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共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共3页).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一历史阶段性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重要提示:1、 夏朝:王位世袭制2、 商朝:宗法制(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神权与王权结合3、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4、 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5、 汉朝:郡国并行制、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御史大夫(监察中央)6、 唐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7、 宋朝:二府三司制8、 元朝:行省制度9、 明朝:废丞相、内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新高潮)10、 清朝:军机处、“改土归流”(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1、 中国古代政治发展趋势: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利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
2、方势力不断削弱。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基本线索】(一)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2夏商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目的
3、: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内容: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战国末年,分封制瓦解。(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
4、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四)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自行补充)(五)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自行补充总结:中国早期(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
5、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基本线索】(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2、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 1)采用皇帝称号,创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的皇帝制度;2)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到地方郡县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的特点(自行补充):大臣以朝议的方式参与国家决策(朝议制度)。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4)
6、郡县制的作用(自行补充):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二)汉朝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消除了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后期分全国为13州(监察区),设刺史(刺史制度),负责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
7、汉时刺史全力日增,至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2、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称为“外朝”执行机构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权力,使尚书台成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为中枢机构(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汉:察举制,举孝廉(以德、才为标准)察举制的弊端(自行补充):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基本线索】(一)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
8、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先后经历了三国(魏、蜀、吴)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对峙。最终由北周统一北方,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二)政治制度:1.中央政治制度:掌握实权的显示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划分标准)隋唐时期(581年907年)【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
9、辉煌。【基本线索】(一)中央集权的发展隋初,隋文帝废郡级,形成州县两级;唐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相同,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2.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隋唐时期,在尚书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3意义: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措施,三省相互监督
10、与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此,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时正式设,按,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的,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规定只许在内,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末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
11、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5、 科举制的影响(自行补充):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阶段特征】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基本线索】(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北宋: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在军事上杯酒释兵权,同时抽掉各地精兵充实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的“道”设为“路”,在州县之上;财政上,地方税收大部由中央掌控。2元朝:内容: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中央设中书省直辖“腹里”,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制创立的意义:它的创立,
12、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们任宰相职权,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为了进一步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2.元:元世祖健全了中央官制,在加强皇权制度方面有了新发展,在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和最高军事管理机构枢密院,同时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阶段特征】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的阶段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3、【基本线索】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衰落2原因:宰相制度妨碍皇权集中3措施: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2)中央: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二)内阁的创立1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2明成祖时选拔翰林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3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万历时,“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三)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皇太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机要)皇权(受限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皇帝(集权)3雍正:军机处的设置(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政治保障。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四)清朝的边疆政策(自行补充)1、原则:2、 措施:3、“改土归流”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