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共10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96087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共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共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共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共10页).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街道的美学读书报告一、书目简介:书名:街道的美学作者:芦原义信(日)译者:尹培桐页数:351页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版次:2006年6月第1版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是芦原义信先生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1983年出版的续街道的美学是在前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的成果。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都收入本书,集中体现了他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在本书中,芦原义信先生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的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

2、离实际。我认为,这是此书最大的特点。在日本,东京那样直接遭到关东大地震及二战战火袭击的大城市,得到了彻底进行城市改建的机会。但是在现实的复兴中,一方面不断重复着试行中的错误,一方面却走向了不正确的方向。城市中土地私有比公共土地利用规划远为优先的政策,促成了地价飞涨和土地的分割零碎化,土地变成了投机的对象。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以及技术的发展,在世界上是惊人的,可是,唯有土地政策却缺乏想象力和实施能力,因此面对一些现实的问题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当时日本城市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有:土地指定用途方面,存在有任意划分的不合理现象;大部分街道毫无舒适感和美感;城市设计重复着缺乏固定形象的试行错误,无法创造出

3、在世界上自豪的街道和居住环境等。针对这些问题,芦原义信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外国的一些成功的城市设计实例,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写了街道的美学及续街道的美学这两本书,希望能对改善日本城市的形象起到推动作用。在这两部著作中作者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和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与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不仅对日本的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对我国建

4、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工作者也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二、作者简介:芦原义信(1918 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194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53年作为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建立了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上世纪60年代以来,芦原先生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及夏威夷大学等校的客席教授,此外,他还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等职。在日本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多次应邀担任国际设计竞赛评审工作。50年代以来,他设计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作品,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5、他的不少作品在国内或国外获奖如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日本馆曾获文部大臣奖,意大利文化会馆曾获马克波罗奖等等。他的设计代表作还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在建筑理论方面,芦原先生也颇多建树,曾撰写了外部空间的构成、外部空间的设计、建筑空间的魅力、街道的美学、建筑师的履历书等专著,这些著作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其中外部空间设计在我国建筑界受到极大的欢迎,对于我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他的一些主要的理论观点介绍如下:(1)科学观基础芦原义信的理论成熟于现代主义思想最有影响的年代,他提出的城市空间理论在非此即彼的对立主客体立场中带有深刻的现代主义二元论烙

6、印,属于布鲁巴基体系。所谓“布鲁巴基体系”,即基于二元论客观主义、合理主义概念,将能够证明和无法证明的事物区分开来的科学实证主义,是人们印象中的传统经典科学观。在“机械原理”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机械的二元论,非此即彼,追求真的时代,是以定理和公理为前提的,且绝对重视并创造这些前提的体系。从科学观基础、空间尺度和各种空间关系的存在秩序等方面对其理论进行比较,以期在接近城市空间本质的层面,对其理论进一步研究。(2)空间尺度建筑空间范畴内的“尺度”不是单一的长度表述,而是多个维度因素的综合。城市空间的尺度以建筑尺度为基本细胞,城市是放大的建筑,建筑也就成为缩小了的城市。芦原义信用了三维的模数分析了

7、城市的尺度。通过对欧洲传统城市空间的研究,芦原义信提出了恢复人性尺度的城市空间理论。他以广场为例从步行者的视角分析了不同DH(邻幢间距与建筑高度之比)值对人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反应的影响由此提出了两个理论:十分之一理论和外部模数理论。芦原义信用三维空间因素分析评价城市空间的尺度。其三维系统包含空间因素、形式美学和直观环境的心理学影响,对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3)各种空间关系的存在秩序日本当代建筑对秩序性和完美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芦原义信很重视城市中各种空间关系的秩序,认为秩序是城市空间存在的必然和必需。芦原义信认为,一面把空间内部化,一面保持内部秩序区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加法创造空间的思想体系

8、;以保持土地利用、交通规划构成城市基本骨架的外部秩序建造城市的方法,属于减法创造空间的思想体系;城市空间秩序主要就是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它们是明确的、不能混淆的,否则就是失败的城市空间;在这二者之外没有其他秩序存在,而建筑师与规划师所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二者的关系。芦原义信在实践中不断对自身理论进行检验,在城市空间的局部构成中芦原义信的理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至今仍为营建和评价城市实体空间所常用。三、建筑的空间领域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的第一章中充分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廓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东西方人们对建筑的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的空间构成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筑空间作者通过

9、对日本和欧洲的住宅建筑形式的比较,剖析人们对空间本质关注的不同点,提出限定建筑的空间三要素是: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建筑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它是同周围环境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是一个可供人们在其内部停留、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墙体芦原义信在对“墙”的存在意义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墙体的存在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而采用不同的形式。为了适应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日本通常采用薄木板墙壁;西欧国家由于要适应干燥的环境采用厚重的砖石砌墙。作者认为住宅应该选用的材料根据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当时的生产水平而定,因地制宜。庭院在城市形成时能看见街道

10、的意义并富有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悉尼在住宅大门和街道之间的庭院种满鲜花,庭院延伸到街道上。日本的住宅区中相当于前院的空间极为罕见。笔者认为意大利这个国家尤其是把街道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在街道上度过大部分空闲时间,在街道上喝咖啡和聊天。日本的居民更加强调私密性,住宅前面的庭院包围在围墙之中,在悉尼或是意大利、希腊国家,则是把自家的私密空间延伸到街道上。日本建筑典型特征

11、就是无前院,内部空间渗透到外部空间之中,大人看管小孩从隔扇之间的露洞观察,而从建筑的外面看不到建筑内部,增加私密性。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又寸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 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四、街道的构成及美学价值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街道空间的构成要素 详细分析了组成街道的各个部分(街道的边界 ,建筑、街道的类型,D/H,广场的构成原则、阴角空间、室外雕塑等附属物),并用其在实际项目中的时间来说明街道空间美学评判要素的重要性和意义。1.D/H值在街道设计中,D

12、/H十分重要,当D/Hl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DH=1时,高度和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是空间性质的一个转折点。这与人们在街道上的尺度感和欣赏街景式的视角有密切关系。虽然现在很多街道的DH值与历史上的街道相同,但是由于现今建筑尺度的巨型化,曾经很有亲和力的街道尺度也不复存在,街道的尺度对人们来说要宽阔得多。D/H今天的应用之一,是把建筑作为图形观赏时,从建筑到到视点的距离D,与成为对象的建筑高度H的比。人看前方时成40度仰角,若考虑在建筑上部看到天空,则建筑与视点之间的距离D同建筑高度H之比等于2,仰角成27度即能观赏到建筑的主体从

13、单体建筑转为看建筑群时,D=3H,即仰角为18度,既可以充分观赏到该建筑的空间构成。道路宽度与建筑之比D/H,适用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罗马的维纳特大街,纽约的第五大街和东京的银座大街等世界各国著名的街道。除此之外,D/H还适用于意大利广场及下沉型庭园等空间。2.建筑轮廓线一一街道的边界是最吸引我们视线的,芦原义信将人在观察街道形态时所看到的景象分为两种:把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称为“第一次轮廓线” ,把建筑外墙的突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称为“第二次轮廓线” 。西欧城市的街道是由建筑本来的第一次轮廓线所决定的,相对而言,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街道则多由第二次轮廓线所决定。作者用日本

14、代表性的大街东京银座大街作为例子分析道:首先来看一下,在银座大街从第一街到第八街长约900米的街道上,悬挂了多少列侧招牌。因为同一位置也有上下重叠装了侧招牌的,数列数要比数块数更接近实际情况,所以这里采用列数N。按此方式统计,银座大街东西两侧共悬挂199列侧招牌,侧招牌累计面积A为1523平方米,设街道长为L,A/L=0.84米,即每米街道有0.84平方米的侧招牌面积。L/N=9.1米,即平均走9.1米就会遇到侧招牌。参考这一数字,假定建筑墙面上每隔10米即悬挂有突出一米的侧招牌,距离道路边界线3米时,作为第一轮廓线的建筑外墙面就基本上看不到了,距离6米左右时,侧招牌的遮挡面积和实际可看到的外

15、墙面积大体相等,之后,距离越远,第一轮廓线的可见面积越增大。可知,人行道宽度小于3米时,对街道的印象就变得淡漠了。为了处理好市中心区中心街道的景观,更方便的看到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应尽可能减弱第二次轮廓线。总之丰富街道的印象是十分重要的。从该思想出发,芦原先生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市中心的主要道路要尽可能的加宽。日本的代表性街道宽约30米,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宽约70米。(2)人行道宽度至少要在3米以上,并且要尽可能的加宽。银座大街的人行道宽度约为6.5米,在日本算是特别宽的了,而香榭丽舍大街的人行道宽度有11.5米左右。人行道宽,旁边建筑的第一次轮廓线进入视野的比例就增大。人行道的宽窄给人

16、的感受大不相同,一种是步行者的天堂,一种是交叉路口接踵而至,走在道路中心欣赏这一带的景观时提心吊胆。宽阔的人行道可以协调的布置一些长椅饮水机、喷泉池、室外雕塑、公用电话、街道时钟及指路牌等,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赋予生活空间的功能。(3)极力限制遮挡第一次轮廓线的第二次轮廓线,特别是侧招牌。由创造阴角空间或低庭园空间赋予街道变化和图形的性质。并用正面性和密接性原理,设法改善街道形象。3.广场 作为街道的中心,是外部空间最为活跃的单元。作者认为广场从空间构成上来说应该具备四个条件:1、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为遮挡视线所用的围墙。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

17、易构成图形:3、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此外作者还认为,广场是边界线向心的收敛空间,边界线不明显则收敛性差。如果不存在边界线,而形成离心的扩散空间,那就成了自然的原野或天然公园之类的广场。广场具有建筑外墙即广场内墙的性质。建筑外墙上有门窗等开口,建筑内部与广场在空间上相互渗透。如果是互不渗透渗外墙,那就成了监狱内院式的空间了。广场应是居民的生活场所,是热闹且有生气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封闭的空间,高质量的封闭式的外部空间构成方式应合理利用阴角空间和下沉式庭院。阴角空间所形成的封闭性强、亲切的空间模式是其强力推荐的街道构成方式, 以洛克菲勒

18、中心的下沉广场为代表的下沉式空间处理手法也具有很好的构成效果。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锡耶纳就是由城墙所围成的所谓的围郭城市的一个实例,其中心是坎波广场,是意大利广场的优秀实例之一,沿着通向广场的主要道路潘塔纳特大街进入广场后,视野豁然开朗,正面是四层建筑普布里格宫,建于1288-1309年,高塔建于1338-1349年,礼拜堂建于1352-1376年。广场上9块漂亮的扇形铺装面呈平缓斜面,焦点集中于普布里格宫。从昔日水道引出的戈亚喷泉池位于广场高处而收束了空间。广场周围的建筑群,檐高、层数、窗子的比例形形色色各不相同,可是,砖石结构的外墙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浑然一体化了,取得多样统一效果的墙面,作

19、为边界线而有力的限定了这个外部空间。扇形石铺装面的周围,每隔六米便立有一根石桩。今天,桩的外侧允许汽车进入,桩的内侧完全是步行者的空间,他是优先考虑人的空间的范例。4.阴角空间所谓阴角,以升为例,系指其内侧凹进去的空间,所谓阳角系指升外侧突出的空间。在外部空间中,阳角很容易创造,相对的,从道路与建筑的关系来说,阴角空间是很难成立的。尤其是在日本的城市中,这种阴角空间在历史上就没有成立。东京丸作为日本的一个市中心,按棋盘状布置了比较规整的街道。假如去掉这个区域的任何一幢建筑,就可以在哪里创造出有建筑围合的外部空间。但是,仔细看一下,这种道路布置却并非阴角城市空间。因为该空间最重要的四角有道路通过

20、。转角因道路而豁缺不能形成由转角形成的城市空间。外部空间的转角豁缺者要比转角确实成为阴角空间的质量要差,因为转角围得牢实即形成封闭性强,亲切的、令人安心的空间。当沿着棋盘式道路布置建筑时,全都成了阳角空间,形成要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间。相反。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不过,即使按日本今天的街坊方式,如果想要创造阴角空间,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的,那就是让面向道路的建筑大胆的后退,如果可能,让对面的建筑也同样的后退。而且,不要把那里出现的空间单纯作为停车场之类,而是应以积极的向市民提供街道广场的精神作为前提。美化街道而使之产生魅力的街道的美学是十分必要的。这对

21、中国的现状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5.俯视景观城市景观的魅力之一就是俯视景观,由于俯视,视线迅速而准确的把握住领域,把观光者和街道紧密的联系起来。到巴黎观光的人恐怕都要等上蒙特马山,背倚着洁白的圣心大教堂,凭靠在石栏杆上俯望,巴黎的街道就像全景画一般在下面展开,就连埃菲尔铁塔也可在呼之可闻间看到。“这就是巴黎”这样的感觉在此瞬间油然而生。所谓的“俯视”恐怕是在大脑生理学有深刻意义,不过这里是想作为街道的美学的视觉结构,从视线的几何原理来探讨它的意义。美国的亨利 德赖富斯调查结果显示站立者的视线一般为俯角10度,由这一数据也可以说明,从人的身体构造来说,一般情况人俯视要比仰视自然。例如横滨所谓的望港

22、山,这一景观以山顶为中心俯角10度的圆弧,正好包括了函馆市区与港口的海面,美景尽收眼底。如上所述,城市街道中增添俯视景观,在增加城市魅力上是有效果的。有坡度的街道、有踏步的街道、有山丘的街道以及望港的山丘,均分别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作为街道构成,希望尽可能增添俯视景观。6.照明作者认为照明为城市夜景增添了不少气氛,为了形成白天的效果,光源应从建筑的上方照射;为造成夜晚的气氛,光源应尽量低或进行局部照射。城市照明己成为城市夜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灯光的照射高度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国一些城市目前已经开始启动城市照明规划,照明规划已成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专项规划,城市的夜景已成为城市展现自己魅力的另一种

23、表达方式。夜景就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白天街道的主体无论如何也是建筑的外墙,只有窗子等处的玻璃较暗,一到晚上,建筑的外墙就很难看清了,窗子部分一下子变成了主体。要真正把建筑作为夜景来考虑,就必须有一定通透性,使内部光线作为透射光被看到。从石块般的砌筑中解放出来的大玻璃面现代建筑,在昼光中外墙的轮廓成为图形,夜景中外墙消失,玻璃窗醒目的突出来而成为图形。作为夜景最美的建筑,恐怕要数纽约公园大街的西格兰姆大厦,窗框均为青铜所指,玻璃是淡淡的青铜色窗侧数米不堆置东西,也不实用窗帘,百叶窗之类。开灯熄灯全楼同时进行。如果哪扇窗户挂上了颜色鲜艳的窗帘,或者那扇窗户单独熄了灯,那么在夜景中整个轮廓就

24、会出现致命的缺陷。玻璃面占去57.8%,正面通透性强,加强了夜景效果。由于上下没有设置遮阳板之类突出物,所以夜间看起来更加壮观。窗格是突出来的,所以他的效果还不仅限于正面,这幢建筑前面有一个不出奇的广场,然而它是一个可以仰望建筑的广场,是为了观赏夜景而设置的。7.绿化在城市当中进行绿化,从生态学的观点来说也是理所当然的。从视觉上来说,绿地又可以带来休息和安静的气氛。从色彩上来说,天空的蓝色和树木的绿色都是镇定色,使人的心情得到休息平静。在现代城市的高层住宅中过去那种有趣的、与小块自然及绿地的联系,已经没有什么指望。对自然的观赏和由此带来的愉快,在城市中也难以在得到。随着汽车交通的发达,日本的道

25、路观念中似乎看不到本应为人所用的道路的作用了,为了行人横穿马路,变架起了不成样子的人性跨街桥,为避免居民受到噪音干扰,于是就设置了形式不一十分难看的隔音墙(在中国何尝不是这样呢)总之,是只顾一时之需对景观漠不关心。对道路观念的改革,是当务之急。首先是往道路两旁植树的方法。行道树可以等间距栽植,也可以在能栽植处尽量栽植。例如视具体情况栽植若干行,并减小间距,使呈密林状。此外地方城市的车站前,常常是百货大楼、饭店、办公楼林立,很难考虑其统一性。那么则可以在车站前密植数行树木,形成防风林似的绿带,绿化环绕的车站与城市相陪衬,一下车就可使人对该城市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可以在道路交叉口处植以树木但不要因之

26、形成障碍。现实中这种做法并不罕见例如东京银座四段和数寂屋桥交叉口植以大树,并命名为绿色交叉口。8.城市的色彩从世界各城市来看,似乎各有其难以描述的固有色彩。各个城市都有其相应的色彩特征的。例如从巴黎到罗马去,同样是排列着石结构建筑,看起来却明显是土黄色。相反从罗马到巴黎去看,则是从白到黑的无色彩系列。建筑的色彩是从当地的自然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希腊的爱琴海诸岛上,以蓝天为背景的白色住宅非常明亮、醒目。这种传统的共同体意识一直继承流传下来,决定了城市现在的色彩。建筑色彩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谨慎的使用中间色,尽可能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若是用彩色,可在小面积部位,如门、桌椅、地毯和照明灯具等活动部分。大

27、的不动的部分不宜使用。建筑的公共空间不要使用绿色,能同绿色协调的服装颜色很少,因此人在中间就会显得不和谐。在建筑中存在的人是主角,建筑要成为使人突出的背景。五、心得体会街道的美学这本书,作者是从本国的历史、自然环境条件、风俗习惯、街道的各种现状问题等角度和方面,运用自己的一些研究和理论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成功实例,提出了符合日本现状的一些街道美化和改进意见。由于作者是位建筑师,所以更多的关注最终都是落到了建筑上,通过对建筑的一些改造,创造出更适合人、有人性的空间。文章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

28、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通过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以及前一阶段对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原理的学习,我想更多的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一些我自己对创造人性空间,创造街道的美学,创造城市的一些理解和观点。1了解历史从芦原义信对国外有吸引力的城市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很多有魅力的城市都是历史名城,如罗马,巴黎,意大利。这些城市都在空间和建筑上对历史有一个很好的继承和延续。城市规划,本来就是一个历史的延续,承载着过去,也开拓着未来。而这种承载,它包括了建筑形式、街道格局等空间的承载,也包括了人文历史、风俗人情等非物质文化的承载。城市的经济和发展速度,是一个城市吸引人的因素,但是这种吸引都只是一种短暂的利益的吸引

29、,而且经济发展拥有的强大的力量,往往是忽视人文的,因此它不能让一个城市健全的发展。而城市历史的吸引力是一种真正的从情感、人文上的吸引,这往往是人性所需要和依托的,是经济利益所无法替代的。历史是长时间的慢慢的积淀,它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后逐渐形成的,所以往往很合理。城市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根,如果想要规划的城市能够有人情味,能够有别于现代化、高科技所创造的千篇一律的城市形象而有自己的特色,就一定要了解所规划的这个地方的历史,要想办法延续历史中的精华。2结合自然环境不管是日本的木建筑还是意大利的石建筑,以及两种建筑的不同形式,还有有无城郭等差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两国的自然环境所至。但不管是何种形式

30、,取得了与自然的协调,就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城市存在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它会对城市规划有着许多的限制因素,同时也会提供很多的条件。在古代,中国就讲求“天人合一”, “天时、地利、人和”,并通过看风水来呈吉避凶,其实这就是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城市规划的过程,其实是改变现状自然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作为一个规划师,我们有责任去协调其中的矛盾,让整个城市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其次,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建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3结合风俗习惯芦原义信在书中提到: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于是街道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还是作

31、为社区而存在,并且建造了为人们会面的场所广场;而英国人的街道则不是这样的,他们热衷于田园生活,于是对街道并不喜欢,而是建造了人们不会面的休息场所公园。由于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两个国家不同的城市外部空间。风俗习惯是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它往往反映一个地方人们的喜好、精神、愿望。在现存的很多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往往会忽略了这个因素,在进行新的城市建设的时候,没有为这些风俗习惯创造空间,或给予这些风俗习惯一些空间的保留或是一些符号的暗示和引导。人的精神需求和寄托是人健康生长所必须的,特别是现在城市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后,精神的需求就越加强烈

32、了。人们需要风俗习惯这样的一些共同的东西来维系感情,寄托希望。4城市设计芦原义信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讲了很多城市设计要注意的细节和处理方法,这不仅仅对我做了城市设计技术上的指导,更有对我的启发:城市设计来源于生活,要想设计出优秀的城市空间,就要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城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一种手段,它研究城市的整体形态,城市的公共空间,以及功能与空间的关系。城市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出理解人的,适合人心理需求、满足需要的美好的空间。而建筑设计是比城市设计更为细化的一步,通过建筑设计,不仅仅要从外表形象上改善城市,更是要调动起人们的热情,让整个城市被人们接受、享用,为城市带来活力。在这里

33、,我觉得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提到的几点是很有意义的: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象性。最难得的是,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相关的研究得出这些想法后,花了很长的时间对三个城市市民进行了调查,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觉得建筑设计,最有权说话的是广泛的大众,城市规划师和建筑设计师的职责只是综合出人们普遍需要和接受的东西,并想办法实现和表达。5传承虽然讲到很多国外的优秀例子,芦原义信也不断提到了日本的一些优秀的建筑和街道,并希望找到一个方法,更完善这些空间,最后带动全国来创造多一些这种空间。作者很重视这种传统空间的保护和利用。城市规划是一个延续的过程,不是要表现某一代人,也不是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

34、的,它是追随历史的,历史的车轮转动多远,它就要走多久。虽然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和其他一些原因,已经出现了很多城市规划不延续的局面,可我们还是有责任来做这样一件事情。象巴黎,罗马那样的城市,绝对不是几代建筑师规划师的成果,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延续。城市的更替不可避免,但是更替并不代表推翻以前的一切。我认为,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就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善或新建,创造的新空间要与历史空间相融洽,让城市呈现一个连续发展的自然生长状态,而不是各个空间毫无关联一盘散沙的惨状。6顺应时代,规划未来芦原义信在最后提出了对未来新建筑的展望,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是是每一个建筑师、规划师的责任。规划永远是在规划

35、未来,世界也正以一种极快的速度不断在发展变化,因此城市规划也绝对不能只是沉浸在过去的历史。世界各地的文化冲击,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也起了改变,这给城市规划开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顺应时代。但不管怎样,或许正因为各种文化的冲击,我们在设计建筑单体和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更要保持自己的特色,不要被“世界文化”所抹平。六、总结芦原义信先生说:如果大家都能有冲动去国外感受一下美的环境,那就是街道的美学所能达到的最好的影响了。城市规划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牵扯了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人文问题等各个方面。所以城市规划不可能有标准答案,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是我们可以从优秀

36、的城市实例中去学习,去最大程度的服务人群,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让居住在其中的人们感到舒适,有美感而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空间的美感并不仅仅源自于围合成街道空间的建筑本身,而更多的来源于由这些建筑所确定的街道内部空间的尺度以及布局,换句话说,对一条街道的评价与鉴赏,应该更多的把眼光放在街道内部空间,而不是这个空间的“外墙”,街道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主要意义在于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为街道内部空间提供骨架的支撑。我们作为规划学的学生,我们往往对周边环境的评判过多的出于对建筑这一实体的造型与风格,却对建筑和街道之间空间的“内”与“外”的转变难以适应。我们今后应该从整条街道的空间序列上来分析、评判街道的空间美学。所以,我们应该更多的尝试对不同属性的空间进行分析与鉴赏,提升我们自身对空间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规划素养。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