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东南大学MPA复试政治题(共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东南大学MPA复试政治题(共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9年MPA复试“政治理论”考试思考题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8、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新)个别与一般是反映客观世界规律的个性与一般性,即客观规律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或矛盾的个性与共性。一般指事物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共同之点,即普遍的本质及规律;个别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即个体具有的独特矛盾与发展过程。辩证关系:1、个别必须与一般相联结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中。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在一般中得到反映。个别是一般存在的必要形式,一般的规律存在于个别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2、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任何新的一般的形式在现实中,总是以新的个别得产生为前提。同时,个别也总是某种具有一般规律性过程的产物,个别的出现、变化和消失总有其一定的一般起作用的条件。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由于客观事物的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结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又要在一般性的指导下去研究个别,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有助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1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1)实践
3、是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
4、发展的根本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本质特性。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新)(1)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两个方面的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桶对的。矛盾双方的又对立又统一,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一事物向它事物的转化。(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它揭示了
5、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对立统一是联系和发展的实质。它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和范畴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如质量互变规律是质和量、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它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在认识中表现为矛盾分析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发展观、方法论,就是要求人们正确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3)在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实质和核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核心并不能代替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14、为什么说认识与实践的
6、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新)(1)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为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作为反映实践的主观认识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相一致,只能是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一致。(2)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发展的,而不是僵死的、不变的。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也必须随实践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实践变化了,认识不随着改变,还停留在原来阶段上,就会脱离实际而陷入主观主义错误。(3)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就是要坚持乌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本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自觉地以我国社会
7、主义建设实践作为理论的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16、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新)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第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第二,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1)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从意识的起源看
8、,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物质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从意识的产生途径看,意识的产生途径是社会实践(劳动)。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建立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上,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方面表现: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无限扩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说成是决定作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这是形而上学观点。c此外,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受到客观世界、历
9、史条件制约。二、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1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最本质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具体的讲:(一)就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讲:1.由于对立双方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2.由于对立双方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矛盾的一方可以从对方吸取对自已有利的因素,使自己获得发展。3.由于矛盾双方存在着相辅相成的
10、关系,因而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4.由于矛盾双方存在着互相贯通的关系,相互间存在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这就为对立面的转化提供了根据,规定了转化的方向。(二)就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来讲:矛盾的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事物的发展过程看,无论是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还是事物的根本质变,都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斗争引起的。1.任何事物量的变化都是由该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斗争引起的,对立面的斗争是量变的重要内容,并且斗争促进量变,为质变作准备。2.对立面的斗争也是质变的重要内容,而且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更为突出,更加显著,它突破事物的度,完成质变。(三)从同一性和斗争性相
11、结合,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来理解。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同一性或斗争性都不可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两者的交互作用才能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制约斗争的性质、方式和规模,规定矛盾转化的方向;斗争性导致同一性的运动和变化,最终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建立。19、怎样理解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新)一、真理的绝对性:1、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
12、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3、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二、真理的相对性:1、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2、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3、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三、辩证关系:1、相互联结、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2、辩证转化:即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
13、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20、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新)一、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3、尊重客观规律和
1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三、意义:1、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2、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
15、我国四化建设。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3、如何加强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领导?(新)1、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首要的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统筹谋划、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根据推进这两个布局的要求,不断全面深化改革。2、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履行好改革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各地区各部门是这次机构改革的主体。只有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切实担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才能真正把机构改革落实到位。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
16、,发挥领导作用;狠抓任务落实,确保改革落地。3、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就需要各级党委统筹衔接、有序推进改革实施工作。这次机构改革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推进改革必须讲究方式方法,总的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切实抓好改革方案的进度统筹、质量统筹、落地统筹。要统筹推进党政军群机构改革;统筹衔接中央和地方机构改革;统筹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4、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就需要严明党的纪律、切实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严明政治和组织纪律。各地区各部门党委要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要严肃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纪律;严肃财经纪律;严格保密纪律。5、
17、加强党对机构改革的领导就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强化督察问责、巩固深化改革成果。及时做好改革总结工作,新机构需要抓紧完成调整落实工作,并向中央报送方案落实情况和总结报告。完善督察工作机制,要把机构改革实施情况纳入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督察任务。加强整改问责,督察中发现问题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14、如何正确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
18、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2、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3、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把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随着经济
19、社会发展,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一方面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15、如何理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新)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所有这些,都同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回答。二、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这必然
20、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三、揭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握的正确方向。21、如何准确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点任务?(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1、为指导,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了统一部署和顶层设计,做出一系列回应人民需要、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的新任务新举措。第一,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公共服务的新需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已由增加供给到同步追求提高质量转变。决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促进全社会受益机会和权利均等。加强和优化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文化、法律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职能,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非基本公共
22、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支持和鼓励群团组织承担适合其承担的公共职能,增强群团组织团结教育、维护权益、服务群众功能。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充分发挥其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让千千万万社会组织的微服务释放出大能量。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更好履行公益服务职能。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资源下投,更好发挥基层机构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势和作用。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第二,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突出问题,完善国家治理
23、体系。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决定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加快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针对老百姓最反感的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统筹配置行政处罚职能和执法资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整合精简执法队伍,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针对老百姓最关切的公平正义问题,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法院检察院内设机构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针对老百姓
24、最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提出加强和优化国家应急能力建设,提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能力,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筑牢安全防线。针对老百姓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实际行动守护好绿水青山。第三,着眼于更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决定紧紧围绕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着力深化人大机构改革,健全人大组织制
25、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保证人民通过各级人大行使国家权力。着力深化政协机构改革,推进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发挥政协作为民主协商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促进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力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防止权力滥用、公权私用,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着力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享,加快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更好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第四,着眼于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业活力,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迫切要求。决定聚焦
26、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推动更多“放”、更好“管”、更优“服”,让创新创业之火呈燎原之势。坚持为创新发展添动力,加强和优化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创新主体立恒心、增信心。坚持为市场主体减负担,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各类行政许可、资质资格、中介服务等管理事项,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大幅降低制度交易性成本,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坚持为公平营商创条件,加强和优化政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职能,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营造公正、透明、可
27、预期的法治环境。坚持为干事创业增便利,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组织体系,营造优质、高效、可持续的服务环境。26、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新)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一是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首先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增强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
28、则、以上带下。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形成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激励机制。二是健全依法执政的制度和工作机制。要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关系,加强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同时要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改进党的领导的方式,把党的领导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履职结合起来。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党确定依法治国方针
29、政策和决策部署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发挥政策和法律的各自优势,促进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互联互动。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的党组织要领导和监督本单位模范遵守宪法法律。政法委员会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把握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政法工作、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履职、创造公正司法环境等上,做依法办事的表率。三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规党纪管党治党。执政党如果连自己的党规党纪都执行不了,依法执政就是空话。为此,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加大党内法规备案审查和
30、解释力度,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规党纪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要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政治、工作、生活待遇方面各项制度规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坚持依法治国与依纪治党一体推进。四是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法治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要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
31、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改善基层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推进法治干部下基层活动。基层法治建设搞好了,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才能真正落到实处。27、如何理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新)重大意义:1、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从“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治理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这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规定。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
32、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3、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并且把社会治理也纳入其中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之一。科学内涵:1、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能力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确保社会安全有序发展。一是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33、。二是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安全第一思想。三是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通过党和政府负责组织、社会团体大力协同、公民个体广泛参与,实施社会心理服务,指导心理健康,调节社会情绪,整合社会心态,培养大国公民气度情怀。4、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基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社区治理组织要积极发挥自主能动作用。28、如何理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新)1、改革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
34、国家监察体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才能取得压倒性胜利。党的领导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2、改革的制度意义:推进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监督体系,根本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的国家监察机关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产物,是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硕果。改革在法治下推进,法治在改革中完善。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3、 改革的现
35、实意义:有效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保证党纪国法得到一体遵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治本之策在于对权力实施全面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就是要织牢织密制度的笼子,消除监督的死角和空白,切实防止权力蜕化异化。党内监督全覆盖必然要求国家监察全覆盖,监察全覆盖促进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4、改革的创新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贯穿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全过程:坚持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作为最根本的、第一位的监督;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注重运用法治
36、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29、如何正确认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新)重大意义:1、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这一政治属性决定了党的建设方向和质量,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7、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总体要求:1、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2、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3、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要突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性地位;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把党的政治建设融入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制定和落实全过程。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