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园六纪》解说词(共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园六纪》解说词(共22页).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苏园六纪解说词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吟唱得这样风风雅雅/是几幅简练的山林写意/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采千块多姿的湖畔奇山/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苏州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她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享誉海内外。1997年12月,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由苏州市广播电视局和苏州市园林管理局联合拍摄的苏园六纪,是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化地从人文艺术角度反映苏州园林地电视艺术片。该片创作阵容
2、强大,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陆文夫担任艺术顾问,国家级专家、浙江电视台编导刘郎担任总编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林如担任解说,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题写片名;拍摄制作历时一年,共拍摄素材5000分钟,行程所及除苏州外有北京、上海、杭州、承德、扬州等地,采访各类名人30多人。全片3个多小时,共分六集,依次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和风扣门环。第一集吴门烟水是苏州园林和苏州大文化的序曲,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对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了创作性的表述,园林的背后是涵纳繁多品种,呈现锦丽色彩,具有及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吴文化。第二集分水裁山讲园林中的理水和掇山。园林里的
3、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园林里的水,往往以静态为主,但理水的手法却有丰富的变化,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并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园林里的山水,以缩龙成寸的形式,缩写了大自然的精华。第三集深院幽庭主要讲园林里的建筑。它的平面布局一般分为住宅和庭院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大致按轴线来排列。庭院则比较开放,避免重复,力求变化。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曲径通幽。曲径通幽既增加了园林的景深,又丰富了景物层次,更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增加新奇的趣味。第四集蕉窗听雨讲园林中的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花木是最能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是融合园林建筑与大自然空间的重要因素。园林中的栽花植树,自有章法,它们往
4、往具有人赋品格的特点。而园林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第五集岁月章回讲园林的兴衰,园林与人的关系。园林的枯荣,连结着吴中的兴衰,更连结着国家的兴衰。解放后,苏州园林得以大规模修复,被洗去历史劫尘。而苏州人也把园林融进了自己的生活、融进了自己的生命。第六集风扣门环表现园林的养护。大自然的剥蚀力,对世间的万物都是公平的,而苏州园林之所以保存下来,是因为苏州人对之倾注了太多的心力,就像一座座老宅门户上的门环,经无数人的手泽磨出的亮点一样。苏州人不仅没有失去造园的真传,而且还使苏州园林走向了世界。苏园六纪之一吴门烟水1997
5、年12月4日,苏州的四座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世界性组织向苏州投来的瞩目,苏州的平民百姓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似乎并没有表现出不平常。因为最了解那些古典园林价值的,毕竟是他们。可以说,他们就住在园林里。苏州,本就是一座园林城市。假如园林都不是遗产,还有什么能是遗产呢。苏州城是不是园林城市,只看一眼这些立在街头的路牌就清楚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列入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就散落在苏州城的不同角落。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园林已融入了自己的家乡情,三两句说不清。外地人到苏州,更是必须到园林里看一看。看一
6、看是不是像一些介绍所说的,拙政园真是那般阔大,留园真是那般精致,网师园真是那般小巧,还有环秀山庄的叠山手段真是那般的高超。门票虽然涨了点价钱,但园林还是一定要看的,不然这趟苏州就算白来了。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园林,又称城市山林。城市山林一词,颇有意味。城市是繁华的缩影,但好像又总和嘈杂分不开,而山林二字,却勾勒出了一种自然环境,一种宇宙间本真的幽静与深邃。苏州园林恰好是闹中取静的典型。墙外长街,虽然是车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其实苏州园林对现代人来说,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天。倘使沿着一泓碧水而徜徉,你
7、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石库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跨进明朝。苏州的园林大致分为皇家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三种。现存的园林,多是私家园林。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的姑苏台,夫差建造的馆娃宫,当是苏州最早的皇家园林。晋唐之间,佛教大兴,寺院丛林的一时之盛,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一种形象的写照。可惜,由于历史的久远,那些园林的飞檐翘角,早已隐入迷濛的吴门烟水,淡淡地变成了一片遥远的梦。历史的织锦织到了宋代,特别是织到了苏州这一段,便特别地精细起来。因为它不仅织进了宋词的花草,织进了宋词的田园,而且还织进了苏州的私家园林。到了明代,苏州
8、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极盛时期。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府有大小园林271处,著名的拙政园、留园、艺圃、天平山庄等园林都建于这一时期。此时,苏州文化艺术的天空,出现了一株绚丽的霞光。这就是与兴盛的昆曲、繁荣的话本,所同时发展的吴门画派。著名的画坛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与仇英的独特画风,也被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之中。据记载说,文征明就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至今在拙政园的入口之处,还有一株文征明手植的紫藤。历百余载,这株紫藤老干盘根,阅历深厚,已亭亭如盖矣。进入清代,苏州的园林建造达到了新的水平与规模。怡园、耦园、环秀山庄、曲园、听枫园、鹤园、畅园等等,都是那时的作品。人们常说,苏州的私家园林
9、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经明清两代的发展与完善,苏州的园林艺术更臻成熟。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枫桥,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不过是苏州一座普通的桥梁。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偶尔在此停舟夜泊的张继,仅一首二十八个字的诗篇,使一首不朽的姑苏咏唱,跨越了无尽的时空。横塘,一个普通的苏州小镇,却成了许多读者为之神往的地方。八百多年以前,宋代词人賀铸的一首青玉案,使横塘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富有宋词色彩的景点。贺铸是这样将离愁别绪融入到水乡风景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古韵悠悠的苏州城,是唐诗的故土,也是宋词的家乡。更有众多
10、的吴文化的中坚人物,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这一派软水温山。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些文人,除了留下了丰厚的著述与作品,还和苏州的园林结下过不解之缘。苏州的石湖曾经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久居之处。范成大归隐之后,曾在这里建造园林,遍造花木,称石湖别墅。由于年久日深,别墅早已无存,但后人为了纪念范成大,在别墅的原址修筑了一座祠堂,并将范成大手书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刻成石碑,立于两壁,成为石湖一胜。如果说作品是生活的拓片,那么,这些拓片则是含意悠长的。它恰象诗人出于对家乡无限眷恋,才在那乌黑的青丝之中渐渐生出的根根白发。正因为置身于吴门烟水,诗人的灵感之舟才划入了中国诗歌的河流。宋代的另一位诗人苏舜钦留给我
11、们的则不是拓片,而是一组立体的诗画,这便是苏州现存的年代最早的园林沧浪亭。现在地沧浪亭虽已不是最初的面目,但形制照样是依旧的。沧浪亭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象别的园林那样在有限的范围内又挖池又堆山,而是利用本来的地貌,因景写意,以水环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是楚辞?渔夫中的渔翁吟唱过的著名句子。它的本意是愤世嫉俗的抒怀咏志,但到后来那独钓寒江的渔夫,那孤舟闲泊的笠翁,竟成了中国官场文人们归隐山林之后的一种代称。网师,也就是撒网的渔翁啊。(园林学者曹林娣)“我们很多学者都提出,苏州有一个隐逸文化市场,就是说苏州人状元多、才子多,但是政治上有特别大贡献的人倒不是太多。
12、苏州文人不想做官。隐居,不是隐居在深山里,而是隐居在艺术里,追慕的是陶渊明的、嵇康的、阮籍的这一类人的魏晋风度,把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物化成一个精神绿洲,通过物质建构,把他自己的内心的审美理想、人格价值、宇宙观等等包容在里面。中国古典园林有主题,是从晚唐开始的,有主题跟没主题是不一样的。主题园的园名,就代表了中心思想。像沧浪亭,用的就是楚辞?渔夫里的沧浪之歌。苏舜钦因为是被贬了,而且是无罪被贬。屈原在流放的时候碰到过一个渔夫,唱了这首沧浪歌,劝他随世沉浮。沧浪、渔夫作为符号意义,是没有别的概念可以替代的,这文化符号就是代表隐逸的。”晋代的陶渊明作为中国文人的隐逸之宗,他所居住的环境是结庐在人境,
13、而无车马喧。而苏州园林主人的住所,墙外虽没有今天这般嘈杂,但毕竟还是市井街衢。因此,除了沧浪亭那样的园林,对外部是含露相宜之外,多数的园林主人,还是用高墙把自己封闭起来。大隐隐于市,中隐隐于野,小隐隐于朝。苏州园林的主人选中的正是前者。唐宋以降,明清的富贵权要和发达了的文人名士,将先秦时代哲人们对生命本义的发现,转化为享受生命的实践,并作到了生活地域、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下野的、有钱的、有文化的人物,与下层的、没钱的、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绵绵吴中大地,恰恰以物阜丰富、以草木华滋、以文风顶盛、以艺匠技巧,为培植苏州园林这株华夏文明里的富贵风雅之花提供了温温
14、润润的良田沃土。苏州博物馆举办过许多次展览,但有一次,因为那些馆藏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特别具有苏州的特点,所以,也就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便是清代状元书扇展。状元,是封建科举制度进士科的第一名,其身份可想而知。而苏州博物馆所藏的状元书扇,其作者竟占了清代状元的三分之二。江苏文化发达,文人荟萃,清代一百一十二位状元当中,江苏就占了四十九位,而苏州的状元又占了江苏的一半,共二十四名。难怪有人说,苏州是一座状元城。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里翁同和的故居。翁同和考区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戊戌变法时,曾举荐过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不仅苏州城保留着一些
15、直接与状元有关的遗址,而且还流传着四对祖孙或是叔侄先后都曾考取状元的佳话。翁同和和他的侄子翁增源,以及以书法著称的陆润庠和其曾祖陆肯堂,就是其中的两对。苏州的状元如此之众,而获取进士级功名的苏州读书人那就更多了。在封建社会当中,考中状元,又称蟾宫折桂。取得了一定的功名,也就获取了一定的官职与权力,同时也就有了获取钱财的机会,或可称为仕途经济。廉洁的,俸禄不薄;贪婪地,敛财有方。对前者,人们常常以两袖清风来赞美;对后者,又往往形容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历经了仕途风雨,经过了宦海沉浮,那些已感到身心疲惫的状元们、进士们,这才想到了要顺着回家的道路,去做泽畔渔翁,去领受清风明月了。人生道长,路途
16、漫漫,却往往走不出简单的轮回,不过这种轮回却往往不是一般的重复。去时,是满船诗书;归来,是一车银两。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那只是饮馔精良的园林主人在雅集酬唱之时所发的诗兴而已,只是左右不说一个“钱”字。对于这些,历史老人似乎对其并不苛刻,因为这些人物,毕竟给后代留下了众多的苏州古典园林这一批精美绝伦的财富。近年来才誉声鹊起的苏州水镇周庄,在明朝初年出过一位江南富商沈万山。说沈万山富可敌国也不为过。因为朱洪武修整金陵城的城墙时,其中三分之二的资财是由沈万山捐助的。也许是被人理解为要与皇家斗富,沈万山最后只落得个流放边陲的下场。沈万山曾经富甲一方,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他到底没有给历史留下过那怕
17、是一亩园林。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商或许是有的,但他们毕竟与文人型的仕宦不能划归一类。从根本上看来,二者向来具有显而易见的楚汉鸿沟。(学者,书画家谢孝思)“欣赏园林的好处,看它布置的这些大自然的风景,它都要把大自然当中最美的那一环吸收进来,所以这个是学问。当然包括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中国的绘画,还有中国的哲学。所以真正要欣赏苏州园林,我认为那是不简单的。所以它是一个很综合的,最高层次的艺术。苏州园林的特点,它尽管是一个小小的天地,但中国的内涵变化很丰富。这是中国的园林,特别是在苏州。我们贵阳有一个大户人家,以前满清时做大官的,也在贵阳搞了一个园林。当然也不错,但是一点,不能解决水的问题。
18、我们贵阳那个地方,一打下去就是石头,它这个地方一打下去两尺就是水,苏州园林妙啊。而不是我们在苏州就标榜苏州,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构造苏州园林的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包括许多诗人,画家,还有高层次的匠人,劳动人民,缺一不可。”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园林的许多主人,既不是富可敌国的富商,又不是穷困潦倒的文人,而主要是拥有资财的雅士。至于那些已经隐居到了园林之中的官场文人,写了一辈子的宏文策论,表章奏折,人生的文章最终写到了抒发灵性与真情实感的当口,这才发现原来还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无怪乎象阮大铖这样的权要文人,也写起了燕子笺、春灯谜之类的传奇剧本。这些人物的社会位置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富足优裕
19、、文学艺术和恬淡情调浑然一体的明清风雅。可以说这一种至明清才臻于高度成熟的,中国历史上特有的生活形态与类型,便是诗书仕宦之族。并以诗礼传家,强调传统教养的书香门第。在明清之后,这种封建社会中别致的存在形态,一直延续了许多年。正是担纲这种生活形态的主角,为了把生活的质量推向极致,才在历史上写下了文人造园的点睛之笔。园林,正是他们在苏州这座历史的博古架上置放的一批放大的古玩。虽有高墙阻隔,虽是园门紧闭,而园林里的生活,却与吴中风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苏州这根耦,才有园林这朵花。这耦这花,都生长于滋润温和的吴门烟水之中。苏州的古典园林中,设计了那一些富贵的亭台楼榭,苏州的名居里,也曾有这一角简淡的
20、闲情雅致,说不上谁受了谁的启发。苏州的明四家,笔底有江南山水的流光,苏州的桃花坞,纸上有吴中风俗的艳丽,说不上谁取了谁的营养。石头昆曲风行过勾栏,评弹悠扬于里巷,说不上那一种形式更能够代表着苏州。那时候文玩器物并不仅仅属于那些园林主人,姑苏古城到处可见充满文化情趣的店铺。明代有一首姑苏竹枝词,是这样写的:“外边开店内书房,茶具花盆小塌床。香盒炉瓶堆竹几,单条半假董其昌”。一条董其昌的书法,即使是赝品也似乎毫不妨事。苏州的冯梦龙采集过众多的话本,这些话本好是好,可那是听过就算了的,装点家中的风雅,还得要名家的笔墨来补壁。字可以是假的,但苏州的风雅却是真的。苏州本也是一座风雅之城,风雅向来是苏州的
21、气脉。这烟水迷濛的城市,不只是靠鲜蟹活虾,嫩耦鲜菱来喂养。若仅仅是物产丰美,马可波罗绝不会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士说,你们的园林我们可以复制,而且可以复制的一摸一样。但有一样是不能复制的,就是那些古树。其实任何东西,离开了产生它的具体环境,都只能是一只断藤之瓜。环境造就人,也造就物。反过来说有时候具有魅力的事物,一半儿是环境的力量。环境,特别是文化的环境,从本意上讲是无法复制的。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历史的颓垣早就埋没了吴宫花草,吴门烟水里,也已不见了唐朝的渔火江枫
22、。但范成大笔下的菜花却依然是金灿灿地开着。石湖的蝴蝶,年年也都抒情地飞舞,飞舞在每一个苏州的春天。苏园六纪之二分水裁山在中国历史上,宋鰴宗赵佶是一位擅长书画的风流皇帝。他画过许多工笔花鸟,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书风,也称瘦金书。因为在宋徽宗的儿女中,女儿居多,子嗣却少。他便听信了方舆家的搬弄,认为这是汴京城东北边地势较低的缘故。为了在地势上进行弥补,于是宋徽宗便下了诏令,在那里建造一座以山岳命名的皇家园林艮岳。宋徽宗又下令从全国征调名石名树运往开封。已成为当时权要的造园师朱勔是苏州人,因为朱勔对太湖一带的物产十分了解,所以他便在苏州设置了应奉局,来采集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资源。烟波浩渺的太湖,向以
23、盛产太湖石而名传遐迩。这种石头由于长期受风水冲刷,纹理纵横,形态奇巧,受到艮岳工程的首当其冲,自然在所难免。不但形态秀美的太湖石被大量开采,民间拥有的奇石也被排入了征集之列。凡是抗拒者皆被处以严罚。巨石的运输最为悲壮。有的太湖石高达四丈,把他们搬到大船上沿运河而行,被纤者竟达数千人之众。途中凡遇水闸桥梁挡道者一律拆除,太湖之山凭借着运河之水,被运往了遥远的开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不过由于工程经年累月,更由于北宋王朝的腐败无能,宋徽宗的艮岳还没有完成,便毁于靖康之耻。那些还没来得及搬运的石头,也就散落到了江南山野。在江南古典园林中,向有四大名石之称。这四大名石是瑞云峰,在苏州第十中学;冠
24、云峰,在苏州留园;玉玲珑,在上海豫园;皱云峰,在杭州西湖。在这四大名石中,最为著名也最为传奇的,则是矗立在曾经为织造府,现今是苏州第十中学的瑞云峰。“瑞云峰恐怕是我们苏州园林里,或者说是江南园林里突出的一块。要说这块石头,它倒有一些很神奇的传说。我们说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好多我们都叫它花石纲遗物。冠云峰也好,瑞云峰也好,都是从太湖里采集来的。象瑞云峰就是从太湖黿山上采集来的。这块石头采集来以后,还没来得及运到汴京,朱勔就出事情了,就被充军了。这块石头就被丢在了荒郊野外,石头那个座子,就掉到了太湖里面。从北宋末年经过一段岁月,到了明代初年。这块石头被太湖南边的浙江湖州南浔的一个姓董的叫董汾这个大
25、户人家买去了。后来,董汾的女儿嫁给了我们苏州的徐泰时。这个徐泰时就是东园的主人,东园就是今天的留园。有一种通俗的说法,这块石头是嫁女儿作为陪嫁物嫁过来的。经过太湖往苏州运的时候,运到太湖中间,不巧遇到风浪,一下子船就翻了,把这块石头就翻到太湖里去了,于是董汾就组织人力来进行打捞。打捞事情非常巧,不仅把这块瑞云峰捞上来了,而且还把原来北宋末年丢的那个石座也捞上来了。然后就运到了苏州,放到了东园里边。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现在的十中,就是明朝大宰相王鏊故居,建造了个织造府。当时乾隆几次下江南,有好几次也住在这个地方,等于建了个行宫花园。乾隆年间,就把这块瑞云峰从东园里边移到了行宫花园。”苏州古典园林
26、既然被称作文人山水之园,那么山水二类在园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古代造园家甚至明确地为他们作了定位,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在这里,石又是山的代称。历代文人曾对太湖石的审美特征作过精辟的总结,在这些总结中,宋代书画家米芾仅用四个字所做的概括,显然高人一等。这四个字便是“瘦、漏、透、皱”。瘦,显示挺拔的风骨;漏,显示畅通的血脉;透,显示剔透的意态;皱,显示多变的英姿。众所周知,欣赏石头有一种通常的趣味,这就是专看那些石头与自然界的某种事物象还是不象。而对太湖石的欣赏,却属于更高层次的审美,因为太湖石多以意态成形,是一种天然的雕塑,所以它的形态给人留下了更为充分的想象。那嶙峋的棱角、奇峭的造型,虽然十
27、分写意、十分抽象,但是它们在欣赏者的心目之中却都已人格化。那些归隐园林的仕宦文人们,就是从这些石头的形象里,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寄托。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类特殊的物什,又是一种别致的意象。它曾派生女娲补天的神话,也曾融入精卫填海的传说。齐天大圣的形象因石头而孕育,封建社会的挽歌因石头而低回。不朽名著红楼梦的别称,便叫做石头记。江南大地因水而充满生机,苏州园林因水而富于灵动。园林的水原本是寂静的,水面虽静,但造园家在水的处理上却有着丰富的变化。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遍览苏州园林,象沧浪亭那样,借高墙之外的古河葑溪之水来为园林增色的做法并不多见。更多的园林,都是将园中之水当作了创作主体。它模
28、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应而成趣。东方艺术中以简代繁、以少胜多的道理,在苏州园林的理水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与周围的风物呼应得当,把握了水体风景的性格特征,网师园仅400平方米的水面,即造成了湖波荡漾的效果。至于面积扩大的拙政园,由于设置了岛屿与桥梁之类,不仅再造了江南大地典型的湖泊风光,而且也放大了这座华夏名园的宽宏感。水是园林里美的符号,水是园林里活的灵魂。中国历史上建筑家、造园家,相当一部分杰出的代表都产生于江南一带,尤其是产生于苏州。那位建造艮岳的苏州人朱勔,虽被排入佞臣之列,但也还是一位精通造园的人物。一般人不会想象到,太湖水畔这一处并不显
29、眼的仿古建筑,能与北京的故宫有关。长眠在这里的蒯祥,便是设计建造过紫禁城的一代宗匠。人们有口皆碑的天安门,也是蒯祥的得意之作。而建造明故宫的工匠们,又多是来自于蒯祥的家乡太湖之滨的吴县香山。因此,香山工匠便成了中国建筑史上,在明清以后出现率极高的一个词汇。时至今日,这门独特的技艺仍然香火鼎盛。这使人深深感到“苏州园林甲于江南,江南园林甲于天下”,绝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香山帮称呼由来已久,最著名的就是从明朝开始蒯祥设计了天安门、造了故宫,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比较知名了。其实老早以前就有香山派匠人这种流派流行了。香山帮匠人为什么能够这样出名呢?因为他跟地理环境、条件有关。香山本身是一个地区的名字,
30、它沿着穹隆山脉,长可能有十几公里长,宽度不宽,最窄的地方只有几百公尺。它北靠穹隆山,南邻太湖,地少人多,有不少男性劳动力从事建筑,所以建筑之乡慢慢地形成了。经过多少年的变迁,或者说是建筑上的锻炼,慢慢地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就是现在的所谓的苏州园林、苏州的流派、那种古建筑风格。应该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苏州园林,不管是作为文化遗产也好,还是一般性的园林建筑也好,其时都是来源于这种流派的表现。”在古代建筑家、造园家当中,如果说蒯祥还是以营造宫殿为主的话,那么明朝的苏州人计成所营造的,便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了。计成生于万历年间,工诗善画,造园艺术造诣极高。曾为江南的公卿巨富,建造过多座著名
31、的园林。计成在扬州的寐园之中,完成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造园专著园冶,全面总结了造园经验。从园林的总体格局到个体设计,从园林要素到建造手法,都有详细论述。其中不少插图,都是当时江南园林的实例。后来园冶.传入日本与西欧各国,被外国专家准为造园的鼻祖。撰写过另一部造园名著长物志的文震亨,是苏州画家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继承了文征明的遗风,把山水画的原理运用到了造园艺术之中。长物志共十二卷,对造园建筑、花卉园艺、湖石运用、室内陈设都有论述,也是造园史上的不朽之作。“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便是其中的名句。可惜文震亨的园林作品今已不存,但他的兄长文震孟的园林艺圃,现在还保存在苏州的古巷之中,或许也能
32、体现长物志所阐发的造园理论。艺圃原名药圃,在园林里种植药草,当寄托着园林主人,热爱自然的精神向往,也隐含着济世救人的出处事态度。艺圃己经荒芜,但经过后人修葺,特别是经过了1982年至1984年的修复工程,已大致再现了旧貌。由于艺圃的设计和谐得体,一个面积不大的园林竟能给人开阔的感觉。与一排水榭相呼应的乳鱼亭,突出水面,正是喂鱼佳处。有人曾这样形容艺圃:这里的水,是太湖三万六千顷裁下的一角;这里的石,是太湖七十二峰剪来得一山。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动,园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这些造型奇巧的园林之山,大致分湖石和黄石两类,靠采集与堆叠而来。在苏州园林中,大凡一峰独立,多为采集者,就像留园的冠云峰之类。而
33、能体现千岩万壑的山石,则多是堆叠之作。限于当时的开采、运输等技术条件,造园时采用的石料一般都不巨大。但是将一件件石料叠加起来,并做到浑然一体,这就要求巧妙拼接,精心组合。堆山叠石不仅是一项艰辛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叠石的工匠如果缺少艺术素养,则是很难胜任的。渐成体系的造园理论,丰富与推进了造园的实践,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园林大家,涌现了一些叠石高手。清代最为突出的两位叠山大师,是张南垣与戈裕良。张南垣现存的作品是耦园的黄石假山,戈裕良现存的作品则是矗立在环秀山庄的飞梁峭壁。戈裕良在张南垣叠山艺术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新的手法。通过俯视、仰视和平视,产生了高远、深远、平远的艺术效果。的确
34、,戈裕良把各处的名山洞府,都融汇于胸中,然后运石如笔,成为千古名作。当代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曾说:“真山如假方奇,假山似真始妙。”。中国园林假山自有佳构,而现存者,当推苏州环秀山庄为第一。江南是个多雨的地方,苏州城的周边又有这么多水系,它便无法不是一座水城。园林无水不活,苏州人造园林竟得了多少天时地利。然而任何事物都得有一个量的控制,雨季涨水,盛夏蒸发,水面溢出与水位下降,都是得动动心思的事。苏州的造园家,便就积累了理水的经验。本来园林都是将园内水体与墙外河道相连通,从而保持了水质,也便于雨水的排放。可是近几十年以来,许多河道淤塞,园林的池水大多已成死水,为了防止水质腐败,便放弃了红鱼翠草,另外
35、还继承了在水底凿井的方法。据苏州的园林部门与文物部门调查了解,怡园池底便有两口井眼。这种水底之井,拙政园、狮子林、畅园等也都曾发现。水下设井,可以使园林的地表水与流动的地下水相互沟通,从而改善水的质量。苏州园林的营造者们,对于山水的依存关系设置得也相当得体。为了适应池水涨落的变化,湖岸的叠石处理为层层低下的阶梯形式,这样就可以做到水满,湖岸并不局促;水少,池塘也毫不尴尬。至于那源头水尾,则多是藏于峰回路转之处,隐于水榭花墙之间。这不仅平添了花光水影的悠悠诗韵,而且拓展了一泓碧水的画外空间。十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纵向延伸与区域特色横向融合的结合物。这种特征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里,同样
36、也可以找到鲜明的印记。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与留园被人称为中国的四大名园。而在颐和园和避暑山庄这两座皇家艺术园林中,仍然可以让人看到江南园林,尤其是苏州园林的影子。颐和园集中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包容了不同地区的园林风格,尤其是吸纳了江南园林中的一些手法。并在空间上予以放大,也作了巧妙的移植。著名的谐趣园,就是仿照无锡的寄畅园而建造的。至于另一些典型的江南景色,也在这里有着匠心独运的再现。这一处依山涵水的景区,索性就叫做了苏州街。(园林学者郑孝燮)“乾隆给他母亲做寿,六十大寿。他母亲也到过江南,对江南流连忘返吧,想念江南的景物风情。乾隆就在颐和园里,仿照江南的前街后河,作了
37、一条专门的街开些店铺。由太监宫女扮演送货的和买主,就完全做出苏州水乡那种格调、那种内容。这样一来呢,使得他母亲又回想到游江南时候的旧的情景。现在颐和园后山的这个苏州街,在八国联军的时候烧掉了,是在八十年代按照原样修复的。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多次到苏州、扬州、杭州、嘉兴、南京,很多很多地方。他特别关心江南这些地方的园林,他曾经命画院的一些画师,把苏州还有江南其他各个城市的名胜画下来,带回到北京。北京的皇家园林,很多景点就是苏州园林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模仿过来的。这个正象我们说昆曲或者评弹是苏州的一种瑰宝,但是在上海能听到评弹,南京能听到评弹,它都是苏州的。昆曲也是一样,有北昆,有南昆,但是不离其
38、宗,它都是来自于苏州。从我看来呢,江南园林应该说都是属于苏州园林这个文脉的。”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是又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清朝从康熙皇帝起,先后有七位皇帝到避暑山庄消夏、理政,使它成了当时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曾发生过许多的历史事件,是了解研究清代历史的文物实料。山庄之外,一组规模宏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与这家皇家园林相环绕,构成了天高地阔的山庄气象。避暑山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和夏季爽凉的气候条件,兼具北国风光和江南景色。杭州的西湖、镇江的金山寺、嘉兴的烟雨楼等江南风貌,在这里都有着艺术的体现。其中以水为基本立意的沧浪亭和以山为主体内容的狮子林,都直接取材于苏州园林。江南山水汇于北地,
39、姑苏风貌迁入离宫,这固然起自于封建帝王对民间智慧的征调,但是,它也毕竟拓展了造园艺术中分水裁山的天地,丰富了传统文化中南北两地的交融。将动因与结果两相权衡,有时候后者更能够打起历史的天平。不过,每一座山,每一片水,似乎都未曾忘记那一段段苏州旧梦。这水的波光,象依然追忆着太湖上飘散的芦花;那山的身影,照样倾听着寒山寺悠远的钟鸣。人类文明的脚步,使自封为万物之灵的群体,渐渐疏离了大自然,也疏离了自己真正的故乡。然而,当人类逐步陷入城市繁华的重围,这才开始感悟到自身的血液里,竟流动着如此强烈的眷恋自然的天性。时下,登山涉水、泛舟垂钓,这些非生产目的的湖山活动,虽然出发时使用的是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但是
40、它的目的,却是去重温人类远古的童年。苏州园林恰巧是大自然艺术的缩写。重温人类的童年,绝不是要重温火种刀耕和绳床瓦灶。不然,那些十分智慧的文化人物与能工巧匠们,便不会在这里倾注毕生的心血与资财,一代又一代地分水裁山。苏园六纪之三深院幽庭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也正在苏州的昆山。由于诸多的因素,这“旧时王谢堂前燕”,虽然最终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但由昆山腔而衍化为一种影响深远的戏曲程式,并产生过一批象牡丹亭这样的不朽名著,这不能不说是苏州的贡献。“良辰美景夺何天,赏心乐事谁家原” (昆曲牡丹亭)。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的词句,不少
41、的中国古典戏曲也都和园林有关。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具有演戏的功能。清代作者李渔在他的著作闲情偶寄中,对我国的传统戏曲和园林艺术都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而戏曲结构也应该象园林一样。要布置得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展处要有起伏。李渔强调曲折之致的理论,恰道出了东方美学的特征之一。苏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分为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住宅比较封闭,庭园则比较开放。然而它们之间却是既独立又呼应,既区别又贯通的依存关系。
42、与江南习见的大户宅第相近,苏州园林住宅部分的建筑大致都按轴线来排列,并依次构建了门厅、正厅、内厅及书房、花园之类。这种江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族居方式的传统住宅风貌,在拙政园、留园和网师园中,还保留得相当完整。由于那种一进二进式得排列组合,人们一进到这种宅第,便往往产生庭院深深的感觉。而庭园建筑的布局,却与住宅部分有着极大的不同。它没有一处是追求规整与对称的,或者说,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已成为园林创作中避免重复、力求变化、营造幽深的要领。在庭园部分,这些建筑或聚或散、或大或小,都是邻山近水、因地制宜。在整个园林建筑中,它们是艺术的精华。正因为一些建筑已经成为典型的艺术品,所以它们便成
43、了某座园林的象征。如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明瑟楼,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与南侧的濯缨水阁,都已是自己的代表标志。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厅堂斋馆、楼台亭榭之类,可谓样式繁多。但苏州园林的建筑,就其匾额题名来讲,除了亭、廊、楼这三者具有较明确的涵义以外,其余名称的建筑,大多没有固定的范本。以这些名称来命名,只是取一点古雅的意思。这也正是苏州园林的建筑,绝少重样的妙处。可是,若要走近它们,其道路又是曲曲折折的。它或许要经过各种式样的门户,经过不同名目的游廊,经过栽花种草的天井,经过粉壁无瑕的巷道,作一番明明暗暗、深深窄窄的体验。恰恰是有了这种体验,才能够使人最终获得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从不同的方位,领略那一
44、座座精美建筑的多重形象。按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曲,本富有曲则全的哲学意味。但园林路线之曲,更多的是使人产生了一种幽曲之意。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本也就是人生的况味。(建筑大师 贝聿铭)“欧洲的园林我比较有一点认识吧,住在那边六十多年,法国、英国的园林我都见过。它们的园林大半是皇家的,规模很大的。我们这个园林是私家的园林,小,精,所以这两方面正相反。他们的园林,一看呢,无尽的,我们是弯弯曲曲的。所以我感觉中国的园林是,特别是这个原故,尤其在城里边、墙里边的园林,墙外一点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进去了以后,感觉好像,嗯,这个是很特别的嘛。这一点也是不同的。欧西的建筑大半是很一目了然的,开门见山的,我
45、们中国的建筑不是这样的。”在苏州的古典园林中,有以山为主的山景园,如环秀山庄;有以水为主的水景园,如网师园;也有山水参半的山水园,如拙政园。不管是进入那一种园林,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园林艺术的一些规律。它营造山水的手段是以小见大,而游览路线的特点便是曲径通幽。在园林创作里,曲径通幽,几乎是一种典型特征。清代学者俞樾甚至就将自己的园林命名为曲园,而自号俞曲园。曲园,不仅指在这一方狭小的园林里,池水、山径、游廊等无一不曲,而且还蕴含着深深的园林美学思想。通幽的曲径,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景观。它不仅增加了园林的景深,丰富了园林的层次,而且还让人在多变的景色中,产生新的趣味。若说园林的特点是曲径通幽
46、,那么,那幽隐的核心便是一个藏字。没有藏字则无所谓幽深。拙政园分为东园、中园、西园三个部分,原来的大门是经过狭长的小巷进入的。进了大门,再至二门,又称腰门,进入腰门,迎面是一座黄石假山。犹如屏障,使全园的景观藏而不露,这是园林艺术在手法上欲杨先抑的体现。,红楼梦第十七回写贾府造大观园初成,贾政领着宝玉等人入内游览,并要品景题名,曹雪芹是这样描写的:“贾政遂命开门进去,只见一道翠障挡在面前,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说得就是园林景物因曲而藏的妙处。很多红学家都说,曹雪芹之所以这样描写大观园,是受了拙政园的影响。因为在康熙时期,拙政园的一部分曾被曹雪芹的家族购得。因
47、此,拙政园给少年时代的曹雪芹留下了印象。也许是曹雪芹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红楼梦中才有着许多苏州的印记。而且小说的第一回,就是从苏州的阊门写起,“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阊门之外,居住着一方乡宦甄士隐。”.形容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可以借用一句佛家用语“芥子纳须弥”。须弥山是众佛所居之地,高广无限。芥子,就是菜籽。将须弥山纳入一粒菜籽之中,实在是玄妙无比。佛教自东汉由印度传入我国之后,逐渐成为国人思想信仰的一个主流。从南北朝至明清,寺院遍布全国。佛教追求空静,所以佛寺大多建在山明水秀之地。即使是繁华都市中的寺庙,为了寻求环境的幽静,也建造了一些附属于自己的园林。著名的佛教园林苏州的西园,是戒幢律
48、寺和西花园的总称。因园著名,人们就呼寺为园了。就园景而言,寺庙园林与一般文人园林没有多大区别。而且在历史上,它们还常常因为所属关系的改变,出现了时而庙园,时而私园的情况。苏州的狮子林,原是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所建的花园。明清两代就几度这样转换过。后来,才变成苏州贝家的祠堂花园。贝聿铭先生回国时,曾多次访问狮子林。狮子林中堆叠的假山,为我国古典园林中著名的假山群。假山中有四条路线,时而穿洞,时而越桥,山道综错,互相缠绕,往往使初次来游的人难以辨别蹊径,极尽了曲折深邃之至。(狮子林管理处主任 陈中)“苏州古典园林,有很多的园林起名都是文人气息很浓。拙政园呀,网师园呀,沧浪亭呀,但唯独狮子林,它这个名称完全是宗教色彩的。那为什么叫狮子林,它一个,它当时造的时候,是一个和尚叫天如禅师,他为了纪念在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的一个老师叫中峰和尚。第二个呢,过去那个佛教,就是佛陀讲经所坐的地方,位置就叫做狮子座,讲经叫做狮子吼。还有一个第三层意思呢,他特别喜欢狮子的象形的石头,狮子林里边有很多象小狮子一样的石头,所以叫狮子林,狮子林。这个林字本身也是丛林的意思,也就是讲经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