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整理(湖南)(共10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41414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101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整理(湖南)(共10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整理(湖南)(共10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整理(湖南)(共10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整理(湖南)(共101页).doc(10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高三文科复习资料) 目 录一、中国古代史3二、世界古代史25三、世界近代史30四、中国近代史43五、世界现代史60六、中国现代史76七、单元课时训练题(活页)附录:1、全球(整体)史观下的世界通史纲目872、中外重要历史阶段比较95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

2、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

3、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它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中国古代朝代更

4、替表 母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约公元前2070年前):原始人群氏族社会 春秋 父系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070前475年):夏商西周东周 战国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西汉(公元前2029年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 东汉(25220年) 魏(220266年) 西晋(266316年) 北朝(439581年)三国 蜀(221263年) 晋 吴(222280年 东晋(317420年) 南朝(420589年) 辽(9171125年)金(11151234年) 西夏(10381227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

5、 五代十国(907960年) 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元(12711368年) 明(13681644年)清(16361840年)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6、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

7、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人类社会经过了原始人群、氏族社会两个时期。2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已经学会养蚕缫丝。3神说传说的历史时期;传说是重要的考古探掘的信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二、夏商西周时期1

8、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

9、、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瓦解: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影响:A、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B、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目的: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10、。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B、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A、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B、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血

11、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2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朝已有丝机,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代出现原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工商食官)。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1)夏朝: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2)商朝: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文字:金文 文学

12、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社会政治:(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变法,郡县制出现。(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2社会经济:(1)生产力进步: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3)小农经济形成: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

13、。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4)农业生产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5)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控制

14、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3文化与科技(1)百家争鸣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A、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B、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原因A、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B、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C、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D、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

15、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老子的思想主张: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朴素辩证法思想。(3)孔子和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

16、。(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法家学派: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学派:庄子的思想主张。(5)科学技术: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医学:黄帝内经(6)文学和艺术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帛画:人物龙凤图等。

17、戏曲: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重点、难点破解】(1)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周王对诸侯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属于一种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周王对诸侯国没有绝对的支配权):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2)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形态(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系下):是君臣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3)宗法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商代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此为母系氏族社会的遗迹。但商代晚期,已有不严格的嫡庶之制,宗法制初成,而西周宗法制进一步严格化、完整

18、化、形成周密有序的宗法制,包括立嫡制、庙数之制、同姓不婚之制。其核心是内容是在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立嫡长子的世袭特权,使权力早有归属,以免争夺残杀。在宗法制下,小宗围绕在大宗的周围,同姓之家围绕在小宗宗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网络。按照这个亲疏有序的方式组成的国家,我们称之为宗法国家,它可以说是家的放大与延伸。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借助材料考查,最早提出者(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背景、目的、影响)、历代“抑商”的典型事例;注意评价其作用(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百家争鸣:对于“百家”主要掌握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

19、(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如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和”礼”。“仁”强调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的途径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对于缓解今天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很有借鉴意义。孔子强调的“礼”指的是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如果说,“礼”是外在的规范,“仁”便是思想内核,只有礼的外形,而无仁的实质,则毫无意义,“人而不仁,如礼何”。从思想深处强化宗法血缘纽带,是“仁”的精义所在,也是儒家区别于其他诸子的显著特征。注意孟子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性本善

20、”的思想。注意命题围绕“民本”思想展开,要引起注意。荀子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礼”方面。荀子(性本恶)倡导“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是先秦思想、学术的综汇者,其礼治思想(礼法并用)成为秦代法治的直接源头,其对儒经的传授成为两汉经学的直接源头。注意诗经对后世影响深远(“五经”之一),复习时要注意其艺术特色(现实主义);精华“国风”,注意与时令,节气及传统习俗的联系。围绕甲骨文和诗经注意命题的“题眼”和素材,如甲骨文里象形字的田字,反映当时普遍盛行的井田制的早期形式;甲骨文里常见的的“王往获”“年获”“黍获”的记载,反映当时农业丰收的情况:甲骨文的“丽”字表示两人共同耕作。“协”字表示许多人在田里协作

21、,这些反映了当时农业的耕作方式;甲骨文的蚕桑都直接描绘了蚕和桑的形状,说明商朝人重视养蚕和种桑。此外甲骨文中反映商代官职、刑罚的文字都可以用于命题等。关于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年号“贞观”、明太祖年号“洪武”、明成祖年号“永乐”;有的皇帝有两个年号,如宋高宗年号“建炎”“绍兴”、元世祖年号“中统”“至元”;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如唐高宗有14个年号、武则天有17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

22、称乾隆皇帝。谥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

23、祖等;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大家常看到用“甲午” “戊戌”“丁卯”这样的纪年法。近代史上的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因为地支和生肖都是有十二个,所以每一个地支都对应一个生肖。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1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

2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5678901232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5678910110123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25、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知识整合】一、秦朝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1)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

26、争;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2)过程: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或条件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E、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

27、: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积极: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消极:A、容易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28、,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同时注意在封建社会早期和晚期区分其积极作用、消极作用的程度)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中朝(内朝),任用身边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

29、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完善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文化措施:A、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教育: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2两汉社会经济(1)农业生产: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还

30、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和商业:a、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用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b、制瓷业:东汉出现青瓷。c、丝织业: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d、工商业: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e、外贸: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3两汉时期的文化(1)西汉初统治接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A、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B

31、、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C、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评价(影响):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

32、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D、随着儒学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3)造纸术的发明。(4)数学: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制值制记数法。(5)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万世宝典”)。(6)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7)文学:楚辞盛行;汉赋是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重点、难点破解】(1)秦的统一:从教材相同点来看,主要应掌握秦统一的经过和结果(统

33、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位至尊(这也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是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体现“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一些官职专为皇室所设,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一个强调血缘,一个强调地域;一个官位世袭,拥有封地,一个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为皇帝管理地方:一个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一个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中央集权

34、制的形成:明确中央集权的含义,是指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郡国并行制:注意借助材料和地图,创造情景。要明确封国既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最终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在诸儒之中,董仲舒是上承孔子、下启朱熹的人物。董仲舒最突出的贡献是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进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复习时应注意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的一段典型史料(见汉书董仲舒传);还要注意战国、秦、汉以来我国思想界的发展趋向:由自由走向专制。【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

35、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一、政治:a、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b、北

36、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二、经济:a、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b、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c、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三、思想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知识整合】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二、社会经济(1)农业:翻车;均田制;耕耙耱技术。(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

37、社会动荡,货币作用减弱,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4)江南开始开发。三、思想文化(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三教并立。(2)农学:齐民要术(反映了南北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3)数学:刘徽、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就(4)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A、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B、山水画盛行,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重点、难点破解】(1)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注意记忆不要错位)。

38、(2)要能够认识主要字体,从中大体知道其特点。认识名家的书法代表作。(3)注意认识魏晋时期文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一、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创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二、经济: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筒车的出现和创制,生产技术水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三、文化:随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知识整合】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A、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B、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

39、机构;C、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2)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中央走向机构成熟的标志。2科举制:概况:A、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

40、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历朝沿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隋唐时期的经济(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出现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4)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后

41、开始南移。(5)对外贸易: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外贸。三、隋唐时期的文化(1)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和著名作家。(2)传奇小说。(3)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4)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5)思想:隋朝起,出现“三教合一”。【重点、难点破解】(1)三省六部制:它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但考纲只要求掌握唐朝时这一制度的情况,这里要注意。明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一制度。(2) 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作为一个新增加

42、的考点应引起特别的注意,复习时应重点了解九品中正制的特点、不足;理解科举制在保证人才选拔公正、透明、平等方面的探索;科举制的积极意义和世界影响。命题时应多借助材料,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名称及其职能,“三省”之间的关系,“六部,的名称及其与尚书省的关系,三省六部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中的地位和影响,绘制唐朝三省六部结构图。注意对比掌握唐、宋、元时期“中书省”的职能。影响历史真实的因素(1)由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感情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致使史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2)在历史上,利用政治权势纂改历史的情况十分常见。(3)史家由于世界观、认识能力、

43、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侧重记载某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史实。(4)文献史料只能部分地记录过去,反映局部的历史。【中国二十四节气】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月57日 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处暑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 立冬 11月78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 冬至 12月2123日 小寒 1月57日 大寒 1月2021日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三正”春秋战国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