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系统检测大全(共41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4047540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能化系统检测大全(共4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智能化系统检测大全(共4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能化系统检测大全(共4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能化系统检测大全(共41页).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1数字会议系统检测 1.1.1系统检测应从系统开通、试运行后开始。系统试运行时间应不少于1个月。 系统效果质量测试 a.音频部分; b.视频部分。 c.控制部分。 1.1.2功能性指标 会议控制、扩声、显示功能; MCU组网方式; 系统的管理功能; 1.1.3系统功能检验 一)数字会议系统 通过设置主席、代表机,查看主席机的优先控制权是否启用; 摄像自动跟踪系统可查看任意代表机按下发言按钮,摄像头是否自动对准发言人,将图 像摄录下来并在显示系统上予以反应,同时有一台摄像机进行全场景拍摄; 同声传译是否具有多种不同语种的即时翻译功能,接受耳机接受效果如何等测试; 二

2、)音响扩声系统 线路检测:用欧姆表检测音响线等线路,看有无开路、短路或相互粘连现象; 系统检测:音响系统包括建声和电声两个基本点,建声属于装修范围,不在智能化施工 范围内,本次检测从电声学(扩声设备)测试指标进行,包括 平均声压级(大于或等于93db,1254000hz) 传输频率特性(平均声压级0db, 允许4-10db,1254000hz) 传输增益(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2db,2504000hz) 声场不均匀度(小于或等于8db,1000hz4000hz) 总噪声级(小于或等于NR30) 三)视频显示系统 播放DVD、摄像机或PC机等视频信号源,同时打开投影机,查看显示效果; 通过遥控器

3、选择播放信号,投影屏幕显示播放画面的效果; 图像同步录音、录像功能检测 四)中央控制系统 为会议系统所有设备打开电源,通过彩色触摸屏对各类设备进行分别操作和控制: 能够实现对CD、DVD、投影机、,如播放、暂停、停止、快进、快退、上下曲、菜单等; AV/RGB矩阵选择、控制操作; 对会议音量进行遥控控制; 控制灯光启停、亮度调节、灯光场景变换; 控制电动屏幕、投影机的升降; 控制电动窗帘的开闭 等等 五)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通过视频会议终端可连接至市政府远程视频会议主会场中,采用H.323视频会议协议,首先需要对传输通道方式进行确定,一般采用全数字电路 SDH 组网,它具有高速稳定的传输特性,速

4、率有保证,网络时延小,实时性强,支持数据、图象、语音等多种业务,对客户通信协议没有任何要求,性价比优等特点。我们可以对连接在视频会议终端上音、视频功能 及控制功能进行如下测试: 视频帧传输其他会场时画面效果是否达到佳; 通过组播方式向整个IP网多点实时广播会议现场,进行图文数据传输的能力; 音量大小、声场均匀度等在传输到不同会场效果检测; 查看会议终端同时发送数据、视频功能效果; 主会场可控制任意分会场发言、视像、扩声、显示等系统功能; 系统监测如网络速率、通信协议、误码率等检测 六)系统接地要求 会议系统所有设备采用星型单点接地方式,集中连接于音控室一点,并通过扁平端子排 引至弱电井接地铜排

5、,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欧姆。 1.2 卫星数字电视及有线电视系统检测 1.2.1系统试运行时间1个月以上,方可进行验收检测。 1.2.2检测仪器仪表 1.2.2.1电视场强仪 频率范围:5MHz870MHz 测量范围:30dBV 120dBV 测量精度:2.5dB 1.2.2.2视频波形示波器 应根据视频信号制式选用适用PAL制或NTSC制电视视频信号的波形示波器。要求: 一般应可选单场、双场、单行、双行及场行扩展显示; 除可显示全电视讯号外,还应单独显示亮度或色度信号; 1.2.3检测抽样规则 1.2.3.1系统规模分类 有线电视系统规模按所容纳的输出口数分为4类,输出口数在10000点以上

6、的为A类,输出口数在 200110000 点之间为 B 类,输出口在 3002000 点之间为 C 类,输出口在300点以下的为D类。 1.2.3.2测试点的选择 作为系统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用的测试点称为标准测试点。标准测试点应是典型的系统输出口或者等效终端。所谓等效终端其信号必须和正常的系统输出口在电性能上没有任何变化,而其电平为了适应特殊要求可以较高一些。测试点应是噪声、互调失真、交流声调制以及本 地台直接串入等影响大的点。 不同类别的系统,标准测试点的小数量,对于 A 类和 B 类系统,每 1000 个输出口中应有13个测试点,而且至少1个测试点是位于系统主干线的后一个分配放大器之后的;

7、对于 C 类系统,至少应有 2 个测试点,其中一个或几个测试点应接近主干线或分配器的终点;对于D类系统,至少有1个具有代表性的测试点。 1.2.4检测项目 1.2.4.1性能指标 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 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 图像和伴音(包括调频广播声音)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 载噪比、载波互调比、交流调制比、回波值、色/亮度时延差、载波交流声、伴音和调制广 播的声音。 系统质量的客观测试。 a.检测前端光机、放大器和标准测试点各频道图像和调频载波输出电平; b.检测用户端系统输出电平; c.对不同类别的系统进行载噪比(C/N)、载波互调比、交流调制比、数字频道误码率(MER/BER)、回波值等参

8、数测试。 1.2.5.2功能性指标 1)HFC网络和双向数字电视系统正向测试的调制误差率和相位抖动,反向测试的侵入噪声、 脉冲噪声和反向隔离度的参数指标。 2)检测其数据通信、VOD、图文播放等双向互动功能。 1.2.6检测方法及质量评价 1.2.6.1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 1、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采用五级损伤标准,五级损伤标准见表4-4。 图像质量的五级损伤标准 表4-4 序号 评分分级 图像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 1 5分(优) 图像上不觉察有损伤或干扰存在 2 4分(良) 图像上有稍可觉察的损伤或干扰,但不令人 讨厌 3 3分(中) 图像上有明显觉察的损伤或干扰,令人讨厌4 2分(差) 图像上损

9、伤或干扰较严重,令人相当讨厌 5 1分(劣) 图像上损伤或干扰极严重,不能观看 2、图像和伴音(包括调频广播声音)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项目见表45。 图像和伴音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项目 表4-5 序号 项目 损伤的主观评价标准 1 载噪比 噪波,即“雪花干扰” 2 载波互调比 图像中垂直、倾斜纹或水平条纹,即“网纹” 3 交扰调制比 图像中移动的垂直或倾斜图案,即“串台” 4 载波交流声比 图像中上下移动的水平条纹,即“滚道” 5 回波值 图像中沿水平方向分布在右边一条或多条轮廓 线,即“重影” 6 色/亮度时延差 色、光信号没有对齐,即“彩色鬼影” 7 伴音和调频广播的声音 背景噪声,如丝丝声、

10、哼声、蜂声和串音等 3、系统质量主观评价的方法和要求 (1)进入前端的射频信号源质量不得低于 4.5 级,当信号源质量在 4.5 级以下时,可以采 用标准发生器或高质量录像信号代替。 (2)系统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 (3)电视接收机应是彩色、全频道、符合国家标准的。 (4)观看距离为荧光屏面高度的6倍,室内照度适中,光线柔和。 (5)视听人员至少 5 名,既有专业人员,又有非专业人员。视听人员首先在前端对信号源 进行主观评价,然后在标准测试点独立视听,评价打分,取平均值为评价结果。 (6)信号源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时,各主观评价项目在每个频道的得分值均不低于4级标准, 则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为合格

11、。 4、采用主观评测检查有线电视系统的性能,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46。 有线电视主要技术指标 表4-6 序号 项目名称 测试频道 主观评价标准 1 用户系统输出电平(dBV) 系统内所有频道 6275 2 系统载噪比 系统总频道的10%且不少于 5 个,不足 5个全检,且分布于整 个工作频段的高、中、 低段。 无噪波,即无“雪花 干扰” 3 载波互调比 系统总频道的10%且不少于 5 个,不足 5个全检,且分布于整 个工作频段的高、中、 低段。 图像中无垂直、倾斜 纹或水平条纹 4 交扰调制比 系统总频道的10%且不少于 5 个,不足 5个全检,且分布于整 个工作频段的高、中、 低段。 图像中

12、无移动、垂直 或倾斜图案 5 载波交流声比 系统总频道的10%且不少于 5 个,不足 5个全检,且分布于整 个工作频段的高、中、 低段。 图像中无上下移动的 水平条纹,即无“滚 道”现象 6 回波值 系统总频道的10%且不少于 5 个,不足 5个全检,且分布于整 个工作频段的高、中、 低段。 图像中无沿水平方向 分布在右边一条或多 条轮廓线,即无“重 影” 7 色/亮度时延差 系统总频道的10%且 图像中色、光信号对 齐,即无“彩色鬼影”不少于 5 个,不足 5个全检,且分布于整 个工作频段的高、中、 低段。 8 伴音和调频广播的声音 系统总频道的10%且不少于 5 个,不足 5个全检,且分布

13、于整 个工作频段的高、中、 低段。 无背景噪声,如丝丝 声、哼声、蜂声和串 音等 1.2.6.2系统质量的客观测试 使用数字场强仪或专用设备测试前端光机、放大器和用户端标准测试点各频道(数字、模拟)图像和调频载波输出电平;对不同类别的系统进行载噪比、载波互调比、交扰调制比、误码率、载波交流声比等参数测试;在主观评价中,确认不合格或争议较大的项目,可进 行客观测试,以客观项目测试为准。 系统质量的客观测试参数要求和测试方法应符合30Hz1GHz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65101986的规定。 1.2.6.3HFC网络的检测 HFC网主要由馈线网、配线网和用户引入线三部分构成。从前端至光

14、节点之间的部分为馈线网,相当于传统CATV的干线段,实现从前端至光节点的无源光纤干线联系;HFC系统采用64QAM(正交幅度调制)或QPSK(正交相移键控)等调制方法,形成宽带多媒体网络,支持VOD等双向互动业务内容. HFC网络检测的技术要求: (1)HFC 用户分配网应采用中心分配结构, 具有可寻址路权控制及上行信号汇集均衡等功 能; (2)检测系统的频率配置、抗干扰性能; (3)HFC网络和双向数字电视系统正向测试的调制误差率和相位抖动,反向测试的侵入噪声、脉冲噪声和反向隔离度的参数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 (4)检测其数据通信、VOD、图文播放等双向互动业务功能; (5)检测用户系统输出端

15、电平,输出电平应为6075dBV。 1.3公共广播与紧急广播系统检测 1.3.1系统试运行时间1个月以上,方可进行验收检测。 1.3.2检测项目 1.3.2.1性能指标 广播系统音质主观评价。 输出电平、输出信噪比、声压级和频响特性。 1.3.2.2功能性指标 业务宣传、背景音乐和寻呼广播插播功能; 系统分层、分区广播功能; 紧急广播功能: 优先广播权功能; 选区广播功能; 强制切换功能; 消防值班室紧急广播分控台功能。 功放冗余配置功能; 控制主机、主功放等关键设备后备电源功能; 1.3.3检测方法及质量评价 1.3.3.1广播系统音质主观评价 1、主观评价 性能良好的扩声系统其主观评价应能

16、达到: 低音:150Hz以下应是丰满、柔和而富有弹性; 中低音:150Hz500Hz,应是浑厚有力而不混浊; 中高音:500Hz5000Hz,应是明亮透彻而不生硬; 高音:5000Hz以上,应是纤细、圆润而不尖锐刺耳。 2、音质主观评价的条件 主观评价专用节目源。GSBM-6001主观评价节目源实物标准样品(CD片)。 按评价规则组成57人的评价人员并制定评价统计方法。 1.3.3.2系统声特性测量方法 广播系统声特性指标和测量方法参考有关部门国家现行标准规范执行。 1.3.3.3功能检测及技术要求 公共广播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各项功能和技术要求: 1、系统的输入输出不平衡度、音频线的敷设、接地形

17、式及安装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设备之间阻抗匹配合理; 高输出电平、输出信噪比、声压级和频宽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通过对响度、音色和音质的主观评价,评定系统的音响效果; 2、播放背景音乐和插播寻呼广播 背景音乐的节目一般应设有5套节目可同时放送。背景音乐服务区的平均声压级要求不高,在 60dB70dB 左右,但声场要求均匀,频响为 100Hz6000Hz 左右。可满足不同分 区的音乐播放或全区播放功能要求。 由于各服务区内的环境噪声不同,因此要求背景音乐的声压级也应不同,为此在各服务区 应设有各自的音量控制器,可供方便调节。 背景音乐中插播寻呼广播时,应设有“叮咚”或“钟声”等提示音,以提

18、醒公众注意. 分别对各类呼叫站进行单区呼叫,编程呼叫和群区呼叫,并在相应分区进行监听,观察其 结果是否正常。 在主机设置广播控制室呼叫站为高优先级别,服务台呼叫站为次级优先级别,然后进行 操作,观察其结果是否正常 3、紧急广播 紧急广播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 (1)优先广播权功能 发生火灾时,消防广播信号具有高级的优先广播权,即利用消防广播信号可自动中断背 景音乐和寻呼找人等广播,它分为全楼层中断或相应楼层中断背景音乐等信号。 (2)选区广播功能 当大楼发生火灾报警时,为防止混乱,只向火灾区及其相邻的区域广播,指挥撤离和组织救 火等事宜,即向土 1 层选区广播。公共广播系统应分区控制,分区的划

19、分不得与消防分 区的划分产生矛盾。 (3)强制切换功能 播放背景音乐时各扬声器负载的输入状态通常各不相同,有的处于小音量状态,有的处于关断状态,但在紧急广播时,各扬声器的输入状态都将转为大全音量状态,即通过遥控指令 进行音量强制切换。 消防值班室必须备有紧急广播分控台,此分控台应能遥控公共广播系统的开机、关机,分控 台话筒具有优先广播权,分控台具有强切权和选区广播权等。 4、其他功能检测内容 功率放大器应冗余配置,并在主机故障时,按设计要求备用机自动投入运行。 控制主机、主功放等关键设备应配备 UPS 后备电源,在市电电源故障时,应能继续待机使用超过24h。 对功放等设备应采用时序电源,按次序

20、逐一开关机。 1、4综合布线系统检测 1.2链路检测方案 1.2.1全部检测:系统中的所有链路按100%进行检测。光缆布线必须采用此方案,双绞线 链路也可采用此方案。 1.2.2抽样检测:双绞线电缆布线允许以不低于1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样检测,抽样点应包 括远布线点。 2.1检测项目 本节所规定的检测项目及指标,适用于 1004 对非屏蔽(屏蔽)双绞线电缆水平布线,100大对数非屏蔽(屏蔽)双绞线电缆垂直布线,以及多模和单模光缆水平、垂直布线和建筑群间布线。150双绞线电缆布线可参照执行。 2.1.1系统性能检测 综合布线系统电气性能测试内容应根据布线链路或信道的设计等级、布线系统的类别制定测

21、 试项目。1、电缆系统的电气性能测试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1)连接图; (2)长度; (3) 插入损耗/衰减; (4)近端串扰; (5)回波损耗; (6)衰减对近端串扰比值; (7)等效远端串扰; (8)综合功率近端串扰; (9)综合功率衰减对近端串扰比值; (10)综合功率等效远端串扰; (11)屏蔽层导通; (12)设计中规定的特殊测试内容。 2、光缆检测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 (1)连通性检测; (2)对整个光纤信道(包括光纤和连接器)的衰减测试; (3)光纤链路的反射测量以确定链路长度及故障点位置长度。 2.1.2系统功能检测 综合布线管理系统的功能检测。 2.2检测方法 2.2.1双

22、绞线水平布线测试 2.2.1.1 测试模型 根据不同的测试需求,定义了以下两种测试模型,供测试者选择。 1、永久链路模型(Permanent Link):永久链路又称固定链路。其方式供工程安装人员和用户用以测试所安装的固定链路的性能。永久链路连接方式由90m水平电缆和链路中相关接头(必要时增加一个可选的转接汇接头)组成,永久链路不包括现场测试仪插接线、插头,以及两端2m测试电缆,电缆总长度为90m, 永久链路测试方式排除了测试连线在测试过程中本身带来的误差,使测试结果更准确、合理。 在实际测试应用中,选择哪一种测试连接方式应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工程验 收测试建议选择永久链路方式进行。

23、2、信道模型(Channel):在永久链路模型的基础上,包括了工作区、交接间的设备缆线和 跳线在内的整体通道的性能。 信道包括:长 90m 的水平线缆、信息插座、可选的转接/汇接点、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跳线、设备缆线在内,总长度不得大于100m。 2.2.1.2测试指标 1、接线图 双绞线线对必须正确端接于信息端口,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错接。从水平配线区至信息端口 之间的双绞线必须保持连通,线对间不能短路。 对于带屏蔽的双绞线链路,要求如下: (1)屏蔽在整个信道上不间断; (2)综合布线的所有电缆及连接硬件都应具有屏蔽,无明显的电磁泄露; (3)工作区电缆和设备电缆及有关连接硬件也应满足屏蔽连续

24、的要求; (4)所有电缆及连接硬件应正确安装,在操作上应特别注意连接硬件的屏蔽和电缆屏蔽的 端接。 2、长度 永久链路的物理长度不应超过90m。 信道的物理长度不应超过100m(包括设备电缆和交叉连接电缆)。 3、插入损耗(衰减) 永久链路和信道插入损耗应分别小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4、近端串扰 永久链路和信道近端串扰应分别大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5、回波损耗 永久链路和信道回波损耗应分别大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6、衰减串扰比 永久链路和信道衰减串扰比应分别大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7、等效远端串扰 永久链路和信道等效远端串扰应分别大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8、综合近端串扰 永久链路和信道综合近端串扰应分别

25、大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9、综合衰减串扰比 永久链路和信道综合衰减串扰比分别大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10、综合等效远端串扰 永久链路和信道综合等效远端串扰应分别大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11、传输时延 永久链路和信道传输时延应分别小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12、时延偏移 永久链路和信道时延偏移应分别小于或等于规范值要求 13、链路脉冲噪声电平 由于大功率设备间断性启动,给布线链路带来了电冲击干扰,布线链路在不连接有源器件和 设备情况下,对高于200mV的脉冲噪声发生个数的统计。由于布线链路用于传输数字信号,为了保证数字脉冲信号可靠传输,根据局域网的安全,要求限制网上干扰脉冲的幅度和个数。 测试2min,捕

26、捉脉冲噪声个数不大于lo。该参数在验收测试中,只在整个系统中抽样几条 链路进行测试。 14、背景杂讯噪声 即由一般电器工作带来的高频干扰、电磁干扰和杂散宽频低幅干扰。综合布线链路在不连接 有源器件及设备情况下,杂讯噪声电平应一30dB。该指标也应抽样测试。 15、综合布线系统接地测量 综合布线接地系统安全检测。接地自成系统,与建筑物地线系统应接触良好,并与建筑内地 线系统联成一体,构成等压接地网络。接地导线电阻1,(其中包括接地体和接地扁钢,在接地汇流排上测量)。 16、屏蔽线缆屏蔽层接地两端测量 链路屏蔽线屏蔽层与两端接地电位差1Vr.m.s。 对于开放式办公室布线系统,允许开放办公室空间频

27、繁的重组而不破坏原来的水平布线路 由,在配线架与信息插座之间加入了集合点或多用户中间插座。对于集合方式,其集合点的 位置应至少远离配线间 15m,对于多用户中间插座方式,从中间插座至设备终端的工作区电缆的大长度不可大于20m。对于这类系统进行检测时应选用“信道”检测模型。 2.2.2双绞线垂直主干布线测试 2.2.2.1连通性 从大楼配线区至相应楼层配线区之间的线对必须保证连通,相互间不能短路,不允许有任何 形式的错接。 对于屏蔽双绞线电缆垂直布线,必须保证屏蔽层的全程连续(包括水平布线部分),屏蔽层 应与布线系统的接地良好连接。 2.2.2.2长度 当三类双绞线电缆用于 516MHz,超五类

28、双绞线电缆用于 20100 MHz,六类双绞线电缆用于40250 MHz应用时,布线的物理长度不应超过90m(设备电缆长度与交叉连接电缆长度之和不应超过10m)。 2.2.3光缆布线链路测试 2.2.3.1水平光缆布线测试连接模型 测试模型主要由光功率计、光源、光纤跳线以及被测的链路组成。 2.2.3.2光缆布线链路的测试指标 1、光缆布线链路的信道衰减指标应符合规定 2、链路的衰减指标应符合规定 3、多模光纤模式带宽指标应符合规定 2.4质量评价及合格判定 2.4.1传输性能检测的单项合格判据 2.4.1.1对绞电缆布线某一个信息端口及其水平布线电缆(信息点)按接线图、长度等指标要求,有一个

29、项目不合格,则该信息点判为不合格;垂直布线电缆某线对按连通性,长度要 求、衰减和串扰等进行检测,有一个项目不合格,则判该线对不合格; 2.4.1.2光缆布线测试结果不满足指标要求,则该光纤链路判为不合格; 2.4.1.3允许未通过检测的信息点、线对、光纤链路经修复后复检。 2.4.2 综合合格判定 2.4.2.1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2.4.2.2 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 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必须予以修复并复验。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 大于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加倍抽

30、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如果不合格比例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的要求进行判定; 2.6.2.3 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有下面两种情况之一时则判为不合格;无法修复的信息点数目超过信息点总数的1% ;不合格线对数目超过线对总数的l%; 2.4.2.4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系统检测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1、5 机房工程子系统检测 室内装饰装修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室内装修应包括吊顶、隔断、地面处理、活动地板、内墙和顶棚及柱面处理、门窗制作安装及其他作业的施工及验收。 吊顶 吊点固定件位置应按设计标高及安装位置确定。 吊

31、顶吊杆和龙骨的材质、规格、安装间隙与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预埋吊杆或预设钢板,应在吊顶施工前完成。未做防锈处理的金属吊挂件应进行涂漆。 吊顶上空间作为回风静压箱时,其内表面应按设计做防尘处理,不得起皮和龟裂。 吊顶板上铺设的防火、保温、吸音材料应包封严密,板块间应无缝隙,并应固定牢靠。 龙骨与饰面板的安装施工应按 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 50327 的有关规定执行,并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吊顶装饰面板表面应平整、边缘整齐、颜色一致,板面不得变色、翘曲、缺损、裂缝和腐蚀。 吊顶与墙面、柱面、窗帘盒的交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严密美观。 安装吊顶装饰面板前应完成吊顶上各类隐蔽

32、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隔断墙 隔断墙应包括金属饰面板隔断、骨架隔断和玻璃隔断等非承重轻质隔断及实墙的工程施工。 隔断墙施工前应按设计划线定位。 隔断墙主要材料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饰面板表面应光滑、边缘整齐,不应有污垢、缺角、翘曲、起皮、裂纹、开胶、划痕、变色和明显色差等缺陷; 2. 隔断玻璃表面应光滑、无波纹和气泡,边缘应平直、无缺角和裂纹。 轻钢龙骨架的隔断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隔断墙的沿地、沿顶及沿墙位置应准确,固定应牢靠; 2 竖龙骨及横向贯通龙骨的安装应符合设计及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3 有耐火极限要求的隔断墙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龙骨的长度应小于隔断墙的高度 30mm

33、,上下应形成 15mm 的膨胀缝; 2)隔断墙板应与竖龙骨平等铺设,不得沿地、沿顶龙骨固定; 3)隔断墙两面墙板接缝不得在同一根龙骨上,安装双层墙板时,面层与基层的接缝亦不得在同一根龙骨上; 4 隔断墙内填充的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充满、密实、均匀。 装饰面板的非阻燃材料衬层内表面应涂覆两遍防火涂料。粘接剂应根据装饰面板性能或产品说明书要求确定。粘接剂应满涂、均匀,粘接应牢固。饰面板对缝图案应符合设计规定。 金属饰面板隔断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金属饰面板表面应无压痕、划痕、污染、变色、锈迹、界面端头应无变形; 2 隔断不到顶棚时,上端龙骨应按设计与顶棚或梁、柱固定; 3 板面应平直,接缝宽

34、度应均匀、一致。 玻璃隔断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玻璃支撑材料品种、型号、规格、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光滑、无污垢和划痕,不得有机械损伤; 2 隔断不到顶棚时,上端龙骨应按设计与顶棚或梁、柱固定; 3 安装玻璃的槽口应清洁,下槽口应衬垫软性材料。玻璃之间或玻璃与扣条之间嵌缝灌注的密封胶应饱满、均匀、美观;如填塞弹性密封胶条,应牢固、严密,不得起鼓和缺漏; 4 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前揭去骨架材料面层保护膜; 5 竣工验收前在玻璃上应粘贴明显标志。 防火玻璃隔断应按设计要求安装,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11.3.7 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隔断墙与其他墙体、柱体的交接处应填充密封防裂

35、材料。 实体隔断墙的砌砖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的有关规定,抹灰及饰面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 50327 的有关规定。 地面处理 地面处理应包括原建筑地面处理及不安装活动地板房间的地面砖、石材、地毯等地面面层材料的铺设。 地面铺设宜在隐蔽工程、吊顶工程、墙面与柱面的抹灰工程完成后进行。 潮湿地区应按设计要求铺设防潮层,并应做到均匀、平整、牢固、无缝隙。 地面砖、石材、地毯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 50327 的有关规定。 在水泥地面上涂覆特殊材料时,施工环境和施工方法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活动地板 活动

36、地板的铺设应在机房内其他 施工及设备基座安装完成后进行。 铺设前应对建筑地面进行清洁处理,建筑地面应干燥、坚硬、平整、不起尘。 活动地板下空间作为送风静压箱时,应对原建筑表面进行防尘涂覆,涂覆面不得起皮和龟裂。 活动地板铺设前,应按设计标高及地板布置准确放线。沿墙单块地板的小宽度不宜小于整块地板边长的 1/4. 活动地板铺设时应随时调整水平;遇到障碍物或不规则墙面、柱面时应按实际尺寸切割,并应相应增加支撑部件。 铺设风口地板和开口地板时,需现场切割的地板,切割面应光滑、无毛刺,并应进行防火、防尘处理。 在原建筑地面铺设的保温材料应严密、平整,接缝处应粘接牢固。 在搬运、储藏、安装活动地板过程中

37、,应注意装饰面的保护,并应保持清洁。 在活动地板上安装设备时,应对地板面进行防护。 各智能化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全部检测。全部符合要求的为检测合格。 检测项目 机房接地电阻的要求: 1、交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 2、安全保护接地,接地电阻应不大于4; 3、直流工作接地,接地电阻应按电子设备、系统的具体要求确定; 4、防雷保护接地,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执行。 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工作接地等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值应1 。 性能指标 1、接地电阻 功能性指标 防雷与接地系统的引接; 智能化系统等单位连接及共用接地系统,包括接地装置与等

38、电位接地连接导体的规格和连接方式、接地干线的规格和敷设方式,金属管道与接地线直接的连接、等电位连接接地带的材 料规格和连接方式等; 智能化系统增加的人工接地体装置; 智能化系统的屏蔽接地及布线,包括进出建筑物线缆的安装和屏蔽、进出机房的线缆的安装 和屏蔽等; 智能化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包括防浪保护器的选型是否适配、安装位置、连接方式、连接导 线的规格、接地线的规格和连接方式等; 智能化系统的接地线缆敷设。 检测方法 智能化系统等电位连接及共用接地系统的检测 1、检查智能化系统监控室等电位连接网络,电气和电子设备的金属外壳、机柜、机架、金属管、金属线槽、屏蔽线缆外层、设备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

39、防浪涌保护器(SPD)接 地端等均应以短的距离与等电位连接网络的接地端子连接。 2、检查室内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监控室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的设置情况,包括安装位置、环境及连接点机械强度和电气连续性。 3、检查共用接地装置与室内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接地装置应在不同处采用两根连接导体与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其连接导体截面积,铜质接地线不小于35mm,钢质接地线不小于80mm。 4、检查接地干线引至楼层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和监控室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与预留的楼层主钢筋接地端子的连接情况,接地干线采用多股铜芯导线或铜带 时,其截面积不小于16mm,并检查

40、接地干线的敷设情况。 5、检查楼层配线柜的接地情况,楼层配线柜的接地线应采用绝缘铜导线,截面积不小于16mm。 6、检查在电气竖井中的接地干线的敷设,接地干线宜采用铜带明敷,截面积不小于6mm, 并与楼层主钢筋做等电位连接。 7、检查暗敷的等电位连接线及其连接处的隐蔽工程记录,以及竣工图上注明的实际部位走 向。 8、检查等电位接地端子板、接地线的安装情况,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表面应无毛刺、无明显伤痕、无残余焊渣,安装应平整端正、连接牢固;接地绝缘导线的绝缘层无老化龟裂现象。 9、采用便携式数字接地电阻计实测或检查接地电阻测试记录,检查接地电阻值是否符合设 计要求。 智能化系统的人工接地体装置 检查

41、接地装置测试点的设置,人工接地体装置必须在地面以上按设计要求位置设测试点。 采用便携式数字接地电阻计实测或检查接地电阻测试记录,检查接地电阻值,新建工程可用 建筑物共用接地电阻的测试报告。 查验接地模块的埋设深度、间距和基坑尺寸等的验收记录。 检查隐蔽工程部分验收合格记录。 智能化系统的屏蔽接地 1、检查监控机房的设置及设备的安放位置,应满足设置在雷电防护区高级别区域内的要求。 2、检查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等进入监控室的等电位连接的要求。 3、检查非金属外壳的电子设备设置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时,与等电位接有的连接情况。 4、检查采用屏蔽线的信号线缆屏蔽层的等电位连接并接地情况。 5

42、、检查敷设电缆的金属管道应电气导通,并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6、检查建筑物之间的互联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应能承载可预见的雷电流。 7、检查光缆的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属加强芯在人户处的直接接地。 3.2.6.4智能化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检查智能化系统设备由TN交流配电系统供电时,配电线路必须采用TNS系统的接地 方式。 2、检查配电线路各级设备的防浪涌保护措施,选配的防浪涌保护器的数量、参数及安装位 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检查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线缆所采取的屏蔽措施、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措施;检查从室外进 入设备机房的信号线缆的防浪涌保护器的参数选择及安装情况。 4、检查天馈

43、线路的防雷与接地情况,架空天线必须置于直击雷防护区(LPZ0B)内;检查天 馈线路防浪涌保护器的选择与安装。 5、检查程控数字交换机及其他通信设备的信号线路防浪涌保护器的选择和安装;信号线路的防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应与配线架接地端相连,配线架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不小于 16mm的多股铜线,配线架及程控交换机的金属支架、机柜均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 6、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检查进出建筑物的传输线路上的防浪涌保护器的设置和安装。 2)检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处信号防浪涌保护器的设置;机房内信号防浪涌保护器 的接地端导线单点应连接至机房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3)计算机机房的安全保护地

44、、信号工作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和防浪涌保护器接地等均 应连接到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4)检查多个计算机系统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的组合型等电位连接网络。 7、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检查置于户外的摄像机信号控制线输入、输出端口的防浪涌保护器设置。 2)检查与户外设备有连接的矩阵控制器(或控制计算机)、分控机的信号控制线、通信线、各 监控器的报警信号线的防浪涌保护器的设置。 3)检查系统户外的供电线路、视频信号线路、控制信号线路的金属屏蔽及穿钢管敷设的接地 与敷设。 4)检查系统的共用接地情况。 8、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防雷接地 1)检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各种线路,包括电源线、通信线、控制

45、线等在建筑物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O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浪涌保护器的设置。 2)检查控制室内等电位连接网络,控制室内所有的机架(壳)、金属线槽、保护接地和防浪涌 保护器接地端就近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并接地。 3)检查共用接地情况,接地干线截面积应为不小于16mm的铜芯绝缘导线,并穿管敷设就 近接至等电位接地端子板。 9、有线电视系统的防雷与接地 1)检查有线电视系统进出建筑物的信号传输线,在人、出口端防浪涌保护器的设置。 2)检查进出前端设备机房的信号传输线的防浪涌保护器的设置情况;设备机房应设匡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采用截面积不小于 16mmz 的

46、铜芯绝缘导线并穿管敷设,就近接至等 电位接地端子板。 10、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 1)检查通信基站的天线必须设置于直击雷防护区(LPZ0B)内。 2)检查基站天馈线的引接方式和同轴电缆的屏蔽层的接地情况。 3)检查信号电缆进人机房时,人口配线架处防浪涌保护器的设置、电缆空线的保护接地、光 缆线缆金属接头的接地处理。 4)检查机房电源线路的引入及进线处防浪涌保护器的设置。 3.2.6.5智能化系统的接地线缆敷设 1、检查接地线的截面积、敷设路由、安装方法。 2、检查接地线在穿越墙体、楼板和地坪时加装的保护管。 机房综合布线、安防等系统检测见各分项检测 1、5安全防范系统检测 一、入侵报警系统的检

47、测 检测数量及合格判定。探测器和前端设备抽检的数量不低于 20%且不得少于 3 台,不足 3台时全部检测。被抽检设备合格率为100%时为合格。 系统功能、联动功能和报警数据记录的保存等全部检测,功能符合设计要求时为合格,合格 率为100%时为系统功能检测合格。 检测项目 1.1入侵报警功能检验 各类入侵探测器报警功能检验。 各类入侵探测器应按相应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检验探测灵敏度及覆盖范围。在设防状态下,当探测到有人入侵发生,应能发出报警信息。防盗报警控制设备上应显示出报警发生的区域,并发出声、光报警。报警信息应能保持到手动复位。防范区域应在入侵探测器的有效探测范 围内,防范区域内应无盲区。 部分探测器的检测方法: 1、被动红外、微波、超声及双鉴探测器。采用步行法进行现场测试,目标(双臂叉在胸前)在探测范围边界上分别以0.3、1、3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