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复试题(共1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复试题(共14页).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09年产业经济学复试笔试真题一 简答1、什么是自然垄断产业?为什么需要对自然垄断产业实施ZF规制?(P244) 2、试述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与内容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主要内容有:1、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 2、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3、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种比例协调的结构,意味着不存在明显的短缺、剩余产业,也不存在着瓶颈产业,各产业均能合理、有效地发展。4、产业发展的效率提
2、示,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与处于结构之中的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质量都是息息相关的,是提高产业发展效率的基本保证。3、简述规模经济的含义与成因 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成因:1、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 2、采用大型、高效的专用设备的经济性 3、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 4、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5、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6、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4、简述价格歧视的条件与类型 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1、厂商必须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否则就不可能对消费者收取高于竞争性价格水平的价格。2、消费者的个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3、厂商必须能
3、够阻止或限制转卖行为,即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价格歧视的类型:一级价格歧视(即向每个消费者索要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对相同货物或服务的不同消费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将消费者分为有不同需求曲线的级别,对不同的组别收取不同的价格)。论述(3选2)1、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1)亚当斯密的竞争机制。竞争机制被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能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的合理的配置。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2)马歇尔的贡献:1890年在其专著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组织”这一第四
4、生产要素,触及了垄断、垄断因素、规模经济现象等问题,并提出了“马歇尔冲突”(即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这一矛盾至今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3)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同时出版了专著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不谋而合的提出了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发展:(1)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以哈弗大学为中心形成的。1938年,梅森在哈弗成立第一个产业组织研究机构,1939年梅森出版了大企业的
5、生产价格政策,1959年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1970年谢勒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梅森及弟子贝恩等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2)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1968年施蒂格勒产业组织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4)二十世纪70年代后,泰勒尔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2、试论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包括技术融合、
6、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CRM)、(SCM)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
7、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心在于融合。两化融合是以信息化、工业化作为基础,是信息化、工业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即工业化逐步与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结合。两化融合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工业产品的融合、信息产品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业务融合为过程,并促生产品边界模糊,业务边界模糊,进而导致产业融合、新产业衍生,并由此引起了社会价值模式、经济运行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改变。可见,这一过程不仅取决于两化发展程度本身,还受到企业主体水平、
8、市场需求、政府政策支持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两化融合是一个递进式发展的过程,两化融合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再次提升,扩大了信息化的发展空间,从而为下一轮的融合打下了基础。因此,两化融合的内涵可总结为在企业主体、市场需求、政府政策等外界条件的作用下,信息化与工业化作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交互渗透、互为动力、相互促进、融为一体的动态过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原因可归结为:工业化再次发展的要求、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制度的变迁以及经济全球化。3、论述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企业规模的影响:1、经济学家所做的部分研究数据表明,在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方面,大企业在发明和创新的投入中所占的比
9、重大于其规模的比重,可见在研究与开发的实际投入方面大企业的确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证明了大企业投入的能力,而且也无可否认的表明了大企业技术进步投入的意愿。2、就实际贡献而言,实证研究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在发明和创新方面的作用与产业类别、技术进步阶段的特点、专业化分工程度以及政府政策这些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作用经常是互相补充和联系的,正是小企业的技术发明和创新对处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从而加速了技术进步的进程。因此,技术进步并不限于某个特定规模的企业,所有规模的企业在技术进步上都可以有所作为。 市场结构的影响:2010年产业经济学复试笔
10、试真题一、问答题(每题10分,共四十分)1、简述市场集中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有:1、法规政策因素,如反托拉斯法限制了垄断和集中,而专利法、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政策及限定外资的法规等都能促进集中。2、产业技术经济特征,进入壁垒,产品款式变化、产品差异化和广告支出,产品或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和储藏条件都会限制市场范围,一定程度上决定市场容量,从而影响市场集中度3、市场需求特点,市场扩大会降低市场集中度,而市场增长停滞或市场规模下降时,市场集中度往往容易提高。4、企业策略,企业为了减少竞争对手、扩大市场份额、限制产业内的竞争,以强化垄断地位而获得超额利润的行为会对市场集中度产生影响。5、稀
11、缺资源、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期初市场集中度、随机性因素等也会影响市场集中度。2、SCP范式(P129)现代产这一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余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成因有:1、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 2、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 3、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 4、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5、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 6、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 7、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4、主导产业的特点和选择依据(P174)主导产业的特点:1、引入技术创新成果,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2、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快于其他行业,大规
12、模产出,在GDP中占较大比重;3、产业关联度高,具有显著的关联带动和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4、扩大就业;5、节约能源和资源。选择依据:1.产业关联基准(选择关联强度较大,能对其前向后向产业起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优先发展收入弹性较大的产业)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最具备生产率提高潜力的产业)4.过密环境基准和丰富劳动内容基准(满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舒适安全和稳定劳动场所的产业)二、论述题(第一题为必做题,后两题选做其中一个,每题30分,共60分)1、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与发展(同09年)2、论述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
13、的内在联系首先,产业结构的长期演进趋势不是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迭次为主的一次过程,而是在第一次产业比重长期下降的同时,第二次产业比重则呈现多次由低到再低的循环发展过程。而在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第二次产业快速发展与经济增长率的变动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第三次产业恰恰相反。换言之,一个经济体进入工业化之后,第二次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以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声称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美国和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为例,美国的GD增长率和第二次产业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次、第三次产业呈负相关关系。在美国,第二次产业具有明显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而第一次
14、、第三次产业刚好相反。可见,尽管美国在产业结构比重的绝对值上是第三次产业占据优势地位,但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第二次产业。中国也是如此。最后,从现实来看,美国“次贷危机”诱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衰退的结果,也证明了依靠第三次产业特别是虚拟经济来追求经济增长是本末倒置、贻害无穷的。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发展困境的表现。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第二次产业日益衰退,实体经济增长缓慢,以第二次产业革命、第三次产业革命为基础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已经老化。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起了IT革命,但IT技术只是实现了重化工业技术的精密化、网络化和快捷化,并不改变重化工业技术本身的老化状态,而
15、IT革命所带来的信息机械、信息服务的繁荣也只维持了10年。进入21世纪后,美国第二次产业更加低落,整个经济动力匮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为此,美国金融大亨们利用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制造金融泡沫以刺激有效需求的扩大,并提前实现了大量需求。但由于实体经济仍然增长乏力,所创造的财富增长不能解决金融泡沫的虚拟部分,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因此,当前仍是第二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阶段仍然处于工业社会之中。在当前世界各国大理推进技术变革之际,我们更应看清第二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决定作用,加速推进产业技术变革,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对第二次产业快速增长作用周期的到来,而不应为传统产业结构理论错误的“
16、后工业社会”的观点所惑,醉心于向第三次产业的重心转移,坐失快速增长的良机。3、论述为什么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一 、只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低碳发展,才能彻底扭转能源与环境困局。 从能源压力方面看:我国能源使用总量目前居世界第2位。如果不转变发展
17、方式,“三步走”的能源使用量还会更高。从全球能源储备情况和国际能源竞争趋势看,都不允许我国继续走高碳发展之路。从环境压力方面看:我国碳排放量目前已居世界第1位;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淡水污染、土地荒漠化国家之一,高碳发展,是导致我国环境困局的主要人为因素。无论从对世界人民负责的角度,还是从对中国人民负责的角度,我国都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解决环境困局。 二、只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消费拉动发展,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拉动一国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中,我国目前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发展,但从经济角度看,一个大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主要来自本
18、国持续旺盛的消费能力;从政治角度看,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如果发展长期处于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就说明本国人民没有达到普遍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就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目前我国的发展正在经历主要由出口和投资拉动向主要由消费拉动转变的过程,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关键要本着科学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逐步解决好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分配公平;二是社会保障。分配公平,广大人民群众才有消费能力从而拉动消费;社会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才无后顾之忧从而旺盛消费。从而使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人民的普遍富裕。 三、只有转变增长方式,实现新兴战略性产业主导发展,才能增强国际竞争力。
19、转变增长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有两大历史性任务: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二是培育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任务,必须认真落实国务院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要求。实现新兴战略性产业主导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方向,是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措施。4、结合实际,论述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2011年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复试真题一、简答题(410=40)1、你认为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吗?理由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根据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要求,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必须具有与原有企业一样的规模经济产量或市场销售份额,才能与原有企业竞争,才能在进入后在行业中立足。这之前,新企业的平均总成
20、本(由平均生产成本与平均交易成本确定)一定高于原企业,从而处于竞争劣势。如果新企业试图以最低经济规模进入市场并获取规模经济利益,从而会导致行业总供给量的大大增加。当需求富有价格弹性时,供给超过原来的需求水平,从而导致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下跌,甚至低于单位平均成本,结果新企业将得不偿失。如果新企业预测到进入后,市场需求价格因素将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损,那么新企业也将放弃进入。 所以规模经济是进入壁垒。2、有人说“专利保护年限应该根据产业与专利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你觉得对吗?请说明理由。对。因为一般而言,期限越长,企业获得的垄断利润将越多,企业的创新激励越大,但是消费者剩余损失也越大;反之,期限越短,企
21、业的创新激励显然越小,但是社会福利损失将越小。一方面,创新激励所关系到的长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要求的专利期限应该足够长,这样才能满足充分激励的目的;另一方面,垄断权力所关系的社会福利水平损失的静态效率要求的专利期限应该足够短,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3、试比较掠夺性定价与限制进入定价。掠夺性定价是指原有企业将价格削减至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将对手驱逐出市场或者遏制进入,即使遭受短期损失。一旦对手离开市场,在位企业就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限制性定价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它是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致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两
22、者的显著区别在于:1、掠夺性定价强调企业在短期内是亏损的,其亏损在未来会得到补偿。2、限制性定价策略主要针对潜在进入者而言,通常不是已进入者。4、当今战略性新兴产业遍地开花,试提出其发展的建议。(1)关注产业重大技术及标准,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缺位的问题。在已经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的产业,要有效弥补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缺位问题,重视在国际技术标准竞争中的话语权。 (2)加强 “创新链”的协同发展。应当强化政府引导,重视需求政策,挖掘国内市场需求,积极支持商业模式创新,优先采用本国上游产品(设备等),率先形成应用系统,推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应用。 (3)跳出“中国制造”路径依赖。一是转变观念,制定
23、战略;二是推进制度创新,营造长效机制。 (4)加强技术预警,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主动应对后发优势逆转。要主动应对技术轨道的跃迁,就必须对未来科学和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 (5)突破“三高”叠加。一是突破“高技术壁垒”,二是突破“高资金投入”,三是应对“高市场风险”。 (6)探索多元化的追赶超越路径。技术创新理论指出,技术轨道变迁是后发赶超的“机会窗口”,为此,我们要密切关注技术轨道发展态势,及时抓住轨道变迁机会,实施赶超。二、论述题(320=60 其中第1、2题必答,第3、4题选答一题)1、论述模块化与产业组织演化。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全面引入模块化以来,模块化对产业组织演进产生了深
24、远的影响。在引入模块化的产业中,企业出现纵向分离化特征,企业间网络快速发展,产品价格下降,数量增长而品质不断提高,创新活动频繁,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技术创新引导产业演进。模块化带来复杂产品系统结构创新,促进了产业技术演进。模块化使产业技术演进形成复杂产品整机系统与子模块群两条路径的双向并行演进,并创造出一个活跃的开放式创新系统,便利了企业内创新的流出和企业外创新的流入,增加了社会创新总量。 模块化促进了分工演进,使复杂产品系统的分工专业化程度提高而复杂性降低。模块化系统中形成资本与创新的分工、设计与生产的分工等新分工模式,并出现三层分工体系:基于复杂产品系统的设计规则、子
25、模块群与系统集成与检测的分工、基于子模块群的不同模块之间的分工以及模块内部的分工。 模块化影响企业边界的调整,促进了企业间网络的形成。模块化降低了技术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技术交易成本的降低使模块产品可以脱离复杂产品系统独立存在,而市场交易成本的降低则推动了企业的纵向分离。同时,风险资本制度可以为模块产品企业降低市场进入资本壁垒,由此促进了企业组织的模块化。组织的模块化为企业间网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模块化对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产生影响。首先,在模块化模式中,企业间竞争主要围绕产品创新过程展开。其次,模块化系统的技术特征影响到企业行为。企业之间的创新竞赛表现为重复创新竞争,以及“不求最好,但
26、求最快”或“拿来主义”的技术快速市场化。第三,模块化带来良好的市场绩效。产品价格快速下降,而产品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中间产品数量不断增加,技术进步速度加快。 模块化促进了产业演进,并形成不断上升的阶段性递进产业演进路径。在模块化产品产生之后,围绕整机产品与子模块群,市场进入与退出异常活跃,产业获得快速成长。之后随着整机产品的日益成熟产业增长放缓,并引发大量新模块的快速出现,产业获得新一轮快速增长,由此导致产业递进式快速增长,使产业发展日益庞大,并向相关产业渗透,从而延长了产业的上升发展阶段。2、论述日本地震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3、论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 新兴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代表
27、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是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柱。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二者可以互为补充、并行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没有天然的鸿沟,新兴产业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完全取而代之,而是通过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其成长性和竞争力。新兴产业由于资金、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高,利润率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传统产业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竞争力较弱。缩小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这种反差,一方面要在开辟市场、开发项
28、目、开拓经营中充分吸纳高新技术;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并挖掘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如传统品牌优势、地理环境优势、独特资源优势等,做到优势互补。 在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要统筹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发展和科技竞争的主导力量,并逐渐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协调发展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要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立足现有传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围绕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
29、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2012年暨南大学产业经济学复试题一、 简答1、价格歧视的类型及条件。 (同09年)2、竞争优势 于垄断,对吗,为什么 3、根据伯川德模型,即使市场上只有两个生产者也会因价格之争,长期利润为零。现实为什么不一致? 伯特兰德模型假定,当企业制定其价格时,认为其他企业的价格不会因它的决策而改变,并且n个(为简化,取n=2)寡头企业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A、B两个企业的价格分别为P1、P2 , 伯特兰德模型之所以会得出与现实不一致的结论
30、,与它的前提假定有关。从模型的假定看至少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假定企业没有生产能力的限制。如果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限的,它就无法供应整个市场,价格也不会降到边际成本的水平上。假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替代品。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完全相同同,就可以避免直接的价格竞争。二 论述1、 论述产业融合趋势 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 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生物芯片、纳米电子、三网融合(即计算机、通讯和媒体的融合);信息技术产业以及农业高新技术化、生物和信息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比如机械仿生、光机电一体化、机械电子)、网络型金融机构等。又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
31、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还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等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将产生光机电一体化的新产业等等。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不断渗透,成为提升和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水平,加速了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主要体现在:促进传统产业的高附加值化,促进传统产业推出新品种和新的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装备现代化。据分析,近年来1T产业对的超过35% ,1999年IT使全美国增长了64% 。目前,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
32、造业的产品和,以至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 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 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自然延伸的部分。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向和的延伸和渗透,如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法律、管理、研发、设计、技术创新、运输、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产业体系。如现代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工业中服务比例上升、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 三是产业内部的融合。 重组融合主
33、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标准元件束或集合下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通过重组型融合而产生的产品或服务往往是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新型产品或服务。例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组融合更多地表现为以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的重组融合,融合后生产的表现出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如模糊智能洗衣机、绿色家电的出现就是重组融合的重要成果。2、 分析我国在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
34、我们必须采取既积极又审慎的态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具体地说,可探索采取以下策略:第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以再造投资环境优势,进一步扩大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第二,优化吸纳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高度化;第三,正确处理区域性引进和全方位吸纳的关系,施行市场多元化战略;第四,转换引资方式,增辟融资渠道,实现产业吸纳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第五,正确处理吸纳国际产业转移与保护本国产业的关系,对国内市场实施有效保护。2013暨南大学 产业经济学 复试题一、简答题1、什么叫产品差异?厂商如何运用产品差异策略获得竞争优势?产品差异是指同一产业内不
35、同企业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之间替代不完全的状况。产品差异之所以为企业所青睐,是因为其使企业面临一条向下倾斜的剩余需求曲线,使企业拥有将价格提高到高于边际成本的能力,也就是说,具有市场势力。产品差别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市场结构产生直接的影响: 1.影响市场集中度。市场上规模较大的上位企业通过扩大产品差别化程度,可以保持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场集中度水平;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下位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从而降低市场的集中度水平,或改变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结构。 2.形成市场进入壁垒。市
36、场的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新企业进入市场的壁垒也就越高。2、叙述可竞争理论及其意义。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鲍莫尔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该理论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弗学派的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破事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意义:完全可竞争理论仅仅运用
37、可竞争性的假定,就把完全竞争的结论推广到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形,因而可以视为完全竞争理论的一般化。就理论逻辑严密性而言,完全可竞争市场可以作为完全竞争市场的替代基准起作用。这一理论对管制政策的制定和管制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促使、联邦通讯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制定政策和实施管制时承认潜在竞争的重要作用,而且对、瑞典等国的铁路改革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竞争市场理论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提出了分析多产品产业的一整套概念和方法。在多产品的背景下,可竞争性理论关于规模经济、自然垄断等基本的和厂商的行为提供了全新图景,也使得分析的结论更为可信。3、如何阻止潜在进入者。 原有企业要成功进行进入阻挠,除了
38、投资成本满足必需的条件之外,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具有承诺价值,原有企业的这种投资能否成功阻止进入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1)这种策略性投资必须发生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之前,而且能被进入者观察到。(2)这种投资能通过改变原有企业的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或通过向进入者传递有关市场信息而改变进入者对进入后利润的预期,从而影响进入者的进入决策。(3)这种投资必须是不可回收或不可逆的。4、产业结构市场调节机制、计划调节机制,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局限性。 市场调节机制准确、稳妥、灵敏,却是事后调节机制,成本较大,时滞较长;计划调节机制主动性强,成本较小,但欠准确,市场摩擦较大。 二、论述题(1、2必做,3、4选做)1
39、、叙述制定产业政策的基本理论依据。 一、“”理论:不是万能的,即使在市场机制十分健全的情况下,仍存在着不少缺陷。产业政策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机制可能造成的失误,而由政府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 二、:比较优势理论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李斯特的“”;二是弗农的“产品循环理论”。传统的“”源自的“理论”。李嘉图认为,各国生产条件不同,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不同,每个国家都应生产它最具成本优势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都有成本优势,则在其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品,“两优取其重”;如果一个国家各种产品都处于成本劣势,则选择劣势最小的产品,“两劣取其轻”。这样进行国际分工、合作,各国都能获得利益,实现国际资源的最优配
40、置。李斯特认为,比较成本优势不是绝对的,是可以变化的,如果后进国家对尚处于“成本劣势”的“幼稚产业”进行保护、扶持,“成本劣势”可以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脐身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行列,改变自己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三、结构转换理论:基本思想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必须不断实行从低级向高级的适时转换,才能真正实现赶超和保持领先地位。英国的、德国的霍夫曼和美国的等人提出了著名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霍夫曼比率”和“库兹涅获增长理论”等学说。 四、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或主导部门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 五、:产业发展
41、的这一过程“产业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新兴阶段、朝阳时期、支柱时期、夕阳时期、衰落时期。 六、:基本内容是,由于中和可变费用的构成受市场开辟过程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客观上存在着生产费用最低的最优。在达到之前,单位产品生产费用处于递减过程,继续扩大规模是有利的。 七、理论:基本内容是,技术是一种难以按一般市场原则进行交易的知识财富,其特点:一是技术本身一般具有的特征;二是技术开发伴随着技术与市场的双重风险;三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学习过程和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技术开发过程或开发结果经常存在着大于企业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会削弱企业技术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政府的产业政策干预是保证技术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2、叙述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见09年)3、分析我国现阶段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战略和策略。(见2012年)4、 叙述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与产业发展的关系。2015暨南大学 产业经济学 复试题一、 问答(15分*4)1、 产品差异化与市场支配力的关系2、 在位企业如何有效阻止潜在进入者3、 什么是双重定价,生产商应如何应对?4、 影响厂商合谋的形成及稳定性的因素二、 论述(20分*2)1、 论述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 论述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演进的关系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