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形成原因的分析(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形成原因的分析(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数学简便计算错误问题的分析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活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计算中又把简算,作为学生的一项技能。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上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简便计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收效却很小。小学数学的简便计算是从四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会有简便计算。在这三年里主要是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五大定律。其实所学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并不抽象,上课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
2、难,可是一到了练习和作业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错误。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而改变简便计算的困境。以下是我对学生简便计算错误问题的分析。一、教师缺少对学生简便计算意识的培养1、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意识是一种积累,不是一天或几天就可以教会的,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而应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能把简便运算提高到思想层面上来重视,不仅局限于题中有明显要求的计算题,而是拓展、渗透到平时的计算教学中。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和生活经验,合理改变运算的数据及运算顺序,使得运算尽可能简便、快速、正确,那么我们的计算教学
3、就不再为题目的显性要求所左右。我们一直认为在小学阶段只是从四年级才开始接触简便计算的,一到三年级并不涉及简便计算。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四年级开始简便计算是要学习简便计算的性质和定理,通过学习使学生的简便计算形成一种能力。学生在一到三级的计算学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可是我们经常的忽略掉这样的培养,认为只是到了四年级才开始有简便计算。由于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到了使简算形成能力的阶段,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在低年级是对学生简算意识培养的最佳时间。例如:学生在学习4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计算。45就是4个5相加,可以先算25=10,4个5就是20。或者可以先算三
4、个5是15,然后在加上一个5是20,让学生去体会哪种方法更简单。这样学生就会对乘法结合率和乘法分配率有了初步的接触。到了四年级在学习乘法的定律时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也能够很快的形成一种能力。2、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教师的教学缺乏计算优化的系统性。一是孤立起来教学“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二是过分侧重于简单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只重视了应用“定律”简算,而对非定律的简算题缺乏引导和注意。孤立地进行应用定律优化计算,使应用定律优化计算和非应用定律优化计算的教学割裂开来,更谈不上系统和整合了。新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然而
5、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去探索的过程,急于给出定律,然后就不厌其烦地讲解例题,让学生做练习。这种片面地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渗透的教学,学生只会条件反射般地运用定律去解题,使学生成了为简便计算而进行简便计算。而不会去思考能不能简便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简便计算。所以在课堂上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体验,探究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经历算法“择优”的过程,唤起他们进行简算的意识。例如:在教学计算“15398”时,我先让学生结合这题设置一个生活情境:我带着153元钱去买书包,一个书包是98元,应找多少元?售货员很快算出了55元,你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6、于是学生出现多种算法:10098+53=55、153100+2=55、153908=55等多种方法。接着让学生说一说:(1)每一种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2)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总结出把减数看成整百,多加的再减去,比较简便。通过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二、定势思维影响学生出现简便算法的错误1、简便计算不仅要使学生能运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简便意识及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通过简便计算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内在的简洁美,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切忌让学生形成“简便计算就是凑整”的错误思想。计
7、算中的一些错误主要来自算式本身数字的干扰,针对这类错误,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运算定律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还应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地学习态度,从小养成用估算或按运算顺序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的良好习惯。例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些特殊性的算式结构往往成为学生感受信息刺激强弱的干扰因素。如学生在观察算式45554555时,算式的整体运算成了弱刺激,算式的数据特点却成了强刺激。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正是平时不恰当的强化行为所造成的。就像让学生计算有关254和1258这样的简算一样,由于长期受到这样的强化训练,所以学生只要一看到这几个数字,马上就想把它结合到一起,而忽视了是不是符合简便计算的特点。2
8、、避免定律的混淆。教师要讲清概念,使学生对所学定律和性质有深刻的理解。乘法分配率和结合率形式比较相似,学生就很容易混淆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例如:学生在计算:2544时就会出现“25(411)=2542511”这样的错误。这主要是学生对乘法分配率和结合率的概念理解不清。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而应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入手,可以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
9、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加以练习,以区别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用后所产生不同的简便程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定律的理解。三、减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了简便计算后,总认为只有这节课或这段时间的计算才能用简便计算,除此以外根本不用想简算,根本不用思考用不用选择简便方法计算。例如:有时在计算时会出现这样的题“5.4+5.499”,稍加分析,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很快就可以算出“ 5.4+5.499 5.4(199)540”而学生的计算结果却奇形怪状:有算得“58.86”的,有算得“588.6”的。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一道口算题,
10、竟会有许多人做错,究其原因,做错的同学都按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计算的时候不但增加了计算量,而且容易出错,但如果把这道题放在“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中,肯定绝大多数同学会用简便计算来计算。还有学生在计算时还会出现,把式题中的数据抄错或运算符号把“+”看成“”导致结果错。其实这些都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造成的结果。首先学生对学习不重视,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因此,每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所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如发现有错,暂不批改,发还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并分析错误原因,订正后再交教师批改。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精神。在简便计算中出错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发现错误,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错因,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错误率逐渐降低。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中小学数学小学版 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010年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