体血液不会因为进入少量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而使其pH值超出735745之间,原因是血液中含有缓冲物质,如H2C0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在此结合有关生化知识对H2C03NaHCO3在维持血液 pH值稳态中所起的作用加以说明。 它们的电离如下:H2C03H+ + HC03

14、- (1) (双向,可逆);NaHC03Na+ HC03- (2);由于(2)式完全电离,有大量的HC03- 存在,对(1)式电离产生同离子效应,使HC03-和H+ 结合成H2C03 ,也就是说(2)式的结果抑制了(1)式H2C03的电离,因此血液中存在大量的H2C03和HC03- ,而H+浓度很小。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酸(例如乳酸、磷酸等)时,由于血液中存在大量HC03-,能和进入的酸中的H+结合成电离度很小的H2C03,使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几乎没有升高,因此血液pH值并不明显降低。 当血液中进入少量碱时,此时血液中的H+与进入碱中的OH- 结合成难电离的H20,当血液中的H+稍有降低时,血液中

15、存在的H2C03,就立即电离出H+来补充血液中减少的H+,使血液pH值并不明显升高。 正是因为H2C03和HC03- 的大量存在才会使血液的pH值不会因为少量碱、酸的进入而造成明显升降。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单向传递的原因2.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3.概述人脑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说出人类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能力目标1.阐明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养成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知晓学科之间是相互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2.关注事物普遍联系

16、,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3.认同生命本质,渗透协调美和思想美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阐明人脑的高级功能【教学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过程】【复习】反射的结构基础? 静息电位的电位表现和产生机理?动作电位电位的电位表现和产生机理?画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和局部电流示意图?(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存在于: 突触小泡 内释放方式: 胞吐 ,穿过 0 层膜,体现了细胞膜的 流动 性2.神经递质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 特异性受体 结合,引起后膜电位变化,产生 兴奋或抑制种类(本质):有 兴奋性递质(如乙酰胆碱) 和 抑制性递质(如单胺类物质) 移

17、动方向: 突触小泡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3.传递过程 (图2-4)探究1.讨论交流:尝试概括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并说明信号变化过程。突触上的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电信号 化学信号;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化学信号 电信号4.特点:(1)单向传递A.具体表现: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 轴突 传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探究2.尝试写出两个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途径树突细胞体轴突 突触(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也可写成:轴突 突触 细胞体轴突 / 轴突 突触树突细胞体B.单向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 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 释放,然

18、后作用于 突触后膜 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 兴奋或抑制 (2)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 慢 探究3.分析交流:突触延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兴奋在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思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相对较慢,传递速度与 突触的数目 有关(3)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可用药物加强或阻断传递 探究4.肉毒杆菌毒素能选择性地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则该毒素在兴奋传递中起什么作用?(使兴奋的传递中断,从而使突触后膜不兴奋) 思考:临床上用药物进行局麻的机理是什么? 可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或与突触处的化学递质作用

19、,干扰神经传导 注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递质与受体蛋白结合发挥作用后,很快被相应的酶灭活(只发生一次作用),以保证突触传递的灵敏性思考:胆碱酯酶能使乙酰胆碱很快分解,在此过程中胆碱酯酶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若某种药物能阻止乙酰胆碱的分解,则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又是什么?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使突触后膜持续地兴奋5.在不同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形式:神经递质(或化学信号)的方式传递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2.各级神经中枢的关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 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一般说来,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 高级中枢 的调控。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 是整个神经系统中的

20、最高级中枢2.高级功能:(1)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S区受损: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 说 );H区受损: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 听 );W区受损: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 写 );V区受损: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 读 ) 思考:盲人识字需要哪些神经中枢的参与?(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语言中枢)(2)学习和记忆学习是 神经系统 不断接受刺激,获得 新的行为 、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则是将获得的 经验 进行 贮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活动及神经元之间联系有关,尤其与大脑

21、皮层下一个形状像 海马 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 新突触 的建立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应增加有意注意,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巩固(重复),以达到永久记忆,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课堂小结: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结构基础神经元突触传导形式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导方向双向单向传导速度快慢实质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2.2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3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

22、和难点1教学重点(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平衡的调节。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三、课时安排3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只能跑1 min左右(0.81.2 min)。讨论: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得到补充。板书一、激素调节的发现资料分析及讨论1.提示:不迷信权威、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实验设计等。2.提示:他们的科学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发现促胰液素;其二是

23、发现了不同于神经调节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板书激素调节:有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进行调节。化学性质中文名缩写主要来源主要作用含氮激素肽类及蛋白质激素释放激素(多种)下丘脑促进或抑制相应激素的释放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脑、神经垂体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从尿中排出催产素OXT下丘脑、神经垂体具有刺激乳腺和子宫的双重作用;促进乳腺排乳催乳素PRL腺垂体、胎盘发动和维持泌乳胰岛素胰岛B细胞调节代谢,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调节代谢,使血糖升高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垂体、脑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从而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释放促胰液素消化管促进胆汁和胰液中HCO3-的分泌促

24、甲状腺激素TSH腺垂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氨基酸衍生物肾上腺素E肾上腺髓质提高多种组织的兴奋性,加速代谢甲状腺素T4甲状腺调节机体代谢与生长发育类固醇(甾体)激素醛固酮肾上腺皮质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对钾的排泄,是盐皮质激素的代表睾酮T睾丸间质细胞维持和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雌二醇E2卵泡、黄体、胎盘维持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孕酮P黄体、胎盘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的变化,为受精卵着床和妊娠的维持所必需(一)、血糖平衡的调节1分析血糖的三个来源和去向(观察教材图29)2血糖的调节 血糖下降的激素:胰岛素(唯一降糖激素)胰岛B细胞(1)激素调节血糖升高的

25、激素: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胰岛A细胞(2)神经调节当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升高时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降低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3激素间的作用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师提示。1.提示:在运动员的比赛过程中,血糖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补充: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和吸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提示:这是因为这些被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了,所以血糖含量很快恢复正常。学生活动模型建构

26、:先陈述血糖调节过程再画出血糖调节的图解式模型。(分析与讨论)提示1.乙代表胰岛。2.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提示: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将会从尿中排出,出现糖尿病。板书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提示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

27、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与社会的联系生思考师提示。提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

28、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过程与方法: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

29、观: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二、教学中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三、课时安排2学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好!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问题探讨:1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2这个例子中,人体所作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板书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板书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师:体液调节除了通过激素的调节外,还包括通

30、过CO2等化学物质的调节。激素、CO2和其他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以通过体液的传送来调节机体的机能,这些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其中,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要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师: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1、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3、 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生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生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31、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生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师: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生:它们的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途径是体液的运输。生:它们的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生:它们的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生:它们的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板书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师:这里我们用

32、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方法引导师: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生: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师: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生:物体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比例。师: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生:人体主

33、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师: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图:体液调节图解师: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生: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肝脏代谢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肌肉和肝脏代谢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多。师: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

34、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生:甲状腺激素。师: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生: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师: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生: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

35、散热的控制。师: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生: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师: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生: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

36、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合作探究师: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师:尿液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生: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师: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

37、的作用吗?生: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师: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图: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师: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生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

38、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增加。这属于体液调节。生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另外也会使尿量减少。师: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

39、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生:师: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图: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师: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例说明。生:有的。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师:是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

40、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师: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小结略2.4 免疫调节一、教学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三、课时安排3四、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提示1神经系统感

41、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2不能。3会。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2)资料分析 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阅读P36“资料分析”,讨论相关问题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42、3约9年。(3)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和()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和( )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哪里产生的?4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的过程也可分为抗原识别,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合成分泌抗体并发挥效应三个阶段。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其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来进行的。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或识别蛋白质降解而暴露的抗原决定簇,而无需APC对抗原的处理和递呈。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识别抗原是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有人将结合了抗原的B细胞称为致敏B细胞,只有这些

43、细胞在接受T细胞的辅助时才能够活化来产生抗体。也就是说,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抗原信号和活化的T细胞信号(并不是递呈抗原,而是通过其他的分子信号提供的),并需要T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通过提供刺激信号、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辅助B细胞,B细胞作为APC可通过加工、处理、递呈抗原的形式激活T细胞,但B细胞不能激活初始T细胞(由树突状细胞来激活)。B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性B细胞,浆细胞多在2周内凋亡。需要指出的是,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是不同的,但二者必须识别同一抗原分子的不同抗原决定簇,才能相互作用。因此,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赖于树

44、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三者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细胞免疫的过程: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T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初始或记忆T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2)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免疫失调疾病:1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2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体质五、免疫学的应用在习惯上,人们把由细菌制成的称为菌苗,把由病毒制成的称为疫苗,也可将它们通称为疫苗。讲述疫苗的种类及研究进展疫苗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生物制品,它基本上是由微生物及其所含成分制成。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1)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小儿麻痹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由于这类疫苗中的病毒仍有一定的活性,因此有些人接种后会发生副作用,不是很令人满意。(2)灭活的死疫苗。这类疫苗已将病毒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要差,而且要多次强化免疫,如钩端螺旋体疫苗即属此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