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150873 上传时间:2022-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共6页).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设计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已丰富广泛的课程资源为内容源泉,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在其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新课程资源观指导下来进行主题的开发与设计非常关键。一、综合实践活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极大地拓展了课程内容的概念,确立了开放、整合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即课程内容来源,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能被纳入课程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各种物质、精神和人力因素。其形态包括精神、事物、人员三个方面;其范围包括学校课程资源、社

2、会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资源三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整合性、地方性、实践性、生成性等特征。首先,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条线索四大领域五个方面”内容不是以传统“课文”的形式而是以若干“主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一个主题又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内容的呈现模式,实现了各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和融通,增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开放性。课程内容应当而且必须摆脱传统“教材”及其“知识”体系的局限,开放到学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和实践活动之中,开放到学生的实际经验系统中

3、;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参与课程的开发、主题的确定以及课程的实施全过程;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按照学习包所提供的范例,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自行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开展方式,使课程更加适合我国各地经济建设的特点,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第三,整合性。课程内容向学生呈现关于个人、自然、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世界,每个方面、每个领域、每个主题都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各个学科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中,不是以分割的拼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融合的整体的形式出现,从而实现各科知

4、识的整合,消除学科的隔阂,增强学科间的沟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健康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地方性。课程内容不应是国家钦定、全国划一的,而应当是根据我国各地各校发展不平衡、特色各异的特点,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和发展需要来确定的,从学校师生的实际生活(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生活”与日常生活的概念有别,它是师生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生活活动的总和)出发,密切关注学校师生生活的社区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顾及时令、节日及政令,尽量就地取材,突出社区实际,体现地方特色。第五,实践性。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充分发掘校内外各种课

5、程资源,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在课堂和学校的围墙内而是在师生特别是学生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以及广袤的社会范围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并实现课程的价值。课程内容组织应有利于学生亲历亲为,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和实践,切实保证让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各种实际行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等操作实践性活动和“想象”、“反思”、“体验”等情感体验性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乐趣,培养和训练动手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生成性。课程内容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它应当而且必须摆脱传统“教材

6、”及其知识的局限;“主题”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它只提供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具体内容则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去充实。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师生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及师生的实际生活来自行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也就是说,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寻求和提出活动的主题,应当允许师生在实施过程中超越现成主题去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探究领域。这种课程资源观极大地拓宽了对课程教学及其内容的认识。第一,过去,人们简单地将课程教学及其内容狭隘地理解为教学计划中规定的科目及其教科书中的知识,课程资源仅限于学校课程,自然、社会中各种有

7、教育意义的人的、物的和意识的资源均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他们的教育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第二,课程活动被认为只是学校及其人员尤其教师的责任,课程教学主体仅限于学校师生尤其是课程教材的编制人员,不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且广大家长和社区相关机构及其实践活动人员也认为课程活动于己无关;第三,课程实施即教学的范围被限制在学校课堂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范围内,课程教学方式被片面地理解为学校师生之间的授受“主从”式活动,从而对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开放性及其开发利用价值认识不够。由于学校教育及其课程体系的封闭性及其与社会的隔膜,社会的课程资源拥有者缺乏为学生、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的需求,

8、不支持学校的活动,造成严重的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闲置浪费现象。第四,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现在,人们认识到,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广泛,同时能够根据某种教育目的或需要进行整合的,它们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丰富多样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和自主设计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各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二、主题及其与课程资源的关系综合实践活

9、动主要以“主题”为内容呈现形式、以“实践”活动为实施途径和方式进行。这是它与学科课程以系统知识为主要内容形式、以课堂为展开途径和形式进行的显著区别。它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各指定领域的实施指南,而没有课程标准、教学全国及师生通用的统编教材,各地各校可以根据指导纲要及实施指南的要求范围组织编写(也可选用外地组织编写的)适合本地本校师生分别使用的材料(教师用的称为教师指导用书,学生用得成为学习包),两者在编写体例上有很大区别,而且每个班级每个教师甚至每个学生都制订具有班级、个人特色的个性化活动方案;同时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性和活动创生性,这种资料或方案也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非执行不可,

10、而只是作为活动实施的参照而非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各科学习中、从日常生活中、从活动情境中、从各种课程资源中去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制定新的计划,并且应当承认这些新的目标、新的主题、新的计划的合理性及其存在价值。“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问题,在学习包中,类似于传统教科书中的“课文”。二者的区别在于,“课文”是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基础,“主题”则是以广泛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课文”知识是以分科的形式呈现,“主题”经验则是以融合的形式呈现;“课文”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学校课堂里封闭性地进行,“主题”的活动虽然也沿用传统“教学”的名称,但它不限于学校课堂,而是在包括社区和

11、家庭的开放性的广阔空间里进行的,而且从根本上不是教师“教授”的即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方式进行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探究发现”学习方式进行的。“主题”更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例如,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用书“学习包”中,尽管围绕课程内容的三条线索四大领域五个方面设置了一些主题,但这些主题仅仅是一种指南和一些范例性问题,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师生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及教育的状况与发展需要和学校及师生的实际生活来自行确定适合自己的主题,也就是说,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寻求和提出活动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12、的实施是在主题的引导下并围绕主题展开的实践活动过程,允许师生在实施过程中超越现成主题去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探究领域。课程资源只提供课程内容选择的范围,而不提供具体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以“主体”形式呈现出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提供了“主题”需要选择的广阔范围,“主题”则是其课程资源的凝练表现。主题的开发、选择与设计对于中小学校师生尤其学生来说,会感到有一定困难,不知从哪里做起。结合各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设计的经验,笔者以为,首先,必须遵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提出的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体现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点和联系显示日常生活等原则。其次,应当

13、反映当今社会发展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综合实践能力、探索创新精神、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客观要求,当代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及其实施长期存在的问题以及历次课程改革特别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发展趋势。再次,应当以当代社会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为客观依据,以当代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特别是当代课程理论为理论指导。再其次,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与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人格、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具体

14、说来,主题的开发、选择与设计应当符合以下要求。首先,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及其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按照学习包所提供的范例,根据本校所处的教育层次及其特色与现有条件以及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特长自行选择适当内容范围,确定合适主题;应当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加以整体设计。其次,应当尽量就地取材,根据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活动的地方特色,并与“地方课程”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和地方蕴藏的巨大课程资源,如人口、能源、生态、环保、交通、城建、消费、文化、教育等都是主题的不竭源泉。第三,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程度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

15、状况、兴趣爱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重视那些来自中小学生现实生活并对他们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的主题,以便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实施;应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力求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形式活泼、情趣盎然、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展现他们的特长、发展他们的个性。第四,应切实保证并提供尽可能多的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参与实践,自主活动,动手操作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切忌学科化、课堂化、理论化倾向;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开放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多元自主的实际锻炼、展现才干的机会;应能帮助

16、师生转变传统“授受式”教学活动方式,特别是促进学生改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使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动手操作探究能力及其完善健全的经验结构。第五,可从某一指定领域切入或从各学科知识出发,但其设计及其实施都不宜受学科知识体系或领域的局限,应恰当地跨越并整合各学科知识,从其他相关学科或领域中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加以重组、综合和拓展,并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整合,以便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体验。第六,教师或指导者应预先实地考察,考虑实施的可行性,以确保主题活动顺利、有效而安全地开展。应考虑课程资源的特点、

17、学校现有师资、设备、场所以及当地社区的其他条件,要充分利用或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行动,共同实施,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三、主题开发与设计策略(一)充分发挥各类课程主体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教师不仅是课程计划的执行者,教科书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应当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主题活动的设计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价值;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围绕学生的发展,引导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还应当教师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采用各种手段和形式从各种渠

18、道和环境搜集、整理、研究信息,在分析思考和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又可能提出新的问题。学生不仅应当接受人类传承下来的丰富系统的文化知识,而且应当自主参与、积极反应和主动创造,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真正主人,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其次,要充分发挥家长和社区机构人员的作用。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师生的事,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帮助和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即学生家长和社区机构工作者不仅应当提高为教育发展、课程改革服务的责任意识,而且应当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积极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应当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9、的运行机制。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类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其更大的功能与价值。(二)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本次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综合实践活动是典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开发与管理的课程。在其开发、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国家负责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和各指定领域的实施指南,不制定该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不组织编写师生共用的统编教材;将具体的课程教学材料的开发、设计、编制权下放给地方和学校。地方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范围,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实

20、际需要,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和地方蕴藏的巨大课程资源,如人口、能源、生态、环保、交通、城建、消费、教育等都是活动主题的源泉,组织编写(也可选用外地组织编写的)适合本地区师生分别使用的材料。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按照学习包所提供的范例,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自行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开展方式,使课程更加适合我国各地经济建设的特点,使学校办学更有特色。学生应充分发挥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参与设计、自己选择主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进行评价,将活

21、动主题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作为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使其发展更有特长。(三)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序列化、层次化所谓整合,就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使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在教师与学生,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技能,学习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指定活动领域等方面实现融合与统整,这既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的要求,更是社会协调发展、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首先,必须加强各科各领域各种课程资源的整合。内容领域及其主题范围既要注意学科知识的综合,又要注意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内容主题的贯通;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又要保持本领域活动的实践特色;还要将

22、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服务。内容的选择可从各学科知识出发但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而有利于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掘和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价值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要把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加以设计和实施,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中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加以重组、综合和拓展,从而实现学科知识的综合和学科与实践的整合,以便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宗旨。其次,应当重视课程资源的积累提升,实现课程资源的序列化、层次化。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参与合作、成果分享和将所学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

23、过程,也是社会相关人员参与协作、成果分享、共建社区文化和社会文化资源融进学校教育活动的过程。学校在其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做好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提升工作,建立课程资源库,分类分层管理,形成纵横序列,逐渐深入提升,使之与不同类型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不断提高的教育要求相适应。(四)提倡因地制宜,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学生和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不仅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而且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都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比如,农村地区、边远落后地

24、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以及城市薄弱学校相对来说可供选择利用的社会信息资源较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缺乏,但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厚,这些地区的学校完全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生产劳动技术、科学技术应用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等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努力开发本土化的课程内容资源。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主题时,应根据课程目标,尽可能就地取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发掘和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必须充分反映学校特色、社区特点及其要求。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必须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状况、兴趣与爱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实

25、际情况;主题及其案例设计还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力求语言生动、格调清新、情趣盎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方法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提高他们的课程活动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做到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性化。活动展开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作为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五)提倡资源共享,凸显差异特色建立课程资源库的目的,在于使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空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课程资源开发的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课程资源开发与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当提倡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校与社会相关机构(如各级教研部门)之间密切合作,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问题;同时又要尽量避免重蹈统一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覆辙,学校、教师、学生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主题确定等方面应各有侧重和特点,突出不同类型不同水平学校的办学特色,反映指导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个性化、自主化特征。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