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专题12苏武传第1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共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专题12苏武传第1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共23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2 苏武传(课时1)1走近作者 班固(3292),字_,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著名的_。青年时代在太学读书,后继父亲班彪之志续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入狱。汉明帝读其原稿颇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_。晚年因窦宪事牵连入狱而死。一部分“志”“表”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相继完成。2时代背景匈奴,是与秦朝几乎同时建立的少数民族国家,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与汉族的矛盾一直不断。汉初,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从此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屈辱和亲。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受到明显削弱,汉
2、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朝对匈奴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因此仍然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时,就被扣留,并迫使他投降。3文体知识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
3、十卷,共八十万字。4阅读课文第1、2段,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注音。(1)稍迁至栘中厩监( )(2)数通使相窥视( )(3)我丈人行也( )(4)因厚赂单于( )(5)置币遗单于( )(6)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7)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5阅读课文第1、2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稍迁至栘中厩监(动词,_)(2)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_)(3)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是_。今义是(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相抵;适宜,合适;表示程度高)(4)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_古义是_;今义是岳父)(5)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_)(6)因厚赂单于,答其善
4、意(名词用作动词,_形容词,_)(7)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_)(8)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_)(9)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_ _)(10)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_)(11)幸蒙其赏赐(_)(1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动词,_代词,_古义指_,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6阅读课文第1、2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被动句,无被动标志的形式,“任”在这里有“被任用”的意思)译文:_(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也”的形式)译文:_(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
5、汉者。(定语后置句,应为“送留在汉者匈奴使”)译文:_(4)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的形式)译文:_(5)后随浞野侯没胡中。(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没于胡中”)译文:_7阅读课文第38段,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含义。(1)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_名词作状语,_ _)(2)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_)(3)“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动词,_)(4)宜皆降之(使动用法,_)(5)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_)(6)武气绝,半日复息(_)(7)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形容
6、词的意动用法,_(8)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_动词,_名词_副词,_)(9)副有罪,当相坐(_)(10)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代词,_)(11)空以身膏草野(名词的使动用法,_)(1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同“_”,_)(13)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动词的使动用法,_)(14)若知我不降明(代词,_)(15)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_)(16)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_)(17)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动词,_ _同_,_)(18)羝乳乃得归(名词用作动词,_)(19)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_同“_”,_)(20)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名词用作
7、动词,_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料理,处理;筹划,筹办)(21)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用作动词,_)(22)武复穷厄(形容词,_形容词,_)(23)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_)(24)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同“_”同“_”)(25)孺卿从祠河东后土(_)(26)来时太夫人已不幸(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不幸运,使人失望、伤心、痛苦的。表示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指灾祸)(27)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_)(28)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春季和秋季_)(29)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今异义,古义是_。今义是事
8、业上的成绩)(30)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31)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通“_”_)(32)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_)(33)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_同“_”同“_”同“_”,_)8阅读课文第38段,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的特点。(1)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省略句,“与”后省略宾语“之”)译文:_(2)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句,无标志被动,“生得”是“被活捉”的意思)译文:_(3)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_(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宾语)译文:_(5)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蛮夷”后置于“为降虏”后)译
9、文:_(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宾语“安”表处所,前置于所见前)译文:_(7)乃幽武置大窖中。(省略句,“置”后省略介词“于”)译文:_(8)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被动句,无标志被动,“夷灭”是“被杀”的意思)译文:_(9)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_(10)请毕今日之,效死于前!(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前效死”,表地点的状语“前”放在了动词“死”的后面)译文:_(11)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宾语“命”前置于介词“以”前)译文:_1.孟坚 史学家、文学家 汉书4(1)y/ji(2)shu/ku(3)hang(4)l(5)wi(6)m(7)yn/zh5(1)升迁、
10、升任(2)征讨使者窥视,观察(3)相抵押(4)于是,就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5)使回归(6)赠送礼物好(7)临时充任使臣属吏招募来的兵士侦察兵(8)财物赠送期望(9)陷没领暗地里互相,一起密谋(10)一向交好私自拜访(11)希望蒙受、得到(12)答应他一般财物 7(1)起事,动手在夜里告发(2)审理揭露、暴露告诉(3)牵连到侵犯更加牵攀,招供(4)使投降(5)受审讯(6)断绝(7)认为壮,钦佩逮捕监禁(8)渐渐派遣使者会同判罪趁,趁机(9)应当连坐(10)这样(11)使肥沃(12)叛,背叛(13)使相斗(14)你(15)告诉(16)禁闭断绝(17)下咬,嚼毡,毛织的毡毯(18)生子(19)公家
11、发给的粮食弆,收藏(20)执、拄拿着(21)结网(22)失意困窘(23)第二年访求(24)无现(25)祀(26)对去世的委婉说法(27)使劳苦(28)年纪没有(29)栽培,提拔(30)以为乐(31)欢献出(32)向上(33)眼泪沾襟诀,辞别1匈奴与汉已经和亲,为何还要“诡言武死”?尽管已经和亲,但匈奴仰慕苏武的气节,仍幻想苏武可以归附,因而不想让他回去,所以以“诡言”掩盖真相,想继续扣留苏武。也从侧面表现了苏武的气节。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苏武在胡地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我们不难明白,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
12、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重负国”是因为事先没有发现副使张胜的阴谋而导致祸及国家,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要自杀以避免受审。后来,在审讯时被卫律威逼利诱,他在说完一番大义凛然的话后引刀自刺,一是以行动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二是要为国家雪耻。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权、富贵无法征服他,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从全文
13、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3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而李陵则是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
14、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而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4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首先,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15、卫律原来是汉人,但已经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李陵虽然也已投降,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陵与子卿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苏武的回答方式也不相同。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所以对于李陵的劝降,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而对二人不同
16、的回答,则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纰缪/未雨绸缪间距/间不容发税率/为人坦率B下载/载歌载舞偏裨/无裨于事稽首/无稽之谈C洁癖/穷乡僻壤拙劣/茁壮成长绚烂/徇私舞弊D偌大/一诺千金募捐/蓦然回首剽悍/虚无缥缈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驽射杀之。B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C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D因泣下霑衿,与武诀去。3下列对加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见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
17、:定罪,治罪4 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士亦以此不附焉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ABCD5下列各句中加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汉亦留之以相当B武使匈奴,明年,陵降C武等实在D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6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因泣下霑衿B欲因此时降武C屈节辱命D反欲斗两主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固(3292),西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他修成的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
18、称“四史”。B汉书是史记以后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C汉书把史记中的“书”改为“志”,记述典章制度;废弃“世家”,并入“列传”。全书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D汉书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它的语言严谨、整齐,带有骈偶成分,在描写人物、叙述史事方面也有较高的艺术成就。8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
19、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
20、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
21、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长辈B厚赂单于 赂:赠送(礼物)C恐前语发 发:泄露D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B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C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D为武置酒设乐 若属皆且为所虏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苏武坚贞
22、不屈的一组是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见犯乃死,重负国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 单于壮其节ABCD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B第二、三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D第四段写苏武为了保持气节,宁死不受辱,写张胜投降匈奴,更烘托了苏武的气节。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2)即谋单于,何以复加?(3
23、)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24、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馀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使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余,神爵二年病卒。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坐死:因犯罪被处死B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寝:睡觉C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 故事:典章制度D子前坐事死
25、,上闵之 闵:通“悯”,同情,怜惜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B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数为燕王所讼 复为右曹典属国3下列句子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燕王)上书告之 B(武)数为燕王所讼C上以(通国)为郎 D(昭帝)甚优宠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
26、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他。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2)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
27、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
28、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
29、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
30、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
31、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1C 2C【解析】A项,驽应改为弩;B项,无应改为亡;D项,诀应改为决。3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阴:暗中、私下里。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与C项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5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A项,“相当”古义为“作为抵押”;B项,“明年”古义为“第二年”;C项,“实在”古义为“确
32、实还活着”。6A 7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项,“西汉”应为“东汉”。8“汉书”应用书名号。缺宾语,在后面加上“的事迹”。去掉引号里面“威武不能屈”后的逗号。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在“运用的”前面。【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考生要仔细找出文段中语法、用词、标点这三方面的不妥之处。汉书为书名,应用书名号;成分残缺;引用部分标点符号要放在引号外面;语序不当。(一)1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D项,“舆”为名词作状语,“用车子”。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B项,“因”为介词,趁机。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表停顿;C项,副
33、词,才/副词,于是,就;D项,介词,替,给/介词,被。3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是介绍苏武的身份。是苏武受刑后的情况。是单于的态度。4A【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不是张胜唆使引起的内讧;C项,卫律没有归汉之心;D项,没有写张胜投降匈奴。5(1)到达匈奴后,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却更加倨傲了,不是汉朝所期望的。(2)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3)缑王等人都战死,虞常被活捉。(二)1B【解析】B项,“寝”,搁置不理。2C【解析】C项,“因”,介词,经由,通过。A项,“以”,介词,因为/介词,在时候;B项,“乃”,连词,于是/副词,才;
34、D项,“为”,介词,被/动词,做。3D【解析】D项,应是(宣帝)甚优宠之。4A【解析】文中是“廷尉奏请逮捕武”,并没有说苏武被逮捕。5(1)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让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2)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奉旨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解析】注意翻译关键字词。(1)初,当初,起初;数,屡次,多次;告,告发,揭发。(2)故事,朝章典故;不辱命,不辱使命;以为,以为的省略。【参考译文】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其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连坐
35、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让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申诉,苏武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司法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奏章搁置起来,只是免去了苏武的官职。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前任二千石官职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之举,被赐封爵位关内侯,封地中共有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奉旨出师
36、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立刻召来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宣召,苏武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待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儿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了,皇帝很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他赎回
37、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病亡。甘露三年,单于才来汉朝觐见皇帝。皇帝思念那些曾经辅佐自己的人,于是让人在麒麟阁模仿这些人的形体、容貌给他们画像,并题写上他们的官爵、姓名。1D 2C【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近侍”职位并不高。3A【解析】A项,“使
38、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错误。4(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