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育水域的核心理论—河川连续概念整治(共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育水域的核心理论—河川连续概念整治(共8页).doc(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復育水域的核心理論(二)河川連續概念整治生態工程是基於對生態的瞭解,使工程的進行與建造,結合對生態系統的認識,使大自然的法則,揉合在工程中,使環境的改善,發揮最佳的效益。這樣的看法不是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或是對古代河川風貌的懷思,而是建立在科學性的探究與試驗分析上。因此河川生態工程有其嚴謹的理論作基石,其中最重要的理論就是河川連續概念(river continuum concept)。水中生物在河流自淨作用的功能這個理論是美國國家司多爾水研究中心(Stroud Water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員費諾第(R.L. Vannote)等五位學者(1)提出的
2、論點,認為河川長期處於變動的情況:水深、流速、斷面、形狀,甚至懸浮顆粒的濃度,經常改變,但是大自然有奇妙的因應,使河川上游流入的有機質與營養份,經由水中的無脊椎動物,如水生昆蟲、貝類,與脊椎動物如魚類等的攝食,能夠達到最大的分解效率,使河川水質長期保持清潔的狀態。這觀點並不是一朝一夕,突然迸出在科學報告上,而是自二十世紀初期,六、七十年來河川生態學者,諸多研究成果的累積,凝聚成一個重要的理論。原來,河川的流動不是無意義的行為,也不祇是水資源循環的管道,而是與水中的生物相呼應,水中生物不祇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生存的水流區段,而且因為水流的持續改變,使生物在空間上的分佈有漸進式的區隔,進而因不同水生物
3、的攝食方式,讓水中有機物能達到徹底分解的機會(2)。河川水流連續性變動的重要反之,如果河川失去這種空間上連續性的變化,水流變成近似性的一成不變,水生物就無法徹底分解有機物,造成營養份在水域的累積,就減少河川水流的淨化機制。這個理論引人注意的是,任何河川污染的發生不祇是化學物質輸入超過河川自然淨化的負荷,而且物理性的改變水流,水深、河道形狀,都可能改變水生物群落分佈,進而致使物質累積在河川,對河川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大部份的環境工程師,認為河川自淨作用的機制是在營養份最後的分解者細菌或微生物,但是河川生態的研究者卻提不同的觀點,河川自淨作用的機制是對流進水域有機質,進行攝食的初級消費者與次級
4、消費者,先將較大的有機顆粒(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erial, CPOM),顆粒徑長度大於1mm,藉由撕裂型(shredders)攝食型的水生昆蟲,分解為顆粒在小於0.5mm的細小有機顆粒(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FPOM)。水生昆蟲分解有機物這些細小有機顆粒再經由蒐集攝食型(collector)的水生生物吸收,排出粒徑介於0.0005-0.5mm的超小型有機顆粒(ultra 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UPOM)。超小型有機顆粒由於表面積較大,較易為微生物分解。這些微生物(大
5、部份是藻類)若吸附在水中顆粒與底部,還會有表面刮食型(grazer)的水生昆蟲來攝食,使得微生物群落不易達到最大量。撕裂型、蒐集型、刮食型的水生昆蟲,都有魚類或其他較大型的水生昆蟲來攝食,使牠們的群落不致成為最大量。末了魚類又被更高的消費者,如人類或鳥類攝食。不同河川區段的水生昆蟲分解特徵因此在河川上游,落葉較多,陽光較小,水溫較低,流速較強。體型扁平,緊貼在石頭上的撕裂型水生昆蟲,種類與數目較多,這些水生昆蟲進行異營常分解,河川的呼吸作用(respiration,以R表示)速率會大於藻類光合作用的速率(photosynthesis,以P表示),或簡示為P/R 1。魚類對於河川自然淨化的功能河
6、川愈到下游,水深較深,陽光不易照到水底,附生型藻類消失,大都被漂浮性藻類(phytoplankton)取而代之,這時刮食性水生昆蟲遽減,大都以能在水底攝食的蒐集型水生昆蟲,與在水中攝食漂浮性藻類的浮游性動物(zooplankton)為主,於光合作用較小,異營性生物分解作用旺盛,P/R 64木頭、枝幹、樹皮撕裂型1664落葉堆撕裂型416落葉、樹皮碎片、果實、花、種子蒐集型14落葉碎片蒐集型與過濾型細有機顆粒0.251植物、動物碎片、大型水生昆蟲糞便蒐集型與過濾型0.0750.25大、小型水生昆蟲糞便蒐集型與過濾型0.00050.075超小有機碎屑與微生物過濾型溶解性有機物 0.0005有機碎屑
7、溶解物無或稀有資料來源:Cummins, K.W. 1974.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ream ecosystems. Bioscience. vol. 24, No.11. p. 631-641.表(二)河川有機顆粒生物攝食型態粒徑分類攝食型態活動區域種類粗有機顆粒撕裂攝食型底床大蚊科(Tipulidae)石蠶科(Limnephilidae)磷石蛾科(Lepidostomatidae)短尾石蠅科(Nemouridae)扁石蠅科(Peltoperlidae)水生植物上石蛾科(Phryganeidae)蒐集攝食型底床小突搖蚊亞科(Orthocladinae)蜉蝣
8、目(Ephemeroptera)水中網石蠶科(Hydropsychidae)細有機顆粒蒐集攝食型底床蜉蝣目(Ephemeroptera)水中蚋科(Simuliidae)表面刮食型底床舌石蠶蛾科(Glossosomatidae)螺石蛾科(Helicopsychidae)盤蜷科貝類(Ancylidae)資料來源:Cummins, K.W. 1974.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ream ecosystems. BioScience. vol. 24, No.11. p. 631-641.參考文獻1. Vannote, R.L., G.W. Minshall, K.W.
9、 Cummins, J.R. Sedell, and C.E. Cushing. 1980. The river continue concept. Can. J. Fish. Aquat. Sci. Vol. 37, p. 130-137.2. Cummins, K.W. 1974.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ream ecosystems. Bioscience. vol. 24, p. 631-641.3. Hynes, H.B.N. 1970. The Ecology of Running Water.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U.S.A.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