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3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练习题第2分册第3单元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1一、选择题1、“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这说明汉朝 A、基本沿用秦制 B、创设皇帝制度 C、改革中央官制 D、明确诸侯国君的地位2、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是“汉承秦制”。主要表现为A、重建了大一统的帝国 B、继续实行法家的统治C、延续了皇帝的称号 D、继续打击匈奴的入侵3、陆贾说:“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秦任刑法不变,卒灭。”对此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只有恢复古代制度才能长治久
2、安 B、运用刑法治国是秦朝灭亡的主因C、文治和武功结合才能使国家兴盛 D、只有彻底放弃暴力国家才能兴旺4、“汉承秦制”说明了汉初延续和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然而,秦短命而亡,汉却经休养生息逐步恢复经济,这是因为A、中央官制不同 B、地方行政制度不同C、皇帝权力不同 D、政令施行方式不同5、刘邦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差别是 A、地方机构 B、中央机构 C、皇帝权力 D、独尊儒术6、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实行郡、国并行制度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削藩”命令“滇王之印”7、如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
3、汉印的印文。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的印信8、“帝裔里的近亲,亦即刘家的叔伯、兄弟、从兄弟等封为王,功臣中之卿相则封为侯。他们的领域和直隶于中央的郡县犬牙相错。”文中的“帝”是指A、周武王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9、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同时又分封了一些同姓子弟为王。采取这两大方面措施的相同之处是 A、直接原因 B、主观愿望 C、客观效果 D、历史影响10、史家评论:“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刘邦之所以这
4、么做是因为A、郡县制被证明是失败的 B、分封制在当时有其合理性C、刘邦本人性格比较犹豫 D、这样便于结合两者的长处11、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直接反映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12、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13、汉朝礼制规定,唯有皇帝才能用金
5、缕玉衣。右图是1973年在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的中山怀王刘修的殓服金缕玉衣。根据已学知识推断,此人所处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末年 B、西汉初年 C、汉武帝时期 D、西汉末年14、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了“七国之乱”,这场叛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无为而治”政策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B、封国不满朝廷推行黄老之学C、汉景帝的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主张 D、封国实力日益增强,与中央分庭抗礼15、清赵翼论某时期政制之变云:“迨至七国反后,又严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诸侯王惟得食租衣税,又多以事失侯,于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遗法始荡然净尽。”材料论述的是哪一时期的史事A、战国B、秦
6、C、西汉D、东汉16、判断下面关于汉初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汉初继承了秦代郡县制度统治者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出发,实行分封封国与中央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郡国并行极大地提高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17、1937年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篇帛书古佚书。据考证成书于战国中期,为现存关于黄老之学的最早著作。据此判断,黄老之学的兴起不会晚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初年18、汉初黄老之道盛行,正如庄子让王:“如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 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体
7、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B、 C、 D、19、汉初民谣云“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一”。从这首民谣中可以折射出丞相曹参的施政思想是 A、只用道家“无为”思想 B、只采用法家,恪守法制C、只采用儒家的礼仪制度 D、道家为主,礼法并用20、贾谊的过秦论,总结秦亡的教训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认识与西汉的哪一政策相呼应? A、世卿世禄 B、独尊儒术 C、反击匈奴 D、与民休息21、汉书礼乐志有这样的话:“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其中的“拨乱反正”的直接措施是A、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铲除异姓王的势力
8、 D、大封同姓为诸侯王22、“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风俗笃厚,禁网疏阔”。材料所描述的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刘邦建汉 D、汉武雄风23、汉初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A、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 B、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出现C、汉初经济萧条,百废待举 D、汉初王国问题没有解决24、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直接原因和根本目的是A、秦亡教训,收揽人心 B、文治天下,鼓励生产C、人心思治,让利于民 D、经济困难,稳定统治25、以下与“文景之治”时期统治思想相一致的是A、不学礼,以无立 B、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C、存天理,灭人欲 D、省苛事,薄赋
9、敛,毋夺民时26、“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对此段文献资料评述恰当的是A、客观真实,无需考证 B、史家之言,有史为证C、背离实际,不足为信 D、溢美之词,不足为信27、史记平淮书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其中“太仓之粟”是指A、太仓县的粮食 B、洛阳私仓粮食 C、长安国库粮食 D、开封宫仓粮食28、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发生在A、汉高祖执政时期 B、汉文帝执政时期
10、C、汉武帝执政时期 D、光武帝执政时期29、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有一股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也越来越凸现,这种势力是 A、商人 B、豪族 C、军人 D、贵族30、“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31、“诸侯王请予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其中的“朕”指的是A、周武王 B、汉高祖 C、汉武帝 D、光武帝32、(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
11、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汉武帝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欲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C、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D、满足诸侯子弟晋爵的要求33、“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34、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天下分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官禄600石。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B、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D、监督诸侯王和地方官员35、西汉“不行黜陟(意为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来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是A、“削藩” B、颁布推恩令
12、 C、创设刺史制度 D、推行内外朝制度36、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37、“欲天下之治,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这段话反映了贾谊的治国观点是 A、再次实行分封制 B、夺取王侯的爵位 C、削弱和分散王国实力 D、剥夺王国的权利和封地38、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 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39、(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
13、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之所以说主父偃的建议是“计”,是因为 A、它不仅有利于刘姓政权而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B、它既提高了诸侯国的地位又满足了诸侯子弟 C、它以宣仁孝之道为名而行削弱诸侯力量之实 D、它用加强地方权力的办法来巩固中央的控制40、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4
14、1、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人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董仲舒之所以受到如此礼遇,主要是A、帮助汉武帝成功地解决了王国问题 B、对汉武帝击败匈奴积极的献言献策C、在思想文化领域提出了宝贵的国策 D、提出盐铁官营积极的为汉武帝理财42、“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这里的“臣”、“陛下”分别是 A 贾谊、汉景帝 B 晁错、汉文帝 C 董仲舒、汉武帝 D 魏征、唐太宗43、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盛行的是A、道家传统 B、儒家学说 C、
15、法家思想 D、墨家理论44、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统治思想凡三变,依次为A、法家,儒家,道家 B、儒家,法家,道家C、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道家,儒家45、有学者评论某思想家时说:“以其对策,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这位思想家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黄宗羲46、两汉期间,山东的邹、鲁流行一句俗谚:“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这里的“经” 主要是指A、医卜历算 B、诸子百家 C、诗书易礼 D、佛教经典47、西汉以后,儒学开始走向“经学化”,这是指这一时期的儒学 A、成为了专门阐释少数经典的学问 B、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产生了“三纲五常”等僵化原则 D
16、、成为了谋取官职的唯一途径48、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49、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50、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数丈,天狗过梁野。”对此现象的
17、理解,正确的有反映汉代观念,认为天象与人事相互感应 是司马迁独创的写史笔法这些天象记载大多荒诞不经 这些记载可供现代科研做参考A、 B、 C、 D、51、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52、汉光武帝时期,学生要进入最高学府接受儒家教育,应到 A、长安 B、洛阳 C、咸阳 D、建康5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演变成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
18、的普遍追求开始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西汉前期 C、西汉中期 D、东汉前期54、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表明汉朝执政理念是 A、推行礼仪仁政 B、奉行无为而治 C、采用严刑酷法 D、实行儒表法里55、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A、西周 B、秦朝C、西汉 D、唐朝56、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帝国采取“用制险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帝国的行为表现在A、构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 、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19、通婚和亲57、秦皇汉武是中国古代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共同点是A结束分裂局面,创建统一帝国B对内控制思想,对外抗击匈奴C取缔诸侯王国,加强中央集权D依赖丞相决策,强化君主专制58、右图是西汉的疆域图,其中“河西四郡”所在位置是AA、B、C、D、59、“他少怀大志,乘绿林、赤眉起义之机,顺应时势,进入义军,逐步掌握领导权,积极网罗人才,纵横天下,权柄中央,治理社稷,成为一代圣明君主。”他是 A、刘秀 B、刘邦 C、刘备 D、刘彻60、“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是总结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情况而得出来的一种结论。历史上出现了“与天下安”的时期依次是 汉武帝 汉文帝 汉高祖 光武帝 A
20、、 B、 C、 D、61、东汉与西汉的主要不同是 A、宗室不同 B、疆域不同 C、都城不同 D、国号不同62、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出东汉选拔官吏讲究 A、人品节操 B、家庭状况 C、豪强势力 D、士大夫统治63、与西汉相比,东汉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是A、是农民起义后建立的封建王朝 B、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C、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64、东汉时期孝子风行社会,如孝子郭巨、姜诗和孟宗等。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提倡 B、教化诱导 C、诗文熏陶 D、个人自省65
21、、“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路宝货,臣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文中“豪人”指当时的A、封爵将领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D、江南巨贾66、自公元初年后的600余年间,长期威胁国家统一并制约中央集权的最大的分裂毒瘤是A同姓王国叛乱 B藩镇割据力量 C少数民族政权 D地方豪族势力67、东汉时期“豪强”的基本特征是 A、拥兵自重称霸一方B、依靠巧取豪夺聚敛财富 C、通过科举获得功名D、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68、“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光武帝在位时,令郡县检核田地,这两个地区竟没人敢认真执行。反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A、连年战争实无田地可言 B、豪强地主
22、多为功臣皇亲 C、地方官吏大多贪污腐败 D、检核制度早已形同虚设69、右图是河北安平县汉墓壁画中的坞堡。汉代豪强聚族而居,故此类建筑的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墙,内部房屋毗连,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高出者为望楼。大型的坞堡相当于村落,较小的如宅院。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A、坞堡是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势力不断膨胀的产物B、坞堡的存在反映了豪强地主庄园经济的发达C、坞堡内的私人武装主要用来看家护院D、坞堡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70、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黄巾起义打击东汉 D、士大夫政治活动失败二、非选择题1、后人常用
23、“汉承秦制”来概括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认识和理解。2、汉承秦制 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迷信),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虚伪,不诚恳),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问题:(1)材料中提到“周人承之以文”的“文”指的是什么?(2)司马迁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西汉建立后,如何“承敝易变”的?(4)西汉的“承敝易变”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地方制度(12分)材料一:丞相绾
24、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周代“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秦朝“姗(讪)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
25、)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陈、吴奋其白梃(大杖),刘项随而毙之。”“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王、侯)。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分封了九个同姓王)。” 汉书诸侯王表问题:(12分)(1)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3分)(2)西汉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出于怎样的考虑?(3分)(3)根据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秦汉时期分封制的废立?(6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侯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晋同姓卫同姓鲁同姓齐异姓功臣宋商朝后裔燕同姓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材料二:宜侯矢铜簋,铸有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
26、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材料三: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请回答:(9分)(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3分)(2)汉初设置的地方制度与秦朝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3)柳宗元的评论是否正确?以汉代为例谈谈你的看法(4分)5、阅读下列材料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乃下诏赐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至武帝
27、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问题:(1)概括西汉初年社会的经济状况。(2)“上”指谁?他及后世的统治者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怎样的政策?(3)除了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还有那些因素影响了政策的实施?(4)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史家是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的?6、封建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足以不同,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一重祸。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呼?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身为戮没矣。” 史记 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诏曰:“朕亲率天
28、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汉书 文帝纪问题:(10分)(1) 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迁认为秦亡的原因。 (2分)(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叙述汉文帝“无为而治”的内容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8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倍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材料二 (晁错对汉文帝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
29、,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依附土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腹肌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汗,故民可行而有也。 汉书食货志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晁错、商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目的和结果方面评述两人的重农主张。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 黄帝内经材料二:(曹参)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壁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史记曹相国世
30、家材料三: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新语无为问题:(1)材料一所体现的思想受到当政者重视的时代是A、春秋 B、战国 C、秦初 D、汉初(2)材料二所言的“黄老术”是什么?(3)材料三中,西汉初期陆贾所言的“事”、“法”和“兵”各指什么?反映出陆贾何种智国之道?是否被当政者接受?(4)以上三则材料所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9、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材料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的成绩和罪
31、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官职叫“刺史”。 赵俪生赵俪生文集第三卷 材料二:(西汉)成帝末,翟方进、何武乃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请罢刺史”;“而朱博以汉家故事(指汉代的传统制度),置部刺史,秩卑而赏厚,咸劝功乐进(指为获皇帝赏识,积极性高)。于是.复置刺史。”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问题:(1)请将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对比阅读,然后用材料一中的信息解释材料二中“以卑临尊”的含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释刺史“秩卑”有什么积极作用?(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控制演变的特点。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32、,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梁启超、章太炎、邓实、刘师培等著名学者,共同认定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是造成中国文化学术落后的祸根罪源,也是导致中华民族濒于灭亡的重要原因。 国史十六讲问题:(1)采纳材料一主张的君主是谁?他在推行过程中与材料一的主张有什么不同?(2)你是否赞成材料二的观点?请谈谈你的想法。11、阅读下列材料(11分)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诸侯所受者其尊皆天也。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
33、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田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中国哲学与文化问题:(1) 分别概括三段材料的思想核心。(3分)(2)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董仲舒的思想形成的背景。(3分)(3)你怎样看待这一思想学说?(5分)12、儒家文明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
34、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问题:(12分)(1)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中央集权。孔子的思想为何有利于中央集权?(4分)(2)从汉武帝开始,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6分)(3)“汉武帝与近臣对儒术的扩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13、国事抉择(6分)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决策者,公元前127年,需要进行一项重大决策,是否推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在决策前,你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下:请回答:(1)请在文本框内A、B两处填写恰当的文字。(4分)AB(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
35、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2分)14、中国的蜕变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是中国社会的蜕变时期:从中原的中国不断向四周扩展,成为中国本部的中国;完成了“封邦建国”向“天下国家”体制的转变;先秦思想学派,如百川汇海,终于融合为中国文化的思想模式。叙述这一时期中国蜕变的历程。(12分)豪族宅院图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樊氏庄园)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司马彪续汉书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坞堡”材料二: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
36、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材料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诸葛亮出师表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东汉豪强地主大庄园的特点。(2)豪强势力从战国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为什么在东汉时期不断膨胀,形成割据一方的豪强地主?(3)你是否赞成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3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1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AACDABCBBBBC131415161718192021222324BDCACCDDAACD252
37、627282930313233343536DBCCBBCCCCBD373839404142434445464748CCCCCCBDBCAB495051525354555657585960ADCACDCABAAB61626364656667686970CABBBDDBDA二、非选择题1、汉承秦制,一方面是指西汉虽然推翻了秦朝,却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度和重视农业的主张;另一方面在继承秦制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权宜政策。包括: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还实施分封制,形成郡国并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摒弃法家有为的思想,推行黄老无为思想;对匈奴和亲,对
38、周边地区安抚等。汉承秦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恢复经济,有利于巩固西汉的大一统政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汉初实行的很多权宜政策,日益不合时宜了,如七国之乱,甚至起到了消极作用直至汉武帝时代,进行全面的改革,才可以称的上全面地“汉承秦制”。 2、(1)礼乐文化(礼乐制度)。(2)秦朝不改周之文弊,反而实行严刑酷法。(3)一方面采取了“汉承秦制”的措施,继承了秦朝创设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度;另一方面又对秦制进行了损益,推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思想,省刑约法,“无为而治”。(4)完善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促进了社会政局的稳定,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革除秦朝弊政,消除了秦朝急切苛刻的政策影响,形成了宽简舒缓的政治环境,促进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出现“文景之治”。但也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封国势力增强,导致吴楚七国之乱。3、(1)周王室分封诸王以致春秋战国各诸侯混战不休;如今天下统一,再实行分封制是重新树敌,将导致不得安宁。(3分)(2)周代实行分封制,王朝巩固;秦朝不实行分封制,迅速孤立而亡;天下初定,同姓少。(3分)(3)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