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共7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共77页).docx(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1.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2.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学科领域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的活动,活动往往以某一学科的经验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学科的经验.各学科的活动之间往往前后联系,相互衔接主题活动:主题是围绕某一事件或现象所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活动按照时间或现象本身的逻辑展开,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经验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经验确定相应的活动区域和操作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索,交往和表达,从而使儿
2、童获得相应经验的活动3. 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的理解1.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2.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3.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4.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1. 目的性和计划性2. 生活性和游戏性3. 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二)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1.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涵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和确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2.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1. 明确教育理念2. 确定活动目标3. 确定内容和方法4. 确定环节5. 确定延伸活动3. 幼儿园教育
3、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1. 发展性原则2. 经验性原则3. 系统性原则4. 适宜性原则(三)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概述1.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内涵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2.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序1. 把握幼儿的状态2. 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3. 给予幼儿活动的机会4. 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5. 评估活动的成效3. 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1. 主动活动原则2.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3. 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原则4. 注重个别差异原则二章 幼儿园学科活
4、动设计(一) 幼儿园学科活动概述1. 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形成原因1. 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但很多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都采用了领域课程的方式2. 继承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陈鹤琴,五指山活动内容3. 参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2. 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概念学科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组织方式3. 幼儿园领域活动的概念领域活动是根据分科活动的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模式4. 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1. 内容分科2. 系统性3. 计划性(二) 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变革1. 幼
5、儿园学科活动的综合化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为对象的,而生活知识和经验具有综合的特点2. 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生活化以往的学科活动的弊端之一是其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在生活中碰不到的事物,但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3. 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弹性化学科活动具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助于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安排教育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教育计划未必完全符合幼儿园实施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活动的计划就需要根据教育过
6、程中的情况做出调整,以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三) 幼儿园学科活动的设计1. 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分层细化活动目标是对幼儿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而预计获得的发展的表述.在学科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2. 幼儿园学科教育内容的并列和递进分解在学科活动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活动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材料。围绕活动目标,内容的组织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步骤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二是教育活动的不同步骤中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三章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一) 主题活动概述1. 幼儿园主题活
7、动的定义主题: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幼儿园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和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2. 主题活动的结构1. 中心话题中心话题是主题活动围绕的核心,幼儿的各种学习都是由该中心引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题扩展出的活动都是对该主题及其所含现象、事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这使得整个活动就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系列探究.3. 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1. 主题活动反对分科设课,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2. 主题活动是灵活开放的.一方面,
8、主题活动开展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主题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有的主题则只可进行一个星期,另一方面,一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4. 主题活动的局限1. 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2. 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5. 主题活动的基本原则1. 目的性原则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对达成学期教育目标的贡献进行2.适宜性原则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考虑本园的教育资源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3. 均衡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实施途径和形式的均衡4. 弹性原则弹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即时调整或生成活动内容预留可能5. 有机整合原
9、则有机整合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主题下各具体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二) 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1. 主题网络的含义主题网络就是记录主题活动开展线索的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反映主题内核与各层次扩展链的关系,理清主题开展的基本思路,以便有序组织主题活动.2. 一般性目标是指对某一范围内全体幼儿发展的预期结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年龄段目标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一般性目标3. 主题的四个基本来源1. 学科或领域2. 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3. 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4. 文学作品4. 如何选择
10、主题1. 主题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有关,以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核心,把这个学科或领域中于核心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2. 在社会生活时间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应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为主.只有与幼儿相关的主题,才能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同上3题5. 主题网络的类型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题所蕴含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开的网络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6. 主题命名的要求1. 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2. 主题名称要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7. 确定主题目标的考虑因素1. 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2. 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3.
11、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8. 确定主题的依据1. 必要性(考虑主题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个主题活动)2. 可能性(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3. 可行性(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9. 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 防止“拼盘”现象2. 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3. 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四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1.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广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所有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狭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
12、过程.2.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1. 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2. 幼儿园教学具有浅显性3. 幼儿园教学具有游戏性4. 幼儿园教学具有活动性3.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1. 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专门组织和直接指导全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2. 小组教学活动(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不同小组幼儿专门实施教育的教学活动)3. 个别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一两名幼儿实施教育的活动)4.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1. 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2. 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3. 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
13、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二)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1. 教学活动名称的类型一类:教学活动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滚动,夏天像个绿娃娃,溜溜哥,认识单双数)两类:教学活动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有意义的事情2. 教学活动目标的含义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应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3. 教学活动目标领域是指预期幼儿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领域.4. 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生成性目
14、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5. 教学活动准备的内容及含义物质准备1. 材料准备教具 和 学具教具是指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说明、演示教学活动内容时使用的用具和材料,如挂图,实物,图片,模型,课件以及设备等学具是指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操作、摆弄、观察、佩戴等的各种用具和材料,如实物、图片、工具、实验器材、图书、文具、体育用品和头饰等2. 空间准备活动空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幼儿园活动的环境或背景.空间准备包括场地准备和座
15、位编排等方面.6. 教学活动环节的构成7. 教学导入的方式1. 经验回顾导入2. 问题情境导入3. 欣赏导入4. 直接导入8. 教学结束的方式1. 自然结束(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幼儿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后自然地收尾)2. 总结归纳(教师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核心问题进行精辟的总结或概述,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3. 游戏表演(活动结束时,幼儿一般会比较疲劳,因此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把结束部分组织得生动活泼一点)4. 展示分享(在活动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请幼儿展示,交流作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这样有助于扩展每位幼儿的经验,将活动推向高潮)9. 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的
16、基本要求1. 活动名称切忌牛头不对马嘴,既不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反映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事情或游戏2. 活动名称不宜过大,应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例如“竹子”就不适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10. 三种目标取向的优缺点行为目标: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11. 活动材料准备应考虑的因素
17、1. 活动材料应具有目标指向性,即活动材料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服务2. 活动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即活动材料应体现对幼儿能力挑战的层次性3. 活动材料应具有充足性,即活动材料的数量应能满足幼儿使用的需要12. 各种座位编排方式的优缺点马蹄型座位排列形式:呈U型,幼儿依次而坐,教师处于U字缺口的对面半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半圆形,教师位于圆心对面的位置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圆形,教师位于圆心或圆边的某个点上方块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般六名幼儿小组秧田型座位排列形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横排座,幼儿与幼儿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座位佩列形
18、式优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信息交流方便、相互间目光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全班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缺点: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可能会增加教学活动中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控制全班幼儿的行为方块型座位编排方式优点:有利于幼儿之间进行较深度的交流,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这种排列形式缺点:这种座位的排列形式不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秧田型座位优点:封闭性的,便于教师观察和管理全班幼儿的行为,易于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形成民主的对话氛围,不利于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后排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13. 教学活动基本部分设计的要求1. 活动环节的设计要
19、紧扣教学目标2. 活动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知、操作、体验、交往等机会3. 活动过程的设计要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14. 设计教学延伸活动的必要性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教师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综合利用各类活动实现教育目标. 各类互动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地,教学活动后幼儿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运用巩固,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也可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亲自活动中继续探索解决,因此,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学习某方面
20、内容的结束,有些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导引,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学习延伸扩展到其他活动中去,使各类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三)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1. 教师教学组织的行为种类2. 提问的类型1. 感知记忆型问题(要求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识别眼前的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内容载体,或再认、回忆已有相关经验)2. 理解型问题(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复杂认知加工,理解蕴含在内容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3. 应用型问题(要求幼儿对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情境)4. 创造型问题(要求幼儿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答案或方案)5. 评价型问题(要求幼儿
21、对内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3. 教师教学体态的含义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言、空间语言等方面4. 教学体态的类型教学体态语的类型主要包括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外表5. 观察的意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先设计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撰写教案.但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预设得再完备,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要根据教
22、学活动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领悟、理解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内在的认知冲突,兴趣和需求,是教师“借助幼儿跑过来的球”,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教师评估教学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基础6. 提问的意义1.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2. 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7. 提问的策略1. 提问的对象.要依据提问的目的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2.胆小孤僻的回答简单的,胆大能干的回答教难的问题 避免以惩罚为目的来确定提问对
23、象2. 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句子简短,用词准确3. 提问的内容1. 教师提问的类型应多样化,尤其应增加中、高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2. 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3. 教师要善用追问1. 澄清型追问是指可以使幼儿对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表述,以便能够决定其恰当性或正确性2. 诱发型追问是指在得到幼儿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理解的回答之后,再提出探询性问题来诱发新的信息3. 重新定向型追问是指幼儿回答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探询性问题委婉地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阶段4. 候答时间候答时间与问题本身同样重要.教师应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短,会造成
24、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8. 回应的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具有不同的回应策略1. 重复.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加重语气,重复幼儿的回答,以示向回答问题的幼儿表示肯定,同时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他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2. 总结. 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幼儿的回答.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3. 扩展. 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时,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回答4. 澄清. 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正确但用词不够准
25、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澄清回答5. 追问. 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思考6. 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肯定或表扬9. 教师教学体态的作用与要求1. 适宜的体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2. 体态语言将幼儿视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传递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3. 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体态语言具有形象性、情境性、丰富性等特点要求:1. 自然得体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等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教学的不同内容等表现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2. 协调教学体态协调有两层意思:第一. 各种体态语言协调一致,即眼语
26、,手语,表情表达的意图要一致,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第二. 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一致具体要求:1. 教学眼神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教学眼神语言是指教师通过眼神的神态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基本要求:亲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切忌目光呆滞,游移不定;避免耷拉眼皮,眼光看天花板或窗外以及把目光锁定在几位幼儿身上等2. 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教学表情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脸部和嘴部肌肉的运动传达或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体态语言基本要求: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忌面无表情3. 教学手势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教学手势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一般用在突出重点
27、或难点、表达关键词语或重要意图时.4. 教学距离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教学距离语言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时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置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走动自然大方,切忌刻意走动或装腔作势、定位少、走动过频5. 教学外表语言的含义及其要求教学外表语言是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的外表是教师内在精神风貌、修养和对幼儿、对自己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表现基本要求: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五章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区域活动概述1. 区域活动的定义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
28、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2. 探索性区域探索性区域主要是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3. 表现性区域表现性区域是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4. 运动性区域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活动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5. 区域活动的特点1. 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高的活动自主权)2. 个性化(和教学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
29、不会要求所有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操作探索)3. 以间接指导为主(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成人协助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营造心理氛围,搭配活动同伴,调整活动时间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师幼频繁的直接接触不同,教师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对某种媒介的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具有显而易见的间接性)6. 常见的探索性区域1. 生活区生活区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和一定的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手眼协调和基本动作发展,有益于其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2. 语言区语言区的主要目
30、标在于发展幼儿母语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3. 益智区益智区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概念的区域4. 发现区发现区旨在呵护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品尝、聆听等感受各种物质,物品,并通过一定操作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工具方法、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5. 种养区种养区为幼儿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还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怀7. 常见的表现性区域1. 角色区角色区即
31、角色扮演区,是以满足幼儿角色扮演游戏需要为主要目标,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2. 建构区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3. 表演区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4. 美工区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8. 常见的运动性区域1. 固定器械区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
32、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 可移动器械区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3. 自然游戏区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9. 区域活动的价值1. 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2. 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3. 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4. 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 区域活动的设计1. 区域规则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2. 全面性原则的含义全面性原则是指区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
33、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3. 活动性原则的含义活动性原则是指活动区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造、表演的需求4. 生活化原则的含义生活性原则是指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5. 动态化原则的含义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6. 区域规则的作用7. 区域规则的类型8. 全面性原则的注意方面9. 贯彻动态化原则的着眼点1.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2. 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3. 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4. 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
34、域5. 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10. 贯彻效益性原则的策略效益型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设创造最大的效益1. 轮流开设区域(将拟开设的区域进行统一整合,按每个月的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设,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2. 联合开设区域(年级组分工合作,各班开设不同的区域,供本年级所有班级使用,以实现平行班之间的区域资源共享)3. 开设公共区域(借助走廊、楼梯间、空闲房间等地开设公共区域,供空间位置临近的班级共同使用)11. 常见区域的教育价值详情请见P120页12. 规划区域布局的基本要求确定好拟开设的区域后,
35、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区域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域的规划就是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结合室内外场地条件,对各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规划区域布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1. 界限分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界限应分明,教师可以用矮柜、架子、围栏、画线等对区域进行分割,也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标示出来)2. 动静分开(为了避免一类区域活动对另一类区域活动的干扰,需要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和较为吵闹的区域分来,如应将阅读区和建构区分开)3. 开放适度(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又应与其他区域之间保持适度开放)4. 相邻相近(不同区域内活动之间的联系程度疏密有别.“菜市场”“饭店”)5. 保障安全(区
36、域活动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之中进行活动,若教师在空间规划时稍不细致,就可能发生危险)6. 巧妙拓展(不要将区域局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闲置场地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13. 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问题材料投放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各活动区的特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向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借以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1. 材料的安全性(投放材料首先要保证安全,一切活动材料、玩具都应安全、卫生、无毒)2. 材料的丰富性(教师应根据区域内容投放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保证幼儿能选择到自己需要的材料)3. 材料的层次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功能,由于幼儿的发展
37、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关照幼儿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层次性)4. 材料的可探索性(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应蕴含着幼儿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5.材料的易得性(区域活动材料不是越贵越有价值,且和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成本.)14. 区域背景环境创设从物理空间来看,区域背景环境包括区域背景墙面、区域分隔物和空间立体吊挂.区域背景环境不单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是教师间接指导的重要途径和同伴分享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区域背景环境还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
38、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15. 常见区域的环境创设要求/在进行区域背景环境创设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区域背景环境的教育功能1.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2.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3.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4. 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要求:1.语言区语言区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阅读、创作、视听、语言游戏、交谈等内容2. 益智区益智区的环境四周要避免喧闹、嘈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力求简洁,可利用一些分类摆放的篮筐、盒子或盘子3. 表演区表演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满足摆放道具、服装、布景、表演和观看的需要4. 建构区为了便于幼儿搭建,建构区的
39、场地应宽阔而开放,环境周围不要放置桌椅等阻碍行走、搭建积木的物体,一般需远离通行要道5. 美工区美工区的地点选择通常可靠近洗手间或水台,以便于清洗.16. 区域活动规则的作用、常见的活动规则、制定区域活动规则需注意以下的问题.作用:1. 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则2. 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常见的活动规则:1. 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2. 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3. 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问题:1. 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对幼儿行为的简单限制或管束,更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的手段,其根本意图时为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区域活动规则切忌沦为幼儿被迫服从的纪律条
40、款,更不能制定那些剥夺幼儿活动机会的所谓规则)2. 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只有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有能力遵守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规则应当征得该班级幼儿的认可,符合大多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3. 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制定规则的过程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加之规则是班级每位幼儿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因此区域规则的建立不应成为教师下达的规定,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整工作,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4. 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提醒幼儿(规则制定好后,除口头告诉幼儿外,教
41、师还应以多种形式提醒幼儿)(三) 区域活动的组织1. 介入式指导介入式指导是教师通过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按照介入方式可以将介入式指导分为3种:1. 平行介入式指导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2. 交叉介入式指导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 垂直介入式指导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2. 非介入式指导非介入式指导是教师在不直接介入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实现对活动指导的方法.常见的非介入式指导如下:1. 经验支持:当
42、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应经验的机会.2. 材料支持:通过投入新材料或对所投放材料的数量、难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3. 时间支持:通过调整、缩短或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4. 空间支持:通过调整区域的布局、位置、面积、环境布置等对区域活动进行支持5. 同伴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常常可以从同伴哪里学到以前不会的本领,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促成幼儿间的互动打到活动指导的目的6. 心理支持:通过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游戏7. 技能支持:有时幼儿会因为对某些操作技能不熟练而影响区
43、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提供练习该项技能的机会支持幼儿克服困难.3. 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依据教师观察到的人群覆盖情况: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依据教师观察时的身份,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旁观式观察、参与式观察4. 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5. 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他是对活动的总结.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较为完整地按顺序回忆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幼儿要向他人讲明白自己的操作、感受、疑问等.有助于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其聆听能力、评价能力的发展促进了他们借助言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6. 回顾评价的内
44、容7. 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指导1. 创设丰富的环境,供幼儿选择2. 尊重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干预3. 带领幼儿熟悉所选区域、操作材料,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4. 制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的规则5. 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8. 对幼儿制定计划的指导幼儿选定区域后,应对在区域中拟进行的活动做一个大致规划.这样可减少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盲目性,增加计划性1. 没有明确计划的幼儿这类幼儿规划行动的能力较弱,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协助其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规划目标达成的行动步骤2. 每天制定相同计划的幼儿这类幼儿可能是兴趣点单一,也可能是缺乏制定新计划的经验,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激发他的其他兴趣点,或丰富他
45、从事其他活动的经验3. 同时制定多个计划的幼儿这类幼儿兴趣过于广泛,专注力不足,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并鼓励其认真完成一项活动4. 无法完成计划的幼儿这类幼儿制定的计划往往超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解或调整计划,降低任务难度9. 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10. 区域活动观察评估的内容11. 观察记录的常用方式12. 教师介入式指导的方式介入式指导和非介入式指导13. 教师非介入式指导的种类经验支持 材料支持 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支持 技能支持14. 收拾整理环节的指导收拾整体是活动结束后,幼儿对使用过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归位、整理、打扫的环节.首先,幼儿要收拾自己用过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在整理材料时,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摆放等,有利于培养空间秩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环境变得整洁了,从而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有自信的心理品质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 事先整理2. 全体参与3. 分工合作4. 教会方法5. 事后激励15. 组织回顾评价的注意事项1. 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参与评价2. 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进发展3. 分层指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货4. 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乐于参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