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复习完整版(共3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复习完整版(共31页).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绪 论第一节 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一.微生物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对所有个体微小的单细胞和结构极为简单的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的生物。单细胞: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结构简单多细胞:霉菌无细胞结构:病毒二.微生物的类群 原核微生物: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古细菌(嗜盐菌、嗜热菌、产甲烷细菌 )真核微生物:真菌、单细胞藻类和原生动物 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三. 微生物学及其任务 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从群体、细胞和分子水
2、平等不同层面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的科学。2.微生物学的任务根本任务:开发、利用和改良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使微生物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微生物学的分科1.基础微生物学 :按微生物种类分-微生物分类学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藻类学、原生动物学按过程或功能分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分子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微生物基因组学按与疾病的关系分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2.应用微生物学:按生态环境分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水微生物学、宇宙微生物学按技术与工艺分、分析微生物学、
3、微生物技术学、发酵微生物学、遗传工程按应用范围分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预防微生物学第二节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认识微生物的 “四大障碍”: “个体微小、群体外貌不显、种间杂居混生和因果难联”科 赫 法 则:a. 在患传染病的动物体中可分离出相应的病原微生物,而该微生物在健康动物体内不存在b. 可将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内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纯培养。c. 该病原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后,可引起相应的典型病症。d. 该微生物可从患病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来,并可再次进行纯培养,且与原始的病原微生物相同。第三节 微生物的特点一. 细胞生物的共
4、性1.结构的同一性2.生物化学的同一性3.代谢的同一性4.遗传机制的同一性二.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多数单细胞,少数简单多细胞,病毒无细胞结构种类多、级界宽;数量大、分布广;胃口大、食谱广;易培养、繁殖快;易变异、适应快;休眠长、抗性强;起源早、发现晚。第四节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一. 三界分类系统二. 五界分类系统电镜的应用揭示出细菌与真核生物细胞核的主要区别: 前者的核没有核膜包围,而后者有完整的核膜包围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酵母菌、丝状真菌及蕈菌)、原生生物界(Protista)(藻类、原生动物)、原核生物界(Monera)(细
5、菌、蓝细菌等) 四.三域学说:提出者Whittaker and Margulis细菌域: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古生菌域: 产甲烷细菌,极端嗜盐菌、嗜酸热细菌真核生物域:动物、植物、原生生物、真菌第五节 真原核微生物的区别真核生物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细胞核,胞核有核膜包围;2. 有清楚的染色体,染色体由组蛋白和DNA组成,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细胞质中存在各种细胞器。 原核生物的特点:1.缺乏真正的有核膜包围的核,只有核质区域,与细胞质之间无明确界限;2.核区由裸露的双链DNA构成的絮状核质体组成,不与组蛋白结合,不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除有细胞质外,
6、缺乏其它膜系统和含膜细胞器;但有些细菌细胞膜可能内陷形成简单的层状或囊状结构。比较项目原核生物真核生物1.大小小,15um大,10um2.形状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丝状,少数球状3.细胞结构(1)细胞壁成分肽聚糖 几丁质和(或)纤维素(2)甾醇无有(3)间体有无(4)细胞器无有(5)核糖体大小70S(30S和50S)80S(40S和60S)(6)细胞核拟核,无核膜,无组蛋白 真核,有核膜,有组蛋白(7)染色体数目1条1多条4.其他(1)繁殖方式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2)营养方式异养、自养和兼性异养(3)对氧气的要求好氧、微好氧、厌氧和兼性好氧、少数兼性(4)最适生长PH值 中性偏碱中性偏酸
7、第六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第一节 细菌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一)细菌的形态1.球菌:(1)单球菌(2)双球菌(3)链球菌(4)四联球菌(5)八叠球菌(6)葡萄球菌2.杆菌3.螺旋菌:(1) 弧菌(2)螺旋菌(3)螺旋体(三)细菌的大小和体积1.细菌的大小二.细菌的细胞构造典型的细菌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原生质、拟核和一些特殊结构组成,(一)细胞壁(Cell wall)细菌的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胞外表面的一层厚而坚韧、并具有弹性的结构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项功能。1. 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及化学组成 (1) G+细菌 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只有一层,厚20
8、80nm,主要成分是5090%的肽聚糖和10%的磷壁酸 。A.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真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是一种由肽聚糖单体纵横交错形成的多层致密网状结构。肽聚糖的单体由三部分组成: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B.磷壁酸 (Teichoic acid):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特有的一种酸性多糖,分为两种类型:a.壁磷壁酸,与肽聚糖分子间共价结合b.膜磷壁酸,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2) G细菌 G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比较复杂,在结构上分为内壁层和外壁层两层。A.内壁层:紧贴细胞膜,厚23nm,由1-数层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少,交联度低,故只能形成结构疏松且机械强
9、度较差的网套。B.外壁层:厚810nm,在结构和化学组成上与细胞膜相似,主要由脂类物质构成。3.革兰氏染色反应通过革兰氏染色后,被染成蓝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被染成红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G-)。革兰氏染色与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关。(2)革兰氏染色反应的原理G+细菌的细胞壁只有一层,较厚,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交联度高。当用乙醇洗脱时,乙醇作为脱水剂,可将肽聚糖网状结构中的水份脱去,造成网孔发生微收缩,在短时间内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可保留在细胞内而不被洗脱;如果用沙黄复染,沙黄同样也能进入细胞内使细胞着色,即两种染料同时存在于细胞内,但因紫色掩盖了红色,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G+细
10、菌呈紫色。G-细菌的细胞壁分为两层,外壁层较厚,主要成分是脂类物质,内壁层较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交联度低,当用乙醇洗脱时,外壁层中的脂类被溶去,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溶出,因而细胞退为无色;而被沙黄复染时为红色。因此显微镜下观察G-细菌呈红色。4.缺乏细胞壁的细菌原生质体和L-型细菌是无壁的细菌类群,原生质球是壁不完全的类群。1)L型细菌(L-form of bacteria):L型细菌是细菌在实验室或寄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L型细菌的特点: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2、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3、对渗透
11、压敏感,在低渗溶液中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煎蛋型”的小菌落(直径0.1mm左右)。4、在一定的条件下,L-型细菌可以回复突变成有壁的正常细菌。 2)原生质体(Protoplast)和原生质球(Spheroplast) 人工方法:在细菌生长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甘氨酸或丝裂霉素C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或用溶菌酶分解掉细胞壁用人工方法处理G+细菌获得的去壁完整的球形体,称为原生质体;用人工方法处理G-细菌获得的去壁常不完整的近球形体,称为原生质球。在适宜的条件下,原生质体可以恢复形成新的细胞壁,转为正常的细胞生长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原生质体再生。特点:1、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低渗、振荡、离心甚至
12、通气等都易引起其破裂;2、有的原生质体具有鞭毛,但不能运动,也不被相应噬菌体所感染;3、在适宜条件下(如高渗培养基)可生长繁殖、形成菌落,形成芽孢及恢复成有细胞壁的正常结构。4、比具有正常细胞壁的细菌更易导入外源遗传物质,是研究遗传规律和进行原生质体育种的良好实验材料。 (二)细胞膜与内膜系统1.细胞膜(Cell membrane):也叫原生质膜或质膜,是细胞壁以内包围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具弹性的脂质双层膜。2.间体(Mesosome):间体是电镜下观察到的,由细胞膜内陷、折叠形成的1数个袋状或颗粒状的不规则结构,是原核生物特有的细胞结构。又称中间体、中介体。常见于G+细菌细胞的中部,在G-细
13、菌中不明显。 3.类囊体(Thylakoid)4.载色体(Chromatophore)5.羧酶体(Carboxysome)6.气泡(Gas vesicle) (三)细胞质及其内含物 1.核糖体(Ribosome)2.颗粒状内含物3.质粒(Plasmid):质粒是一种独立于微生物染色体以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只控制微生物的次要性状,为闭合环状双链DNA。(四)拟核(Nucleoid):又称原核、核区或细菌染色体,是一个紧密缠绕的大型环状的双链DNA分子,携带了细菌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是细菌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的控制中心。(五)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 1.糖被(Glycocaly
14、x):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称为糖被。(1)糖被的类型(2)荚膜的化学组成(3)荚膜的特点:a.荚膜折光率低,不易着色,一般用负染色法观察。b.是细菌细胞的非必须物,失去荚膜不会影响细胞的生活力。(但致病菌失去荚膜后,致病力大大降低)c.产荚膜细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光滑型菌落(S型);不产荚膜细菌形成粗糙型菌落(R型)。d.使细菌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提高。(4)荚膜的功能:1、保护作用:如白细胞吞噬、噬菌体吸附、重金属离子毒害、干旱失水;2、贮藏养料:多糖、蛋白质、脂肪及水分;3、表面附着作用:借助荚膜附着到物体表面;4、信息识别作用:如根瘤菌与植物间的识别;5
15、、堆积代谢废物。2.鞭毛(Flagella ):鞭毛是一些细菌表面着生的一种由胞内伸出的、波浪形弯曲的细长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细菌可以运动。 3.菌毛(Fimbria)和性菌毛(Pili):菌毛和性菌毛都是生长在菌体表面的一类比鞭毛更细、短而直,且数目众多的蛋白质微丝。4.芽孢(Spore):也称为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活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圆柱形或椭圆形的,厚壁,含水量低,具有高度折光性且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1)芽孢的着生位置形成芽孢的母细胞称为胞囊,芽孢在胞囊中的着生位置,可以分为三种情况:a.中央芽孢;b.偏端芽孢;c.末端芽孢。(4)芽孢的特点:
16、a.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繁殖体,休眠能力很强。 b.芽孢的壁厚,通透性差,不易着色,具有较强的折光性。c.芽孢的含水量低,只有5060%。d.含有大量的DPA-Ca和耐热性的酶。e.具有抗热、耐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药物等特性。 (5)伴孢晶体(Parasporal crystal): 某些芽孢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还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称为伴孢晶体。 三.细菌的繁殖和群体形态:一)细菌的繁殖 细菌只有无性繁殖,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a.裂殖、b.芽殖二)细菌的群体形态1.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或少数几个细胞在固体培养基大量生长繁殖后形成肉眼可见的群落称为
17、菌落(Colony)。在固体表面形成的菌落称表面菌落,在固体培养基内形成的菌落称为基内菌落。由多个微生物细胞生长出的群体则称为菌苔(Lawn)。B.在半固体培养基中:C.在液体培养基中:第二节 放线菌 放线菌是原核生物中一类在形态上具有分枝状菌丝、菌落与霉菌相似,以孢子进行繁殖的特殊类群。一.放线菌的个体形态 t 单细胞,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t 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约1mm。t 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G+(少数G-)。t 细胞的结构与细菌基本相同。菌丝体: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1.营养菌丝: 基内菌丝,是生长在营养基质内部或表面紧密缠绕的分枝菌丝,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2.气生菌
18、丝:是由基内菌丝伸向空间形成的,直或者分枝丝状的菌丝。3.孢子丝:由气生菌丝分化而成的,能够形成分生孢子的菌丝。孢子丝上可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其形状有直形、波浪形和螺旋形等。二.放线菌的繁殖与群体形态1.放线菌的繁殖方式(1)典型的放线菌,如链霉菌主要通过分化形成孢子丝,再产生孢子的方式繁殖;(2)诺卡氏菌(Nocardia)则以菌丝断裂方式繁殖;(3)少数放线菌,如孢囊链霉菌可形成孢囊孢子繁殖。 2.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链霉菌菌落的早期特征与细菌菌落相似,后期因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的形成而变成圆形、粉质、紧实、干燥并常有辐射状皱折,因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常具有特征性的颜色和特殊的泥腥味。第
19、三节 蓝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a)也称蓝绿藻(Blue-green algae)是一类G-、无鞭毛、含有叶绿素a但不形成叶绿体,具有放氧性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二.蓝细菌的形态和结构2.结构特征:1)胞壁结构和化学成分与G-细菌相似,壁外具胶质鞘;2)有些种类有异形胞可固氮;3)无鞭毛可借助粘液在固体表面滑行运动;4)有类囊体,是光合作用的核心,上含叶绿素和藻胆素(藻蓝素和藻红素);5)有气泡,羧酶体。第四节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一.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特点:1、G-,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细胞形态多变;2、细胞膜含有甾醇,比其他
20、原核生物的膜更坚韧;3、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4、以二分裂方式繁殖;5、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在含血清、酵母膏或胆固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状;6、一些支原体能引起人、畜禽和作物的病害疾病;7、对抗生素敏感(但抑制细胞壁合成者除外)。二.衣原体:是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特点:1、G-,具有类似G-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细胞壁中含有二氨基庚二酸(DAP);具有70S核糖体。2、细胞中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3、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2-0.3 mm,能通过细菌滤器。4、专性活细胞内
21、寄生;衣原体有一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系统,必须依赖宿主获得ATP,因此又被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5、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即存在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6、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少数致病;7、对抑制细菌的抗生素和药物敏感。三.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特点:1、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体内酶系不完全,一些必需的养料需从宿主细胞获得,因此必须专性活细胞内寄生;除五日热立克次氏体外均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2、细胞膜比一般细菌的膜疏松,为可透性膜,这使其易从宿主细
22、胞获得大分子物质,但也更易死亡。3、G-,细胞具有多形性,大小介于病毒与一般细菌之间,可在光镜下观察到;4、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对热敏感。4、是人类斑疹伤寒、恙虫热和Q热等严重传染病的病原体,一般寄生在虱、蚤等节肢动物体内。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是指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第一节 真菌的形态结构 一.真菌的概念及特点 真菌是具有细胞核,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和(或)纤维素,不进行光合作用,以吸收方式获得营养,以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丝状体生物。真菌:1、丝状真菌霉菌(Mold)2、单细胞真菌酵母菌(yea
23、st)3、大型真菌蕈菌(蘑菇) 真菌是一类低等的真核生物,其特点如下:1.有明确的核膜包围细胞核,可进行有丝分裂;2.细胞质中含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4.营养方式为化能有机营养(异养)、好氧;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6.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细胞结构多样。二.真菌的细胞结构1.细胞壁 (1)细胞壁的化学组成:葡聚糖是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物质,以几丁质和纤维素为主。2.细胞膜和内质网膜 3.细胞核 4.细胞器5.贮藏物质 6.鞭毛 三.真菌的细胞形态 真菌的个体称为菌体(Thallu
24、s),由营养体和繁殖体组成。菌体是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的。1.菌丝:菌丝(Hyphae)是一种管状细丝,是构成真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单细胞或多细胞。按细胞形态,真菌的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两种类型。2.菌丝体: 菌丝体(mycelium)是由分枝菌丝互相交错缠绕形成的一团菌丝,菌丝体是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四.真菌菌丝的特化1.营养菌丝的特化形态(1)假根和匍匐枝 假根(Rhizoids):菌丝向基质伸出的根状结构。具有支撑和吸收营养的作用。 匍匐枝(Stolon):又称匍匐菌丝。在固体基质上长出的与表面平行、具延伸功能的菌丝。 (2)吸器(吸胞):吸器(Haustoria)是指有些寄生
25、在植物上的病原真菌,当侵入寄主后菌丝只在寄主细胞间蔓延,而自菌丝侧生出一个短分枝伸进寄主细胞专门吸取营养用。(3)附着胞:许多寄生型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粘性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这一结构称为附着胞。 (4)附着枝:若干寄生真菌由菌丝细胞生出1-2个细胞的短枝,以将菌丝附着于宿主上,这种特殊的结构即为附着枝。(5)菌核:菌核(Sclerotia)是由菌丝密集地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休眠的菌丝组织。 (6)菌丝束和菌索 菌丝束(Mycelial strands):是由许多未经任何特殊分化的菌丝平行排列并聚集而成的一束菌丝。主要起运输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菌索(Rhizo
26、morphs)是大量菌丝平行聚集并高度分化而成的根状特殊组织。分布于地面下或树皮下,起促进蔓延和抵御不良环境的作用。 (7)菌丝陷阱:菌丝陷阱(Hyphal traps):包括菌环(Ring)和菌网(Net)。指真菌中一些具有捕食能力的菌种所产生的菌丝特殊结构,呈圈环或网状,可捕捉线虫或微小动物。2.气生菌丝的特化形态 气生菌丝主要特化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1)简单的子实体子实体:产生无性孢子分生孢子头、孢子囊产生有性孢子担子(2)复杂的子实体 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称子囊果。第二节 真菌的繁殖 真菌的繁殖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
27、繁殖两种方式。真菌繁殖以产生各种孢子作为繁殖单位。一.真菌的无性繁殖 真菌不经过性细胞结合而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产生新个体的过程称为无性繁殖。真菌的无性繁殖以形成各种类型无性孢子为主。1.游动孢子:产生于水生真菌的游动孢子囊内,通常圆形、肾形或梨形,单细胞,无细胞壁,具有12根鞭毛,可游动。 2.孢囊孢子:陆生真菌产生的不能游动的孢子,圆形或近圆形,单细胞,有细胞壁,不运动。3.分生孢子:最常见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着生于已分化的分生孢子梗或具有一定形状的小梗上,也有些直接着生在菌丝顶端。属于外生孢子。 4.节孢子:也叫粉孢子或裂孢子。有的真菌菌丝直接断裂形成柱形或钝圆形的
28、细胞。5.厚垣孢子:又叫厚壁孢子,是由菌丝中间(少数在顶端)的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和细胞壁变厚而形成的休眠孢子。 6.芽孢子:是酵母菌(Yeast)通过芽殖(出芽)形成的无性孢子。 7.掷孢子:是掷孢酵母(Sporobolomyces roseus)无性繁殖产生的能弹射的孢子。 8.裂殖:裂殖酵母菌可以裂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二.真菌的有性繁殖1.有性繁殖过程 (1)质配:两个性细胞结合,成为一个双核体细胞(染色体数n+n),每个细胞核都含单倍染色体。 (2)核配:质配后经过一段时间,两个细胞核融合形成双倍体核(染色体数2n),也称二倍体阶段。(3)减数分裂:大多数真菌核配后,经过一种特殊
29、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2nn)。在此过程中同时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最后形成多个单倍体的有性孢子。 2.有性结合的方式1)配子结合:指产生于同一个或不同孢子囊的两个外形相同的游动孢子的结合。2)异型配子囊结合:指两个大小、形态不相同的配子囊的结合。3)同型配子囊结合:指两个形态相同的配子囊的结合。4)精子配合:指小型分生孢子或产生于精子器的精子借外力与雌性细胞或菌丝结合的方式。5)菌丝联合:指两根单倍体的营养菌丝相互结合的方式。3.有性孢子类型(1)合子(Zygote):是通过配子结合方式产生的有性孢子。壁厚,内含双核,形成后进入休眠期。(2)卵孢子(Oospore):卵孢子是通过异型配子
30、囊方式结合而产生的有性孢子。外被厚膜,为双倍体。(3)接合孢子(Zygospore):接合孢子是通过同型配子囊方式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单细胞厚壁,表面粗糙、有瘤刺包围,深颜色,内含双倍体核。(4)子囊孢子(Ascospore):子囊孢子是通过异型配子囊配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包含子囊孢子的囊称为子囊,每个子囊内通常含有2-8个子囊孢子(单倍体);子囊单生或聚集生于一个容器内称子囊果。其典型的形成过程为钩状形成方式。 子囊孢子、子囊、子囊果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地等多种多样,是分类的主要依据。(5)担孢子(Basidiospore):担孢子是外生于担子的细胞上。担子是通过菌丝联合方式而形成的双核
31、菌丝,它是靠锁状联合实现的。担子在一定结构中排列成层,形成担子果,最普遍的担子果为蘑菇和木耳。 三.真菌的生活周期由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个阶段组成。1.无性周期:菌丝体上分化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生成后立即萌发和形成新的菌丝体,如此循环,在真菌的生活史中可发生多次。2.无性周期有性周期:通常当秋季和冬季来临或具备发育有性孢子的条件时,则在菌丝体上分化出雌性和雄性细胞而进入有性周期,产生有性孢子并立即进入休眠,所以真菌有性孢子有越冬和度过不利生长季节的功能。3.有性周期:但是,也有许多菌种在任何时间都能产生有性孢子,它们分布于枯枝落叶内、土壤中和原来有病斑的植物残余中。4.有性周期无性周期:有性孢
32、子萌发后都长出单倍体的菌丝,进入无性周期。如此循环反复进行。四.真菌的菌落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菌丝粗而长,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状。第三节 真菌的代表类型 目前得到学术界广泛采用的是Ainsworth第七版(1983年)的分类系统,它把真菌界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而后者又分为五个亚门。即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接合菌亚门 (Zygomycotina)、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担子菌亚门(Basiodiomycotina)、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安.贝氏菌物词典第八版中,将真核生物域划分为三个界,而真菌界根据其生态环
33、境、形态特征、细胞结构、生殖特性等依据,又划分为四个门。即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接合菌门 (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odiomycota)、有丝孢真菌类(Mitosporic 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一.壶菌门二.接合菌门:如毛霉(Mucor)、根霉(Rhizopus)三.子囊菌门1.酵母菌:菌落与细菌相类似,但菌落大而厚;表面湿润、粘稠,易挑起;多数白色,少数红色。2.羊肚菌四.担子菌门五.半知菌类(Fungi Imperfecti) 有许多真菌仅发现其无性阶段,而未发现有性阶段,由于只了解其生活周期的一半,常称为半知菌。1.曲霉
34、如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2.青霉第四章 病毒第一节 病毒的特征及定义一.病毒的发现二.病毒的主要特征:1、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可通过细菌滤器,绝大部分只能在电镜下观察到。2、不具有细胞结构,只含一种核酸。3、以核酸进行复制。4、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是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生物。5、具有感染性。6、在寄主体外,仅以无生命的大分子形式存在。7、对多数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三.病毒的定义: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小、专性寄生、只含有一种类型核酸的非细胞结构的原始生物。 病毒:核酸蛋白质亚病毒类病毒:只含具独立侵染性的RNA组分拟病毒:只含有不具独立侵染性的RNA组分朊病毒:只含蛋
35、白质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一.病毒的形态大小1.病毒的形态:常见的病毒形态包括球形、杆状和蝌蚪状,还有一些特殊的形态如丝状、砖状和子弹状等。2.病毒的大小:病毒个体极小,大小用nm表示。二.病毒的化学组成1.病毒的核酸:病毒只有一种核酸,DNA或者RNA。在病毒中,除了DNA可以携带遗传信息外,RNA也能携带遗传信息。2.病毒的蛋白质:病毒的外壳蛋白主要具有保护作用,少数蛋白质是酶类。3.多糖和脂类三.病毒的结构与构型1.病毒的结构 病毒粒子或病毒体(Virion)是指结构完整,充分成熟并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完整的病毒粒子由核髓(Core)和壳体(Capsid)构成。核酸位于病毒粒子的中心
36、,构成了病毒的核髓;包围着核髓的蛋白质外壳称为壳体(衣壳);壳体由多个壳粒(Capsomer)组成。 由壳体和核髓组成的复合物称为核衣壳(Nucleocapsid)。核衣壳是病毒的基本结构。 病毒粒子:核衣壳(基本构造):核髓由DNA或RNA构成;壳体由许多壳粒蛋白构成 包膜(非基本构造)由类脂或脂蛋白构成2. 病毒的构型四.病毒的群体形态 1.包涵体 有的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寄主的细胞质或核内形成一种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的特殊小体,称为包涵体(Inclusion body)。2.噬菌斑 将少量噬菌体与大量的寄主细胞混合后,均匀涂布在平板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在布满菌苔的平
37、板表面,可见多个透明斑,称为噬菌斑(Plaque)。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通过控制寄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来复制自身的基因组及合成蛋白质,最终由核酸和蛋白质在寄主细胞中装配成新的完整的病毒粒子,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称为病毒的复制(Replication)。 一.病毒的复制过程1 吸附;2 侵入;3 复制,包括病毒基因组的表达与复制;4 装配;5释放。1.吸附(Adsorption):病毒对寄主细胞的吸附具高度特异性。以T2n为例,当噬菌体与寄主细胞发生偶然碰撞后,如尾丝尖端与寄主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接触,噬菌体散开尾丝固着在特异性受体上,随后尾刺钉
38、在细胞壁上。吸附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1)噬菌体数量(2)阳离子浓度(3)辅助因子(4)PH值(5)温度噬菌体的吸附分为非特异性吸附和特异性吸附两种类型:病毒粒子随机碰撞而接触(静电引力或氢键)可逆吸附,无特异性(非细胞颗粒也可吸附)病毒表面蛋白与细胞受体的结合特异性,不可逆吸附,启动病毒感染的第一阶段敏感细胞2.侵入(Penetration) (1)噬菌体:吸附之后尾鞘收缩,其尾部的溶菌酶使胞壁溶一孔,便于尾髓插入细胞。基板松散由六角形变为星状,尾鞘穿过细胞壁,将头部的核酸注入到细胞内,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胞外。 (2)动物病毒: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其侵入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39、直接侵入等。(3)植物病毒:植物细胞具有坚硬的细胞壁保护,病毒一般不能直接侵入,借助于昆虫的口器刺入或经伤口侵入。 3.复制(Replication):侵入寄主细胞的病毒核酸利用自身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寄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构,复制病毒的核酸,并大量合成病毒的蛋白质,这个过程称为病毒的生物合成过程。4.装配(Assembly ):在最后的成熟过程中,噬菌体DNA可与壳体蛋白质自主装配成成熟的、具有感染力的噬菌体颗粒。 5.释放( Release ):不同的噬菌体释放过程有所区别。T2n噬菌体在成熟时,由于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的作用,促进了细胞的裂解。 少数噬菌体如M13、fd释
40、放时不破坏细胞壁,而是从细胞壁钻出,不影响细胞的正常生活。 许多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在出芽时获得包膜。还有的动物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能引起寄主细胞局部裂解释放。 植物病毒可以通过细胞的溶解或破裂而释放。 成熟的噬菌体粒子从寄主细胞中释放出来,标志着噬菌体完成了一个生活周期。二.细胞的溶源性及非溶源化1.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大多数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可引起细胞的裂解,这类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或烈性噬菌体。 若有些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不引起细胞裂解,其核酸整合到寄主细胞的染色体上,与寄主细胞的染色体同步复制,这类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Temperate phag
41、e)或溶源性噬菌体。 2.细胞的溶源性和非溶源化温和噬菌体:整合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寄主细胞的DNA上,与寄主细胞DNA同步复制。裂解少数溶源性细菌的原噬菌体可从寄主细胞DNA上脱离下来,并大量复制,形成成熟的噬菌体粒子,引起细胞裂解,这种现象称自发裂解消失极少数溶源性细菌中的原噬菌体会自发消失,细胞不会再发生裂解,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非溶源化。整合在寄主细胞染色体DNA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称为原噬菌体。含有原噬菌体的细菌细胞称为溶源性细菌;并将温和噬菌体侵入寄主细胞后所产生的现象称为溶源性现象。3.溶源性细胞的特性:(1)溶源性细胞不裂解,可以正常繁殖;(2)极少数细胞(10-210-5)
42、可自发裂解,释放大量的毒性噬菌体;(3)低剂量的UV或其他物理化学因子可以诱导裂解;(4)溶源性细胞中的原噬菌体会自发消失,细胞非溶源化;(5)溶源性细胞具有对同源噬菌体的免疫力;即其它同类的虽可再次感染该细胞,但不能增殖,也不能导致溶源性细菌的裂解。(6)溶源性细胞具有溶源性转变特性。是指原噬菌体引起的溶源性细菌除免疫性外的其它的表形改变,包括溶源菌细胞表面性质的改变和致病性转变。三.一步生长曲线:用来测定噬菌体生活史,并估计每个被侵染细胞所能释放的新噬菌体数量的生长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反映了噬菌体的三个重要参数:潜伏期、裂解期、裂解量从一步生长曲线可见其分为三个时期:潜伏
43、期、裂解期、平稳期(1)潜伏期:从噬菌体DNA注入到第一次出现成熟噬菌体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隐蔽期和胞内积累期。(2)裂解期:又称突破期或上升期,紧接在潜伏期后的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3)平稳期:感染后的宿主细胞已全部裂解,此时噬菌斑数达最大值,曲线趋于平稳的时期。第四节 亚病毒一.类病毒(Viroid) 类病毒是类似病毒的一种小分子核酸,只含小分子量RNA(裸露的环状ssRNA),没有蛋白质外壳。 类病毒与病毒的主要区别:1、更小、化学成分更简单;2、对理化因子不敏感,对热及紫外线、离子辐射有高度抗性。3、目前只有植物中发现。二.拟病毒(
44、Virusiod)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是一类包裹在病毒粒子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被拟病毒寄生的真病毒称为辅助病毒,拟病毒则成了它的卫星。拟病毒的复制必须依赖辅助病毒的协助。三.朊病毒(Prion) 也叫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寄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的疏水性蛋白质。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微生物细胞水:70%-90%细菌:7585%,芽孢:5560%;酵母菌:7085%丝状真菌:8590%,孢子:39%干物质:无机盐大多数与有机物结合如核酸中的磷有机物-蛋白质(核糖体),糖(肽聚糖,糖原),脂(磷脂),核酸(DNAorRNA),维
45、生素等微生物细胞的元素组成: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氯、钠、钾、镁、钙等 ;微量元素:铁、锌、锰、钼、硒、钴、铜、钨、镍、硼等。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存在“营养上的统一性”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1.碳源 2.氮源 3.能源4.生长因子5.无机盐6.水 (1)固氮微生物 (2)氨基酸自养型微生物(3)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 根据获得碳源、能源、氢或电子供体的方式不同,可将微生物区分为四种营养类型:1.光能无机营养型(Photolithotroph):又称为光能自养型。是一类具有光合色素,能够利用光作为能源,以水或还原态无机物作为供氢体,同化CO2的微生物。 根据其所需供氢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
46、为两种类型: 产氧的光合作用如藻类和蓝细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如光合细菌2.光能有机营养型(Photoorganotroph):又称为光能异养型。是一类以光作为能源,以简单有机物(如有机酸、醇等)作为供氢体,同化CO2的特殊微生物类群。3.化能无机营养型(Chemolithotroph ):亦称化能自养型,是一类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并以CO2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的微生物。根据被氧化的无机物的种类,可将化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分为四个类型:(1)硝化细菌(分为亚硝化细菌群、硝化细菌群)、(2)硫化细、(3)铁细菌、(4)氢细菌。4.化能有机营养型(Chemoorganotroph):化能异养型。是一类能利用有机物作为能源和碳源的微生物。根据营养来源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三种类型:腐生性微生物(metatrophy)、寄生性微生物(paratrophy)、兼性(facultive paratrophy)。表5-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第二节 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一.吞噬作用:大多数原生动物直接以细胞膜包围并吞食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