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共11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160142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共11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共11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石钟山记(练习测试)三份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或按注音写汉字。1.蠡()2.钟磬()3.枹止响腾()4.栖鹘()5.磔磔()6.石穴罅()()7.有大石当中流()8.()如钟鼓不绝9.()()10.()断11.()与余同12.至莫夜月明()13.汝识之乎()14.周景王之无射也()二、解释加黑词的含义。1.是说也,人常疑之()()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自以为得之矣()4.所在皆是也()5.而此独以钟名()()6.元丰七年六月丁丑()7.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谷中者()()8.空中而多窍()9.与风水相吞吐()10.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2、()11.此世所以不传也()12.自以为得其实()13.舟行适临汝()三、请选出下列词语中的偏义复词,并指出偏向何义。A.不知其浅深()B.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毫无动静()E事无大小,悉以咨之()F.今有一人,入人园圃()四、在下列各组加黑词中,选出意义相同的句子。1.A.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B.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C.微波入焉D.有窽坎镗鞳之声如乐作焉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A.水经云:B.盖大苏泛赤壁云C.云是当为何伯妇D.自云先世避秦时乱E.水面初平云脚低F.世皆谓之天门云()3.A.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寡助之至,亲戚

3、畔之C.客初至,不冠不袜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E.至唐李渤始防其遗踪F.至莫夜月明()4.A.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C.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D.虽欲强聒,终必不见察E.明察秋毫()5.A.如乐作焉B.兵精足用,英雄乐业C.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D.河南乐羊子之妻者E.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6.A.噌吰如钟鼓不绝B.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C.佛印绝类弥勒D.满座宾客莫不伸颈以为妙绝E.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F.西人绝技,尤莫逾油画G.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H.今杀相如,绝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J.士大

4、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五、请分别找出与例句中加黑词活用方式相同的句子,并指出活用的词。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C.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D.枹止响腾,余韵徐歇E.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F.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例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六、请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C.得双石于潭上D.此世所以不传也与1.“马之千里者”句式相同的有与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句式相同的有与3.“子何恃而往”句式相同的有与4.“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有七、翻译下列句子,再指出每句的宾语是什么,位置有什么变

5、化,最后总结出这类句子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点。1.古之人不余欺也2.微斯人,吾谁与归3.何陋之有4.唯奕秋之为听5.子何恃而往6.(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7.唯利是图位置的变化共同点和不同点八、本文作者对石钟山的命名,侧重从声音方面来考查,所以用了大量象声词和其他表现听觉的词,请各举五例,并分别说明表现的是什么声音。象声词其他表听觉的词九、填空。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看法,郦道元认为_李渤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作者对他们的看法是这样看的,他的根据分别是、2.第二段作者乘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和声音关系极大。石钟山发声的第一个原因是_

6、第二个原因是3.第三段作者对李渤见解的评价是,而对郦道元的评价是,他的见解与郦元是相近的,都看到了石钟山能发声与都有关系,但郦道元没有看到4.由石钟山的命名,作者总结出了这样的道理5. 本文与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在写法上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十、阅读下列三段文字,回答问题。(甲)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能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曾国蕃石钟山名考异)(乙)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最上层,则昏暗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

7、洞,蛇行而入,复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舟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亦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清彭雪琴所见,记在俞樾的春在堂随笔中)(丙)石钟山现属江西湖口县,是两座低矮的石质小山。位于双钟镇南端,滨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位于镇北端,滨临长江口的,叫下钟山,二山相距不到一公里。构成石钟山的石灰岩,主要化学成份是碳酸钙(a3),长期受到含有二氧化碳(2)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溶蚀,形成奇特的岩溶地貌。溶洞特别发育。石钟山志云:上钟崖与下钟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石钟洞系发育于石灰岩山体内的穹

8、形溶洞,当江湖之水浸灌洞内,水位低于洞顶时,风兴浪作,冲击洞顶洞壁,轰然发声,回音激荡,这便是石钟山和石钟洞之所以具有钟之形与钟之声的原因。(摘自地理知识1979年第5期湖口石钟山)1.请为甲文加标点。2.解释乙、丙文中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1)烛()(2)蛇()(3)滨()(4)穷()3.为乙文中红字的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A.还是经过了它的门,只是没有进屋子。B.经过它的门前,但还是未进去看过。C.尚且经过了它的门前,而且未深入到房屋里。D.像经过它的门前,但是未进入房屋里一样(没有看到真实情况)。4.关于石钟山的命名,三文说法不尽相同,请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1)甲文认为理由是(2)乙

9、文认为理由是(3)丙文认为5.根据石钟山记和以上摘选的三段小文,目前对石钟山的命名有三种看法,一是以命名,代表人物有;一是以命名,代表人物有;一是以命名,如。答案一、1.2.3.4.5.6.7. 8.噌吰9.窽坎镗鞳10.臆11.殆12.13.14.二、1.说法它,指说法2.把放置即使3.这个,指石钟山命名原因4.这样5.用命名6.表示“日”的次序7.像边边8.中间是空的9.指代风水10.并列连词,不译虽然却11.的原因12.真相,真正原因13.往三、A浅深B异同D动静F园圃四、1.无2.ACD同,BF同3.AC同,BD同,EF同4.ABC同5.CE同6.AG同,BH同,CD同EJ同五、A舟C

10、夜E目耳六、1.A2.C3.无4.D七、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余2.假如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谁3.有什么简陋呢,何陋4.只听弈秋(讲的),弈秋5.你凭着什么去(南海)呢,何6.当时的人不承认这说法,之7.只追求利,利位置的变化:宾语都处在谓语之前共同点:七个句子都是宾语前置句不同点:1、6句是否定句,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2、5句是疑问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前置;3、4、7句是为了强调宾语,常用“之”、“之为”、“是”等词把宾语提到谓语之前。可见这三类句子属于宾语前置中的三种不同类型。八、象声词:1.铿然,敲击石头发出的响亮声音2.硿硿焉,斧击石声3.磔磔,

11、栖鹘的鸣叫声4.噌吰,形容钟声洪亮,文中指水上发出的声音5.窽坎镗鞳,分别指击物声和钟鼓声,文中指水石相吞吐的声音其他表听觉的词:1.声如洪钟,形容水石相搏的声音2.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形容南北两块石头不同的声音3.枹止响腾,余韵徐歇,形容停止敲击以后,敲击发出的响声还在慢慢传播,慢慢消失4.若老人咳且笑,形容鹳鹤的鸣叫声5.如乐作焉,指山下的石穴罅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如同奏乐九、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对潭上的双石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都是因声音而为石钟山命名人常疑之余尤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

12、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水波相激,形成噌吰如钟鼓不绝之声在山间港口,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风浪在“窍”中时进时出,发出了窽坎镗鞳之声3.陋简石、水、风石钟山特有的地形地貌4.事不目见耳闻,不要断定它的有无5.都有游记特点,记叙了游览过程、同游者,描写了游览地的景物特点小石潭记在对景物细致生动地描写的同时,抒发了自己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寂寞凄清,被压抑的思想感情。石文与褒文都是在记游的同时阐述了某种哲理,石文侧重于考辨,所以先提出疑点,然后考证,褒则先写景观及本次未能“极夫游”的憾事,然后据此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可见同是游记,写法各异。十、1.草,识。洞,人,穷,钟。祠。之,之。氏、言,也

13、。2.(1)点上蜡烛,名动(2)像蛇一样,名状(3)滨靠近,动词(4)尽、走到尽头,动词3.D4.钟山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钟山形如覆钟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全山皆空,如钟覆地上钟崖与下钟崖的原因5.声,苏轼、郦道元、李渤形,曾国藩、彭雪琴声形共同湖口石钟山的作者-一、 这篇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即,属部分;第三段是,即,属部分。说说全文三段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二、与游褒禅记作比较,说说两文在表现手法上、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三、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四先翻译下面一些

14、句子:1.古之人不余欺也2.(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知觉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4.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再指出这些句子的动词是哪个词,宾语是什么词,它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各句中都有哪一个否定词。最后总结出宾语前置的一条规律。五、“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它可以表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等多种关系。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而”分别表示什么关系,该怎么翻译(或不译)。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余固笑而不信也3.余心方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

15、存,则弛然而卧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六背诵全文。思考和练习参考答案:一、填空:第二段题解疑,即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即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三段之间的联系和中心思想见教参课文说明二、见教参课文说明三区别、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黑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动,动词。)噌吰如钟鼓不绝(敲钟,动词。)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弹奏,动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击鼓,动词。)2.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代词。)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这样,代词。)巨是凡人,偏在远郡(是,

16、判断动词。)实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确,形容词。)3.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得到,动词。)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能够,能愿动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心得,各词。)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得意,形容词。)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交好,形容词。)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读y,遗留,动词。)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读wi,送给,动词。)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读y,丢弃,动词。)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读y,遗弃,动词。)四翻译1.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2.城里(的人)都没有觉察到这个(情况)。3.当时(一般)人不同意。4.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这些句子的动词是:欺、觉、许、诈、虞。宾语是

17、:余、之、之、尔、我,都是代词。这些宾语都移到动词前面。各句中的否定词是:不、不、莫、无、无。总结:古汉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五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承接关系。不译。)2.余固笑而不信也(并列关系。不译。)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转折关系。可是。)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因果关系。因而。)5.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前“而”,并列关系,不译。后“而”,转折关系,却。)6.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并列关系。并且。)7.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并列关系。不译。)8.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前、后“而”,修饰关系,地。中间“而”,并列关系,不译

18、。)9.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因果关系。因而。)10.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假设关系。如果。)-能力训练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彭蠡(l) 郦元(l) 钟磬(qng)枹(bo) B.铿然(kng)硿硿(kng)莫夜(m) 栖鹘(h) C.磔磔(zh) 鹳鹤(gun)穴罅(xi) 噌吰(chnghng): D.窾坎(kun)镗鞳 (tngt)识之(zh) 澎湃(pi) 二、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然是说也,余尤疑之尤,更加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适,到C.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暮汝识之乎识,记得D.郦元

19、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余固笑而不信也固,本来三、写出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鼓(1)微风鼓浪( )(2)噌吰如钟鼓不绝(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2.当(1)有大石当中流( )(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5)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四、写出下列虚词的不同义项。1.何(1)不然,籍何以至此(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受赐不待诏,何无礼也( )(4)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5)豫州今欲何至( )2.而(1)

2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4)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5)吾恂恂而起(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五、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至莫夜月明B.汝识之乎C.周景王之无射也D.长乐王回深父六、以下各句中“虽”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4.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6.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A.1、2、63、4、5B.1、2、34、5、6 C.、23、4、5、6 D.1、32、4、5、6七、下列各

21、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1.大石倒立千尺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 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10.天下云集响应 A.1、3、5、7、9、10B.l、2、3、5、8、10 C.1、2、4、5、8、10D.2、4、6、8、9、10八、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其一犬坐于前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卒廷见相如九、下列各句中句式与

22、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十、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3.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十一、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1.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说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是什么?2.文章结尾段,作者对郦道元和李渤所持的各是什么态度?十二、略十三、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

23、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 1.解释加点的词。 (1)山涵其英涵: (2)山仍石名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兹; (4)濒流庶峰庶: 2.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余歇 (2)

24、如善长论 3.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D.而此独以钟名4.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询诸水滨(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3)有铜铁之异焉5.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说的?6.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对李渤的观点是怎样评价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石钟山记同步辅导参考答案一、A二、D三、1.鼓(1)振动(2)鼓(3)弹奏(4)击鼓(5)击鼓2.当(1)挡住(2)应当(3)在(4)抵挡(5)对着四、1.何(1)什么(2)怎么(3)多么(4)

25、为什么(5)哪里2.而 (1)表承接(2)表并列(3)表转折可是(4)因而(5)表修饰 地(6)表假设如果五、C六、A七、B八、C九、C十、1.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2.鼓槌停止敲击,余音还在传扬,就以为得到(名为石钟)的缘由了。3.被敲打时发出响亮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4.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十一、1.“郦元之所见闻虽知而不能言。”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十二、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2.解疑,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由,记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3.议论记叙、描写、抒情,记叙、描写议论,议论。因事。十三、1.(1)蕴含(2)沿袭(3)这(4)众多2.“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3.D4.(1)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2)姑且修订前人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3)有铜铁那样的特异声音5.(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6.“然是说也,余尤疑之何哉?”“笑李渤之陋”。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