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分析与规划.ppt课件.ppt(2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授课教师:谢林辅导课程二辅导课程二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一节:自然资源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定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分类: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2、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是: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
3、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关于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3.关于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关于自然资源的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经济前提。5.关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效应的评价。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一)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二)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
4、构成状况(三)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一)区域人口数量分析1.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特征3.职业构成4.民族构成(二)人口增长分析(二)人口增长分析1.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2.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三)人口质量分析(三)人口质量分析1.人口的身体素质。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通常使用的评价指标是:(1)文化人口比重。(2)文化程度构成。(3)教育普及程度。3.人口的思想素质。(四)劳动力供应分析(量和质)(四)劳动力供应分析(量和质)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包括下列八个部分:1.“适龄就业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这部分人口占劳动力资源人口的大部分
5、。2.“未成年劳动者”或“未成年就业者”。尚未达到劳动年龄、但已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3.“老年劳动者”或“老年就业人口”。已超过劳动年龄,但继续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4.“求业人口”.即具有劳动能力并要求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5.“就学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学习的人口。6.“家务劳动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口。7.“军队服役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正在军队服役的人口。8.其它人口。处于劳动年龄之内的其它人口。 (五)人口的分布分析(五)人口的分布分析人口的分布是指一定地域、一定时点的人口的分布状况,它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
6、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区域分析中对人口分布的考察,主要着重于对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分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密度和人口比重。三、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的供三、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生产或资源的供给相适应给相适应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适度人口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简述在实际研究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适度人口因地而异(二)适度人口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三)适度人口因经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而异(四)适度人口因时间而异第三节:技术条件技术是人类改变或者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者活动它来自于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一、
7、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二)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四)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二、区域技术条件分析(一)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一)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1.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技术的引进或转移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是因为其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赢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引进技术的花费比从头开始研究试制的花费要少得多,对于经济落后,资金紧缺的发展中地区的意义尤其重大。(3)有
8、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技术选择的原则。适用技术的选择具体地应遵循如下原则: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和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所选技术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所选技术应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劳动就业需要,充分利用地方人力资源。新技术的引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新技术的选择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二)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量度(二)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的量度目前,关于区域发展中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有很多方法,如生产函数法、投入产出法、指标法、国民收入变化法、层次分
9、离法等等。但以生产函数法的测算比较普遍。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生产函数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分析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一)国民生产总值(一)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在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的报酬和资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的报酬和资产收入(二)综合性指标体系(
10、二)综合性指标体系二、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二、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区域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明确一定时期区域发展的起点、方向、目标和任务,从而为区域发展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 (二)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二)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日本学者井村干男等参照西方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理论,提出了按基本条件(或称“形态”)与工业化进展程度、贸易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思路划分发展阶段的方法。 (三)我国学
11、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三)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1.1.不发展阶段不发展阶段2.成长阶段 3.成熟阶段 4.衰退阶段 这种划分,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整合较好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一、产业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目前对产业结构的理解一般为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划分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和生活资料部门计划经济时期,农轻重三大部门(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
12、产业的划分划分三次产业划分(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关联产业(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产业、潜导产业(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
13、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应具备: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所以,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分析应包括如下内容: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与规律(三)区域产
14、业结构演化的趋势与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律英国配第: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劳动力的部门激动的原因是各产业之间的收入相对差异。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再向第三产业移动。第一产业劳动力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这就是克拉克定律。2、库茨捏兹等人的深入研究把国民收入在三个产业的分布变化趋势同劳动分布变化趋势相结合起来研究。得到结论:(1)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比重、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不断下降。(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但劳动力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的
15、劳动力比重、产值比重都是上升的。3、霍夫曼定律它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化的重工业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霍夫曼把工业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霍夫曼比例在64之间。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占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第二个阶段,霍夫曼比例在3.51.5之间。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较快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仍比资本资料工业在得多。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在1.50.5之间。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第
16、四个阶段,霍夫曼比例在0.5之下。4、高加工度化规律在工业结构重工业化过程中,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要发生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变化,这就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由此可以将重工业化过程分为以原材料工业发展为重心的阶段和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5、技术集约化规律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体的结构演进的趋势,这就是工业结构的技术集约化规律6、生产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工业化初期以轻工业为重心,劳动力处于突出地位,是劳动力密集性工业结构;工业化后期以重工业为重心,原材料工业地位不断上升,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是资金密集型工业结构;到工业化后期
17、,技术处于最突出地位,是一种技术密集型工业结构。随着工业结构重心由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原材料工业到组装加工的转移,工业的生产要素结构的重心分别由劳动力到资金,再到技术相应转移。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一)偏离-份额分析法(二)结构效益分析法 (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一)空间结构的概念(一)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
18、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或者首位城市)2.空间网络系统3.外围空间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一)经济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原因(一)经济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原因经济在各区域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是发生转移和扩散的根本原因。不论在一国内还是就全世界看,各区域(或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始终存在,这种不平衡首先表现在总体经济发达程度
19、的差异上,其次表现在经济部门结构和效率的差异上。 (二)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方式(二)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方式经济发展上的空间差异,使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通过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和劳动力的迁移从一个地区流向另一地区。通过这种流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产生和发展,结果使各地总的经济量和结构等发生变化。一般而言,这种流动有两种方式。1.扩散方式。2.转移方式。 (三)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影响机制(三)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影响机制1.科学技术。2.聚集与分散。3.政策。4.资源和环境。(一)主导部门的意义(一)主导部门的意义主导部门的成长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依次变动与主
20、导部门的相应更替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主导部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2.具有高度的增长率;3.与其它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三、增长极效应分析三、增长极效应分析需要明确以下几个特定的概念:主导部门主导部门 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每一不同阶段中,与之相适应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部门。其中,隶属于主导部门的推动型企业是位于增长极区位的大型企业,它是增长极发挥作用的实体。极化极化 指主导部门迅速成长,引起区域内其它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增长极通过这一过程得以成长壮大。扩散扩散 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
21、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 (二)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二)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为了明了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我们对聚集经济作一分解,它可分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等三种类型。 (三)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三)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1.扩散效应。增长极对区域经济的巨大影响是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起作用的。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由于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区域最终将形成围绕着主导部门综合、全面发展的、多部门、多行业有机结合的地域生产综合体;将形成以增长极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网络结构。 2
22、.反波效应。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增长极性质或区域条件的原因,增长极的成长也可能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反波效应。反波效应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3.影响扩散效应(或反波效应)的因素。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或反波效应)的发挥大小及动态变化等,受到以下因素差异的强烈影响:(1)增长极推动型企业所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的规模大小(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社会条件);(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四、空间成本分析四、空间成本分析(一
23、)空间成本比较方法(一)空间成本比较方法成本包括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已消耗的原料、燃料等,以及厂房、设施、工具等磨损部分)、劳动者领取的工资以及土地占用费(如地租)等。 (二)最低成本区位与赢利空间(二)最低成本区位与赢利空间(三)空间成本动态分析(三)空间成本动态分析 生产要素会产生流动,也会发生变化,这样就会使空间成本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从而引起最低成本区位和赢利空间会出现变动。因此,我们必须对空间成本作动态分析,以期在企业区位或地区开发方向的优选中,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 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一节:劳动地域
24、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一、劳动地域分工一、劳动地域分工关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一)亚当(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如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这是斯密地域分工学说的基石。缺陷:对于劳动生产率显著差异的地区理论不适用(二)大卫(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是继斯密之后另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李氏提
25、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但他单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正如斯密主要从地区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是复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民地和保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同他的理论分析,尚有很大差距,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三)约翰(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穆勒的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是19世纪中叶很有影响的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相互需求论亦称国家需求方程式。穆勒认为比较成本说只指出了两国进行贸
26、易时,决定交换比率的范围,但不能决定其实际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界限内,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实际比率是由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四)赫克歇尔(四)赫克歇尔- -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俄林(Bertil Cotthard Ohlin)是本世纪上半叶瑞典著名经济学家,他以代表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获得了1977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因其理论采纳了其师赫克歇尔EliHechsher学说的主要论点,因此常冠以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放弃了古典学派以生产劳动来决定价值的观念,而代之以价格差异的分析。 (
27、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巴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经济地理学者,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劳动地域分工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地理分工论。 二、区域发展优势二、区域发展优势(一)优势的概念及类型(一)优势的概念及类型所谓区域优势,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使该区域更具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2.2.区域优势的类型。区域优势的类型。从地域分工的观点来看区域优势,有以下四种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二)优
28、势的评判标准(二)优势的评判标准一个区域具备某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条件,还不能认为是区域发展优势,这些有利条件必须和区域发展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判。要把区域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转化成区域发展优势必须具备一些前提:1.地区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才有可能得到确立。2.地区发展优势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三)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三)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为了综合评价区域生产发展条件,确定区域优势,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将各部门生产发展需要满足的条件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进行逐条对比,然后加以综合。一个区域的优势只
29、有通过与全国其它区域进行比较,才能确定。区域优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其它区域相比较而言。例如,甲区域发展某个产业部门的条件尽管很优越,但如果在国内还存在着一个或几个在这方面比它条件更好的区域,而且从全国总的发展目标来看,那些区域完全有能力发展该产业部门,达到充分满足国内需要的水平,这样在为甲区域制订发展战略时,就不能把上述有利条件作为区域发展优势。因此在经典布局学中,为了确定一个最优区域,常常采用成本比较法,从条件基本具备的区域中挑选出条件最好的区域。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一、主导产业的意义一、主导产业的意义(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对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
30、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主导产业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2.国家和区域的主导产业是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3.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4.主导产业一般应领先增长。(二)确定主导产业的意义(二)确定主导产业的意义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看,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它们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主导产业的
31、判定从它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建立如下的判定标准体系:三、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无论绝对优势理论还是相对优势理论都认为,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区域优势是区内各产业比较的结果,当然这种比较结果是动态的。因此地区主导产业首先应具备的条件就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是由区内动态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产业(或产业群)其选择指标有三:(下页)(1)具有较高的区内增加值比重,一般要大于15%。也就是说主导产业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否则难以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某地某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某地某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 =某地区某产业的增加值某地区某产业的增加值/ /该该地
32、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国内生产总值(2)较高的区内比较劳动生产率,通常要大于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反映产业技术水平的高低,该计算公式为:某地区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某地区某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某地区某产业的劳(某地区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动生产率/ /该地区该产业的劳动力人数)该地区该产业的劳动力人数)(该地区各(该地区各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 /该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人数)该地区各产业总的劳动人数)3)较高的区内比较资本产出率,通常要大于2。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反映区内资本投向最现实的指标,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某地区某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某地区某产业的比较资本产出率=
33、 =该地区该产业的资本该地区该产业的资本产出率产出率/ /该地区各产业的平均资本产出率。而:该地区各产业的平均资本产出率。而:该地区该产业的资本产出率该地区该产业的资本产出率= =该地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该地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率/ /该地区该产业的资本量该地区该产业的资本量 2、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地区专门化产业主要是为区外服务,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当然专门化率越高越好。一般说来能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其地区专门化率也比较高,两者通常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例外。如果某地区有现存资本又真想发展自己不具备优势的产业,那就应该本着“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原则,到真正具有优势的地区去发展该产业,只有这样才能以要素
34、收入的形式获得更大的收益。3、产业关联度由经济技术决定的各产业之间的中间需求构成产业关联关系。因此,一个产业的发展会影响到其他产业的发展,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影响该产业的发展。关于关联度的分析:(1)单向关联与多向循环关联产业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有二种类型:一是单向联结关系,如棉花种植纺织工业服装工业;二是多向循环联结关系,如煤炭钢铁矿山机械煤炭。(2)向前关联与向后关联根据产业输入输出的不同,把产业之间的联系分为向前关联和向后关联。“向前关联” 是指一个部门与消耗其产出的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这个问题指标反映该产业在产出方面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向后关联”也叫向后关联度,是指一部门与对其投入的各部
35、门之间的联系。这个指标反映该项产业在投入方面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如纺织业对棉花产业的依赖。棉花棉纱棉布花布衣服(后向关联) (主导产业 ) (前向关联)4、市场潜在需求率这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它决定了主导产业可能发展的规模。评价指标主要有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市场占有率和产品净调出能力(也叫多涅斯里德尔指数)等。需求收入弹性系数的确定: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某地区某产品的需求增长率/该地区国民收入增长率,说明此产业可以作为备选的主导产业。与关联度一样当它与地区优势不一致时应以地区优势为主。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一、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一)优化目标(一)优化目标区域产
36、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或为它们的综合。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当然,以上所述,只是一种区域产业结构的理想模式,并不是每个区域都可以达到的,但至少可以成为每个区域所追求的目标。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应坚持以下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
37、,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性规划方法实现。投入产出模型是进行系统分析的有力工具,它可以详尽地描述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已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应用领域也已从单纯的经济分析转向能源、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综合系统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投入产出表,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投入产出表以后,即可进行进一步的投入产出分析,并用于系统预
38、测和系统规划。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际上是以满足区域在目标年实现经济最优增长为基准而进行。区域目标函数建立后,可对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线性方程组求解。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第一节第一节 总增长模型总增长模型第二节第二节 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第三节第三节 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 第四节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一节第一节 总增长模型总增长模型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经济增长包括三部分:一是指提供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是结果;二是指技术是实现这一结果的必要条件;三是指制度和意识的调整
39、是技术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以下就区域经济增长的模型和经济增长的来源加以简单介绍。一、哈罗德一、哈罗德- -多马增长模型多马增长模型(P133)(P133)此模型是凯恩斯投资理论的发展其出发点是凯恩斯的投资等于储蓄是对储蓄投资公式的长期化和动态化研究由哈罗德和多马提出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二、新古典学派的增长模型二、新古典学派的增长模型(P136)(P136)1956年由索洛和斯旺提出,由米德作了系统的表述该理论是从国民收入等综合概念来把握经济增长
40、,把一国经济看成是国民收入这个单一产品的生产主体,根据边际理论,运用最优化假设分析资本、劳动、技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新古典学派的增长模型的含义: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三、新剑桥增长模型三、新剑桥增长模型(P138)(P138)新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均在剑桥大学任教,而又背离以马歇尔为首的剑桥学派的传统,故称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是通过模型来说明的,它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在一起,论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变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以及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二节第二节 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第一节的三个
41、理论模型仅限于在劳动增长、资本存量增长和技术进步及基本供给要素的影响下的经济增长模型,其主要的缺点是忽视了商品市场需求要素的潜在贡献,下面的两个增长模型将区域间的贸易引入,讨论区域的经济增长问题。一、输出基地模型(139)二、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141)第三节第三节 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理论的典型代表有刘易斯的二元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双元理论及乔根森的双元理论。下面主要介绍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理论。一、刘易斯的二元理论一、刘易斯的二元理论(P144)(P144)刘易斯的二元理论包括“最低生存费部门”和“先进部门”,这一理论准确地表示了工业化产生、发展的条件。刘易斯
42、重视不发达部门和先进部门的关系,认为不发达部门(最低生存费部门)才是产生过剩劳动力的根源,不发达部门向先进部门提供廉价、丰富的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二、拉尼斯二、拉尼斯- -费景汉的二元理论费景汉的二元理论拉尼斯-费景汉(G.Ranis and J.Fei)的二元理论是对刘易斯理论的改良精确化。拉尼斯-费景汉的两部门概念由最低生存费部门和资本主义部门构成(以下分别简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他们指出,发展中经济的特征就在于广大的农业与小而有希望的工业并存。农业人口的增长率大,劳动力大量过剩。于是那些过剩劳动力便从农村流向城市,由此而引起的经济重心的移动工业化就是经济的发展。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43、是用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动来表示工业化程度的,而工业化程度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由此可以推出,工业化成功的条件是高速增加工业劳动力需求。 第四节第四节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基本是沿着两种思路发展的,一种是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考察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另一种则是从对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资料入手,运用数量分析方法,从中寻找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来源以及它们所起作用的大小,以此作为今后加速经济增长的参考。从事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类,下面分别介绍肯德里克和丹尼森的理论。一、肯德里克对经济增长因素
44、的分析一、肯德里克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年代以来,肯德里克等人主要是通过一定时期的实际统计资料具体估算技术进步对产量增长的贡献。肯德里克也分析了影响生产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无形投资(对研究、发展、教育、训练的投资)的增加,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及其适应经济变化的速度,技术革新的扩散程度,生产规模的变动,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固有的质量等。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划分(一)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划分概括而言,丹尼森(E.F.Denison)的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其中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方面的有:1.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2
45、.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属于生产要素生产率方面的有:3.资源配置的改善;4.规模的节约;5.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具体分析(二)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具体分析1.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1)关于缩短工作日对于劳动力投入量变化的影响问题。(2)丹尼森认为劳动者的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但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有可能通过教育途径来改变未来的投资增长。(3)丹尼森认为劳动力的年龄、性别构成也影响劳动力本质的平均质量水平。2.资本(包括土地)在数量上的增加。通过对美国经济增长中资本存量变化的分析,丹尼森认为资本存量的增长是经济增长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46、。3.资源配置的改善。丹尼森认为资源配置的改善是提高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4.规模的节约。丹尼森认为经济的增长,带来市场的扩大与生产和销售规模的增加,就可能获得递增的报酬。5.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丹尼森的“知识进展”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知识进展的内容。(技术和管理知识等)(2)知识进展与其它增长因素的区别。(增长率获得是短暂的)(3)知识进展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估算(无法直接估算)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
47、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二、区域规划的特点二、区域规划的特点(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一)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明确方向,制定目标,并为实现某种目标或状态才进行规划。2.前瞻性。规划是以构想和安排未来为己任。3.动态性。规划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规划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对未来进行选择的过程。(二)区域规划的特点(二)区域规划的特点区域规划除具备一般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本身的几个显著特点:1.综合性。综合性又可称为整体性或全局性。(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
48、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区域规划通常由区域行政负责人、多学科的专家和经济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编制。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它主要体现在:(1)规划时间跨度长。(2)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3.地域性。也称作区域性。区域规划工作的地域性,包含如下两方面的含义:(1)地方特色。(2)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49、三、区域规划的内容三、区域规划的内容区域规划的内容归纳起来,可概括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包括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既有经济发展战略,即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的、行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空间的开发战略。规划工作中有三个重点:1.确定区域开发方式。2.确定重点开发区。3.制定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 (二)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二)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重点习惯上放在工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上。(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三)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
50、系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专业规划的重要环节。由于农村居民点比较分散,点多面广,故区域规划多数只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城镇体系演变过程,现状特征,预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区域城镇化的道路是编制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1.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2.确定规划区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3.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性质和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联系;4.原则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各阶段主要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各级中心城镇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