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完整版)(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一、 选择题1.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 : 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
2、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
3、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4、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
5、范例教学理论。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1、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2、主要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二)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1、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2、主要观点:该理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1)教育不是人类独有的社会现象,动物界内大
6、动物训练它们的幼仔的活动也是教育;(2)人类的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其起源应该延伸到动物界;(3)教育的产生完全出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1、代表人物:保罗孟禄2、主要观点:教育形式和主要方法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四)教育的劳动起源学说1、代表人物: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教育史学家2、主要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1)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2)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是以人类的语言发展为条件的;(4)教育是为传递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经验;(
7、5)教育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并不是超阶级的永恒的。 3. 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又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2.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进行探讨、磋商,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实验作业,以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培养操作能力的方法。二、 填空题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8、。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目的:是指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功能)实现的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教育目的论(四种):神学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教育无目的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199
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理论):【主要内容】(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一)德育(二)智育(三)体育(四)美育(五)劳动技术教育2.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
10、用:(1)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环境因素: 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与促进;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制约与促进。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4)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 3、我国历史上几个重要学制
11、的名称、内容和地位。1902年“壬寅学制”;地位: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 “癸卯”学制;地位:我国第一个正式实行的现代学制;内容: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神,规定男女不得同校。 1912年 “壬子癸丑学制”;内容: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学科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1922年 “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 4. 理解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业特征:1、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2、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社会性;工作的复杂性;劳动的创造性;言行的示范性;劳动的长期性。 5. 德育的意义、任务、内容是什
12、么: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意义: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需要;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的以上意义也可以用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来表达。任务(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三、 名词解释1. 双轨学制:一
13、轨自上而下的结构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的结构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2.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单轨学制是相对于双轨学制而言的。单轨学制只有一种结构,要么是自上而下,要么是自下而上的。4. 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这两种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是前苏联创造的一种学制形式。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
14、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互连,有其优点。5.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6.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有机构成的总体及其正常运行所需的种种规范、规则或规定的总和。它包含有学前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业余教育机构、社会教育机构等,还包括各机构间的组织关系、各机构的任务、组织管
15、理等,它的设立主体是国家,是国家教育方针制度化的体现。 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以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正式机构和组织的总格局。是社会制度中的一种,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会结构之中。7. 教育行政体制:指的是国家宏观教育的管理体制,它要解决的是国家机关管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对整个教育的宏观的办学体制,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8. 教师的职业能力:(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2)具有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
16、认证进行管理。教师的职业素养: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 9. 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17、。主要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地方安排的课程、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0. 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材(知识):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2)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人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的设计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课程是与学生个人的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各种情景,以便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3)课程即活动:代表人物是杜威。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需要,并将之转化为课程目标,再进一步将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取向重点是放在学生做
18、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上。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理解几种课程类型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1.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 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 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
19、而开发的课程。国家对课程的管理主要体现在: (1)教育部总体规定基础教育课程; (2)制定课程管理的各项政策; (3)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地方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 (1)贯彻国家课程政策、制定课程实施计划;(2)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3)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
20、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对课程的管理体现在: (1)制订课程实施方案; (2)重建教学管理制度; (3)管理和开发课程资源。四、 论述题1. 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意义: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揠苗助长”, “凌节而施”);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关键期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 性;4.人的身
21、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2. 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受哪些条件制约?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1)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学校教育自身条件;(3)家庭环境的因素;(4)社会发展状况。 3. 理解和熟记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相互制约作用)(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
22、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三)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2、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革;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四)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教育具有生产性: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实现着知识的再生产和知识创新;3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建时间:1960年;核心概念:人力资本;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3)(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教育可以反作用于科学
23、技术的发展。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六)教育具有文化功能:传递一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一丰富文化的功能;选择一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一更新文化的功能。(七)人口方面:人口包括数量控制;人口包括质量提升;人口包括结构平衡;助于人口迁移。 4. 教学的意义与基本任务 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
24、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使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基本要求是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5、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
26、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
27、求是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6.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 ) 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思想品德的基本因素)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
28、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7. 理解和运用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方向性,引导性,不是就事论事,要引导学生向上发展。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向上,比如学生的早恋问题。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学生的性格和思想的严格要求相结合,使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品德。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德育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5因材施教原则:德育工作要以学生的思想认识,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一个学
29、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五、 案例分析1.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 正确认识师生关系的内容: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师生之间的道德关系。2.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一)转变观念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1.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2.有正确的人才观。3.教师要有平等的师生观。(二)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1.充分信任学生。2.主任接近学生。3.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4.尊重和理解学生。5.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30、。 (三)教师要按照顺序逐步分阶段展开3. 正确认识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罗森塔尔效应;第二、教师领导方式:民主、专制或放任;第三、教师的智慧;第四、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2. 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31、(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3.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法上享有的权利有:(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