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结构分析(共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207813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闯关东--结构分析(共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闯关东--结构分析(共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闯关东--结构分析(共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闯关东--结构分析(共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表现从清朝末期至“九一八”事变前夕,由于自然灾害、土匪横行等原因,迫于生计的朱开山一家从山东历尽艰辛万苦闯荡东北的影视作品,真实再现了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作品将人情、人性、人生以及民俗、民心、民生融入剧情之中,重点塑造朱开山这一富有鲜明个性的平民英雄,描绘了一幅我们的先辈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哺育后代的艰苦奋斗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撼人心魄的人物命运,坚实厚重的文化意蕴,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有助于鼓舞当代社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这部电视剧堪称

2、是近几年来少有的电视剧精品,给当前的电视荧屏带来了一股清风,这种成功得益于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指出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剧艺术的向上之路。所谓史诗, 是指能够全方位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历史命运的英雄故事, 包括神话、 传说和历史演绎。 其实在笔者看来, 史诗就是诗史, 即诗化的历史, 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不断积淀,具有丰富的多义性和内涵的开放性。“史”是“真”, 而且必须“真”; “诗”是“艺”, 是“美”。“闯关东”是历史, 是一段真实的移民史。通过电视剧闯关东 大致可以看出上个世纪初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 军阀混战、 外敌入侵、 饿殍遍地、 流民成群,

3、而相对稳定、 富饶与开阔的关东, 便成了移民们流亡的目的地, 歇脚定居的桃花源。 白山黑水、 深山老林, 退可守、 进可攻, 理想的栖息地。闯关东是诗, 是一首荡气回肠的移民诗。通过电视剧闯关东大致可以领略到那些“关东客”们的爱恨情仇, 那些被迫远离家园又时时回望家园, 再次重建家园的磨难艰辛。那么, 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段才能呈现那一段历史, 那一脉精气神, 当是编导们认真思考的。现实主义, 不错, 就是现实主义的再现。闯关东的实践证明, 没有过时的主义和方法, 只有心灵的丰富深刻亦或浅薄粗鄙。作为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表达都依赖于一个“好看”的故事。它作为中国移民的一部奋

4、斗史、拼搏史,几千万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逐渐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东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代代“小齐鲁”、“小幽燕”不仅将辛勤的血汗留在了黑水白山,也将其开拓的倔强与坚强刻在了东北大地。尤为可贵的是,“闯关东”孕育着、锻造着、升华着一种特殊的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闯关东精神”。 “闯关东”何解?“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从清朝初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关东大地。这种历史鲜见的移民现象被称为“闯关东”,是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迁徙活动。

5、这部剧选取了“闯关东“这样一个历史文化现象,以一个典型的家庭为主线叙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本剧故事在1904年日俄战争到1931年东北沦陷27年时间里展开。那时的关内,兵连祸结,土匪横行,民不聊生,而关外是则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政治相对稳定,于是内地人民特别是山东一带的人民把闯关东看作安家立命的唯一希望。朱开山一家就是这个闯关东大潮中的一分子。故事就是从朱开山的大儿子朱传文娶亲遭遇土匪开始的,故事开始就给人一种逼人的悲剧色彩,故事的展开更起伏跌宕,惊险纷呈。故事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闯关东的路上,一家人失散,朱传文和未过门的媳妇鲜儿一道。另一道是朱开山的妻子带着老二老三以及

6、路上遇到的夏掌柜。朱传文最后单身一人找到了他们会合的地点,一家人团圆,而鲜儿一个人仍在四处飘流。第二个阶段,朱开山在大金沟经过无数风险淘金最后回到家中,在野牛湾安家,置上了田产,过上了小康的生活。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许多变故。鲜儿投奔了戏班子,遇到了恶霸的凌辱,怕传文不要她,又一个人流浪,落脚到王爷府上给王府格格那文当侍女。清朝灭亡后,那文投奔舅家,舅家也败落了,于是他舅把她说给了朱传文。这样一家人才得以团聚。故事到这里也就更热闹了。在这一阶段主要有两类斗争,一个是朱开山和亲家韩家,一个是传武与鲜儿好上了与一家人的矛盾。第三个阶段,由于兵祸,老朱家不得不迁往齐齐哈尔后来转到哈尔滨,在哈尔滨才是这

7、部大戏最精彩的地方。在哈尔滨又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山东菜馆的老掌拒朱开山和恶霸商人潘五爷的斗争,一个是朱开山领导的山河煤矿与日本森田物产争夺煤矿的斗争。在与潘五爷的斗争中,各种人物纷纷登场。潘五爷一心想置朱家于死地,使出了种种损招,朱开山以诚待人,结交良朋,都有惊无险。这里,有土匪,警察、军人,有政界、商界,还涉及到了张学良。在与日本森田物产的斗争,森田利用了朱开山的干儿子日本人一郞,正在朱开山取得法律胜利的时候,发生了战争,日本人占领了哈尔滨。故事到此更是惊天动地,老二传武不服从命令,坚决抗日,以身殉国。朱开山也亲手杀死了去仇敌。故事在高潮中结束,最后,一家人走在回家的路上。人物的典型性本剧

8、选择的地点和人物都具有典型的意义。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地方,山东的人民禀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忠厚、善良、勤俭、热情、坚忍,胸怀博大,自强不息。在闯关东的人中,百分之七八十为山东人,并且能够在东北大地上蓬勃生长,朱开山一家就是典型的代表。剧情的发展也是朱开山一家由逃亡到发达的历史。朱开山之所以能够从家庭殷实到富甲一方,除了他具有特殊的才能之外,最根本的就是他的恢宏气度。他闯关东的目的就是家业兴旺过上好日子,他本不想和人斗,但人们处处把他逼到绝路,他只好自卫,最后化干戈为玉帛。老韩家把他家害得几乎倾家荡产,他却在战火中把老韩救出来。潘五爷也要把他置于死地,而他在和潘五爷打

9、赌获胜后主动地上门和解。朱开山是一个讲民族大义的人,对同乡的仇人,对同行的仇人,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而对于日本人,他毫不留情,以血还血,原来他不想参与煤矿,后来听说与日本在争,他决心一搏。对待日本侵略者,他态度坚决,支持儿子坚持抗战,自己也亲手杀死了森田。朱开山的所为,诠释了一个硬汉的铮铮铁骨,一个民族优良分子的英雄情怀。他的以柔克刚,以德服人,爱好和平,重情重义,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朱开山一家的组成也十分典型,三个儿子性格各异,代表不同的时代,大儿子传文,是一个种地和做菜的好手,胆识和气量太小。二儿子传武敢作敢为,生性豪爽,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三儿子是精明的商人。三个儿子的婚姻则分别代表三

10、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全了传文与那文的婚姻。情深意切,棒打鸳鸯是传武的不幸。自由恋爱,相亲相爱的传杰夫妇沾了新时代的光。还有一个日本干儿子一郞,使这个家庭具有国际色彩,一郞对秀儿的爱,折射了现代爱情的复杂性。大儿媳是出身败落王府的格格,二儿媳是个善良的农民。还有一个走江湖成为土匪头儿的“三江红”鲜儿。三儿媳是有文化的教师。而朱开山自己则经历了更为丰富,开过香堂闹过义和团,挖过金子斗倒了土匪,当过农民,开过饭店,办过煤矿。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农民最风光的时候是义和团时候,他是堂主。小康之家,骡马成群的日子他也过了。日进斗金的商人他也做了,民族资本家他也做了。这个家庭,折射了中国当时的社会

11、现实,这个家庭,折射中华民族的不屈的精神。,闯关东可称是“移民的史诗”。中国流民早已“成史” (分别有中国流民史古代、 近代和现代卷本发行), 中国流民也早已“成诗” (印象中有昌先的小说盲流), 但是, 中国流民好像还没有真正走入过镜头, 走上过荧屏、 银幕。如何艺术化地呈现那一部波澜壮阔的流民史, 应该说是对编导们一个极大的挑战。 可敬的编导们不敢稍加穿凿, 更不敢大胆戏说, 尤其不敢欺天瞒地生造出各种伪民俗、 假动作, 而是行程七千多公里, 采访百余人, 横跨黑、 吉、 辽、 鲁四省, 采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在这种坚实的生活真实的基础之上,才敢动笔演绎那一段近代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移民史。

12、史传“史传”是中国古代叙事文艺作品最重要的源头,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趋势,是由纪实的史传著作,逐渐过渡到以虚构为基础的小说创作的过程。比如国语、战国策、春秋、左传、史记和汉书等等史传作品,它们上承神话,下启小说,积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尤其是史记,它不仅是历史著作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叙事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古代小说在唐代之前处于萌芽状态之时,便是作为一种补正史之不足的手段,在以后的发展中,小说受“史贵于文”观念的影响,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向史传看齐,后世小说的诸多叙事功能借助史传著作得以发育,由此决定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传统大多来源于史传,史传式的叙述方式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因

13、为受到崇尚“史传”叙事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左右,所以在经典历史剧创作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闯关东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但是它的故事题材却与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密切相关,闯关东的叙事方式明显承续了中国古典叙事的“史传”传统。学者陈平原认为“史传”对于中国小说的影响,“大体上表现为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实录的春秋笔法,以及纪传体的叙事技巧”。 (1)最能体现闯关东取法“史传”传统的地方,也正是其补正史之阙的创作目的,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以小人物写大时代的创作思路。中国史传叙事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借古鉴今”的写作宗旨。司马迁在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认为孔子作春秋的终极目的不在精确地记述史实

14、,而在通过历史的记述来褒贬是非,阐扬治理天下的道理。司马迁谈春秋,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传这种运用“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的修辞传统,也深刻影响到闯关东的叙事,就如同编剧所言,他们是“从有益于、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 , 来考察、来看待、来反映闯关东的历史。换句话说 ,闯关东就是要写那个年代闯关东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高尚情怀”。 (2)“史传”传统影响之下的结构方式并不只是纪传体,而是包含了编年体和纪传体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各有千秋,都是中国民族叙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史传的编年体和纪传体

15、结构方式为明清长篇小说结构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尽管在总体结构上明清几大小说各有侧重,比如三国演义、金瓶梅和红楼梦等侧重于编年体,水浒传和儒林外史等侧重于纪传体,但是它们又都是编年体和纪传体交织在一起的。闯关东是一部长达 52集的大型长篇电视连续剧,其篇幅与长篇小说的容量十分接近,它在叙事结构上也与明清长篇小说一样,体现出编年体和纪传体交织的特点。史传传统的编年体结构主要体现为“以史为经”的叙事策略,在这方面闯关东显然受到“历史演义”小说的影响。“演义”体小说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至明代而繁荣大盛,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演义”者,据“史实敷衍成义”之义也。“史实”是敷衍的

16、依据,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那么闯关东呢?它依据的是一段真实存在却又几近湮没无闻的历史: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中叶,共有约2000 多万山东人“闯关东”。敷衍这段历史的难度显而易见,其难度说到底还是如何处理历史和虚构的关系,编剧解决这一难题的策略是“让传奇的手搭在历史的肩膀上”,亦即以史为经,在叙事走向上尽量依据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前行。闯关东全剧基本以历史的演变发展为主线,反映从 1904 年前后到 1931 年“九 一八”事变前后山东人闯关东的真实悲壮的历史。剧中第 1 集开头的字幕“1904 年”标注了叙事时间的起点,其时义和团运动刚刚结束不久(剧中曾多次借人物之口提及这一历史事件

17、) ,其后,随着剧情的展开,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渐次出现,如 19041905 年的日俄战争、1911 年的辛亥革命、1924 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1928 年的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东北易帜) 、“九 一八”事变前后的中村事件、双城保卫战以及哈尔滨保卫战等。在叙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编导或正面刻画或侧面描写,或直接渲染或间接描述,其文笔之简洁,剪裁之得当,深得中国史传叙事之精髓,体现了高超的历史叙事技巧。正面刻画的,比如第二次直奉战争和哈尔滨保卫战,均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传武作为战斗指挥者亲历战事并最终喋血沙场;侧面描写的,比如对于日俄战争的叙述,抓住几个点进行白描,先通过夏元璋和同伴在江边的

18、交谈引出,然后由船上的难民耳闻目击的炮战予以强化,最后夏元璋在旅顺城目睹了自家亲人以及全城被屠的惨状,进一步揭露战争的残酷;对于辛亥革命,则通过“文明戏下乡”和“剪辫子”这两个重要的细节从侧面展开叙述;而皇姑屯事件以及中村事变、双城保卫战等,则主要借助剧中人物之口进行间接交代。闯关东中朱开山、鲜儿、朱家兄弟等重要的人物形象,虽史无其人,但都有原型,他们的事迹根据很多闯关东者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加之郭松龄和张学良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登场亮相,更增添了全剧的历史真实感。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家梁启勋在比较中西小说历史叙事的差异时曾说:“泰西之小说,所叙者多为一二人之历史;中国之小说,所述者多为一种社会之历史

19、。” (3)此言诚是。闯关东所述的历史,不是朱开山一个人的历史,也不只是朱家一个家庭的历史,它是 2000 万人民迁徙求生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的社会史。不是“一二人之历史”,而是“一种社会之历史”,闯关东当得此评价。 史传传统的纪传体结构在闯关东中主要体现为缀段性的情节设置。所谓“缀段性”情节结构,是学界在分析以水浒传为代表的明清长篇章回小说时使用的一个关键概念。西方汉学家蒲安迪指出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在“外形”上的致命缺点是“缀段性” (episodic) ,他认为一段一段的故事形如散沙,缺乏西方小说一以贯之的有机结构和整体感。在蒲安迪看来,水浒传的叙事结构就像是由一些

20、出自民间的故事素材杂乱拼接在一起的杂烩。 (4)另一位西方汉学家韩南也认为中国小说只是许多单个情节的组合,缺乏高层结构的水平。 (5)中国当代学者对水浒传结构的看法也与“缀段说”近似,比如杨义的“板块说”,石昌渝的“联缀说”, (6)但他们都从积极的角度肯定了水浒传的整体结构是一个脉络贯通的有机构成。闯关东在情节架构上与水浒传式的“缀段式”结构大体相似。全剧按不同历史时期分成四个大的叙事段落:第一个段落“闯荡、生存、学艺、生命”起于 1904 年止于辛亥革命前,展现闯关东人的奋勇抗争和坚忍生存;第二个段落“家园、亲事、抗争、命运”,以辛亥革命后的关东农村为背景,讲述闯关东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改

21、善了生活和命运;第三个段落“较量、复仇、善恶、和谐”,讲述闯关东人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最终实现不同省份人的和睦相处;第四个段落“动荡、裂变、大义、人生”,讲述“九 一八”前后的关东工业,以及面对日寇侵略,闯关东人表现出的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全剧叙事主要围绕朱开山一家的活动而展开,其余的人物和事件都是流动的,朱家人每到一个新的环境就引出一批新的角色上场,之后,这些人物又随朱家的离开而退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较少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闯关东也与此相似,它的人物登场方式也是“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第一个叙事段落中老金沟的一干人等,第二个叙事段落

22、中的韩老海,第三个段落中的潘五爷,第四个叙事段落中的森田,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叙事段落中出现后即销声匿迹,对于长篇巨制而言,这种流动式的人物设置显得十分自由,有利于拓宽情节的广度和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形象。尽管学界对“缀段式”结构尚存争议,但是当我们结合中国史传叙事的编年体和纪传体传统,来分析闯关东的叙事结构,便发现它血脉疏通,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王平在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中把叙事结构分为“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 用“结构之道”来统一“结构之技”。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也认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双构性与结构的动词性结合,产生了结构中的道与技的命题。闯关东在结构之技的层面,以年代发展为经线,以闯关东各种职

23、业为纬线,融合交织而成的“四段式缀段”结构看似松散,但是因为有“闯关东精神”这一结构之道的统领,所以在全局上依然自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无奇不传如果说中国民族叙事的“史传”传统赋予闯关东以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的话,那么中国古典小说“无奇不传”的叙事智慧则给闯关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传奇”本是传述奇闻逸事的意思,唐时则以“传奇”专指当时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鲁迅先生说唐传奇“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主要指的是自唐代开始,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增强了虚构性,作家真正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而且是有意把虚构的事件串联成有头有尾、有情节有人物的故事,从而形成了后世所谓的“小说”,即虚构的叙

24、事文学作品。自唐以降,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种类逐步完善起来,尤其是以水浒传为代表的“英雄传奇”和以金瓶梅、红楼梦为代表的“世情小说”,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前代小说有了质的飞跃。“英雄传奇”不再拘囿于史实,而是以塑造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重点,撷取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某个侧面或片断,铺张扬厉,虚构谋篇。世情小说的“家族叙事”在人物选取、整体结构及叙述语言方面,明显流露出不同于史传文学的新的平民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总体而言,“英雄传奇”和“世情小说”开始朝着通俗化、口语化的方向发展,体现出浓厚的市井风格。闯关东的家族叙事模式和对传奇英雄的塑造,与明清通俗小说的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形成颇有意味的同构,它以小人物

25、承载大历史,以一个家庭的经历折射社会的变迁,以极大的热忱表现平民的气节和智慧,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平民英雄的史诗。闯关东之所以可以称之为英雄史诗,主要是因为它成功地塑造了朱开山这个平民化的传奇英雄。朱开山作为 2000 多万闯关东人的代表,他辗转山场、水场、金场、农场、商场、矿场,将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关东风情很好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传奇经历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群体的集体经历的浓缩。经历的传奇性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朱开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谦和忍让、以德服人、重情重义和爱好和平等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气质。作为一部塑造平民英雄的传奇大戏,闯关东的传奇化源于一个“闯”字,这个“闯”字,借用杨

26、义先生的说法,是一个饱含了中国特色叙事智慧的结构性动词,它同“结构”一词本身一样具有动词性。杨义先生通过分析中西叙事学对于“结构”的不同认知,说明汉语中“结构”一词具有动词性,是中国人对结构进行认知的独特性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的叙事学贡献自己智慧的一个重要命题。所谓动词性,指的是“结构”是个贯穿创作始终的动态过程,需要创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命投入去完成。 (7)我们在考察闯关东叙事结构的时候,也可以将“闯”视为一个动态结构的“生命过程”。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命运的传奇色彩,闯关东围绕“闯”字精心设计了“聚、散、离、合”的情节架构,基本上采用了水浒传“分 合 分”的模式。我们以第一个大的叙事段(从 19

27、04 年到辛亥革命前)为例,来分析一下这种“分 合 分”的结构。全剧一开始就处于“分”的状态,朱家的主心骨也是全剧最重要的角色朱开山并未出场,从文他娘、鲜儿爹等人口中,观众得知他“闯关东”去了,生死不明,此种叙事方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惯用的套路,所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紧接着就来“一分”,传文、鲜儿与走水路的文他娘、传武、传杰“分开”,他俩走了旱路;途中鲜儿和传文又被迫“分开”,这是“二分”了;到了元宝镇,朱开山家人除传文和鲜儿外得以团聚,这是“一合”;过完新年,朱开山又与家人“分开”,二“闯”老金沟去为贺老四报仇,这是“三分”;离家出走的老二传武在山场巧遇鲜儿,这是“二合”,但鲜儿并没有选

28、择跟传武回家,而是选择与传武分开,继续流浪,这是“四分”;直到辛亥革命前夕,传武、朱开山和传文先后回家,除鲜儿之外,朱家人总算在放牛沟定居下来,这是“三合”。通过“四分”、“三合”对人物和情节展开从容调度,并由此演绎了一出出悲欢离合的人间传奇。闯关东的传奇色彩还在于它包含了中国传统小说中某种关于“匪”与“盗” 的传奇叙事的内核。朱开山闹义和团的传奇经历通过口口相传,带上了“江湖”和“民间”历史叙事的意味。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江湖匪盗身上寄寓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劫富济贫”等民间道德精神,在闯关东中二龙山的“土匪”们身上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他们打劫富豪高家,护送朱家马帮,支援传武指挥的双

29、城保卫战,助东北军大获全胜,在哈尔滨保卫战中,二龙山的老四英勇殉国,完成了由“匪盗”到爱国壮士的升华。“匪首”震三江不仅具有行侠仗义等传统型“匪盗”的精神,还豁达文雅、知恩图报、尊重女性,如果说朱开山是真英雄,那么震三江就是真豪杰,他是闯关东传奇人物群像中塑造得最好的几个之一。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曾指出:“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读第五才子书法 )金圣叹认为在修辞方法上水浒传与史记如出一辙,它们的区别

30、仅在于以文运事,即实录,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即想象虚构。闯关东采用的正是“因文生事”的叙事手段。“因文生事”充分调动了剧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进而充分发挥出电视剧虚构叙事的优势。闯关东采用中国传统虚构叙事的多种技巧,把源于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因文生事”传统作为贯彻始终的叙事策略,获得了无人不“奇”、无事不“妙”的审美效果。为了获取更多的戏剧冲突,闯关东在情节编排上精心设计了善恶的二元对立以及由冲突走向解决的叙事模式。剧中四个叙事段落都各设置了一对大的矛盾冲突,第一个段落的主要冲突是朱开山在老金沟与官、兵、匪、霸的冲突,第二个段落的主要冲突是老朱家和老韩家的冲突,第三个段落的主要冲突是朱家的山东菜馆和热河商霸潘五爷的冲突,第四个段落是中日双方围绕山河煤矿开采权的争夺而展开的冲突。前三个段落的冲突,朱家总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较量之后达成和谐的结局,这三次冲突的解决,突出的是中华民族“和”的传统。第四个段落中,朱家人面对国恨家仇“气”字当先,传武在哈尔滨保卫战中阵亡殉国,传文虽一度误入迷途,但关键时刻幡然悔悟,枪杀仇敌,一家人炸掉煤矿,再次踏上闯荡之路。围绕上述四对主要矛盾冲突,编导还设置了大大小小数十种矛盾冲突,全剧52集每集都有冲突,这大大小小的冲突借助“意象”叙事的编织,形成了浑融圆通的有机叙事体。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