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所) 政法学院 年 级 2014级 专 业 学科教学(思政) 小 组 成 员 温欣 姜丽 冮阳 范文雪 日 期 2014年12月7日 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是当今世界上一个谁也不能忽视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仅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就从战争的废墟中再度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与此同时,它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也与日俱增。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加快。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日本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日本国内,近些年来政局动荡不安,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有所抬头和发展。在日本的发展史上,思想政治教
2、育起到了兴国振邦的作用,也曾经是军国主义的帮凶。因此,研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下面我们小组将分五个方面分别研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主要特点、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一、培养目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信仰、道德价值标准的不同,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各具特色。日本在1947年公布了“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取代了战前的教育敕语。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教育目的)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作为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
3、,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从而“完美人格”就成了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目标。20世纪50年代是日本的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浓厚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突出内涵。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恢复,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意识在冷寂了20年之后又再度沉渣泛起。1966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理想的人的咨询报告,该报告阐明了理想的日本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其中,敬爱日本天皇和日本国再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合理内涵。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生突变的时期,日本经济经
4、过三次增长高潮,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过除美国之外的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实现了其经济大国的现代化理想。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内涵亦相应有了调整,教育力求适应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志向的多样化,培养可推动国家繁荣的、能力突出的、具有超人力量的日本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完美人格的实质内涵。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经牢固,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位置已相当突出,因而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声称:“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
5、一个出色的日本人。”那具体来说,各级学校德育目标如下:日本初中德育学科的教学目标在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尊重人性的精神与敬畏生命的思想;培养继承传统的文化,并使之法则而致力于创造富有个性之文化的人;培养致力于民主社会、国家之形成与发展的人;培养在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上有所贡献的人;培养有主体性的日本人;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引导学生养成自律、节制的习惯以及和谐的情感;要求学生领会和尊重生命,理解人生之善恶美丑的意义与必要,理解公与私的关系以及义务和权力、自由与纪律等集体生活的道德规范。日本高中“公民”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广阔的视野,加深学生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同时使他们对人的生存、生
6、活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培养他们具备作为一名民主、和平国家的社会成员所必须具备的公民素质。日本大学政治教育的目标是:1)使学生认识到,为了成为判断力健全的公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教养;2)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深刻理解、重视并推进日本宪法中所规定的议会民主主义是有重大意义的;3)使学生在客观理解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如民主主义的理念、日本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等等。同时,要培养学生将来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的能力和态度。而且还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国家政治的公共作用乃是维护国家、社会秩序和增进国民福利所不可缺少的。二、 主要内容(一) 爱国主义教育1、 虔敬天皇 第二次
7、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在新宪法(即日本国宪法)中写道:天皇是国家的象征,不享有任何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其地位以日本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即实现了从专制天皇制向象征性天皇制的转变。这一举措虽然解除了天皇的国家权力,但并没有消除天皇在国民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因此,日本进行虔敬天皇的教育是使天皇作为国民精神的寄托、崇敬的实体而赋予日本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一个崭新的内容。时至今日,日本为其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实施这一教育,借此凝结民心,凝聚国力。2、“忠”的教育“要有纯正的爱国心,即忠诚于国家,致力于它在国际事务中价值的提高。”这是日本
8、在中小学道德指导纲要中对忠诚于国家的教育的具体要求。这一问题可以从日本所独具的团体主义精神中来理解。团体主义精神的基本点就是具备忠诚团体的意识,而国家是日本人所应归属的大团体,团体成员是由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团体要给予其成员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要求其成员对所属具有忠诚和贡献精神。当代日本经济的腾飞离不开这一团体主义教育的有效实施。如今在日本学校,挂国旗、唱国歌现象已十分普遍,这透射出日本国民强烈的效忠国家的思想和行为。3、乡土教育以本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发展为内容,以使学生了解日本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为目的的教育。通过乡土教育,教育学生热爱日本民族文化从而达到爱国主义
9、教育的目的。日本在学校中开设各类教育科目加强乡土教育,如乡土地理、乡土历史、乡土政治、乡土经济等;学校还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了解家乡各方面的情况;另外,各地均设有少年室、少年自然之家 等社会教育机构。(二) 人生观教育 日本的人生观教育是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的: 第一,珍惜自己的生命。要求学生要有自爱之心,尊重生命,身心健康,对生命存“敬畏”之念。通过教育使他们懂得,人的生命不是私有财产,在每个人的生命根源上有父母的生命、民族的生命。 第二,展示生命的意义。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 第三,练就顽强意志。日本学校从小就教育儿童要意志坚强,
10、不怕挫折,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小学中,为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要求学生在冰天雪地中仅着一套运动装;为锻炼不怕吃苦的精神,而进行长途跋涉的训练等。第四,诚实、正直地处事和与人交往。也就是,教育学生要敢于坚持正确的言行,诚实进取;要有仁爱之心,爱家人,爱朋友;要有亲爱之情,感激之意,与人和睦相处,求同存异。(三) “和”文化教育 日本人自称是大和民族。“和”文化代表了民族的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内容。在战后经济飞速发展、生活富裕的今天,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和”的精神,是日本全社会都极为关心的问题。他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1、消除“代沟”和“亲和”教育为了缓冲日本青少年和家长之间的代沟矛盾,
11、日本的许多社区组织都把增强代际之间的感 情联系,拓宽社会交往渠道的“亲和”文化活动作为主要任务。如最有名的 PTA(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 )家长教师协会,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家长会,在PTA组织中,家长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具有非常大的权利。它开办的“祖父母学校”、“合家欢”等都达到很好的效果。2、陶冶道德心的“同和”教育 由于在日本存在着严重的部落歧视和恃强凌弱现象,日本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同和教育推进委员会” ,强调道德是同和教育的基础,通过教育和活动,培养道德上成熟的人。对低、中、高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次教学。另外各学科教学也尽量与“同和”教育结
12、合,如国语课上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的各种感情,社会课上思考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友爱课充实人权学习等,课外通过年级活动、儿童会活动、俱乐部活动等机会进行“同和”教育。3、培养国际性的“大和”教育日本曾被称为“国际孤儿” 。日本是一个岛国,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单一。从民族心理来讲,它是不愿意与外国交往的。然而当今世界已进入新时代,日本不得不改变国际形象,加强对外交流,教育国民了解别国的情况,学会与外国人来往和友好相处,珍惜和平、自由与人权,成为世界和平的维护者。主要表现在除了增加社会、历史、地理等课程的国际化内容,加强日本学校的外语教学,加大聘请外籍教师力度等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培养
13、“大和”的国际意识。如,鼓励中小学与外国的中小学结成姊妹学校,建立比较固定的友好交往关系,交换学生作品、师生互访;接纳外国高中留学生;鼓励日本学生到国外修学旅行,主要去中国和韩国等国。(四) 劳动教育 在日本,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意识,通过劳动体验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与他人合作的好品质。日本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离不开劳动教育。为了新世纪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日本仍然把劳动教育作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978年日本在修改学习指导纲要时就提出了“劳动体验学习”的概念,这实际上就是劳动教育,它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两
14、部分。 日本的初级中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第六条要求:“尊重劳动,追求以寻求真正幸福为目标的充实生活。”通过劳动体验,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养成脚踏实地、勤劳、忍耐、服务等美德;可以加强劳动协作,联络情感,增进友谊;可以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学生可以在学校中进行各种各样的劳动体验学习,如打字、木工、种植、打扫校园卫生,修花坛、种花草,或者为社区服务,清扫公共设施,绿化美化社区环境,此外还开展一些社会福利劳动。日本大学的政治教育:日本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的,包括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国际化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等。这些内容与中小学衔接,是其深化发展。由于大学生年龄的缘故,政治教育在大
15、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有必要单独作一介绍。(一)日本大学开展政治教育的依据日本的教育基本法第八条第一项规定:“判断力健全的公民应具有必要的政治教养,在教育方面必须重视这一点。”学校当然要培养这样的公民。在日本大学进行政治教育必须注意以下两个基本方面:1)政治教育要严格区别于党派教育和其他政治活动。2)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政治教育,而是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所有以政治教育不能太多,它必须与其他教育活动取得平衡、协调。 从两个基本要求看,既考虑了进行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又要避免历史上把政治教育变成为军国主义政治目的服务的悲剧,以免防止教育卷入党派斗争的漩涡。(二) 日本大学政治教育的目标 日
16、本大学政治教育的目标是:1)使学生认识到,为了成为判断力健全的公民,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教养;2)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深刻理解、重视并推进日本宪法中所规定的议会民主主义是有重大意义的;3)使学生在客观理解政治形势的基础上,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如民主主义的理念、日本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等等。日本大学政治教育的方式:课堂讲授和课外活动。政治课或带有政治灌输性质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有(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的政治结构、东洋的社会和历史、西洋的社会和历史、日本和世界的宪法现代社会与法、民主主义的概念与现实、国际化与经济活动、信息与社会、环境和人,等等。课外活动中的政治教育往
17、往和生活态度的培养互相结合。(三)日本大学对政治教育的特别规定 根据日本法律,日本大学对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政治教育或者政治活动中的行为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在政治教育中凡是涉及到具体的、现实的政治现象或政治问题是,教师应该这样做:1)所有教师,不论是国立、公立还是私立学校的,都是公务员,所以,正如教育基本法第六条规定的那样,不管个人是否愿意,都必须站在中立、公正的立场上指导学生;2)处理现实政治问题应该慎重;3)议会制民主主义政治的指导原则,是允许每个公民选择自己认为适当的政策,所以在指导学生时,使学生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比作出一个结论更重要。 对于学生的政治活动,从校方来说,是不希望、不鼓励的。
18、因为根据教育基本法,在教育场所必须禁止政治活动。基于以上的认识,对于学生的政治活动,日本的高校普遍制定了限制性的规定。比如:1)学会会、学生俱乐部开展的课外活动,不允许利用这些活动作为政治活动的手段;2)学校禁止学生在校内组织政治团体、张贴或散发政治文件,要求学生在政治上保持中立;3)学生又在校外进行政治活动的自由,但学校不提倡。禁止违法、暴力的活动; 总之,日本的大学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是重视与慎重的统一。三、主要形式(一)学校德育 日本学校的德育目前已经走向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的融合,所以德育形式比较多样。1、直接途径:道德课 在日本道德课称为“道德时间”,在中小学每周一节。具体内容根据文部省颁
19、布的德目安排,由班主任负责教学。课本可以选择用各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但特别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每个学校根据德目制定本校的德育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计划,使德育既符合政府要求,又能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德育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如讲解、讨论、阅读、看录像、演剧、唱歌、辩论等等,不拘一格,活泼有趣。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国学习。2、间接途径:各科教学、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1)各科教学中的德育 在日本学校各科的教学中都要求渗透德育,其中公民课的德育目的最突出。初中公民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主要分为三个单元:人间与社会、国民生
20、活与政治、国民生活与经济。高中公民课包括三门课程:现代社会、伦理、政治与经济。在理科的教学中也同样渗透德育,以培养学生的个性。(2)特别活动 特别活动类似于我国的第二课堂。日本非常重视特别活动,把它列为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同时也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特别活动一般分为四个方面:1)课外学习室活动。2)学生会活动。3)俱乐部活动。4)全校性活动。特别活动被誉为日本德育改革的成功范例。(3)学生指导 学生指导分为学习指导和生活指导,前者注重因材施教,后者注重品行培养,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生活指导一般有三类
21、:一是生活作文教育法,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周记等,教师写评语,然后学生在班上进行交流;二是生活辅导,借鉴美国的辅导理论和模式;三是班级集体形成法,由苏联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和美国科尔伯格的公正团体发展而来,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全班学生形成共同舆论,从而进行自我教育。(4)隐蔽课程 这是指教师人格、学校校风、班风等的影响。师生关系、教师对教材、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向导、校园的面貌,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课程。为此日本极其重视隐蔽课程的作用,对教师的职业规范非常严格,如学历、仪表、言谈举止等都有规定;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有具体的守
22、则、评价标准以及奖惩制度。(二)家庭教育 日本有一句民谚:“三岁之魂,百岁之才”,幼时受的教育对儿童有终身影响,而家庭是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途径。因此,日本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其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儿童道德的教育,注重低龄儿童的德育建设,如“忠孝”、“诚实”等;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基本信赖关系的教育。家长教师协会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它是日本最重要的家庭教育组织,它是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学校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PTA的活动大致有五个方面:1)关于家庭教育
23、的学习讨论,如家庭学习交流会;2)咨询活动,回答家长和孩子的疑难问题;3)了解学校,如参观学校,听课等,促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4)促进学校设施向社会开放,以改善学生校外活动条件和社区教育环境;5)参与文明社区的建设,保证子女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环境里。(三)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所进行的、针对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的社会教育积极配合学校、家庭,改善社会大环境,为提高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发挥了中医的作用。其主要渠道有:1、社区的各种组织和社会公共设施日本的社区里有各种公共设施如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纪念地以及文化遗迹等,这些地方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
24、育的场所。其中功能齐全、最具代表性的设施首推日本公民馆,它是日本所独有的居民进行学习、教育和文化娱乐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目的是培养为日本国家服务的理想公民,以加强国防。另外还建立了一些组织,包括:青少年辅导中心;防范协会;警署专门为青少年开通咨询电话,与学校建立联络协会;母亲会,讨论子女的教育问题。2、特别教育活动例如每年7月的“全国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强调月”,教育机构、团体、志愿者共同开展宣传,各大城市和社区都张贴和悬挂标语、图片等宣传品,各地区印制各种宣传材料,在街头搞咨询,在公共场所举行义务劳动及美化社区的活动。另外一种形式是文化中心,它是由规模较小的街角文化教室发展而来,由新闻界、百货
25、公司、旅店举办讲座或文化活动,内容以提高个人教养为主。文化中心慢慢形成了文化教育产业,有雄厚的资金,教学条件优越,起到了支持社会终身化教育的作用。这些特别教育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无意识的教育”,提高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团体、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水平。3、日本政府对青少年事务的管理 日本政府涉及青少年事务的机构主要有三个:1)在总理大臣之下设立的青少年问题审议会,为总理大臣提供有关问题的咨询;2)青少年对策本部,负责拟定政府的青少年工作基本政策,指导和协调政府各部门的青少年工作,处理不属于政府权限范围内的青少年事务,调查了解国内外青少年组织动态,协调各个青少年组织的关系。3
26、)由中央政府中涉及青少年工作的14个省、厅的干部组成的青少年对策推进会议。以上三个机构中工作最“实”的是青少年对策本部,它在总务厅的领导下行使职能,以保证青少年事务的行政管理顺利、协调地进行。以其中的国际交流为例,建立了“日本青少年国际交流机构”,主要交流项目有:亚太地区青少年互访项目(1995年)、国际青少年发展交流(1994年)、国际青少年村(1985年)。4、企业教育 日本的企业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完善于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认为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每年的企业教育投资比设备投资更多,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得多。日本企业教
27、育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此外是日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实际上其中好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企业要不断向员工进行忠诚、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进行群体价值观、恪守职责、勇于奉献等思想观念的教育。例如日本松下公司的“松下精神”教育就包含了: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貌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谢报恩的精神。日本的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是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思想等内容结合成有机的整体,因此有深厚的根基和无穷的活力。5、大众传媒在日本,大众传播媒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党、利益集团之外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
28、种评价与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及其对日本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日本的大众传媒之发达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据统计,1990年每千人拥有的报纸份数占世界第一位;1985年每千人拥有的电视机达585台,仅次于美国;而广播则在1954年就已覆盖全日本。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把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给民众,影响着他们的思想、生活和行为。因此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日本高层决策者十分重视大众传媒比较集中报道、评论的问题以及民意测验的结果,在决策中往往会充分考虑到通过大众传媒反映出来的各方意见和利益要求。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向受众灌输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这对于广大群众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
29、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6、宗教 日本素来有“八百万神灵之国”的雅号,可见其宗教之多。日本人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名目繁多的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突出的。如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巨大:通过天皇崇拜,维护天皇的万世一系;形成日本独特的“忠诚集团心理”;产生独尊、排外、侵略意识。新教在组织结构上呈小型化、多样化趋势,便于人们参加。在宗教组织里,人们相互认同,相互信任,找到了安全感和慰藉感,从而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稳定的肯定,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宗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们与社会相适应。四、 主要特点(一)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日本
30、不仅重视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而且非常重视家庭和社会的德育功能。要求校长发挥组织和领导作用,让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同时,日本举办的各种家长学校或专修学校的家政科,都有专门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且许多社会配合学校实施德育的规定也相继出台。(二) 实行全面主义的德育方针 第一,加强道德课教学同时,把德育目的作为各科教学、全部学校活动和一切教师工作的总目标。第二,道德课并不只是讲道德,除课堂外,还通过体育运动、志愿者活动等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学会换位思考。(三) 强调民族精神与传统道德观念相结合日本在二战前鼓吹“大和魂”,战后大举“高大”日本人形象,并把勇于进取、百折不
31、挠、忠诚团结舍身奉献作为民族精神的精髓。从日本德育教科书中,可以看出日本学校德育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时,日本学校德育也十分重视传统道德价值观。五、 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成效: 总得来说,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的围绕着国家的发展目标,在社会极速变化、发展的条件下,不断进行调整、改革,同时又比较好的保持了民族的传统,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从日本传统价值观来说,集体主义或团队精神的培养一直放在第一位,从效果来看原来一直不错,以至于精诚团结,和谐一致成为日本的民族精神。在其哺育下成长的一代代日本青年,也都是把团体内的和谐一致看的比个人的权利和需要更为重要。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2、(一)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二战后,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重视,教育投入也逐年增大。政府在全面干预的同时,还加强了立法。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又是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例如:日本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以此作为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二)继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日本学校通过道德课、公民课 直接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日本道德教育的指导方针是将尊重每一个人的精神贯穿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具体生活中,树立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崇敬,培养建设和发展国家及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人才。(三)创新思想政
33、治教育的方法。日本十分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体化。此外,还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宗教教育、社区和社会工作体系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相结合。日本立足本国国情,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优秀成果。第二,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采取带有娱乐性质的动画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青少年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寓教于无形当中。问题:(一)青少年个性发展及个性教育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青年的价值观逐渐发生变化。在80年代的青年价值观调查中发现,号称组织纪律性最强,最具服从性的日本青年反而多数不赞成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之后在青年一代身上发生的
34、变化。在多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过程中,教育方面的反思不可或缺。 关于富裕时代的日本“新人类”即是指“遗传因子”发生变化了的年轻一代,60年代经济起飞时期出生的年轻一代,他们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和父辈大不相同。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文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即个性型、消费型、保守型、娱乐型;传统的集团主义开始淡漠,个人主义的因素不断上升,青少年思考问题时首先想到的不是集体利益而是个人的得失。个人主义成为80年代以来日本青年价值观的一个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失去了奋斗目标。1973年日本广播协会舆论调查结果表明74%的人对现状感到满足。1993年,这一
35、数字上升到81%。对于现在的日本青少年来讲,快乐并不意味着自己的事业有成,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什么贡献,而是自己的欲望的满足。他们对学习没什么兴趣,而各种“时尚”如奇装异服、奇怪异发、勾画脸谱却能很快的流行。2政治冷漠。以日本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对宪法规定的国家国体和整体态度冷漠。如对天皇持“无尊敬感和亲切感”和“不关心”态度的人超过50%;许多学生政治参与消极。3精神空虚。表现为迷信增多。大量的日本大学生参加全日本大约6000个新宗教组织,其中有臭名昭著的奥姆真理教。精神空虚的其他表现还有吸毒、犯罪率、自杀增多。4金钱至上。资本主义流行的拜金主义对日本大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贞操
36、对于这些具有东方文化背景的年轻人都不重要了。5追求享乐。在1993年日本某政府机关对日本数千名应届大学生做出的一次就业意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毕业生表示最关心的是优越的休假制度,其次是收入,然后才是自己特长的发挥。 “新人类”的出现与日本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有关,但却不是日本一国的个别现象。在贫困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爸爸妈妈和教育专家们,仿佛失去了教育能力,面对糖水里泡大的孩子茫然失措。青少年研究机构的调查结果向社会公布之后,引起很大反响,但是政府教育部门并未就此作出及时反映,仍然坚持僵化的教育方针。由于教育与社会现实和青少年的实际脱节,导致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南辕北辙。社会是新陈代谢发展的,“新人类
37、”甚至“新新人类”层出不穷。反思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首要任务。 “新人类”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育的软弱、失误造成的青年“堕落”,还是一种历史必然?如果认为是前者就应该坚持原有的教育,但是要强化,如果是后者就要在承认存在合理性同时顺势而动,调整教育方面。回溯日本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们会发现,日本是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的。在1946年起经济复苏,在美国的扶持下,50年代中期进入了高速发展。美国文化的汹涌而入,导致了价值观的混乱。许多人开始探索,如何实现个人解放和国家民主化道路,传统的集团主义和新兴的个人主义扭曲的结合在一起。日本传统的文化核心观念是“忠”“孝”,在2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征兵制和儒
38、家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还形成了军事文化,日本青年文化的保守型和惯性是世界上少有的,在历史上曾经被法西斯利用。60年代中期欧美国家青年学生运动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也包括在内。但是日本虽然生活在高速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近代社会的残余从未从他们的头脑中褪去,军事文化和农村 一直持续到70年代。但是这场运动成为日本教育制度改革的巨大动力。随着日本经济政治全面“走向世界”80年代的日本的青年文化逐渐与西方青年文化趋于一致,是消费型的、个人主义型,这是生活方式不可逆转的现代化都市的产物,在现代高科技有力推动下这种势头越来越强。“新人类”的出现使作为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集体主义发生了动摇。 面对“新人类”
39、日本教育界和社会舆论出现两种不同意见。一是将之归咎于战后日本实行了美国式的民主教育,导致个人主义思潮在日本的泛滥,因此必须针锋相对,实行集体主义的教育和灌输。另一种意见认为现代条件下的教育仍然过分要求统一、抹杀个性才是根本的弊病,脱离实际的教育是无效的教育,无效的教育等于没有教育。因此注重个性原则是教育发展。改革重要的原则。官方意见折中,以求集体主义和个性教育比较平衡的发展。但是个性教育在日本推行起来非常困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日本,只有军国主义的大一统的共性教育,没个性教育,如今的日本是“学历社会”家长和学生都身不由己的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恶性竞争中。但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却是严重的教育荒废。
40、从70年代起,教育荒废这个词抨击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道德滑坡现象,如中小学生的“五无主义”,(无力气,无关心,无责任,无感动,无礼貌),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反思,有教育思想的失误(片面集体主义,抹杀个性)操作方面的失误(过于严格过于细的校规校纪和道德规范)和教师的失误(体罚)等。(二)日本新右翼思潮的动向影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战后日本始终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多数日本人要求走向和平道路的现实主义思潮,一种是军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的新的右翼思潮。日本右翼势力复活军国主义的行径,极大的伤害的广大亚洲国家和人民的感情,还可能将日本引入歧途,因而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日本能否正视历史,接受教训,与邻
41、国友好相处,维护世界和平,关系到日本的前途,青少年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1.篡改历史教科书从50 年代末开始修改教科书事件一再发生,说明日本试图图借利用教科书传递使军国主义的思想,企图洗刷过去发动的侵略战争的罪责。2.参拜靖国神社靖国神社是日本近代史上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在战争中曾起到了鼓舞士兵斗志、美化侵略行径的作用,是日本实施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参拜靖国神社,祭奠侵略战争中的亡灵,成了日本实施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3.大国主义意识抬头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占有一席之地。通过传递大国主义意识,让日本人抛弃战败后形成的“小国观念”和“负疚意识”,企图恢复军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勇敢地承担起新时代中流砥柱的重任,成为创造新的世界历史的主角。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