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20891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异同(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情”与“臣忠子孝”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思想意蕴比较摘要:在清初的剧坛上,长生殿和桃花扇堪称是两颗璀璨的“艺术之星”,一时大江南北,人人争唱洪和孔尚任的作品。这两部戏曲作品均将“情”与“臣忠子孝”巧妙结合,但所要传达的思想意蕴却有不同。长生殿中主要表现“至情”的悲剧性呼号,而桃花扇则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体现了“臣忠子孝”的重要性。关键词:长生殿桃花扇情臣忠子孝在清初的剧作舞台上,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成就最高,这两部戏曲均突破了以往爱情传统题材中才子佳人的模式,创新性地将爱情放到现实社会背景之中。洪的长生殿取材于人们非常熟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作

2、者借爱情之口,抒发了政治的兴衰之感。孔尚任的桃花扇取材于南明王朝的历史,借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之情,抒发了对南明的亡国之恨。这两部作品表面上看来都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剧目,但实际上有着很深的政治寓意,我们从开场唱词中就可以看出:【南吕引子满江红】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 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 回天地。昭白日, 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引自长生殿第一出传概【蝶恋花】古董先生谁似我? 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剩魄残魂无伴伙,时人指笑何须躲。旧

3、恨填胸一笔抹,遇酒逢歌,随处留皆可。子孝臣忠万事妥,休思更吃人参果。 引自桃花扇试一出先声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两部戏曲的开场唱词中都提到了“臣忠子孝(子孝臣忠) ”的字眼,“臣忠子孝”是儒家道德和忠君思想的核心,这就明确地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两部剧虽均涉及男女离合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但在“情”与“子孝臣忠”的轻重上各有不同,笔者将从悲剧意义、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和叙述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一、“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长生殿和桃花扇都被有幸选入了王季思先生组织编选的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虽然都是古典悲剧,但二者的悲剧意义是不同的。长生殿是一部令人同情的爱情悲剧,李隆基和杨贵

4、妃的悲剧是由于地位、道德等本身合理的力量与主人公的情感需要发生冲突而造成的。李隆基作为封建社会的帝王,是“臣忠子孝”的最大获益者,但这一独特的身份地位也有其无法克服的缺陷。皇帝的爱情生活的本身就是政治,也就是说,李隆基和杨贵妃既是爱情的承担者,又是政权的主宰者,与社稷安危密不可分。唐明皇为了表达对杨贵妃的宠爱,重用杨氏一门,还命人快马从岭南运送贵妃喜啖的荔枝,即使踏坏了田地、撞死了人命也在所不惜。杨贵妃为了长久独享唐明皇的宠爱,不惜用手段排挤梅妃换句话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以损害他人甚至国家利益为代价的。他们之间的爱情本无可指责,但身居高位所享有的权力却让这段真情不容于“臣忠子孝”的社会,李隆基

5、的“至情”是不道德不负责任的,也就意味着给国家和臣民百姓带来危害,从而“乐极生悲”,引来安史之乱“祸败”,招致马嵬之变的生死离别。马嵬之变是“情”和“臣忠子孝”矛盾冲突的高潮,唐明皇的“至情”和将士们的“臣忠子孝”意识将埋玉一出推到了戏剧的至高点。在六军不发的压力下,唐明皇在“情”中犹豫不决,杨贵妃在“臣忠子孝”的氛围中自缢,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出两人那难能可贵的爱情, 如此真挚, 又是如此深邃。戏剧的上半出让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历了“情”与“臣忠子孝”的冲突选择,而在戏剧的后半出主要是对情的歌颂。安史之乱中的马嵬之变,使李隆基和杨贵妃经历生离死别,此后李隆基便陷于无尽思念的痛苦之中,这证明

6、了他们的密誓的真诚,并因此而感动仙界,最后重得“团圆”。这个帝王之家所罕有的帝王与妃子,的确成了“恩情美满,地久天长”的夫妻。唐明皇为情舍弃至高无上的帝位和政治责任,证明了“情”之伟大,足以超越一切。尽管戏剧的发展是在安史之乱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但悲剧中心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所受到的创伤,还属于以情感为主体的悲剧。正如开篇【南宫引子满江红】所云:“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突出了这个“情”字,正是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情,间接让唐明皇误重用杨国忠,以致酿成国难。他们的爱情是带有作茧自缚、自食恶果性质的。虽然李隆基和杨贵妃在现实的情节上不能拥有圆满的结局,但作者刻意让两人在仙界里重逢,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剧

7、的悲剧气氛。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由一系列继发的巧合事件引发的,也就是说,如果李隆基不是当朝的皇上,杨贵妃不是皇上的宠妃,两个人只是一对普通的平凡夫妻,那么悲剧就不会产生了。长生殿的悲剧还是人的悲剧,是人的“情”触动了封建等级社会中“臣忠子孝”的底线,从而导致了这出爱情悲剧的发生。桃花扇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政治悲剧,侯方域是复社名士,李香君是秦淮名妓,其实这种风流名士与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在我国传统的文学中屡见不鲜,但在此前的文学作品中,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是以人作为选择主体,而桃花扇中这对鸳鸯的爱情却是建立在“臣忠子孝”的政治基础之上,最后被国难淹没。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除了在才华容貌基础

8、上生出的相互倾慕,还有一定的政治上志同道合的促进。香君倾慕复社文人们的进步政治倾向,侯方域惊喜于李香君严词拒绝奸佞小人阮大铖的助奁的义举,共同的政治观点,让两人的爱情更加牢固。在桃花扇中,尽管有奸佞阮大铖、马士英对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种种迫害,但事实上二人的情感结合发展所遇到的挫折远远不是灾难性的,也虽有拒媒、守楼等出目,让读者为其两人的爱情发展而担心,但导致最后二人斩断情丝披发入山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上的失意, 即南明王朝的覆亡。桃花扇是社会政治悲剧,戏剧中的具体的悲剧冲突是第十二出辞院,但这个具体的戏剧冲突实际上只是一个大的悲剧背景中激起的小小浪花,总的悲剧气氛早在故事发端之前就已产生,到故事结

9、束之后,即两人双双出家,悲剧感仍没有消失,这个悲剧背景就是明朝从衰败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在“臣忠子孝”不可能实现的大背景下,产生了桃花扇这样一部悲剧,使人物的痛苦和悲剧性命运成为无可避免的必然。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情无法超越“臣忠子孝”的束缚,历经千辛万苦,两人终于重逢,还来不及诉尽相思之情,就被张道士的话“啊呸!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第四十出入道) ,而顿悟分开。“臣忠子孝”已不能,“情”又何存? 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是爱情悲剧,更是一部政治悲剧。戏剧中的悲剧事件不是局部的、偶发的巧合事件,而成为整体社会悲剧的一个聚焦点。正如王国维

10、所说,桃花扇所写悲剧的性质是屈于“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也就是说,是“臣忠子孝”不复存在的大背景酿成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剧命运。正如开场先声中老赞礼的话:“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承受这一悲剧命运的主人公不是哪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从君主、大臣、将军到文弱书生甚至市井小民,无人能幸免。总之,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必须要摒弃政治脂粉的雕琢才能得到升华,他们的悲剧是由于帝王的特定身份而造成的爱情悲剧;而侯方域和李香君之爱却要粘附政治的金粉更显其绚丽,在爱情的光环下,他们的政治悲剧色彩才更加鲜艳。二、“情痴”与“政治女子”长生殿中的杨玉环和桃花扇中的李香君都是有情有义且多才多艺的女子,

11、她们两个有着天壤之别的身份地位,一个是“三千宠爱于一身”的高高在上的贵妃,一个是命运如浮萍的身份低下的歌妓,她们身上都有着与身份地位不相称的政治觉悟。杨玉环是当朝皇上的宠妃,她不喜欢政治争斗,也不愿意过问政治是非,她的政治觉悟是比较低的。她只担心唐明皇的移情别恋,甚至情痴而妒,她是当之无愧的“情痴”。当她得知唐明皇与虢国夫人有暧昧举动,就明确表示不满,以致惹恼了唐明皇,被撵回了丞相府,此时的她“乍出宫门,未定惊魂,渍愁妆满面啼痕。其间心事,多少难论。但惜芳容,怜薄命,忆深思”(第八出献发) ;当唐明皇宠幸了梅妃之后,她又是“一夜无眠乱愁搅”(第十一出絮词) ,因爱而魂丢泪尽,因爱而夜不能寐,从

12、这几处唱词中可以看到一个用情专一的女子,从她身上我们感受不到半点政治气息。她为了固宠而曼舞轻歌,在美妙的霓裳羽衣曲中,不自觉地舞到了政治的漩涡,这是她身为一个贵妃无法选择的,她不想当一个政治女性,但她的身份没有给她选择的机会。她是真切地爱着李隆基,会义无反顾地为他而死,她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主动的政治色彩,她只希望能够永远享受唐明皇对他的宠爱,希望能够“三千宠爱于一身”,在第二十二出密誓中,有一段她在长生殿乞巧时的唱词:【前腔】宫廷,金炉篆霭,烛光掩映。米大蜘蛛厮抱定,金盘种豆,花枝招飐银瓶。钗盒情缘长久订,莫使做秋风扇冷。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个妃子担心皇上变心,希翼长久受到宠爱的心理。杨贵妃

13、是一个“至情”的女子,她的想法和做法虽然谈不上什么高尚,但也决没有什么可指责之处。她不懂得什么“臣忠子孝”的大道理,她只有“情”,对唐明皇的无限深情。当安史之乱爆发之时,陈玄礼等禁军部队在马嵬兵变,将士们在杀了杨国忠之后,要求皇上杀掉贵妃,否则六军不发,在生死关头,李隆基不忍下令,杨玉环为了保护唐明皇的安全,能够让其顺利地到蜀避难,主动提出“是前生事已定,薄命应折罚。望吾皇急切抛奴罢”(第二十五出埋玉) ,为了能够让心爱的人平平安安,心甘情愿地受死,此等真情怎么不令人感动? 这场景让我们对杨玉环产生了无尽的怜惜和无奈的遗憾。桃花扇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形象非常鲜明且独特。李香君只是一个小小的歌妓,

14、是社会的底层小人物,却有着深明大义、嫉恶如仇、不贪富贵、不畏强权的思想品格。她有情,更懂得情,但是她的情必须要从服于“臣忠子孝”的思想之下。李香君一出场,就显示了她与一般歌妓的不同,曾获得过当时复社领袖人物张天如、夏彝仲等人的题赠。在得知是杨龙友代办的妆奁,促成了侯方域和她的好事之时,香君没有被珠翠、织锦等财物蒙住双眼,更没有被新婚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而是警觉地问道:“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 来填这烟花之窟?”(第七出却奁) 表现出她对统治阶级有很高的警惕性,预示了她那誓死不受不义之财的贞操。当得知是奸佞阮大铖出资助奁时,香君对于财物没有丝毫的不舍,果断地脱裙衫

15、,云:“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第七出却奁) ,由此可以表现出她追求正义,追求纯真的爱情,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在香君身上,不仅有情,更有“臣忠子孝”的精在第二十四出骂筵上,她的话语惊人:【五供养】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若陪觞咏。【玉交枝】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香君的怒骂,造就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第一个敢于骂宰相的妓女,骂得如此义愤填膺,又是如此的痛快淋漓,从来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可在孔尚任笔下,李香君却

16、时时处处把政治放在心中首位。她的政治立场坚定且旗帜鲜明,绝对是一个“政治女性”。我们可以感受到“臣忠子孝”在香君心中的重要性: 南朝振兴,恢复帝业,全寄希望于“堂堂列公”身上,不料你们却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这些怎么能不让香君感到气愤? 如此有政治见解的女性,在国破家亡之后,选择出家入道实在不足为怪。杨玉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痴”,她的心机全部是为了固宠,李香君虽身份低下,却体现出小女子心中那一份博大的“臣忠子孝”情怀。如果两人的地位互相交换,香君绝对不会让李隆基因情误国,杨玉环也肯定不会做出“却奁”或“骂筵”之类激烈的行为,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正是杨玉环的“情”和李香君的“臣忠子孝”思想,使这

17、两个人物成为了悲剧的牺牲品。三、“主副线索叙述”与“双线平行叙述”洪和孔尚任都堪称“曲中巨擘”,他们的作品也都可以说是曲中精品,为了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蕴,两位作者选择了不同的线索叙述方式。长生殿中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离合是主线,以社会政治生活的灾变是副线,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偶然性的。戏剧的主线从定情、谪出、回宫、偷幸、盟誓、惊变、仙会等出目,直线式地表现出李、杨爱情的发展,其中穿插虢国夫人得宠和暗召梅妃的事件,引发了强烈的戏剧冲突,也就是说洪主要表现的是李、杨的“情”,因为情也是他们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在副线上,剧作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危机的一天天加深。安史之乱是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背景,同时

18、也是作品中完整地情节过程,通过安史之乱的情节,探索了政治兴衰的原因,从而引出历史借鉴,这就使整个作品虽然具有明显的爱情主线,但又富有沉郁的历史感。而桃花扇的剧情发展,只是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而集中反映明末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突出南明王朝政权的腐朽衰败,两条线索是平行叙述的。全剧共有四十出,只有十五出写爱情,却用二十五出写兴亡之事,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产生、发展直到毁灭的过程,折射出人物在动乱年月表现出的精神气度,然而这一切都处在南朝小明廷的消亡进程中。桃花扇中强调写爱情正是为了表现政权之更迭,从另一角度来看,写兴亡也恰恰强化了爱情故事的描写,正因为把爱情故事嵌入了社会变革,政治斗

19、争的背景之中,这一剧作才超越了历史上同题材的言情作品,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使得“离合之情”通过“兴亡之感”而斐然增色。美国学者王靖献认为:“由于离合之情和兴亡之感紧密结合,互相生发,使该剧产生了一种动人心弦的戏剧效果,从而使之具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多有作品把爱情故事与重大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表现。洪的长生殿在叙述方式上比较传统,爱情是核心,政局变化只是外在的,虽有“垂戒来世”的重要意义,但总归是“情而已”。而桃花扇的叙述方式将爱情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始终离不开政治的大环境,爱情与政治两条主线平行,政治意蕴更加明显。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20、,虽然这两部戏剧的思想主题都涉及了“情”与“臣忠子孝”,但意蕴各有侧重。长生殿之作,主要言“情”;桃花扇之义,重在“臣忠子孝”;长生殿中的“情”是原因,爱情悲剧是结果;而在桃花扇中,“臣忠子孝”是原因,政治悲剧为结果。不同的侧重点,使得两部戏剧给读者的感动各不相同,我们感动于李隆基和杨贵妃那抛弃尘俗的爱情,也感动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臣忠子孝”为先的爱情观。孰好孰坏,不敢妄评高低,只能细细品味。如果说洪升的长生殿是以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为背景,突出表现了爱情主题,那么,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以一个爱情故事为线索,表现了兴亡感慨的历史主题。桃花扇是一部政治色彩十分鲜明的历史剧。 长

21、生殿写的是李杨爱情的古老故事。在长生殿中作者一方面歌颂了李杨的真挚爱情,另一方面也描述了他们的政治爱情带来的严重后果,谴责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但长生殿更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的著作。 作者有感于历史的鉴戒,发出了沉痛的兴亡之叹:“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宫当年遗事弹。”(第三十八出弹词)这样的兴亡感叹,不仅使作品所表现的爱情主题富有沉郁的历史感,而且具有了有时代特征的幻灭感。 在长生殿稍后的桃花扇中,孔尚任把这种“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的形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孔尚任虽身处康乾盛世,也不属于易代之民,

22、然而他对前明的灭亡有着深刻的内省。他在桃花扇小引中写道:“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叹。 ”长生殿、桃花扇都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叹”, 继而深感历史的无奈,世事的荒诞,人生的无常。 为情弃责与为责弃情论长生殿与桃花扇的爱情理想摘要: 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成就最高者首推洪界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二剧分别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爱情理想和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爱情理想。为情弃责, 是对明中叶以来倡情之风的进一步高扬, 是时晚明以来情欲泛滥的世风的警示, 是对明末

23、清初情理合一创作思想的反拨。为责弃情是桃花扇所标举的爱情新特征。为责弃情, 与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广为倡导有关, 又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产物。关健词: 爱情婚姻剧; 长生殿; 桃花扇; 为情弃责; 为责弃情清代的爱情婚姻剧最有新意、成就最高者当属洪异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对二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清人陈栋在北径草堂诗话中盛称:“ 国初人才蔚生, 即词曲名家, 亦林林焉指不胜屈, 必欲于与中求出类拔萃,则高莫若东塘,大莫若稗畦,靡族靡垒, 殊难为鼎足之人。”洪异与孔尚任的天才创作在文坛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大江南北, 人人争唱孔洪词。两剧的共同特点是在爱情题材上突破了才子佳人的案臼,将爱情放到广

24、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中, 且将男女爱情与政治斗争、国家兴衰紧密联系起来。二剧虽均写男女离合之情,历史兴亡之感, 但二剧的思想意蕴却并不相同: 长生殿以男女离情为主线,以历史兴亡为副线,表达了情重于责、为情弃责的思想; 桃花扇则以历史兴亡为主旨,以男女离情为依托, 表达了责重于情、为责弃情的思想。一、为情弃责侧一攫长生殿的爱情理想对于长生殿的创作思想,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有人从阶级的观点出发评价李杨爱情为统治阶级的虚假爱情, 二人一为色,一为权, 毫无真情可言。有人则从人性论的观点出发, 将李杨爱情看得纯洁无暇。笔者认为,任何肆意贬损或拔高长生殿思想性的评论都是不科学的。洪异的长生殿,既真实地描

25、写了李杨二人的爱情缺陷, 又描写了李杨二人爱情的发展, 表达了作家的爱情理想。1.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 长生殿)表达了崇高的爱情理想洪异笔下发生在帝王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 有其作为最高统治者这一独特的身份地位所无法克服的缺陷,李隆基以帝王的特权, 朝三暮四,一度对杨玉环用情不专; 后者在追求爱情时也有邀宠固宠的目的。另外,他们的情又是以损害他人乃至国家利益为代价的。杨玉环将个人的幸福建立在梅妃等人的痛苦之上,为得到李隆基的爱,不惜采用阴毒的手段。李隆基作为一国之君,却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一味寄情声色, 致使朝纲不整, 蜜舆播越。尽管李杨二人的爱情存在种种缺陷, 但作品同时

26、也描写了二人爱情的发展及对缺陷的克服,最终达到了理想境界。从整部作品来看, 作家还是以歌颂李杨爱情为主, 并借歌颂二人爱情表达了崇高的爱情理想。作家在长生殿中表达了其至情观: “ 今古情场, 问谁个真心到底? 但果有精诚不散, 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 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铿, 无情耳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 情而已。” (第一出传概)洪异所表达的爱情理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肯定平等专一的爱情; 赞扬纯洁高尚的感情; 歌颂爱情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长生殿肯定了杨玉环为争取到李隆基专一爱情的“ 妒” , 这是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社会妇女要求平等爱情的曲折反映。剧中唐明皇李隆基与貌夫人有染,杨玉

27、环妒性大发, 冒着被驱逐出宫的危险,要与唐明皇论理, 犯下“许旨” 之罪。杨玉环不愿唐明皇对自己的爱被别人夺走,为得到爱情,甘愿被降罪驱逐出宫,这是她主动追求专一爱情的显证。絮阁一出, 唐明皇与梅妃重叙旧情, 杨玉环再一次顶撞他, 但最终还是唐明皇低眉顺首地向她认错, 并赞扬她“情深妒亦真” , 对杨玉环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在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 尤其处在佳丽三千的后宫,杨玉环排挤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同胞姐妹, 表现了她不满足于像其他妃子那样仅仅是为了得到宠爱,她要求的是平等专一、忠贞不渝的爱情。她在爱情上忠于唐明皇, 同样也要求他对自己忠诚。这种要求平等专一的爱情观是值得肯定和赞许的。不仅在长

28、生殿中, 作家在其杂剧四蝉娟中同样也表达了这一平等专一的爱情理想。作家用大量笔墨高度赞扬了杨李纯洁崇高的感情,表达了他们不求名利、感情至上的爱情理想。在描写李杨爱情的几出戏中, 作家充分肯定了他们纯洁高尚的感情。杨玉环谱就世间罕有的霓裳羽衣曲,唐明皇称之为知音, 他盛赞此曲为“ 千古奇音” ,对杨玉环更是赞叹有加: “ 妃子,不要说你聘婷绝世,只这一点灵心, 有谁及得你来? ” ( 十二出制谱)李扬两人在精神上已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帝妃关系, 成为志趣相投的知音。定情、密誓两出, 李杨感情逐步加深, 他们共誓: “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尽时, 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明皇发誓与

29、杨玉环“ 生生世世, 共为夫妻, 永不分离” (二一出密誓) 。埋玉一出, 六军哗变, 危及二人_安危。杨玉环为唐明皇着想, 甘愿就死, 平息兵变。她称:“今事势危急, 望赐自尽, 以定军心。陛下得安稳至蜀,妾虽死犹生也。” “ 望陛下舍妾之身, 以保宗社。”杨玉环不顾一己之安危, 为唐明皇、为其社樱江山,甘愿就死。而在唐明皇眼中, 她的生命比社援更重要: “你若捐生, 肤虽九重之,四海之富,要它则甚! 宁可国破家亡, 决不肯抛弃你也! ” (二五出埋玉)甚至要代她受过。及至唐明皇身不由己,赐杨玉环自缀, 他失声痛哭,以一天子之尊而痛哭若此,足见两人感情之深。杨玉环死后,唐明皇忆起自己与她“

30、坐则并几, 行则随肩” 的恩爱情景, 更加内疚, “ 只悔仓皇负了卿! 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 (二九出闻铃) 。杨玉环也死抱痴情: “倘得情缘再续,愿滴下仙班。” ( 四七补恨)李杨“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的生死相随的真情,足以感动天下有情人。在历来只有肉欲而没有真爱的宫廷, 李杨谱写了一曲真情的赞歌, 二人之间是不计名利生死的纯洁高尚的爱情。洪异的长生殿上继汤显祖牡丹亭的思想,他充分肯定牡丹亭肯萦在生死之间的崇高恋情,表现了真情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李杨二人真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他们二人一个是“ 只有这痴情一点, 一点无摧挫, 拼向黄泉,牢牢担荷” (二七出冥追) ; 一个

31、是“ 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 ( 二九出闻铃) 。生死离异并不能拆开二人的心, 人鬼殊途反而激发了他们重新结合的强烈愿望: “ 早赴泉台, 和伊地中将连理栽” ( 四一出见月) 。杨玉环由人而鬼, 由鬼而仙, 为重寻钗锢盟,一灵咬住不放松,真可谓: “ 情到真时,万劫亦难朽” 。二人“牢牢定真情一点无更变” , “ 终于证却长生殿里盟言” ( 五十出仙圆) 。李杨一个在人间, 一个在仙界,生死本殊途, 但在情面前, 却跨越了生死, 终至月宫团圆,实现爱情理想, “ 但果精诚不散, 终成连理”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长生殿所表现的爱情理想比前代有了新的发展, 其思想意蕴也更加丰厚。2 .情

32、责矛盾和为情弃责李隆基和杨玉环作为帝王和后妃, 情与责的矛盾是无法回避的。李隆基宠爱杨贵妃爱屋及乌, 任用杨兄杨国忠为相。杨国忠卖官禽爵, 纳贿招权, 导致民生涂炭,朝政衰败。唐明皇占了情场,弛了朝纲,引起社会动乱。作为皇帝, 按传统伦理道德看来,他为责而弃情不但问心无愧,反而会成为一位明君而受万民爱戴。马鬼之变他应军士之请赐死杨贵妃, 表面看来是为责弃情, 但他是被逼无奈的, 他并未抛弃情。他始则无语沉吟, 意乱如麻, 继而大哭, “决不肯抛舍你也! ” (二五出埋玉) 他在众军士不杀贵妃誓不息驾的呐喊声中,不得不把杨贵妃级死马鬼。杨玉环死后, 他的痛苦之情溢于言表, 他情愿与贵妃同赴死难:

33、 “ 我当时若肯将身去抵搪,未必他直犯君王。纵然犯了又何妨。泉台上倒博得个永成双。” ( 三二出哭像) “唯只愿速离尘埃, 早赴泉台, 和伊地中连理栽。” (三二出哭像)李杨二人情责不能兼顾, 作家最后将二人的爱情矛盾放到天宫里解决。唐明皇最终放弃令人艳羡的帝王生活, 卸下自己应担负的政治责任,成为一个毫无责任, 可以完全沉浸于爱情中的自由人。杨玉环也情愿滴下仙班, 与唐明皇团圆终老。李杨二人最终为情弃责,在天宫团圆, 永成夫妇。通过此团圆的结局, 可以看出作家对至情的极力讴歌。3 .长生殿为情弃责的爱情理想的进步意义长生殿大倡情,是对明中叶以来倡情之风的进一步高扬。明中叶以来的爱情婚姻多写才

34、子佳人间感人的爱情故事,而长生殿则一反才子佳人模式, 大胆描写帝王和后妃的真情。剧作写他们为情宁肯抛却至高无上的帝位和政治责任, 为情而置生死于不顾, 这在今天看来有可批判之处, 但在存理灭欲的时代, 强调情高于一切,有其超越时代的进步意义。作家将真情、至情看得高于一切,在情与责的矛盾中宁肯为情弃责。长生殿标举至情, 是对晚明以来情欲泛滥的世风的矫正。爱情婚姻剧发展至明末, 已背离明中叶以来以情反理的创作思想,剧作家过分强调作为人的本性的情欲不受扼制, 自然而发, 世情已达到了“人情以放荡为快, 世俗以侈糜相高I】川39) ” 的混乱局面, 剧作家更多地写欲而非情。而长生殿则表现了李杨超越肉欲

35、、超越名利、超越生死的纯洁高尚的情, 这对于情欲泛滥的世风有所警示。另外, 作家标举至情旗帜, 是对明末清初情理合一创作思想的反拨,这在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无疑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二、为贵弃情( 桃花扇对情资关系的不同处理桃花扇写南明国势飘摇之际,文人侯方域与名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此剧在创作思想上与长生殿有所不同,它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以兴亡为主旨, 以爱情为依托。正如清人沈默指出: “ 桃花扇一书, 全由国家兴亡大处感慨结想而成,非正为儿女细事作。” 桃花扇所标举爱情的新特征“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是桃花扇别具一格之处。在它之前,已出现类似剧作, 如明嘉靖年间梁辰渔

36、的烷纱记。剧中西施与范振的爱情和吴越兴亡休戚相关; 同时代周朝俊的红梅记, 也是描写李慧娘与裴禹的爱情遭受权奸贾似道的破坏而与之抗争的故事,剧作将爱情与政治斗争紧密联系。此二剧的创作开启了爱情婚姻剧中融爱情于政治的先河。孔尚任则把这种写法发展到极至。桃花扇不只写一般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而是将一对才貌相称的青年男女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与政治幻变、国家兴亡的大事纠结在一起, 将男女之情放在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之下。侯、李二人有着志同道合的爱情,他们担负着为国家安危与政治恶势力作斗争的重任。二人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个人爱情之上。 当此二者发生矛时, 二人为责弃情。侯李爱情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的恋情,他

37、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之上, 二人爱情的悲欢离合与社会政治斗争紧密相联。二人结合之初,不排除一般才子佳人在才华容貌基础之上的相互倾慕与爱恋。香君爱上侯生, 也有侯生“ 家道才名, 皆称第一” ( 六出眠香) 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她倾慕复社文人的进步政治倾向: “ 东林伯仲, 俺青楼皆知敬重。”(二四出骂筵) 侯生爱上香君, 最初是出于对香君美貌的倾慕。但在(却奋一出中对香君严辞拒绝权奸阮大械的助仓的义举, 侯生惊叹: “这等见识,我倒不如, 真乃侯生畏友也。” (七出却奋) 对香君则是出于敬佩, 发自衷心的平等之爱了。共同的政治见识促成了二人的结合。权奸阮大械因香君的却仓而对侯、李二人加以

38、迫害。二人被迫分离, 为维护爱情与权奸展开智勇双全的斗争。_拒媒一出,面对媒人,香君不为物质利诱所动, 哲不二嫁, “ 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 抵过他万两雪花银” ( 十七出拒媒) 。香君料到得罪权奸的后果, 她已做好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准备。她不怕“触恼他风狂雨迅,准备着桃伤柳损” ( 十七出拒媒) 的恐吓,面对马阮等权奸门人的逼迫, 她以头跄地,血溅诗扇, 誓死不嫁田仰。香君“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 l3 姚花. 小识) , 她为侯生守节, 更是为复社文人守节。她与侯生的爱情, 与政治斗争紧密相联。骂筵一出, 香君的反抗精神尤烈。马、阮等权奸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终日耽于酒色_歌舞之中

39、。香君为复社文人, 为百姓苍生,与权奸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她怒骂马、阮权奸及众阿谈献媚的帮闲: “ 堂堂列公, 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 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 苦陪筋泳,( 二四出骂筵) 。本为国家栋梁的臣子们,却是一群耽于享乐、苟且偷安的小人。香君对权奸痛快淋漓的怒骂, 使她遭到了权奸的残酷迫害。侯方域也不只是一味耽于情爱的风流文人,在与香君分离后,更是全身心投入救国救民的政治活动中。他怀着满腔救国救民之心, 修书阻止左良玉兵东下借粮; 他提出“三大罪, 五不可立之说” , 反对迎立昏庸的福王; 四镇发生矛盾, 无可解脱之时,他策划让高杰坐镇开洛防

40、河, “ 既解目前之围,又立将来之功” ( 二十移防) , 避免了一场内部大厮杀, 侯生之功不可没。侯李二人自结合之日就被权奸迫害而被分离, 二人悲欢离合的爱情生活中,少有卿卿我我的儿女情长, 更多的是与权奸逆党作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二人的感情也正是在与权奸斗的过程中逐步加深。爱情的发生发展与政治斗争紧密相联, 这正是桃花扇写情的独到精妙之处。2 . 为责弃情侯李二人的爱情特征决定他们为责弃情。面对情与责的矛盾, 二人毫不犹豫地为责弃情。侯生与香君,一个风流调倪的才子, 一个是色艺双绝的佳人, 本可以演绎一段才子与佳人风流旖旎的爱情喜剧, 但他们被时代潮流卷进了政治浪潮中, 爱情与政治斗争成为

41、他们生命中的两部分, 二者唇齿相依。政治斗争的失败,预示着二人感情的终止, 因为他们无法逃避爱情与现实政治、历史责任的矛盾。面对此种矛盾,二人为责弃情: 侯李二人于白云庵相会,以为可以永结同好,道士张瑶星一语喝醒二人: “ 呵呸! 两个痴虫,你看国在那里, 家在那里, 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 割他不断么? ” ( 四十出人道)侯生等复社文人惨遭镇压,已无力担负起拯救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重任, 国已破败, 何谈个_人幸福? 二人如梦忽醒, “ 相逢遗恨,断然撒手而去” ( 四十出人道) 。侯李为责弃情, 人道隐居, 是消极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形式。他们有着深沉的优世之心,有着对历史责任不

42、能忘怀的思想, 因此不能不割断J清根。3 . 为责弃情爱情理想出现的原因侯李二人为责弃情体现了向传统的忧时愤世思想的回归,这一思想的出现有它必然的原因。为责弃情, 是为国家民族利益而舍弃个人幸福的一个方面,此种思想的产生, 与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广为倡导有关。具有鲜明救世色彩的经世致用思潮,在明代中后期就已初露端倪, 它针对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空谈心性的弊端而兴起。阳明自学发展至泰州学派, 已是非名教所能羁络,走向传统伦理道德的反面。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良提出“ 明哲保身”l4( 明哲肤论) 、“ 安身立本” t4I (落刚随” 等说教,强调自身的重要,肯定个人的存在价值。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的栓桔中解

43、脱出来, 传统的价值标准、伦理道德规范失去了普遍的共同约束力。但人们过分地注重自我, 常常会导致个人私欲的极度膨胀, 这样任情纵欲、见利忘义等负面行为也会常常伴随而至。晚明社会“ 德化凌迟, 民风不竞” I5 P1 川的社会风尚的变迁, 王学及其后学可谓起了引导作用。明清之际, 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经世致用思潮至清顺治、康熙年间空前高涨, 一时知识界人士为时代所呼唤,为国家之事、社樱之途感奋激荡, 纷然而起, 为挽救社会危机而摇旗呐喊,迸发出“ 天下兴亡、匹夫与责” 的时代最强音。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最响。顾炎武在文学上, 主张“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

44、一切不为” l6 P9 , ) , “君子之为学, 以明道也,以救世也”161 (P9 8) 。黄宗羲论学, “ 重实践、重工夫,重行 ”171 (Pl 3,) 。王夫之为学亦求经世致用。三大家的经世思想影响了清初文学创作,伪七花扇即是在此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孔尚任治学亦有“必有益身心,有益于经济,而不但为辞章划!话之儒, , 181 (似秘的主张。正是在此思想引导下, 作家笔下出现了侯李这样将国家民族安危置于个人生命之上的光辉人物形象。为责弃情的爱情理想又是明末清初社会动荡的产物。明末以来的社会动荡至明清更迭之际达到极点。农民起义的摧枯拉朽、明王朝的土崩瓦解、历史的急剧变迁, 使整个社会陷人空前的危机之中。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 总有大批有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抛弃个人私利, 挽救民族危亡。文人剧作家敏锐地感受到平民百姓参与政治斗争的这一时代精神, 并予以充分肯定和热烈的赞扬。清人张溥在其五人墓碑记中指出写作此文的目的是: “ 亦以明死生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樱也” 。康熙年间顾彩作序桃花扇_“伟人欲扶世柞,而权不在己; 宵人能筱鼎辣,而溺于宴安。扼腕时艰者, 徒属之席帽青鞋之士,时露热血者, 或反在优伶口技之中。” 131 F27 5 ) 高居上位者无视国家民族的命运, 身居下位者反倒关心时世的安危,这正是明末清初现实的真实反映, 是桃花扇新的爱情理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