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共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共5页).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教学目标】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教具准备】CAI课件【教学设计】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一、 创设情境:1、 出示课本主题图
2、: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二、探究新知:1、 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2) 记录分配的过程。(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大班 小班3个 2个6个 4个30个 20个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1) 小组合作。(2) 交流、展示。(3) 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方法一:大班 小班30个 20个30个 20个方法二:画图140个方法三:列式3+2=5140 = 84(个)140 = 56 (个)答
3、: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三、巩固新知。完成课本第55页:1、独立试做:试一试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阿凡提分马的故事,可能有的学生以前听过,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故事讲出来。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算出三个人分得的马:老大6匹,老二3匹,老三2匹。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12+14+16并不等于1。练习1、小红和小薇投篮数之比是3:5,小薇比小红多投了6个,小红投了多少个?2、药粉和药水的比是
4、1:30,如果药水有60千克,那么药粉有多少千克?3、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700,现要配制1400千克药水需加药粉多少千克?4、 一种药水中药粉和水的质量比是1:50,用2千克药粉配置这样的药水,需要用水多少千克?5、 打一篇文章,小丽用了3小时,小红只用了2小时,问小丽和小红的速度之比是多少?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六、【板书】比的应用3+2=5140 = 84(个)140 = 56 (个)答:大班分84个,小班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这一过程要给
5、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教学反思】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的同学在课后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朱淼莹:关于已知时间之比,让我们求速度之比或工效之比的问题,是否有好的验算方法?郑琪键
6、:怎样才能知道哪个是比的前项,哪个是比的后项?张晋:有时总数除以被分成的份数除不尽怎么办?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
7、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
8、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姚楠:如果题目求比需要接方程怎么办?在学习练习三时有必要集体解决以上一些问题。“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