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普通心理学(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2-普通心理学(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叫心理活动)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根据下面的话画一个结构图)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A、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喜、怒、哀、惧;心境、应激、激情。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
2、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等)。3、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主要任务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阐明心理现象在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在教育者一特定领域的体现。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1、心理学的任务:A确定心理事实 B揭示心理规律C揭示心理机制D揭示心理本质2、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理论意义:为马克
3、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B、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a、有助于理解和揭示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b、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c、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地开展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节工作d、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一是受到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二是受到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879年,冯特(德)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
4、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注意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区别)。(要理解以下各种心理学理论的内容)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张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和构造。2、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等,主张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3、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行为主义的首次提出者),他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引发了一场“行为
5、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第三势力”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的重要特:一是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是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主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综合;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认为人的本质都
6、是好的,人有自我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7、现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以1967年奈塞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他们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注意(将注意的分类各部分清晰理解)重点: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注意的分类注意看,不要记混了)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一、选择题:1、注意
7、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客观) 人本身的状态(主观)4、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合理组织活动 对兴趣的依从性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产生有意后注意的条件: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6、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相似、集中、规则) 当时的知觉任务(如从事编辑和校对工作时的注意范围)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根本途径)7、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取决于事物的复杂和变化的程度) 有无坚定的目的 个人的主观状态(意志、身体)8、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原有注意的紧张度 新
8、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二、名词解释: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3、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4、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5、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6、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
9、的时间长短特征。7、注意的起伏(注意的摇动):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到12秒。8、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9、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1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三、简答题:1、注意分配的条件:答: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四、论述题:1、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
10、教学无意注意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既可以成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因素,又可以成为造成学生学习分心的因素。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新颖、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组织生动有趣等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
11、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问,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使用有意注意,容易引起疲劳,而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到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以充分理
12、解和思考问题。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如边听课边记笔记的习惯等。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重点: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2)一、选择题:1、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2、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3、似动的主要形式:动景运动(两条直线) 诱导运动(浮云和月亮) 自主运动(在暗室里注视一个光点) 运动后效二、名词解释:1
13、、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3、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4、绝对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5、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6、差别感受性:是指对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7、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8、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电影,电视的播放)。10、联觉:是指一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14、,味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12、空间知觉:是指物体的空间特征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13、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14、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物体的速度。15、似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16、诱导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17、运动后效:是指在注视一个方向运动的物
15、体之后,转向注视一个静止的物体,看到静止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18、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19、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直观教学的类型之一,是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三、简答题:1、知觉与感觉的关系联系:一方面,两者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另一方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
16、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因此,知觉比感觉更复杂。2、如何运用感知觉规律促进直观教学?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如:板书字迹不宜太小,线条不要太轻、太细,应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使学生都能看清楚。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知识终究要通过学生头脑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观过程
17、中,应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切实参与的热情。3、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四、论述题:1、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的选择性: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成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画出重点)影响因素:(客观)刺激物的绝
18、对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和奇特性。(主观)知觉有无目的的任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一叶知秋)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第三节 记忆重点: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简1)
19、一、选择题:1、 影响识记的因素:(主观)识记的目的与任务 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识记的方法 (客观)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性质2、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艾宾斯浩,提出了“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4、 瞬间记忆的特点:时间极短(0.251秒) 容量较大(920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5、 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6、 短时记忆(又叫工作
20、记忆)的特点:时间极短(不超过一分钟,一般为30秒) 容量有限(59个项目,品均值为7)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7、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8、 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复述分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精细复述而不是机械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9、 长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无限 信息保持时间长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11、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两种不同的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12、良好的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二、名词解释:1、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包括识记、保持
21、、再认和回忆三个过程。2、 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运用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和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识记。3、 有意识记:是有明确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识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4、 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5、 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的内在联系或知识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识记。6、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7、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和再认。8、 系统位置效应: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开头部分和
22、结尾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好。9、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10、后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11、回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的过程。12、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13、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14、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15、瞬时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端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记忆。16、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
23、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也叫工作记忆。17、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三、简答题: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或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简答或论述)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要有长远的记忆目的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其次,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再次,要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为了理解记忆材料,应先对材料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观点、论据以及逻辑结构标示出来,然后
24、以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而确切地叙述出来,这样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四、论述题:1、结合识记谈谈如何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防止不必要的遗忘?(即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及时复习,针对遗忘规律,学习新材料后及时进行复习。在识记后不久的一段时间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复习的时间间隔要短一些,随着知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少一些,时间间隔可长一些。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难度小的材料科适当集中,难度大的材料科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
25、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运用多种感官可以激活多种相关的记忆痕迹,提高记忆效果。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可以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帮助学习者及时检查识记效果在重新阅读时就会有针对性地集中精力攻克难点,纠正错误,不至于平均用力。第四节 思维与解决问题重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能力:创新性思维的特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创新性活动能力的培养。(简4 5 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7)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论1)一、选择题:1、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2、创造思维是聚合
26、思维与发散思维(核心)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3、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4、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5、问题解决的阶段: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二、名词解释: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借助言语实现的)2、创造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3、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4、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和启发式。 算法策略: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启发式策略:是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探
27、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5、常用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 爬山法 逆推法 手段目的分析法: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成总目标。 爬山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三、简答题:1、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2、良好思维的特点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思维的灵活
28、性与敏捷性。3、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4、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1年省考简答)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也叫思维的变通性。如列举报纸的用途。独创性。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以及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如曹冲用石头称象。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
29、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开设具体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头脑风暴、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6、创新性活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要。 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独创行为。 培养创造性个性。8、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 功能固着 是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有积极也有消极)。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原型启发 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原型启
30、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已有知识经验 情绪与动机 个体的认知结构、各项特征和问题的特点等四、论述题:1、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考虑练习的质量 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鼓励自我评价和反思 (5)训练逻辑斯文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第五节 言语与想象重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简1)一
31、、选择题1、言语的特点:目的性 开放性 规则性 离散性 个体性二、名词解释1、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2、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想象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4、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32、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三、简答题1、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科学的阶段性。 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2、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 丰富的表象储备 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原型启发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四、论述题1、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 在教学和实
33、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立体几何为例,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概念、正确理解空间图形的性质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敢想是敢做的起点,幻想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对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第三章 情感与意志过程一、填空1、(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2、情
34、绪和情感是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3、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4、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5、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喜怒哀惧)6、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二、名词解释: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
35、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意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理智感: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三、简答: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良好情绪的标准:首先,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其次,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最后,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如何让帮助小学生调节自己情绪: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办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意志的具体特征:1、
36、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从形式上看,可将动机斗争分为四类:1、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2、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3、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4、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克服困难必须依赖一下心理条件:1、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世界观是动机的基础,是克服困难最基本的条件。2、行动目的的性质对克服困难也有
37、重要意义。3、对行动胜利的美好前景的憧憬,对行动失败可能招致严重后果的认识也会激励人们去战胜困难。4、执行计划的坚定性。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四、论述题:论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生活入手培养其意志品质2、培养小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3、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克服困难的情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第四章 人格心理一、名词解释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8、。2、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3、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知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4、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5、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6、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7、气质:是不依据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39、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8、性格: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9、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动机,也称内驱力,包括饥饿动机、干渴动机等。10、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理、社会需要有关的后天习得的动机,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比较原始的三种驱动力,即好奇心、探索和操作;二是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如被社会承认、尊重、赞许、群体感、友谊感、归属感等。二、填空题1、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生理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求,是其他一切需要产
40、生的基础。3、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两个方面。4、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5、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6、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也可以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7、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8、性格根据理智、情绪、意志三者在心理机能方面哪一个占优势,可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按照心理活动的指向,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按照个体活动的独立型程度,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9、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三、简答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根据需要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把需要归纳为
41、七个层次: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成长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总结:(1)缺失需要使我们得以生存、成长,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要部分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2)缺失需要一旦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成长的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无论是求知,还是审美,都是永无止境的。2、需要层次理论对教学的启发。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识需要和学习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特别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其思想境界。3、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1)要根据
42、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还有很大的差异。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不稳定,比较笼统、模糊,易对学习的形式感兴趣从中获得满足,任何新颖愤的、形象的、具体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应更注意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以及教具的新颖具体。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和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班都有好学生和差学生
43、,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般来说,成绩优秀、基础好的学生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他们往往骄傲,满足于现状。因此,教师使他们了解知识海洋的浩瀚无边和自己知识面的狭窄,帮他们克服自满情绪;另外要为他们提供较难的学习材料,启发他们自学和独立思考,使他们对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特别的关心,深入调查他们学习不积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和指导。一方面,要帮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要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锻炼其能力,发挥其特长。4、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良好的遗传素质呵呵营养供应是智力发展
44、的基础。(2)早期经验:早期获得的经验越多,智力发展得越迅速(学龄前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3)教育与教学:对智力发展起主导作用。它不仅使儿童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而且促进儿童心理能力的发展。(4)社会实践:人的智力是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5)主观努力: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只能机械、被动地影响能力的发展,个人的主观努力才是获得事业成功和能力发展的保证。5、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论A、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一个人的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B、瑟斯顿的群因素论:他概括出七种基本因素:言语理解能力、语言流畅程度、数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
45、、知觉速度、记忆能力和推理能力。(2)智力结构论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A、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B、操作: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C、成果:单元、关系、类别、系统、转换、寓意因此,形成的智力因素共150种(5*6*6),目前只发现105种。(3)智力形态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解释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A、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与年龄有密切关
46、系(一般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发展到顶峰,30岁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B、晶体智力: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释新词的能力。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随年龄增长提高。(4)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这七种能力包括:言语能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省智力。(5)三元智力论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的,该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6、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强项和学习风格。因此,我们应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2)科学的智力观。学生的智力具有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