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郁达夫及其作品。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3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2抓住“清、静、悲凉”这个“文眼”,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3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
2、写法。3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中的“神”。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味意境。2设问法。加强对“清,静,悲凉”等秋的特点的深层把握。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时间 二课时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虽然秋天是多姿多彩的,但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孤愁地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永凄苦地吟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么,秋在近代郁
3、达夫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二、介绍课题与作者1题目“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其实指的是北平,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本文写于1934年8月,那时由于日军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并迫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
4、,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这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故都的秋就是这时期的作品。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整体感知1标注段落序号2正音dn zh chun tu p ru 混沌 潭柘寺 一椽 椭圆 譬如 落蕊 z nin ln gn ln平仄 廿四桥 房檩 橄 榄 3读完课文,大家觉得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有着怎样的一种情感呢?4本文除了写故都的秋,还写了哪里的秋,在哪些段落,为什么要这么写?还写了南国之秋,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
5、。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四、深入探究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指明读第一、二两自然段)2课文是通过哪几幅景观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11自然段,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幅景观的内容 。3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讨论这第五幅秋景如何体现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同学来朗诵,另一名同学来分析。注意: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品。赏析:秋院静观
6、1)冷暖色调的判断。(视觉)2)声音的体现。(听觉)3)环境的描绘。秋槐落蕊 1)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出了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2)作者细心的看到了扫帚的留下来的丝纹,它们孤零零的躺在街上,显得清冷而落寞。既写出了作者的清闲,又写出了环境的落寞,显示出一种悲凉之气。秋蝉残鸣以动衬静闲话秋雨文中的“灰沉沉”的天空,“息列索落”的秋雨,“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以及“缓慢悠闲”的语调都会给人一种凉意。在秋天,下秋雨,天气就会转凉,一年将尽,那种凄凉和无奈是难以言表的。赏析秋果图北方果树处处都是,重点写枣树,“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 色调依然同作者
7、的心境吻合。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就在小院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滴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取景既不以时间为序,也不以空间为序,似信手拈来,这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4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华之境在,比如,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风景秀丽的北海公园,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而选取了清、
8、静、悲凉的景物呢?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为抒情。透过这“清、静、悲凉”的秋,我们能感受到郁达夫内心世界的寞、孤独、苦闷。5那么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这就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郁达夫特别的人生经历,特别的个人气质。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
9、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 本文的“形”是故都的自然风物,具体说,就是五幅秋色图,那么本文的“神”又是什么?现在我们来看文章12段,看看本段是在描写还是在议论,有何作用?这一段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开始议论,这是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10、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文章的“神”是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念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形” “神”的结合点是清、静、悲凉。五、讨论分析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六、课堂小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全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浑然一体。七、课堂练习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向同学们介绍这些诗文,并
11、就你最喜欢的诗文作简要的赏析。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名篇参考:苏轼赤壁赋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 秋,没有春的明艳,没有夏的荷香,没有冬的圣洁,但它有它特有的魅力,希望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秋之美,去书写秋之美。 八、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清 秋院 秋槐静 秋蝉 对北国之秋的向往:饱尝、秋味 秋雨 知人论世悲凉 秋果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