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集体备课(共22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集体备课(共229页).docx(2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教学课题第一组教材 1 草原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教学目标课(章节)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
2、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教学准备与手段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蒙语演唱)。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集体备课时间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
3、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
4、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
5、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
6、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ng”,“好客”中的“好”读作“”,“同行”中的“行”读作“xng”,“似乎”中的“似”读作“”;“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四、作业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
7、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2.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
8、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在这境界
9、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1)句子比较: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四、作业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课前交流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自由通读课文,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美人情美
10、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自由练读。词语比较 有感情朗读,读出 “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有感情朗读: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熟读成诵: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三、深读悟
11、情,感受“人情美”四、作业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1.出示课题。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
12、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3.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1)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13、热情迎接:(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激情相见:(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尽情联欢:(1
14、)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15、阳!”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四、作业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重点理解“洒脱”: 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有感情地朗读。“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
16、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配乐朗读全文。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教学课题2*丝绸之路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教学目标课(章节)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准备与手段教师准备:挂图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集体
17、备课时间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2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可以先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
18、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教师适时做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又如,作者由点到面,写了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然后再从写法上指导,“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
19、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对中国同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境如在眼前,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而介绍史实时语句严谨,逐项陈列,朗读时宜清晰自然。4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如,“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5要激起进一步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丝绸之路的故事,并安排
20、时间讲一讲。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话说“丝绸之路”二、走近“丝绸之路三、走进“丝绸之路”四、延伸“丝绸之路”一、话说“丝绸之路”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二、走近“丝绸之路”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1)把句子读通顺。(2)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
21、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三、走进“丝绸之路”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
22、。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1)隆重。 找出有关句子:“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3、(2)热情。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朗读这几个自然段。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四、延伸“丝绸之路”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默读课文,思考课堂交流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
24、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有关句子:朗读这几个自然段。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教学课题3白杨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教学目标课(章节)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
25、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教学准备与手段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集体备课时间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
26、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27、。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
28、循循善诱。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导入新课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29、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
30、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看课题激疑自由朗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默读课文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31、。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
32、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出示课件: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3、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风沙刮来,白杨树_雨雪打来,白杨_面对干旱,白杨树_面对洪水,白杨_(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
34、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出示课件: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
35、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设想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1)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爸爸会想些什么?(2)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指心脏。指思想、感情等。(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老师启发:学完白杨一课后,我们难忘当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车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长的话。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
36、机上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志士仁人,他们正准备奔赴西部边疆。飞机内还坐着当年的爸爸,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带着两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孙孙刚从上海探亲归来,此时他搂着两个小孙孙,俯视着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位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四十年后可能在沉思什么呢?这位爷爷和两个小孙孙之间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呢?默读14小节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
37、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出示课件: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小结:看来,你们都知道了兄妹俩的三个“不知道”,那么,你们是不是已经明白了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学
38、。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学生交流讨论。理解爸爸的心。老师小结:爸爸的心首先指的是一种心情,他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思,当他深情地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时他就怀着这份沉甸甸的心思,孩子们不知道,而你们已经从孩子们的三个“只知道”中知道更多的内含了;爸爸的心还指的是一种心愿,那就是(学生回答:希望孩子也能和他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同学们这回对爸爸的心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指板书回答,并擦掉心中的“?”号。)布置小练笔作业: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小学集体学案(备课)用表 编写时间
39、: 年 月 日教学课题4*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学案编写者 教学用课时学案使用者 第 周星期 用教学目标课(章节)教学目标1认识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准备与手段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集体备课时间年级 科第 周星期 集体备课共性意见1课前可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识到青藏铁路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认识到对沟通东西部、促进
40、合作发展、造福西藏地区和人民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在地图上找一找全长1 142千米青藏铁路的线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形结构。2本文为略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按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在交流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凿风火山隧道主要遇到三点困难:一是冻土层;二是恶劣天气;三是极度缺氧。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建设者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以科学的态度
41、,创新的精神奋战在千里工地。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铁道兵”面前,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他们不惧生命危险,克服了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这样的恶劣气候和自然条件所带来的困难;他们以科学和创新精神,解决了冻土层和极度缺氧的世界级难题。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词句体会到,在建设者身上,始终斗志高昂,洋溢着无坚不摧的乐观主义精神。如,“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3作者在表达上感情浓郁,要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有许多感叹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或建设者们怎样的情感。4还可让学生自读詹天佑,进行比较阅读。如,詹天佑在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和要挟下,修建了中国的第一条铁路;今天中国人修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詹天佑率领工人们顽强拼搏,以创新设计和吃苦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西部建设者凭着科技和奉献精神,攻克了世界级难题。从比较中感受到中国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发展,今非昔比的繁荣昌盛。还可引导学生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作特点。5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相关情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使用者再创及反思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