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教师导学读本(共3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教师导学读本(共35页).doc(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细化导学读本 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吴晓楠第一部分 课程目标(共19条)一、知识与技能(6条)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现象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
2、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6、会纪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二、过程与方法(6条)1、有初步的观察能力。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2、由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3、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4、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5、由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6、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7条)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
4、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技绝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第二部分 科学探究(7大要素,35个要求)科学探究要素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
5、要求一、提出问题(3个)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二、猜想与假设(3个)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2、对探究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3、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个)1、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2、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3、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4、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7个)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
6、收集数据。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4、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5、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6、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五、分析与论证(6个)1、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2、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3、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4、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5、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6、认识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六、评估(6个)1、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2、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3、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
7、问题。4、尝试改进探究方案。5、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七、交流与合作(6个)1、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2、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3、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4、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5、有团队精神。6、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一、提出问题(3个要求)(一)、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利用多种方式创设能够产生物理问题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相关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发现某物理现象区别于其他物理现象的特点,发现新的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发现不经常出
8、现的新的物理现象等等。学习初期的学生不容易提出与物理现象很贴切得问题,此时不要求形成具体的、能明确用语言或文字表述的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但教师提出问题时要明确说明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物理思维方法,让学生懂得物理问题时怎样发现和提出的。(二)、能书面或口头表述问题首先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用“问题化”的方式进行陈述。然后对这一“问题化”的陈述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形成一个与物理学有关的科学问题,并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出来。(三)、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人们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努力寻求技绝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对所提出的问题
9、作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这种实践体验,让学生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作用。常见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几种类型:1、根据情境提出问题(1)、根据日常现象提出问题通过实际观察或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出问题。(2)、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明白的现象提出问题。(3)、根据已阅读资料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的病没有亲身经历的现象,但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2、通过不同现象的比较提出问题(1)、寻找物理现象中所隐含的关系和规律针对某一物理量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提出问题。(2)、比较两种现象的共同与不同之处针对两种具有一定对应关系的不同现象提出问题。
10、(3)、寻找相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观察相同物理量在不同条件下的情况并提出问题。3、根据知识体系内容提出问题(1)、针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常见的物理现象,一般从现象的发生条件、规律、类型、和应用四个方面提出问题。(2)、针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提出问题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置情境分析归纳提出问题。4、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问题5、从“为什么?”、“是什么?”、“什么条件?”、“会怎样?”、“是多少?”等方面入手提出问题6、用转换角度的思维方法提出问题以上这些提出问题的类型的分析,目的是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受教材的制约,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对问
11、题的全面理解,而且对于改变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而使学生形成的由教师的被动提问或学生本人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猜想与假设(3个要求)(一)、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做出猜想猜想是对问题的成因寻求可能的解释。可能猜想不一定时最终的科学结论,但也不时主观臆断、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一定的科学事实,经过思维推理得出的。教师应该引导下学生提出于科学结论相近或相符的猜想,也允许学生提出不知道是否符合科学结论并且有创意的猜想。从而有利于探究过程的深入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更具有科学探究的价值。(二)、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学生
12、对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太注重,缺乏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得习惯,在进行推测与假设时,感性经验不足。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回忆与探究问题有关的事实或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相关的现象,再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及与问题相关的科学事实,推测实验结果和探究方向,提出可检验的推测与假设。(三)、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经历猜想和假设的过程,并依此制定探究计划,完成探究活动,体会猜想与假设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在探究活动中起引导作用。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能使探究人员明确探究方向,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常见的猜想与假设的几种类型:1、按思维程序进行猜想与假设物理思维过程一般遵循的程序是:提出问题
13、搜寻事实归纳分析形成假设或建立模型理论解释或实践检验。确立探究课题以后,可以针对课题的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寻找大量相关的事例。例如观察周围的现象;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实验;回忆与假设有关的经验事实或查阅相关的资料等等。让学生分析已搜集到的事例或资料,找到与探究课题的共性内容和不同之处,并依此让学生提出假设或建立模型。2、按经验或事实进行猜想与假设3、用逆向思维进行猜想与假设探究问题确立以后,让学生回忆与探究问题相反问题的结论,对相反问题的结论进行相反的思考,从而提出猜想与假设。4、用类比的方法进行猜想与假设探究问题提出以后,让学生回忆与其相似问题的结论,将这个结论与所提出的探究问题进行比较,
14、从而提出相关的猜想与假设。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个要求)(一)、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猜想所确定的探究方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探究方案的制定。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但只要这些方案合理且可操作,就可以让学生去做。不比要求学生设计的方案和书上给出的方案相同,因此,全班学生也没有必要用同一个方案进行科学探究。(二)、尝试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利用观察、实验、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方法收集相关信息;依据实验原理、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实验操作是否简便易行等原则
15、选择实验器材。提倡用日常生活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三)、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物理问题通常是由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果。有时是某个因素起主要作用,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除了主要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四)、认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或者为探究过程制定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探究计划,寻找计划中的不当之处,预测它在探究过程中将产生的不良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的好习惯。初中物理的科学探究中,实验探究最为普遍也最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制
16、定计划的过程就是设计实验的过程。设计实验首先要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操作过程,包括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常见的实验方案制定的几种方法:1、探究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是初中物理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探究内容。同时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通常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这个物理量与每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每次研究的方法都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用下面设计探究y(代表要研究的两)与x(代表与y相关量中的任意一个)关系得实验方案来说明:(1)、选择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根据要研究的物理量来确定,主要的器材有三个:测量y的器材、测量x的器材、能使x和y发生
17、变化的器材。(2)、设计实验步骤为了探究y与x的关系,通常要测出三组数据,即:(x1,y1)、(x2,y2)、(x3,y3)。然后对这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y与x的关系。 a、组装实验器材;b、用相应得器材y1与x1并填入记录数据表格;c、改变实验条件,测出y2与x2并填入记录数据表格;d、再改变实验条件,测出y3与x3并填入记录数据表格;e、对上述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的关系。(3)、画出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表格或图像如果是定量研究,就要准确测出三组数据。如果是定性研究,就不需要准确测出三组数据,只需定性描述三种状态下各量的变化趋势即可。有时候需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这种情况是指在y和x
18、的测量中,其中一个量是定量的,而另一个量是定性的。有些物理量不容易直接测量或无法测量,这就需要利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把不易测量的待测物理量,转换成与之等效的、可测量的量来进行研究。2、探究一个物理量在不同情况下的数值关系由于只有一个物理量,这种情况比较简单,设计方案如下:(1)、选择实验器材实验的主要器材就是测量该物理量的仪器或工具。(2)、设计实验步骤a、将主要器材与辅助器材组装起来;b、用测量工具分别测出该物理量在不同情况下的三组数据;c、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3)、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或图像。3、探究两种现象或两种器材之间的异同点(比较研究)(1)、比较两种现象的异同点、选
19、择实验器材:主要实验器材是能够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器材。、设计实验步骤:a、进行实验,观察两种实验现象;b、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及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画出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的表格或图像。(2)、比较两种器材的异同点、选择实验器材:主要器材就是需要比较的这两种器材(A与B)。、设计实验步骤:a、观察两种器材的构造并进行比较;b、运用这两种器材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比较它们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异同点。、画出记录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记录表格或图像。四、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7个要求)(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标、收集信息的内容和收集信息的时间。在收集实验数据的同时,还要具
20、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会用测量工具侧一些基本的物理量。(二)、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能通过图书馆、阅览室、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和信息。(三)、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从信息所反映的科学概念上评估信息的科学性;从常见物理量的数量级上发现信息中的科学性问题。(四)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能看懂关于仪器的工作条件、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的说明书,在理解仪器工作条件和操作要求的前提下,能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正确操作。(五)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了解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要求和注意事项。会使用天平、弹簧测力计、
21、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和学生电源等常用实验仪器,明确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正确观察和读取仪器所显示的示数,将实验数据正确填入表格。(六)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关注仪器的测量范围,有预测实验的安全性的意识。(七)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关注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变化,对实验过程中的失误能做出正确的分析。知道实验数据的真伪和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探究的结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探究结论,找到事实、实例与证据。常用的收集证据的方法有观察日常现象、回忆日常经验、查阅资料、进行实验等。进行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收集证据的方法。五、分析与论证(6个要求)
22、(一)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能准确地描述实验数据或现象,能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描述物理现象的特征。数据的描述可以采用文字表述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数学表示的方法。(二)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能判断收集的信息是相同还是不同。如果不同,明确其不同点。(三)、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认识到原因和结果是有必然联系的,但又是相对的。从从控制物理条件后所产生的实验现象,从两个相关事件的时间先后的分析中,培养简单的因果推理能力。(四)、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寻求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如相等、之和、之差、乘积、比值等数学关系),关注物理现象的变化与物理条件的改变之间的关系。(五)、尝试
23、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用自己的语言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地反映探究结论,并尝试解释实验结果。知道解释实验结果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六)、认识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分析与论证探究要素的目的是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某些规律,找到某种关系,最终完成探究任务。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上,不要忙于得出结论,正确认识分析与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所起的作用。1、分析与论证的方法(1)、归纳法先分析收集的证据或数据,然后找到其共同点或不同点,最后得出结论。(2)、推理法先分析实验数据或现象,然后找到其变化的规律或趋势,最后将这种变化的趋势或规律推广到理想的情况。2
24、、探究结论的常见的形式(1)、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定性关系a、x越大,y也越大;b、x越大,y越小。、定量关系a、y与x成正比;b、y与x成反比;c、y与x的平方关系。六、评估(6个要求)(一)、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对探究的过程和收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有进行评估的愿望。如按要求应该保持不变得物理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保持不变;从公共信息资源所获得的信息是否可靠;当发现个别实验数据异常的时候,是深信真实的还是怀疑其可靠性。(二)、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之间的差异知道探究结果是对假设的检验。能从探究结果与假设的基本吻合中发现存在的差异,注意到这种差异必然是受到另一种规律支配的结果,关注这
25、种差异及引起这种差异的规律。(三)、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问题能从探究过程中发现未解决的矛盾,通过对未解决的矛盾的评估和关注,引起更有意义的新一轮探究过程的展开。(四)、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根据对探究结论可信度的分析,进一步使操作过程更加科学合理,找到减小误差的办法,进一步改进探究方案。(五)、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反思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过程、探究步骤和探究结果,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并在以后的探究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六)、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经历评估的过程,讨论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获得的新发现和提出的改进意见,体验并正确
26、认识评估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评估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是能力要求较高的探究要素。评估能力的高低,反映了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全面了解的程度,完善探究方案的能力,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探究过程各个要素的评价能力等。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评估能力的培养。七、交流与合作(6个要求)(一)、能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学生能独立写出探究报告。在报告中表述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过程,设计和绘制有关的图表,总结所探究的结论。不要求用固定的格式写出探究报告,但报告中的内容应该是完整的。(二)、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首先应具有真确表述的意识,如构思、组织和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其次,当自己的观点和别人 的观点
27、不同时,具有表述自己观点的意识。(三)、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观点、依靠证据结合逻辑分析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与自己观点的不同,吸取别人意见中的合理因素。(四)、能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勇于承认、放弃和修改自己探究方案中的错误,认真体会别人的意见。将他人意见的合理因素吸收到自己的科学探究中。当得到的结论与科学结论有出入时,将二者进行比较,发现所得的结论的不足,完善和改进探究方案。(五)、有团队精神在收集信息时可以根据观察、记录、整理等需要,进行分工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地完成科
28、学探究。(六)、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探究中通过小组内成员之间及各小组之间的交流,正确认识任何成功的科学探究都离不开合作。交流与合作不仅仅是一个探究要素,也是探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应随时随地地将用于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等各个要素的交流与合作,也包括探究结果及其推广与应用方面的规律。第三部分 科学探究应注意的问题一、科学探究的原则1、明确目的科学探究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滩旧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和体验研究物理科学的过程,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适度指导科学探究课中学生是主人,学
29、生通过探索主动获得知识。所有需要学生自己探索的问题,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能够探索出的问题,教师不必指导。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在关键点上引导学生,还应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争议和辩论。3、师生共同学习科学探究对教师来讲也是新的课题,教师要将自己看作学生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参与问题的讨论。即使有些问题教师也不知道答案,也是很正常的,这同时也激励教师要努力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水平。4、教学过程的发散与控制在探究过程中,问题发展到教师事先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才是探究及创造教学的本质。因此,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备课的程序和方向去开展探究活动是很局限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应该根据课堂发展的情
30、况,灵活地控制教学过程,即使在一节课中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属于正常现象,不能强制地扼杀学生积极的发散思维活动。5、营造创造性教学氛围创造力的开发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和气氛,师生之间在平等的条件下发表见解、商讨问题,形成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相互尊重的风气。教师不得讽刺、讥笑、甚至挖苦学生的意见,也不能将教师个人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师生之间在情感领域的和谐融洽,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6、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在创造活动中,从开放的发散思维中提出的各种思想观点必须通过聚合思维进行归纳,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单纯的发散性思维或单纯的聚合性思维过程都不是真正的创造过程。在教学中,
31、教师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提出各种观点和想法,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聚合思维整理归纳这些观点和想法。7、重新认识预习的作用由于预习容易破坏探究结论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进程,从而造成创造性活动的中断。在科学探究的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预习将要探究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或根据需要一些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或查阅资料,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二、逐渐让学生独立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目标,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是反复学习逐渐提高的过程。培养过程通常分为三步:第一步:探究过程的每一
32、个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了解探究要素的内容与方法。第二步:部分探究环节有教师引导,其他探究环节由学生独立进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部分探究要素的内容与方法,并能独立操作。第三步:探究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全部探究要素的内容与方法,并能根据探究内容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所需要的探究要素。在八年级第一个学年,前二个月的探究活动可按第一步进行;中间阶段的探究活动可按第二步进行;最后一个月的探究活动可按第三步进行。三、探究时间把握及其调控措施由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是发散的,探究过程是有程序的,操作是有步骤的,所以科学探究的教学需要足够的课时。进行一节探
33、究教学课型所用的时间约为相同内容以讲授形式为主的课型所用时间的1.5倍左右,所以科学探究课型的课堂常会出现“压堂”,或者完不成预定的教学内容等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个矛盾是探究教学本身无法解决的,但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灵活处理。教师上课不一定严格遵循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课堂所有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探究活动提供更多的空间。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中处理方法:1、将一个探究课题分做两节课来进行第一节课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二节课进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2、将一节探究课分做课前和课上两部分进行课前完
34、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课上完成: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布置准备工作与上课想结合)3、将一节探究课分做课上和课后两部分进行课上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课后完成: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适合调查访问、资料查询等等探究形式)第四部分 科学内容标准细化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理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内容分为一级主题:物质(4个二级主题,18个三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4个二级主题,22个三级主题)、能量(
35、6个二级主题,28个三级主题)三大部分(共68个三级主题)。一级主题(3个)二级主题(14个)物 质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6个)2、物质的属性(4个)3、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4个)4、新材料及其应用(4个)运动和相互作用1、多种多样的运动(4个)2、机械运动和力(8个)3、声和光(5个)4、电和磁(5个)能 量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4个)2、机械能(4个)3、内能(6个)4、电磁能(7个)5、能量守恒(3个)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4个)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 (标准中有的行为动词前加有“初步”、“大致”、“简单”等词,其对应的水平比原行为动词的水平低。)类型水平各水平的含义所用的行为
36、动词知识技能目标动词知识1、了解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了解、指导、描述、说出2、认识位于“了解”与“理解”之间认识3、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判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技能4、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或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测量、会、学会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5、经历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观察、经历、体验、感知、学习、调查、探究6、反应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关心、关注、乐于、敢于、勇于、善于7、领悟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
37、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形成、养成、具有一、主题一:物质(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本二级主题有6个三级主题。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分别属“了解”和“理解”的水平层次。这里所说的物理特征主要是指物质的外部特征,如物质的形态、弹性、硬度、颜色、熔点、沸点、比热容、密度、导电性、磁性、味道、气味等。能用语言说出这些特征,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关于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都属体验性目标的“领悟”水平层次。适合开展探究性社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到噪声大的环境体验噪声对人身心
38、的影响,让学生调查本地区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及污水处理情况,讨论塑料、农药、煤气等化学燃料大量使用的利与弊等,都是很好的体验性教学活动。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分别属“理解”和“了解”水平层次。知道物质的固、液、气三态;能从物质的外部特征来区别三种物态。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一个要求属“了解”水平层次。常见温度值应包括人的体温、天气的温度、开水的温度、暖气的温度、电熨斗的温度等等。第二个要求属“了解”水平层次。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温度计里的工作物质;知道不同工作
39、物质的温度计其量程的特点;了解温度计刻度值的特征。第三个要求属“独立操作”水平层次。了解温度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明确测量时的动作要领;能正确读取示数;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第四个要求属“认识”水平层次。要对环境问题发表意见,就必须知道目前的环境存在哪些问题;可组织学生到当地气象部门调查所在城市历年来平均气温的数值,并列表比较出气温的变化趋势;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怎样产生的?它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有何关系等问题。由此还能向导什么?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第一个要求属“经历”和“独立操作”综合目标水平层次。强调经
40、历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第二个要求属“理解”水平层次。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尝试用其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如保险丝为什么要用铅锑合金?高原上煮饭为什么必须用高压锅?干冰能否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等。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意识。”第一个要求属“理解”水平层次。在水的各种物态相互转化中,理解其转化特征。能解释云、雾、霜、雪、露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第二个要求属“领悟”水平层次。用调查访问、查询资料等方法,了解我国和当地水资源状况;了解家庭、学校用水是否有浪费的情况;提出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的建议和措施;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二)、物质
41、的属性本二级主题有4个三级主题。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第一个要求属“了解”水平层次。没有具体规定要描述物质的哪些属性。物质的属性很多,如运动、能量、密度、导电性、磁性、熔点、沸点、比热容等。为了基本统一知识点的教学范围,可把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作为重要的参考来组织教学。第二个要求属“理解”水平层次。能从物质的属性出发,理解日常生活中各种物质的用途。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第一个要求属“初步认识”水平层次。能对质量的概念、物理意义、与其他知识的联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第二个要求属“独立操作”水平层次。会用托盘天平测量固
42、体和液体的质量,指导一些简单的间接测量质量的方法。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第一个要求属“独立操作”和“理解”水平层次。强调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密度的概念,不得用讲授的方法直接给出密度的定义。第二、三个要求都属“理解”水平层次。对于盐水选种、物质鉴别、材料的选择、容量设计、沉浮的判断等问题,能解释现象,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属“了解”水平层次。体现了信息收集和现代科技教育的要求,可通过阅读、网上查阅、听讲座、看电视等方式学习。如了解物质的弹性、硬度、延展性、耐高温性等方面的研究,对
43、军事、航天、汽车、电力等科技发展的贡献和作用。(三)、物质的结构和物体的尺度本二级主题有4个三级主题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属“了解”水平层次。分子和原子非常小,大致了解分子和原子直径的数量级。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大致了解一个水分子质量的数量级。大致了解13水中水分子数的数量级。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第一个要求属“了解”水平层次。知道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周围有电子绕核运动;原子核的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第二个要求属“了解”和“认识”水平层次,并融有“领悟”的体验性要求,是科学探究思想的教育内容。3、“
44、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属“大致了解”水平层次和体验性要求的“领悟”水平层次。这种体验是间接的,但通过观看“人类与宇宙”等科教片,阅读宇宙起源方面的研究内容等,学生是可以逐步达到领悟程度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属“大致了解”水平层次,是体现现代科学基本素养这一教育目标的。对物体的尺度可通过设计图表和排列顺序的方式呈现,学生在查阅基本数据的情况下可进行各自的设计和展示。(四)、新材料及其应用本二级主题有4个三级主题。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一个要求属“初步了解”水平层次。知
45、道半导体材料导电性的特点;通过实验了解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初步了解三极管放大电信号的作用。第二个要求属“了解”水平层次。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推动了微电子工业的发展,微电子工业和光纤的使用又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能识别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元件。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一个要求属“初步”了解水平层次。第二个要求属“了解”水平层次。知道超导体电阻为零,了解超导输电线的优点;知道超导磁悬浮现象,大致了解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3、“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属“初步了解”水平层次。知道
46、纳米是长度单位,能与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换算;知道什么是纳米材料,了解它的空间尺度;了解纳米材料的高强度、高硬度、抗拉、耐磨和体积小等特点;了解其应用前景。4、“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属体验性目标“领悟”水平层次。STS教育内容,适于通过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二、主题二:运动和相互作用(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本二级主题有4个三级主题。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属“理解”水平层次。知道什么叫机械运动;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如果换了参照物,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论就可能发生改变;理解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标准要求较高,要结合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来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解释清楚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问题。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温度)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属“理解”水平层次和“初步认识”水平层次。能解释生活中的各种扩散现象,使学生建立起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的观念,学会由宏观可见现象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