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人:林娜、李颖一、课题名称:山岳的形成二、课标要求与分析:1. 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了解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因
2、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四、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
3、,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在能力方面,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褶曲、断层示意图,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褶皱、断层的概念,描述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
4、和基本形态特征;(2)通过列举实例,分析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通过读图,学生能够举例从至少三个方面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对典型山岳案例的分析,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关注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危害;(2)通过分析山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山岳的形成,学生学会运用综合的观点来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2)学生通过对山岳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探究,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并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褶皱形成的地貌及其地质意义;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难点:背斜
5、、向斜的特征及其判别;地形倒置的成因;断层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七、教学方法:1、教法:演示法、讲解法等。2、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比较归纳法等。八、教学用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和课件;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薄竹片等。九、课时安排:2课时。十、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1、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相关图片、动画和视频;准备实验材料。 2、学生: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寻找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资料。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薄竹片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竹片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竹片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二)新课导入播放录像:全
6、球山脉掠影,让学生浏览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陆地的骨架。最后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提出问题: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那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三)新课展示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这一节,我们就以山岳的形成为案例,分析内力作用时地表形态的影响,并以
7、交通运输为例,分析山岳时人类活动的影响。师:山岳有哪些类型?生:山岳主要有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多媒体展示:褶皱形成的动画。师: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教师指导学生演示:两手拿书本或练习本,向中间挤压,观察书本或练习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师:就像我们的书本一样,受到挤压发生了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用手中的书演示)就像手中的书,这就是一个褶曲。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用书本演示)这样的是背斜,这样的是向斜。大家请看褶皱的形成过程。投影展示:褶曲示意:(15 代表岩层由
8、老到新)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的背斜和向斜,思考一下它们有什么区别?生: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而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 师: 很好,刚刚我们同学是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对背斜和向斜进行的区分。那么大家再看图片,观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背斜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何异同?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背斜和向斜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师: 同学们归纳得很到位!岩层在内力作用下产生褶皱,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这只是一般情况,有
9、些时候还会出现“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这种“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地貌,叫做“地形倒置”。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地形倒置呢?点拨:课前让大家做一个物体的受力实验。下面再请大家再做一次,实验时要仔细观察,竹片的哪一部位先断裂。生:在试验中,我们发现,竹片受挤压后先从弯曲处的顶部断裂。 教师总结:很好。竹片顶部受挤压后容易断裂,同样地,岩层在弯曲变形时,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体拉伸时产生的力),岩层断裂破碎,容易受外力作用侵蚀,时间长了就形成谷地。 向斜的中心也就是它的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时间长了反而形成山岭。因此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依靠地貌来下结论,而是要从二者的
10、岩层弯曲情况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活动: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0页的活动。点拨:在观察褶皱时,首先根据岩层的形态进行判断,最好按照一般规律,将缺失的部分绘出,更容易看出岩层的弯曲特征。同时我们还要观察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来说,先形成的岩层在下面,后形成的岩层在上面。 生:根据岩层形态和新老是系,可以看出甲处为向斜,乙处为背斜。 从地形上来看,甲处为山岭,乙处为谷地。原因是乙处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层发生断裂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谷地,而向斜不易被侵蚀则变成了山岭。因此形成的是向斜山岭。 说明:第2题先由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
11、答作出追问。若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运用归谬法让学生的回答自相矛盾;若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用追问来验证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选此答案的原因。最后由教师总结。师: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有个自然弧度,类似于石拱桥,在这里开凿隧道,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师:现在请大家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表,比较背斜和向斜。褶曲的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构造地貌地质意义未侵蚀地貌侵蚀后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老两翼新山岭谷地储石油、天然气;挖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新两翼老谷地山岭储地下水、煤、铁;建大坝承转过渡:学了褶皱,下面我们来学习褶皱
12、山。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像这种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投影展示科迪勒拉山系和喜马拉雅山)师:从刚才的分析来看,褶皱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也就形成了山脉的骨架,而最终的地貌还要受到外力作用影响。也就是说,山岳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而内力作用是主导。地壳运动的挤压力从哪里来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79材料,并结合初中所学的板块构造学说归纳完成下表。 板块运
13、动运动方向地表形态的变化举例板块碰撞相对运动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喜马拉雅山板块张裂相向运动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承转过渡:地壳运动过程中,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张力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断块山多媒体展示:断层的形成动画。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教师板图:“断层示意图”。 (13代表岩
14、层由新到老)师:断层中,两侧岩层整体下沉的是地堑,反之,两侧岩层整体上升的是地垒。那么大家判断图中A、B、C、D四处何处是地堑,何处是地垒?生:B是地堑,C是地垒,A、D无法判断(根据两侧岩层状况)。投影展示: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华山、庐山、泰山等地貌景观图。师: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师:断层和褶皱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明显的位移。由
15、于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教师总结:褶皱和断层也是最常见的地壳运动的结果,它们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大家在野外考察时怎样区别褶皱山和断块山呢?请大家结合教材P81页的活动思考、总结,并作为一个研究课题,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并将你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承转过渡:我们学习了褶皱山与断块山,它们都是山岳的重要类型, 都是由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形成
16、的。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种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山岳火山。3、火山 多媒体展示:日本富士山、吉林长白山天池、黑龙江五大连池、夏威夷岛景观照片。 师:请大家看投影,你能说出这是哪里吗?多媒体展示:埃特纳火山喷发的影视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展示:岩浆活动及其火山喷发动画。师: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两种地貌:沿线状裂隙流出的形成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沿地壳中央喷出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展示图片:长白山主峰、哥伦比亚高原的火山地貌。多媒体展示:“火山示意图”。师:观察图片,回答火山由哪些部分组成?
17、其形状有何特征?生: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其形状像一个锥体。师: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积水就会形成火口湖,如长白山天池;火山锥是火山喷出物等堆积形成的雏形体。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如日本的富士山。火山规模有大有小。那火山喷发对我们人类有何影响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做相应补充,得出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有:火山喷发及产生的爆炸、所产生的火山灰和有毒气体、熔岩流和火山碎屑流等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火山喷发也会带来好处,可以给我们带来大量的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如温泉等,火山灰又是非常
18、肥沃的土壤。师:在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壳极不稳定,断裂带极为发育,因此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投影展示:请同学们描述火山主要分布地区。承转过渡:大家了解了山岳是陆地的骨架,它的分布格局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山岳的类型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地表起伏大、崎岖不平,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从交通运输方面来探讨一下。投影展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铁路和公路分布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区与平原其交通运输的不同(与平原相比,山区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交通方式比较单一,交通线路的分布也受较大影响)。并过渡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知识点的讲解。合作探究:教材第8
19、2页活动第1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初步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表4.1从最大限度坡度方面比较了公路和铁路的限制情况,从表中的数据看,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小于公路,说明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最好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修建铁路;通过比较表4.2的数据,可以得知:山岳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比平原和丘陵地区高; 从表4.1和4.2的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因此在山岳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教师总结: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建铁路比较困难,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修建成本及工程难度,是影响山区交通运输践路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一般
20、情况下,山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考虑铁路。探究:教材第82页活动第2题。此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读图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注重加强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探究图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对公路选线产生影响。教师点拨:注意观察图4.15中不同地区地表形态的差异;观察、对比不同地区的公路形态特点;要注意从图中提取的信息和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要避开陡坡, 跨河时需要修桥,而且要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而且分布相对比较分散。 公路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促
21、进经济发展;尽量少占耕地,路程越短越好。这说明了影响公路选线的因素还有交通量和占用耕地面积等社会经济因素。设计意图:通过该设计,能够为学生清晰地展示出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并且揭示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师:现在我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如何考虑上述因素进行公路选线。因此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应该少穿越等高线,避开陡坡(等高线密集处和交汇处),例如盘山公路。师: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在平原和山区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则:平原:走近路;多居民点。山区:少穿越等高线;绕远路减坡度。(盘山公路)师: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要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
22、你是把公路修在地势较陡的地方,还是地势较缓的地方呢?请大家结合教材82页正文总结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山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在山岳地区,交通运输线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呈“之”字形弯曲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师: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影响是巨大的。除此之外,还影响人们活动的方方面面,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相关的知识。(四)结课到现在,我们本节的内容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通过两
23、道题目来共同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知识。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地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 。(2)在图中数码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 ,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 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属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 性。2、下图是某中学从有关部门得到的某地区设计方案图,对此他们提出了如下问题,请你完成。(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公路,与两个线路方案中,_较合理,理由是:_。(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有走直线,绕道经过c镇的原
24、因是_。(3)ab与bd是两条同等级公路,影响其修建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 占用土地 B 工程造价 C 民工数量 D 技术水平(4)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往往需要_。 ab和cd的直线距离相等,ab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_cd线路。十一、板书设计: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褶曲、背斜、向斜的概念(2)背斜和向斜 背斜和向斜的判别“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和向斜的比较褶曲的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构造地貌地质意义未侵蚀地貌侵蚀后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老两翼新山岭谷地储石油、天然气;挖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新两翼老谷地山
25、岭储地下水、煤、铁;建大坝2、断块山(1)断层:岩石发生破裂,且沿断裂面两侧有明显的位移(2)成因: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3)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3、火山(1)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2)结构:火山口、火山锥(3)分布:板块交界处(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优先修建公路,其次才是铁路(2)对线路的选址: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平原和山区公路选线的主要原则:平原:走近路;多居民点。 山区:少穿越等高线;绕远路减坡度。(盘山公路)(3)对线路的延伸方向: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十二、设计反思:本节课整体的教学环节设计紧扣课本,过渡流畅,承转自然;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法选用得当;通过播放相关动画和视频等资料和学生的亲自动手实验,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在学习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后,安排了课本的“活动”作为知识的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其中“修建隧道是选择背斜还是向斜”的问题,许多学生很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修隧道是安全的,学生的片面理解使他们忽视了工程量、拱型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向学生讲清楚。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