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共7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90430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6.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共7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共7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共7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市水文地质及浅层地(共73页).doc(7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大纲要求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调整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也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即估算某一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纳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去,以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对负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费用,对正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效益。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审(6)列出选定的评价方法,并作简单介绍。安全评价可针对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可针对一定的区域范围。(4)是否满足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标准。5.定性、定量评价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2、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1)采取防护措施。第一部分、安徽省池州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部分、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监管管理实施细则第三部分、池州市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建筑应用实施细则第四部分、两个示范项目案例专心-专注-专业第一部分安徽省池州市浅层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二九年八月目录第一章 绪论1.1 目的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和安徽省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09年2011年、安徽省清洁能源发展规划提纲等节能规划及落实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的通知 (财建2009305号)文件精神

3、,受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安徽省地勘局三二四地质队承担了池州市浅层地热调查评价工作,为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城市示范申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地质、水文地质依据。1.2 勘察区交通位置1.2.1 行政区划及位置池州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及池州经济开发区,市域面积8271.7km2,其中市区面积1313km2,人口65.44万。根据已有资料确定勘察区范围约35km2。位于池州市东部,具体位置包括主城区清溪河以东、北至长江、东至平天湖、南至站前区。设计勘查面积约50km2。实际调查面积约50.26km2(见附图1)。1.2.2 交通查区属池州市总体规化继续建设南外环区域,新建高标准

4、道路四通八达,沿江高速、合铜黄高速、铜汤高速、安景高速、铜九铁路及沿江城际铁路和九华山旅游机场的开工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加上北侧长江水上运输黄金通道,构成了池州市市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图1-1交通位置图)。图1-1 池州市交通位置图1.3 以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池州市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相继开展,其主要成果主要有:1、19521953年,321地质队常印佛等填制贵池青阳1:1万地质图1200平方公里。2、1960年安徽省地质局101物探队进行1:1万地面检查时,圈定了东湖一带磁异常并发现了包家山自电异常。3、1960年安徽省地质局321

5、地质队对包家山地表铁帽做了少量坑探工作,1961年对东湖磁异常进行验证,施工钻孔2个。4、1965年安徽省地质局317地质队进行过安庆幅1:20万区域调查。5、1966年安徽省地质局324地质队开展1:2.5万地质工作,同年省局物探队二队开展1:2.5万磁法及土壤测量工作。6、19701975年间及1980年,324地质队物探分队先后在城区进行1:1万及1:2.5万磁法、激电工作,并提交了“安徽贵池城郊1:1万物探普查工作简报。7、19711975年间,淮南煤田第二勘探队曾进行煤田普查工作,施工钻孔9个。8、1970年2月2009年,324地质队在该区进行了大量的地质、水文、工程地质、物化探、

6、钻探、坑探等工作。9、1987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4地质队完成了安徽贵池城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1:2.5万)报告,其测绘范围基本涵盖了本次调查区域。10、本次浅层地热调查评价结果。上述工作成果全面系统阐述了池州市基础地质及水工环地质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地源热泵技术对所需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要求。第二章 自然地理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与丘陵接合部位,多为剥蚀丘岗、平原及低洼湖盆,湖泊及池塘星罗棋布,丘岗植被发育。最大相对高差约180米。2.1 地形地貌本区自晚第三季以来,由于遭受强烈剥蚀与侵蚀作用,山丘多低矮,构成剥蚀丘陵地貌,分布于本区南、中部,最高峰为齐山,海拔82.28米。局部

7、为可溶岩出露区,岩溶地貌发育。向北地势渐低,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及湖盆(本次调查主要区域),地表平坦而开阔。总体本区南高北低,地表起伏不大。2.1.1剥蚀丘陵逶迤的剥蚀丘陵、丘岗多低矮、海拔小于85米,一般25-45米。坡面较平直,坡脚15-30度.岗顶呈椭圆状,面积数十至数百平方米,多有5-30厘米厚的松散堆积物覆盖。火成岩及砂岩构成的丘岗,坡面较陡;灰岩丘陵则岗脊陡峭,坡面起伏,溶沟、溶槽、溶洞及溶蚀漏斗等发育;红层构成之丘岗则岗顶平缓,坡脚较小,坡脚不明显。2.1.2 冲积及湖积平原分布于长江南岸,主要由长江冲积物构成,次为河湖堆积物,厚度20-25米左右,局部35米。堆积物具“二元结构”

8、,上部粘土及粉质粘土;下部砂层及砂砾石层。由于受丘陵影响,呈窄长带状分布,平均宽度大于1000米,表面平坦,略向长江倾斜,坡降小于1。2.1.3 微地貌依其成因类型分述如下:(一)、流水微地貌1、阶地分布于长江及白洋河、秋浦河等河流两侧,多见内迭阶地。(1)一级阶地河流两侧极不对称。长江阶地地面平坦,宽处1600-1900米,窄处不足400米;其他河流阶地宽一般200-500米。阶面稍向河流下游倾斜,前缘有1.5-2.5米高的陡坎,后缘明显。(2)二级阶地常见于河谷一侧,宽500米左右,窄处不足50米,阶面较平坦,略向一级阶地倾斜,前缘有1.5米左右的阶地坎,后缘明显,分布零星。(3)三级阶地

9、亦发育在河谷一侧,仅存测区中部丘陵坡麓边缘,宽一般100-250米,最宽可达550米。前缘明显,后缘常因坡积物覆盖难以区分。阶地面起伏较大,阶面向河流倾斜,坡降约1%。2、漫滩(1)长江漫滩主要分布于城区北部及东北部,面积约5平方公里(人工筑坝,使漫滩实际面积缩小),洪水期时,水深1-1.5米,由粉-细砂及少量粘土构成,表面平坦,向江之下游微倾,坡降小于1/500。(2)河流漫滩(秋浦河)分布于城区西部、该河下游,面积小,宽小于100米,长多小于250米。由细-中砂及卵砾构成,坡降小于1/100。与长江漫滩无明显界限。(二)、岩溶地貌1、石芽及溶沟主要见于齐山。由于面流冲蚀及溶蚀作用,该丘陵上

10、石芽、溶沟极为发育,芽高一般20-50厘米,芽顶削尖、呈锋刃状。溶沟呈缝隙状,隙宽一般2.5-4.5厘米,深20-100厘米。多数顺坡发育,局部见红粘土充填。2、溶蚀漏斗分布于丘陵岗脊。平面上呈椭圆状,总体上呈蝶状,洞径10-30米,壁高2-5米,坡脚大于75度,洞口附近岩石溶沟、石芽等发育。岩溶洼地面积一般500-900平方米。3、溶洞洞口分布于丘陵坡麓。洞径1-10米不等,洞高2-4米,洞内钟乳石、石笋多见,部分有粘土充填。局部溶洞较深,走向各异。2.2 气象条件该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夏季较长。据贵池区气象局多年统计资料,其特征如下。气温历年平均气温

11、16.1。月最高气温37.4(1967年8月),月最低气温-4.0(1963年1月)。日最高气温40.6(1971年8月1日),日最低气温-15.6(1969年2月5日)。7-8月高温季节,1-2月较为寒冷。降水历年平均降水量1482.3毫米。年最大降水量2208.5毫米(1983年),年最小降水量888.7毫米(1978年)。月最大降水量547.1毫米(1969年7月),月最小降水量为0(1963年1月)。日最大降水量209.5毫米(1991年6月15日)。一小时最大降水量79.2毫米(1986年6月30日5时36分至6时36分)。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6天,降水量524.1毫米(1969年7月

12、3日-7月18日)。降水多集中于4-7月,占年降水量的52.89%。蒸发量历年平均蒸发1443.8毫米(1978年)。年最大蒸发量1792.8毫米(1978年),年最小蒸发量1189.6毫米(1989年)。月最大蒸发量336.0毫米(1978年7月),月最小蒸发量23.2毫米(1990年2月)。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8%。月最大相对湿度90%(1970年9月),月最小湿度56%(1973年12月)。其它历年平均无霜期243天。最大积雪深度35厘米(1984年1月19日)。最多风向及频率北东风22%,最大风力22m/s,阵风10级。2.3 水系地表水体极为发育。西部秋浦河常年有水,流量较大,随季

13、节而变化,呈斜交状注入长江;南部白洋河经新河道注入秋浦河;东部白沙河注入平天湖;北缘为长江。皆常年有水。区内湖、塘众多,分布面积大,且常年有水。第三章 区域地质特征3.1 地层 从早古生界志留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发育,现从老至新分述如下:一、志留系分布于本区碧山、包家山等处,构成丘陵。下、中、上统均有出露,厚2651米。与下伏奥陶系上统五峰山组呈假整合接触。(一)、下统高家边组(S1g)黄绿、灰绿色,细粒粘土质结构,薄层状,主要有粘土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构成,中部夹细砂岩,底部夹黑色含硅页岩,厚大于1100米。(二)、中统坟头组(S2f)1、下段:黄绿、灰绿色薄层至中厚层粘土质细砂岩、粉砂

14、岩夹粉砂质页岩。2、中段:灰色薄层至中厚层细粒石英质砂岩、细砂岩。3、上段:灰黄、黄绿、灰绿色细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上部夹含锰细砂岩;下部夹薄层含磷砾岩。厚度大于840米。(三)、上统茅山组(S3m)紫红、黄褐、暗绿色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上部砂岩为主;下部粉砂岩为主。厚314-433米。二、泥盆系分布于碧山、包家山,构成丘陵。本区仅出露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与下伏地层志留系茅山组呈假整合接触。1、下段:灰白、淡紫色中厚层至厚层石英砂岩。上部夹砂质页岩;底部为厚层石英砾岩。2、上段:灰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页岩夹含云母细砂岩,含薄层褐铁矿及石煤。三、石炭系本区仅出露石炭系中、

15、上统。仅零星分布于碧山,厚87米。与下伏地层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一)、中统黄龙组(C2h)1、下段:灰色巨厚层白云岩、含砾白云岩。底部含砂砾岩。2、上段:灰白色带肉红色厚层-块状纯灰岩,下部为中-粗粒结晶灰岩。厚32-63米。(二)、上统船山组(C3ch)上部为灰白、深灰、肉红色厚层状纯灰岩、结晶灰岩,具球状构造;下部以灰色块状白云岩为主;底部为砂砾岩。厚18-24米。四、二迭系分布于碧山、包家山、白牙山一带,厚563米。与下伏石炭系上统船家组呈假整合接触。(一)、下统栖霞组(P1q)1、下段:灰黄、灰黑色炭质页岩、钙质页岩夹粘土岩及煤层。2、中段:深灰色细粒厚层沥青质灰岩。3、上

16、段:深灰、灰黑色细粒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灰岩夹硅质层。厚166-208米。(二)、下统孤峰组(P1g)1、下段:棕色、深灰色含锰灰岩、含锰页岩夹锰矿层。2、上段:黑灰、灰黑、深灰色中厚-薄层状硅质灰岩、硅质页岩及硅质层,局部夹深灰色燧石灰岩。厚55-223米。(三)、上统龙潭组(P2l)1、下段:灰黑色薄层状炭质页岩,含透镜状煤层。2、中段:黄褐、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及粉砂岩、粉砂质页岩。3、上段:黑灰、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紫灰、灰色粉砂质页岩,含煤层。与下伏孤峰组呈整合接触,厚57-68米。(四)、上统大隆组(P2d)1、下段:灰黑色至中厚层硅质灰岩夹硅质岩。2、上段:灰黑、深灰色薄层状硅质层

17、、硅质页岩夹含硅炭质页岩及少量细砂岩。与下伏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厚64米。五、三迭系出露于本区东、南部碧山及包家山、齐山一带。厚1745米,与下伏二迭系上统大隆组呈整合接触。(一)、下统殷坑组(T1y)下部:黄绿、灰绿色钙质页岩夹泥灰岩透镜体。中部:灰绿、黄绿色钙质页岩及薄层灰岩互层。上部: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细粒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顶部灰色厚层灰岩。(二)、下统和龙山组(T1h)下部:黄绿、灰绿色钙质页岩夹少量薄层状灰岩。上部:青灰、浅灰色条带状灰岩夹黄绿色钙质页岩。与下伏殷坑组呈整合接触。(三)、下统南陵湖组(T1n)下统:灰、青灰色薄层-中厚层灰岩,底部夹紫红色瘤状灰岩。上部:深灰色中

18、厚层至巨厚层状灰岩,顶部夹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与下伏和龙山组呈整合接触。六、白垩系分布于白沙湖以北、池口、城西及十里岗一带,构成部分丘陵岗顶及坡麓,厚大于1122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一)、下统七房村组(K1p)1、下段:浅灰、灰绿、棕褐色夹灰白色钙质砂岩、钙质粉砂岩、含砾粗砂岩及炭质微层。胶结紧密,厚大于180米。2、上段:玄武岩、凝灰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夹火山碎屑、角砾熔岩、集块岩。顶部夹粉砂岩;底部夹含砾砂岩、泥质岩。含数层膨润土。厚大于57米。(二)、上统宣南组(K2x)1、下段:紫红色、灰紫色厚层至巨厚层砾岩夹紫红色、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厚大于500米。2、上

19、段: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至厚层砾岩与灰白、灰绿色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上部紫红色厚层状砂岩、粉砂岩夹含砾砂岩。具虫管状构造。厚大于300米。与下伏七房村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七、第三系仅分布于十里岗,厚度大于1008米,构成丘陵。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下第三系大通群(Ed)下部:灰紫、棕褐、红褐色厚至块状砾岩、砂砾岩夹含砾粉砂质泥岩及透镜状含砾砂岩。上部:红褐色厚层含砾砂岩夹含砾粉砂质泥岩、砾岩及透镜状砂岩。八、第四系分布于长江冲积平原及白洋河、秋浦河、白沙河河谷之中。丘陵坡麓多见残、坡积物。厚度变化较大,最大厚度36.53米。(一)、中更新统网纹红土(Q2w)灰红色、棕红色及灰白色网纹状粘土

20、。底部夹红褐色泥砾岩;顶部含铁锰质薄膜。(二)、上更新统下蜀粘土(Q2x)黄褐、褐黄色致密状粘土,含锰质结合及薄膜,夹粉砂质粘土及粉质粘土。(三)、全新统(Q4)按成因分:1、灰黄、黄灰色冲积粘土、粉质粘土及砂砾石层。2、灰褐、褐灰、棕灰等色湖积粘土及少量黑灰色淤泥层。3、丘陵坡麓及岗顶分布有灰黄色残、坡积含砾粘土、粉质粘土。3.2 构造本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孤东翼中段,居东翼第二沉降带(长江沉降带)与第三隆起带(马鞍山-贵池隆起带)交接地带。北侧为中生代火成岩及中、新生成红色盆地沉积,该盆地为宣南盆地之西延部分;南侧属贵池-香口“S”型构造之头部。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印支、燕山、喜山运动三个阶段

21、。区内构造形迹反映较多,印支期的压性、压扭性,张性、张扭性断裂构造;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入侵、褶皱构造及红色盆地的形成;喜山期的抬升运动等均有反映。一、断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受到多期的大规模构造运动的影响,断裂极为发育。现分述如下:(一)、印支期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层分布于白牙山、包家山、碧山一带,多为中、小型,长0.9-5公里。倾向多为南东,倾角一般50度左右。从中生界三迭系至古生界泥盆系均可见其反映,造成部分地层缺失与重复。断面产状稳定,多呈闭合状,偶见火成岩脉及热液黄铁矿充填。(二)、印支期北西及北北东向张性、张扭性断层分布于齐山、碧山、东湖一带,多为小型,长0.8-2公里,造成

22、地层错落。构造面产状不稳定,多呈开口状。(三)、燕山期早期北北东压扭性断层主要分布于东部碧山,多为小型,长0.6-1.5公里,切割北东向印支期构造体系,但未切穿白垩系地层。该类断层倾角较陡(大于45度),产状较稳定,造成部分地层倒转,角砾岩化较强烈。(四)、东西向压性断层分布于东湖南东,走向近东西,小型,长约2公里。东端为花园巩岩体所截;西端延至东湖石英闪长岩体中,破坏了东湖膏岩层的连续性及完整性,中段为玄武岩充填。(五)、燕山末期复活性断层宣南组沉积后,在东西向右行扭动应力作用下,诱发了北西向压性应力场,使原印支期北东向压性断裂构造重新复活。该类断层主要分布于马家山,断层走向多北东,倾角较陡

23、(大于40度),造成中生代红层、火山岩同方向位移。在局部范围内产生逆掩现象。根据物探、水文地质成果可知,本区北东及近东西向压性压扭性断层一般为阻水断层,而北西及近南北向张性张扭性断层又部分沟通各含水层(组)之间的水力联系。北东及近东西向断层是本区燕山期深大断裂 ,切至地球深部热源,具备热传导条件,根据地热普查资料,池州市范围内张湾温泉、九华山地热都与该期断裂有关,因此本区燕山期深大断裂具有寻找地热温泉巨大潜力。二、褶皱区域内褶皱构造较发育,由于地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红层覆盖,多隐伏于地下,现分述之:(一)、印支期褶皱贵池倒转向斜:西北端为白垩系等地层所掩盖,南翼及核部为断裂及火成岩体所破坏。轴

24、迹呈50-70度东方向延伸,长12公里。断层使其截为三段,除东端外,西端及中段轴向及轴面倾向基本一致,轴面倾向南东,轴向北50-70度东。东段褶皱轴向自西向东由北东20度转为北东70度,呈一向北弯凸的弧形,轴面由向南东倒转为正常倾斜。轴向及轴面均呈“S”形扭曲,构成区域上“S”形构造的一段。(二)、燕山期拗陷及褶皱1、早白垩系拗陷及褶皱区内白垩系下统七房村组为裂隙-中心式喷发火山岩,西部十里岗及东部朱公咀为两个相互分割的拗陷。十里岗火山岩拗陷盆地规模较大,呈北东向延伸,至新河以东逐渐封闭,向南西方向延伸,盆地东南以断层为界。火山岩呈单斜状,倾向南东,倾角65度、产状与基底南陵湖组相近,表明二者

25、褶皱应力方向一致,岩层倒转推测为断层所致。综上所述,本期褶皱基本上承袭了印支期褶皱应力方向,但强度减弱,褶曲一般较和缓,火山盆地边界常为断层所截,控制了火山沉积的活动地带。2、晚白垩系拗陷和褶皱本区位于白垩系上统宣南组红层盆地南缘,呈北东东向延伸,南侧边界不规则,仅部分地段为升降运动的差异性所造成的侵蚀洼地所沉积。该组地层与七房村组呈不整合接触,呈北东东向单斜,倾向北北西,倾角较缓。(三)、喜山(早)期拗陷及褶皱第三系大通群与下伏宣南组推测为继承性沉积,但拗陷中心已向西南迁移。地层呈北东东向单斜产出,向北北西,与宣南组构造线一致。三、节理不同时代、不同成因、不同岩性地层中的节理裂隙有所差异。三

26、迭系南陵湖组灰岩发育不均匀、且不规则,局部见粘土及红色铁质物充填;志留系砂岩中的节理裂隙多均匀发育,短而直,呈闭合状,以顺层节理为主;砂页岩中节理发育规则,走向节理及倾向节理较发育,岩石受之作用而破碎呈规则扁块状。3.3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系之新构造运动多表现为大幅度升降运动,褶皱运动则次之,新第三系一般倾角5-10度。第四系时期,以上升运动为主,间伴多次长期稳定,上升幅度有减弱趋势,可从河流阶地发育特征上看出。全新世晚期,有缓慢下降趋势,侵蚀基准面相对抬高,故江、河两岸堤坝逐年需人工高筑。通过对局部新构造运动调查,区内新构造除有明显的继承性外,在应力方向和强度上均有差异。3.4 岩浆岩侵入岩及

27、火成岩均有出露,依其成因类型、形成时代可分为燕山早期侵入岩体、燕山晚期火成岩体及侵入岩体两大类型。一、燕山早期侵入岩体多呈岩株及岩墙状产出,出露规模小,岩性为中酸性闪长岩类及相应的脉岩。(一)、东湖石英闪长岩体仅在东湖南部出露。平面上呈东宽西窄的楔形状,长轴走向近东西;东端为白垩系宣南组红砂岩掩盖,长1800米,中部最宽达800米,面积约0.84平方公里,接触面不规则,呈锯齿状,倾向南东,倾角40-50度。南部接触面平直、较陡,倾角45-55度,倾向南东。(二)、白牙山石英闪长玢岩体出露面积0.15平方公里,呈不规则长条状,北东向延伸,接触面向东倾斜。岩体为斑状结构,呈岩床或岩床墙产出。二、燕

28、山晚期火山喷出岩体(一)、东湖火山岩位于东湖南东部,全为第四系覆盖,以玄武岩为主,不规则的枝叉状,东西向,两端均延北东向分出小叉,局部蒙脱石化强烈,含量较高,可达膨润土工业指标。(二)、朱公咀火山岩为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出露面积小。淡紫色、灰白色角砾状构造,角砾成分为流纹质熔岩。流纹岩:灰白色、具层状流动构造,隐晶结构。(三)、白牙山、包家山、碧山火成岩均见玄武岩脉穿插于围岩中,岩性与东湖玄武岩相似。总之,该区火成岩形态各异,岩性多样,既有喷发向和濆溢相,又具超浅成次火山相;既有中-酸性岩体,又具基性岩体;既有粒度较小的火山凝灰岩及碎屑岩;又有块状的集块岩。三、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岩本区燕山晚期发

29、生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花园巩钾长花岗岩:出露于测区南东部。呈基岩状产出,本区出露面积0.82平方公里。岩体相带发育齐全,区内仅见过渡相中-粗粒钾花岗岩和边缘细粒钾长花岗岩,边缘相带一般宽200-300米。受东西向构造体系及新华夏构造体系控制。第四章 水文地质特征4.1 含水岩层(组)与隔水岩(组)特征区内岩层除侏罗系地层外均有出露,现自新至老分述如下:一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以冲积为主,其次为湖相堆积物,厚20-25米,最大厚度35米左右。(一)、第四系全新统(alQ4)孔隙含水层黄灰、灰黄色及褐灰色,上部粘土及粉质粘土,厚度15-20米,冲积形成,少量黑灰色湖积淤泥层,厚5-6米左右

30、;下部细中粗粒沙砾层,厚3-8米,最大厚度23米。砾石成份以灰岩及石英粉砂岩为主,少量火成岩及石英岩,砾径一般1-3厘米,少量达10厘米以上。地下水赋存其中,水位埋深0.50-3.00米,少数达6米以上,单位涌水量0.1391.457升/秒米,中等富水性,以HCO3 Ca型水为主,矿化度小于1克/升,水温17。C-20。C。受大气降水补给,迳流条件良好,微承压潜水型,多下渗补给其下伏含水岩层。(二)、第四系上更新统(alQ3)孔隙含水层冲积形成,灰黄、黄褐色及棕黄色粉质粘土及粘土,上部含铁锰质结核及薄膜,核径0.2-0.5厘米;底部以石英砂岩砾石为主。迳流条件差,富水性较弱,主要为HCO3 C

31、a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其下伏含水岩层。(三)、第四系中更新统(palQ2)孔隙含水层洪冲积层形成,棕红色,网纹状粘土及泥砾层,出露厚度大于5米。顶部见黑褐色铁锰质薄膜;底部为泥砾层,砾石成份以砂岩为主,灰岩次之,呈次棱角状,径2-5厘米,大者砾径可至15厘米以上。迳流条件差,含水性微弱,受大气降水补给,侧向补给全新统及上更新统含水层。 (四)、第四系残、坡积层(eldQ)孔隙含水层灰黄、棕黄、红色粉质粘土、粘土夹岩屑及岩石碎块,碎块大小不等,直径一般2-5厘米。厚度因地而异,丘岗顶部一般5-30厘米,坡麓及坡脚厚度约1-5米。为一透水不含水层。局部地段与基岩接触面微含水。二 、第三系

32、大通群(Ed)碎屑岩类隔水岩组岩性为灰紫、棕褐色砾岩、砂砾岩,厚大于1000米,结构致密,主要由灰岩及石英砂岩构成角砾,胶结物以钙质为主。裂隙较发育,但多被粘土充填,为一相对隔水岩组。三 、白垩系碎屑岩类隔水岩组(一)、白垩系上统宣南组(K2X)隔水层上段: 紫红色,厚层砂岩与中厚至巨厚层砾石,含砾砂岩互层,厚大于300米。下段:紫红、灰紫色,厚巨厚层状砾岩夹含砾砂岩、砂岩,厚度大于500米。含水、透水性极差,为一非含水岩层。(二)、白垩系下统七房村组(K1q)隔水层上段:灰白、棕褐等色玄武岩、凝灰岩、安山岩及流纹岩互层,夹火山碎屑岩,底部为含砾砂岩、泥质岩等,厚度57米以上。局部火山岩原生孔

33、洞、流纹岩的气孔及原生节理发育而含一定量地下水。但由于其连通性差仍属一相对隔水层。下段:浅灰、灰绿色,钙质砂岩及钙质砾岩,厚大于180米。为一相对隔水层。四 、三迭系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一)、 三迭系下统南陵湖组(T1n)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层深灰、青灰、灰红等色,薄中厚层状,顶部夹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顶部夹紫红色瘤状灰岩,厚600米左右。岩石结构致密、较完整、坚硬。地表露头溶沟、溶槽、石芽及溶蚀漏斗、溶洞极为发育。洞高2-4米,洞径大者可至10米。溶蚀漏斗呈碟状,上部洞径10-30米。深部溶洞及溶蚀裂隙发育,洞径一般0.31米,大者可至7米,洞内多见泥沙质填充物。溶隙为红色铁质物及粘土

34、充填,该组岩层富水性中等强,受大气降水及其它含水层补给,迳流条件良好,地下水主要以管道流形式向其它含水层渗透,部分一泉的形式补给地表水体。单井最大出水量2000米3/日,单位涌水量0.47-4.329升/秒米,水温17。C-20。C,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6-0.31克/升。(二)、三迭系下统和龙山组(T1h)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层上部青灰色、浅灰色,条带状灰岩夹钙质页岩;下部黄绿色,钙质页岩夹条带状灰岩,厚143-235米。地表仅见石芽、溶沟等。裂隙较发育,局部见溶隙,富水性较差,迳流条件一般,接受大气降水及其它含水层补给,以慎流形式排出区外。(三)、 三迭系下统殷坑组(T1

35、y)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层上部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下部黄绿、灰绿色钙质页岩,厚58-83米。裂隙、溶隙及溶洞均较发育,洞径0.8-2.5米。富水性一般,地下水赋存在溶隙及溶洞之中,迳流条件较好,受大气降水及其它含水岩层(组)补给,以地下迳流方式泄出区外。五 、二迭系碎屑岩类隔水岩组、(一)、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碎屑岩类隔水层岩性为灰黑色,薄至中厚层硅质岩夹硅质灰岩、硅质页岩及少量细砂岩,厚64米。新鲜岩石硬、脆,风化后呈破碎状、较软弱,裂隙发育,但均为方解石脉及泥质充填,透水性极差,为一相对隔水层。(二)、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2l)碎屑岩类隔水层深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细砂岩及炭质页岩

36、、粉砂质页岩。下部含透镜状煤层;上部、中部均见数层劣质煤层。厚27-68米,性硬、脆,风化后易碎、较松软,裂隙发育,见方解石充填,不含水。为相对隔水层。(三)、二迭系下统孤峰组(P1g)碎屑岩类隔水层上部岩性为灰黑色、黑色,薄层硅质页岩、硅质层,局部夹含碎石灰岩;下部棕褐色、棕色及深灰色含锰灰岩、含锰页岩夹锰矿层。厚55-223米,岩石性硬脆,裂隙发育,且为方解石脉充填。为相对隔水层。六、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p)灰岩溶含水岩组深灰、黑灰色,中厚层状含碎石结核灰岩夹硅质层,底部为沥青质灰岩及炭质页岩,偶含煤层,厚166-208米,地表露头石芽、溶沟等发育;深部以溶洞、溶蚀裂隙为主,洞径一般0.

37、3-0.5米,大者2米左右;溶隙在局部地段极为发育,呈蜂巢状,溶隙壁面方解石晶体发育,地下水活动于溶洞、溶隙之中。 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地下水迳流条件好,水量丰富,昼夜单井涌量可至千余吨,单位涌水量0.18-1.21升/秒米,水温20。C-25。C,水质HCO3-Ca型水为主,矿化度小于1克/升。承压水头较高,局部地段自流。接受大气降水及其它含水岩层(组)补给,深部以管道流行式运移,以地下迳流形式泄出区外。七 、石炭系灰岩岩溶含水岩组(一)、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3ch)灰岩岩溶含水层深灰色,厚层灰岩,厚18-24米。岩石硬脆,裂隙较发育,地表见石芽、溶沟等岩溶现象;深部溶隙亦较发育。赋存地下水,

38、富水性中等,迳流条件较好,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地下渗流形式向区外排泄。(二)、石炭系中统黄龙组(C2h)灰岩岩溶含水层上部灰白色、肉红色,厚层纯灰岩及结晶灰岩;下部灰白、灰色,具厚层白云岩;底部为砂砾岩。厚32-63米。地表露头见溶沟、石芽等岩溶现象;深部以溶隙、溶洞为主,洞径较小。地下水赋存其中,迳流条件好,富水性中等,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渗流形式向深部运移。八 、泥盆系(D3w)砂页岩裂隙含水岩组上部杂色薄层泥质粉砂岩、页岩,含褐铁矿层;下部淡紫色、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石英砂岩,底部为厚层石英砾岩,厚181米。岩石坚硬、性脆,地表裂隙较发育,多不连续。地下水赋存于裂隙之中,受大气降水补给,富水性

39、差,以地下水迳流形式排出区外。九 、志留系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一)、志留系上统芽山组(S3m)砂页岩裂隙含水层紫红、暗绿色及黄褐色,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夹粉砂质页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下部以粉砂岩为主,厚314-433米。表层岩石风化较软弱,风化裂隙发育,地下水富集此中。受大气降水及其它含水层(组)补给,迳流条件差,富水性差,多补给地表水。(二)、志留系中统坟头组(S2f)砂页岩裂隙含水层灰黄、黄绿及灰绿色,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夹石英质细砂岩,厚840-1000米。性较软弱,风化裂隙发育,但多短而细,地下水富集于风化裂隙之中,受大气降水补给,但迳流条件差,多以下降泉向沟谷排泄。深部裂隙较发

40、育,透水性较差,含水性微弱。(三)、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S1g)砂页岩裂隙含水层黄绿、灰绿色,泥质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粉砂岩、细砂岩,厚度大于1100米。表层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较软弱、破碎,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之中,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但迳流条件差,水量较小,向沟谷排泄。十 、岩浆岩隔水岩组(一)、钾长花岗岩隔水层表层风化网状裂隙发育,赋存风化网状裂隙水,但水量较小,水质尚好。深部基岩以中粗粒块状产出,性坚硬,原生柱状节理呈闭合状,透水性极差,为相对隔水层。(二)、石英闪长(玢)岩隔水层岩体呈岩墙、岩床产出,细质中粒状,局部地段由于风化及蚀变而松软,边缘带裂隙发育,但多为方解石脉充填,为一相对隔水

41、层。4.2含水层间及其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一 、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水,可下渗补给其下伏各基岩含水层,两者水力联系密切。三迭系下统南陵湖组岩溶裂隙水与下统和龙山组、殷坑组岩溶裂隙水构成同一含水岩组,水力联系密切。二迭系下统栖霞组岩溶水与石炭系上统船山组、中统黄龙组岩溶水属同一岩溶含水岩组,水力联系密切。它们与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志留系上统茅山组、中统坟头组及下统高家边组裂隙水亦有一定水力联系。4.3含水岩层(组)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长江、白洋河、秋浦河、白沙河及平天湖、池塘等常年有水,均可部分补给地下水。枯水期部分地段地下水部分补给地表水。4.4 地下水补给、径流及排

42、泄条件4.4.1补给条件由于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及流水堆积作用,区内地势平坦,第四系分布广泛且具一定厚度,植被发育,对降水入渗极为有利,但由于地表多粘性土分布,故又有一定影响;第四系下部砂砾层多直接坐落于基岩之上,故部分第四系孔隙水可向基岩含水层(组)发生渗透作用。此外,部分地区基岩含水层(组)裸露地表,可直接接受降水补给。4.4.2径流条件由于地下水可存在于各类不同的孔隙之中,其含水介质不同,径流方式亦不相同。(一)、孔隙含水岩层:地下水活动于第四系砂层、砂砾层孔隙之中,因地形平缓,水力坡度较小,地下水以缓慢的渗流方式运移。(二)、岩溶含水岩层:地下水活动于溶洞及溶隙之中。连通性好的溶洞中的地下

43、水多以管道流为主;溶隙及有充填物的洞隙中的地下水仍以渗流为主。(三)、裂隙含水层(组):地下水活动于裂隙中,多以脉状渗流形式运移。4.4.3排泄条件第四系冲积物连续分布区,多以缓慢地下径流方式向区外下游排泄。枯水期,部分含水层(组)向地表水系排泄。裸露的基岩丘陵区,部分地下水以下降泉的形式向沟谷排泄。综上所述,第四系全新统(alQ4)孔隙含水层、三迭系下统南陵湖组(T1n)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强,水质良好,埋藏浅,具备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良好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p)灰岩溶含水岩组、石炭系灰岩岩溶含水岩组同样具备开发利用地热能良好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燕山期深大

44、断裂具有开发利用深部地热的巨大潜力。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1 结论本区浅部适宜浅层地热能利用含水层主要包括:全新统(alQ4)孔隙含水层:埋深035米。上部为粘土及粉质粘土;下部细中粗粒沙砾层,厚3-8米,最大厚度23米。单位涌水量0.1391.457升/秒米,单井最出水量5001000米3/日,中等富水性,三迭系南陵湖组碳酸盐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埋深30150米。岩层富水性强,单井最大出水量2000米3/日,单位涌水量0.47-4.329升/秒米,水温17。C-20。C,为HCO3Ca、Mg型水,矿化度0.26-0.31克/升。二、本区深部适宜浅层地热能利用含水层主要为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

45、p)灰岩溶含水岩组:为区内主要含水层,地下水迳流条件好,水量丰富,昼夜单井涌量可至千余吨,单位涌水量0.18-1.21升/秒米,水温20。C-25。C,水质HCO3-Ca型水为主,矿化度小于1克/升。承压水头较高,地下水位埋深1050米,同样具备适宜浅层地热能利用的水文地质条件。三、地面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地表调查所取地表水及地下水水样水质分析结果:SO42-在水中的含量为9.914.8mg/L,根据结晶类腐蚀评价标准,其腐蚀等级为无腐蚀。PH值6.856.9,侵蚀性CO2含量为3.911.8mg/L,HCO3-含量为107.2137.2mg/L,根据分解类腐蚀评价标准,其腐蚀等级

46、为无腐蚀。Mg2+NH4+含量为5.4614.19mg/L、cl-+SO42-+NO3-含量为12.8721.17mg/L,根据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评价标准,其腐蚀等级为无腐蚀。因此该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四、本区燕山期深大断裂复合部位具有寻找地热温泉水巨大潜力。五、本区浅部地下水埋藏浅,水量丰富,基本无污染,补给条件好,水温17。C-25。C,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具备良好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本区可采水资源量100.9310m3,且本区生产、生活用水基本取自长江水,开发浅层地热能只会是充分利用资源,而不会引发不同行业因争夺地下水资源开发造成新的矛盾。六、本区浅部及深部地下水储量丰富,

47、可采资源量大,水位埋深浅,且深大断裂复合部位具有寻找地热温泉水巨大潜力表明本区地热能具有梯度开发的优热条件。5.2 建议一、本区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保护地下水水质。二、根据本区现有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池州市浅层地热能(热)是建筑物供暖(冷)能源的最佳选择。三、保护地下水资源,采用单井抽灌技术。依据动态数据规划控控制分区,实行总量与强度双控。二、每项地热能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水工环地质调查和论证。第二部分池州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质量的监督管理,根据建设部民用建筑工程节能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凡在我市行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