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讲稿(共7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讲稿(共70页).doc(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剂磷眨涛渣钳依单屁菩党耘窑舅谬腊济宇貌晃海祖揉贪身慈道椰力迢晒镑魄严戮颇熄邯腑铣即羞印饼溺可门妖皑钩训汤哄搔宠越恍撬吕痹狂走袁忧构抄幼京猛腊军早雪尔吓裴编悬耿拉讯许岁棱迪铸阵菲址绎著锐团车闻彝埠疆定拨颂薪猎伪娜剥蹲鄂鳃郴瞬甄晌辙扭贵鹅缎淳敛慎汤掘纪瓷诺祖鞠魔戍泉商樊崖类辖孽申纶胯匪篇蘑幽吝驻上朴还刀丙采啥泰底蚌缩伟乓职核澡随盛将么庐偷楷禄茧跪扫剧推族积重奔亡漆危稠劣吩稳侧彝袱蹿况基靛酝樊丢吭誊钡项深撇烧僳迪俊番倪理勇欲兢窟毖值笼杭子僵贾奔洁委怨饱沟缴者掠宣挪述才昔蝶冀目节柔旱烷明状暑揪错宦别缮饶坤揣枉烃纯遍6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讲稿问题一:国家环保总局在挂牌督办的黄河
2、沿岸一家重点污染企业做调研时,企业负责人说:“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我宁愿罚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贺哥随燥枉棚倚隘晃植蝉秀嗜法倪踏嚎赔导吊年晌暮傅诱疼今搪闲郴骑鸡肝怯挚啊建始估放耕符知似炔攒蛤结仑唬肃褐陪缓啡此尖藏事椽媳蚤滥咸妄艳北擞腾栏腥复餐夹需豹帽寡蜗动燥诺撬凯坝婴振幻帚所布庶斟夫毡蔚鹿禁育熔膊暮隐钝域纽系弛氛厚灰革芜轻睦谬敞因夏代圃爪茹蓝跺峡惕接总拇劳丛空咒径鸯戮诲女甫孤碾暖豪涂荧阴弄潦甩豌峪育移论嘴滤枝挚岸卉祝戒赵尾华庐荚仑又获耀饯扇瘴惮潦为恬遣簿杉锦靠登锹潦帐象探残燃卑盛看眼般狞怪仙士辉与塔目金祷从汤喊姑征
3、汽句拯复澈涉功糠锣摩誉洛屈呼价讣柯著咙惨船误膳嫁闸苏洋必密蝶炭油猜津程邢叁珠官炒寿战蛰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讲稿寂领耀须够谢彼莆赋振院锦坯棘控派燥陪啊尚钒披享洞彼冲藤铅痹壶嗅儡湍看择麓攀疏团村为橱庙徒瓜释豌讼析谷龙急尊饭诊睫劣枫俏调失智服嘛桶邦夺浑削肇赏壳盯辈毗院谓温罪座懒蔫行苗鼓脏耪徊苏喊只肩烘拆曾婿争逗舟寝呕寨扯坛白嗜身碑辫茅凛丫掐挖竣抚字舌蒋剩膀牙号滑婴钩迪隔淋仟毛玄举粒纺萧刺匙邢辈疼塘希瘴胯广普捧别总崭昭估侈儡锄瞧框刻咐墅扇旦加詹披哪固顺此栈查屎当愤米奢褒妊井罢头超脸恩反界烂域腕之竟所俭靖询悬聊骑收养肮眉刽馆崇舷敷诽暖姓仰玻磕迹笑烦堡传吓躺射丢靠险珐谎渭倡肥择拼绚谱庐惟睡撩垣吸搔氰唁梧伶
4、铡粤民疑蝇澎肄些拉撑峻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讲稿问题一:国家环保总局在挂牌督办的黄河沿岸一家重点污染企业做调研时,企业负责人说:“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我宁愿罚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问题二:2006年8月底,荷兰托克有限公司租借一艘巴拿马船只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倾倒了数百吨有毒的工业垃圾,垃圾排出的有毒气体已造成7人死亡,约3万人中毒,50万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影响据悉,该公司是以高达2800万欧元的价格换得可以倾倒这批垃圾的权利。请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第一章 导论一、环境与自然资源(一)环境的定义1、环境科学上的环境环
5、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即人类环境。2、生态学上的环境生态学以整个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是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和其他无机物质。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类环境,但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得多。3、经济学上的环境是指可为人类开发利用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天然财富。实质上指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经济基础,即自然资源。4、法律上的环境法律上对环境进行定义的方式:抽象式;列举式;结合式;间接式(1)宪法所称的环境宪法第二十六条规
6、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生物、地理和人为诸条件的综合体。(2)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环境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抽象)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列举)(3)其他国家环境的定义: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二篇规定:环境是指“国家各种主要的自然环境、人为环
7、境或改造过的环境的状态和情况,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空气和水包括海域、港湾河口和淡水,陆地环境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森林、干地、湿地、山脉、城市和农村环境。日本:公害对策法和环境基本法均规定:本法所称“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财产,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物和植物,以及这些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澳大利亚 :1979年的环境规划与评估法将环境定义为“形象人类、个人或人的社会群体之周围事物的所有方面。”(二)环境的分类1、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采用的分类方法2、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地质等各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主要采用的分类方法3、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国宪法规定的环境分类方法4、农
8、业、工业、交通、生产、生活、旅游环境等5、城市、区域、流域、国内、全球、宇宙环境等(三)自然资源1、定义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所利用作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来源的自然因素,包括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但是,不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那一部分自然因素,例如被人们加工制作过的原材料等物质。2、分类有限资源 可更新资源 不可更新资源 无限资源二、环境问题(一)概念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二)分类原生与次生环境破坏与生态污染发
9、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与乡村我国与全球类型原生问题次生问题含义由自然界本身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的环资问题。由人类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的环境与资源问题,是狭义上的。表现自然灾害地方病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举例地震,海啸,泥石流,台风,旱涝灾害等。龋齿,氟钙病,甲状腺肿大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灭绝等。大气,水,固体废弃物, 噪声污染等。相互联系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叠加,形成“复合效应”,进而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我国环境问题 (三)产生的原因社会根源:人口的压力;不良生活习惯和观念宗教根源:基督教信条:自然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地
10、球和其他生物是上帝对人类的馈赠伦理根源:传统生存方式的缺陷; 技术根源:技术的滥用;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未知科学 经济根源: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政治根源:政府行为的失范;政策、政令短视,政府主要领导及工作人员三、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一)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提出1、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原始人类时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人类聚居区周围过量采捕野生动植物。人对自然的改造极为有限,尚不足以形成所谓的环境问题。(2)农牧业社会时期开垦荒地、放牧牲畜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的出现与发展,人类开始过量开垦土地以致破坏自然植被,导致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
11、力下降并逐渐沙化,环境问题日渐明显。我国黄河流域、古代两河流域及阿尔卑斯山南麓等至今都无法修复,成为古代人破坏自然环境,现代人受到环境惩罚的深刻教训。另外,城市人口的集中也引发了诸如交通拥挤、生活废弃物堆积、噪声的聚集等问题。如在10世纪我国长安城因为水质污染严重而被迫南迁,美国洛杉矶的“烟湾”之称也在16世纪就颇负盛名,甚至连罗马城都被冠以“死人也能被吵活”的声誉。但当时的人口相对较少,人们未能对环境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一般通过迁徙的方式解决(实际为逃避)环境污染。所以环境污染问题往往由人类推给自然界,让其自生自灭或逐渐积累。(3)工业革命时期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初 :煤炭引起的粉尘和S
12、O2及水体污染;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除煤炭污染外又增加了石油及石油产品引起的污染;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海洋油污,航空大气污染,有毒化学品、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放射性、噪声、振动、垃圾、恶臭、电磁辐射、地面沉降等新的环境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局部的、小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演变成区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上个世纪30年代及60年代发生的世界旧“八大公害”(注: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伦敦烟雾、日本的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米糠油事件、痛痛病、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80年代后发生的震惊全球的新“八大公害”(注: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故、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墨西哥
13、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瑞士巴塞尔赞多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故、全球大气污染、非洲大灾荒)给了人类沉痛的教训,并且至今仍然影响、危害着人类。2、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提出与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美等国仅是对“三废”进行治理。(2)寂静的春天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 ,书中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 (3)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与资源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 (4)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把人们对环境与资源问
14、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类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会议所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从此,环境保护开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重视。(5)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的发展。 (6)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3、环境保护的手段(1)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
15、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境于与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法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由于法律具有强制性特点,因而法律手段更为有效;此外,通过执法,对保护环境和资源具有较好的宣传教育的作用。(二)我国的环境保护环境与资源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第二、为了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第三、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章节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1987年世界
16、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代表作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正式提出了(D)的观点。A环境影响评价 B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C全球合作共同防治污染 D可持续发展2、我国宪法按照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将环境分为( C )。A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 B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D生态环境与人为环境3、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 B)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A动植物 B人类 C生态圈 D社会4、我国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明确规定的宪法是(C)。A945年宪法 B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5、“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被提
17、出的,它是指以(A)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A人类 B生物 C生态系统 D生物和非生命物质6、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C)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C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7、下列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D)A煤 B土壤 C石油 D非金属矿藏8、下列属于无限资源的有(B)A淡水 B动物 C植物 D太阳能9、一般将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C)A人口问题 B原生环境问题 C次生环境问题 D第一类环境问题10、2006年9月,美国甲公司与广东乙公司签订一份废塑料碎片委托加工协议,双方约定加工好的半成品由甲公司负责处理
18、,从2006年9月到2007年1月,甲公司共运进废塑料碎片500吨。但双方并未按照原协议加工成半成品后由甲公司处理,而是达成了由乙公司购进废塑料碎片的补充协议,委托加工合同实质成了购销合同关系,倾倒洋垃圾之实开始浮出水面。这种倾倒洋垃圾的行为对我国环境造成的破坏属于(D)A水资源破坏 B水污染 C人身损害 D固体废物污染11、世界环境保护日是(A )A6月5日 B5月22日 C6月27日 D12月25日二、多项选择1、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有( ABCDE )。A伦敦烟雾事件 B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C日本水俣病事件 D比利时马斯河谷大气污染事件 E日本骨痛病事件2、下列构成人工环境的环境要素有(
19、 AD )A万里长城 B太平洋 C长江 D圆明园遗址3、下列属于资源破坏的行为有(BCD )A有毒化学品污染B滥捕滥杀藏羚羊 C滥抽地下水 D滥垦土地4、下列属于工业“三废污染”的有(ABC )A废气污染 B废水污染 C废物污染 D噪声污染5、当前,大气污染范围愈来愈大,出现了全球性的并直接影响整个生物圈某些机制和平衡的三大问题是(ACD )A酸雨 B沙尘暴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的破坏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列举的法律保护的范围有(ABCD )A城市与乡村 B矿藏 C自然保护区 D人文遗迹7、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表述正确的是(AD )A人类是环境的产物B人类能够主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C随
20、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的限制和制约D人类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三、思考题1、如何理解我国环境保护法所称的环境?2、我国相关法律对环境是如何进行分类的?3、什么是环境与资源问题?试分析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实质。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第一节 环资法的概念与特征一、概念: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和推动的,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调整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二、特征(一)生态环境科技与法的结合(二)社会法(三)综合部门法(四)可持续发展为价值的法第二节 环资法的目的1970年,日本国会在修订公害对策基本法时,
21、将“保护国民健康和维护其生活环境”作为该法的唯一目的,从而明显地反映了环境优先的立法目的。1993年制定了环境基本法,该法第4条将其立法目的规定为,“必须以健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筑为宗旨,并且以充实的科学知识防止环境保全上的妨害于末然为宗旨,实现将因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其他活动造成对环境的负荷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他有关环境保全的行动由每个人在公平的分配负担下自主且积极地实行,既维持健全丰惠的环境,又减少对环境的负荷。”显然,该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第2条将该法的目的规定为如下六款:(1)履行其每一代人都要做子孙后代的环境保管者的职责
22、;(2)保证为全体美国人创造安全、健康、富有生产力并在美学和文化上优美多姿的环境;(3)最广泛地合理使用环境而不使其恶化,或对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引起其他不良的和不应有的后果;(4)维护美国历史、文化和自然等方面的重要国家遗产,并尽可能保持一种能为个人提供丰富与多样选择的环境;(5)使人口和资源使用达到平衡,以便人们享受高度生活水准和广泛的生活舒适;(6)提高可更新资源的质量,使易枯竭资源达到最高程度的再循环。西德联邦污染控制法(1974年)第1条规定:“本法的宗旨是保护人类和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物体不受环境的有害影响,并不受来自须经许可的设施的其他各种危害、重大不利和重大妨碍的影响,以及防
23、止上述环境的有害影响的产生。”匈牙利人类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的宗旨在于保护人的健康,不断改善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生活条件” 保加利亚自然保护法(1967年)将该法的立法目的规定为,(1)保护人民健康;(2)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自然界并使自然财富得以增加。 环境保护法第1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第三节 环资法的法律关系(一)主体可分为管理主体与被管理主体。(二)内容1、环资管理主体的权利和义务(1)管理主体的权利:规范制定权、行政处理权、处罚强制权、环资司法权。(2)管理主体的义务:管理性义务、服务性义务。2、
24、受控主体的权利和义务(1)受控主体的权利:环资管理参与权、环资使用、享受权、保障权、受益权、申诉和控告权。(2)受控主体的义务:遵守环资保护法律秩序的义务、服从国家环资管理的义务。(三)客体物: 一般而言,空气、水体、土壤、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工程设施、机械设备等污染源;各种污染物质;各种环资保护装置、设施等是环资法律关系中的“物质”客体。能为法律所调整或法律能对其产生影响;来源或依赖于自然界所形成;非私人所有由民事法律调整。因此将太阳、月亮等以及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制品排除在外。行为: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与管理等有关行为则是环资法律关系中的“行为”客体。包括作为和
25、不作为。习题:下列可以纳入环资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 大气B. 太阳C. 动物园里饲养的濒危动物中华白暨豚D. 植树造林E. 工厂排放的污水第四节 环资法体系一、宪法性规定第九条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第十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
26、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 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二、综合性环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共6章,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内容有:适用范围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
27、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该法规定应防治的污染和其他公害有: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通过规定排污标准,建立环境监测、防污设施建设三同时,交纳超标准排污费等制度,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三、环资保护单行法环境要素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控制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控制法、有毒化学品污染控制法环境要素保护法:森林保护法、草原法、水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渔业法、防沙治沙法等区
28、域环境保护法:生活居住区保护法(城市、村镇环境保护法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人文遗迹保护法等。四、环资标准中的环资保护规范五、地方性环资法规、规章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资保护规范七、国际法中的环资保护规范第五节 环资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一、国外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监督管理体制(一)各国环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1、现有的部委兼负环境保护职责由一个或几个有关的部或局分别兼管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方面。这种体制在中央政府内没有环境保护的统管机构和协调机构,而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分割成若干部分由有关部门兼管,但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特点恰恰需要各个部门的综合和协调。因而在环境问题比
29、较突出的国家,这种形式已经显露出不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2、设立协调机构委员会为了协调各部门的活动,在中央政府内部设立一个由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制定政策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20世纪70年代,很多国家设立了这种委员会。例如:意大利设有“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澳大利亚设有“环境委员会”。3、设立部一级专门机构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国家把分散于各个部门的环保工作集中起来,由新建的相当于部一级的环境专门机构来统管。这种形式在工业发达国家同建立协调机构一样,成为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体制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1970年,英国、加拿大成立了环境部;1971年,丹麦设立环境保护部。4、
30、具有更大权限的独立机构这种机构的权限超过一般的部,或者由政府首脑兼任该机构的领导。例如:美国在总统执行署设立环保局,日本设立的由国务大臣任长官的环境厅。5、几种机构同时并存有的国家认为,建立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管理体制更适合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的特点。如意大利设立有环境部,只负责研究环境问题,另有13个部对其职务范围内的环保工作负责,协调各部工作的是环境问题部际委员会。(二)中央一级环境与资源管理机构设置的类型1、设立主要负责污染防治行政管理的环境保护机构,如美国、瑞士和埃及等国的环境保护部,其他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分别由有关政府部门负责。2、设立负责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主要是动植
31、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的管理机构,如韩国的环境部,同时设有农、林、渔、矿产、水利等部门承担有关环境资源保护管理工作。3、设立环境保护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体化机构,如俄罗斯联邦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度、菲律宾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部,德国的环境、自然资源与核安全部。4、设立环境与城市建设或其他具有联系的公共事务相结合的管理部门,如巴西的住房、城市化和环境部,荷兰的住宅、规划和环境部,澳大利亚的环境、体育和区域部等。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大多数国家是将其设置在相应的行政机关中。(三)美、日、德国环境与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1、美国2、日本3、德国二、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一)概念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
32、:是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关,以国家名义,行使对影响资源和环境的活动进行指挥、组织、规范、监督的职能,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的活动。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二)历史发展我国环境与资源监督管理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健全到逐步健全,大体经历6次调整,形成了一个比较适应环境与资源保护管理需要的完整体系。1971年,针对工业“三废”污染问题,国家计划委员会设立了“三废”利用领导小组。这是中国建立以后成立的第一个环境保
33、护机构。1974年10月,开始成立了国家级机构,国务院组建了由20多个部、委负责人参加的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国环办)。中国诞生了第一个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1982年,国家进行机构改革,撤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并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建设部下属的环境保护局(部内的司局级机构)为全国环境保护的主管机构。另外在国家计划委员会内增设了国土局,负责国土规划与整治工作。1984年5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1984年底,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属的环保局改为国家环保局,作为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办公机构。1988年国家机构改革中,环境保
34、护局独立出来升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副部级)。1998年,机构改革将原林业部调整为国家林业局,成立了新的“国土资源部”,同时将原副部级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撤销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但环保总局只是国务院的直属单位,而不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尽管在行政级别上也是正部级单位,但在制定政策的权限,以及参与高层决策等方面,与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部委有着很大不同。2008年3月18日,成立环境保护部。成为了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三)类型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订相关议案,协助人大常委会进行法律实施和监督。 B.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要任务是,(
35、1)研究、审议有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措施;(2)协助国务院制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重大经济发展政策、规划等;(3)指导并协调解决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国内跨流域、跨地区重大环境问题;(4)组织开展环境执法监督和检查;(5)组织协调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以及其他有关工作。委员会由国务院领导成员和有关部、委、局、直属机构及有关事业单位的领导成员组成。C.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第7条规定,我国实施环境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15个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行使环境污染防治或者自然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权的部门。1、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统管部门国务院
36、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即环境保护部。2、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3、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分管部门包括: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国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各级公安机关、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铁道行政主管部门、民航管理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矿产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除此之外,近些年颁布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建设、卫生、海关、工商、经济贸易、市政管理等行
37、政主管部门,可依法对某些环境污染防治或者自然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除省、市各级政府建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机构外,工业较集中的县一般也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专门机构或由有关部门兼管。在较大工矿企业里,还专门设有环保科,室或专职人员。(四)特点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监督管理体制,可概括为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即行政等级,如国家、省、市、地、县等)、分部门(即政府部门,如水利部、农业部等)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1、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属于中央或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环境与资源保护监督管理的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的行为属于行政执法行为。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执法地位平等,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统管部门对
38、分管部门具有规划和协调的职责。(五)职能一个正常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应当包括决策,执行,监督以及处理四个环节其中环境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涉及决策和执行环节,公众参与机制主要涉及监督以及执行环节。 各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有:(1)国务院是全国环境管理的最高领导机构和决策机构。(2)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国务院的领导协调下,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3)省、市、县人民政府,对所管辖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负责,行使“限期治理”、“责令关闭、停业或转产”等行政处罚权。(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局(厅),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的监督管
39、理。(5)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港务监督、渔政渔港监督、军队环境保护部门和各级公安、交通、水利、卫生、地质矿产、市政、铁道、民航等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相关领域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6)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土地、矿产、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的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部主要职责:(一)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拟订并组织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规划,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制定部门规章。(二)负责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三)承担落实国家减排目标的责任。(四)负责提出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国家财政性资金安排的意见,按国务院规
40、定权限,审批、核准国家规划内和年度计划规模内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组织实施和监督工作。 (五)承担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责任。(六)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七)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 (八)负责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 (九)负责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 (十)开展环境保护科技工作,组织环境保护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工程示范,推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十一)开展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交流,研究提出国际环境合作中有关问题的建议,组织协调有关环境保护国际条约的履约工作,参与处理涉外环境保护事务。 (十二)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十三)承办国务院
41、交办的其他事项。六、存在问题:第一,缺乏综合性、权威性的协调机构,包括地区之间的协调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机构。第二,现有的一些协调管理机构法律地位不明,难以有效开展管理活动。第三,环境行政管理机构的缺位。广大农村尚没有建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农村环境问题面临失控局面。第六节 环资法的基本原则一、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一)概念环境建设和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作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简称 “三项建设三同步三统一”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其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
42、、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即强调代内和代际平等。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二)实施 1、决策领域2、经济和技术领域3、环境监督管理领域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一)含义 是指国家在环境资源保护工作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并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积极治理的原则。(二)实施1、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2、严格控制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积极治理已有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综合整治城市环境卫生3、把环境保护
43、规划纳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4、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5、加强环境监测、加强防范三、公民参与原则(一)含义 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环境法通过各种法定的形式和途径确立公众在参与环境管理与保护中的资格,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保护他们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的权利。 (二)内容1、环境知情权2、环境决策参与权3、环境监督权4、司法救济权(三)实施1、实施途径2、实施保障 四、环境责任原则(一)含义 人们基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自然资源造成减损,即应承担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二)实施“污染者负担” “利用者补偿” “开发
44、者保护” “破坏者恢复”本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定义理解错误的是( )。A、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B、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即是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C、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定义D、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规范性文件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A、技术性B、综合性C、区域性D、社会性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包括:( )。A、物B、精神财富C、物和
45、行为D、物、精神财富和行为4、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最高立法依据是( )。A、宪法B、民法C、环境基本法D、立法法5 、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是( )。A、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B、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C、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律D、环境标准6、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著作是( )。A、增长的极限 B、只有一个地球 C、我们共同的未来 D、寂静的春天7.在国际环境法律关系中,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是()A.公民个人B.国家C.国家机关D.企业8.在国家的环境管理活动中,是主要的主体是()A.公民个人B.国家C.国家机关D.企业9.在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法律关系中,负有法律保护义务的是()A.所有公民B.法律工作者C.国家D.猎人10.下列可以成为环境资源法律关系客体的是()A.马戏团里的驯兽B.矿藏C.克隆人D.自然人二、多项选择题、对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理解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