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及成效(一)充分发挥财政争取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基础设施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是经济增长和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前提,基础设施的质量将决定着能否获得新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也是投资者确定潜在的直接投资对象等级的重要因素。丘陵地区县级财政,大都是吃饭财政,自身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只有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交通条件差、水利设施不足、人畜饮水困难等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才能有效解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二)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职能,强化
2、收支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财政作保障。而财政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有限资金发挥无限效益,必须加强财政管理。一是建立起公开、公正的收入机制,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财力。一是废除收入“基数法”考核办法。以往财政收入都是年年下达计划,层层按计划完成,按计划考核,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财政收入应收尽收。挖税、垫税现象时有发展,影响了收入的真实性。目前,我们通过推行新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三是建立新增项目增加财政收入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各乡镇新增税源增长财政收入要适当地给予充分的激励,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建
3、立透明、高效的支出监管机制,挤出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近年来,尽管在支出方面狠下了功夫,并收到明显的效果。但从目前来看,支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较严重。因此,支出管理仍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头戏,要狠下功夫,强化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省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严格预算。对预算编制和实施要在“早、细、硬”上下功夫。“早”就是编制要早。当年第三季度就要着手编制次年的预算,保证来年按时实施。“细”就是细化预算编制。一方面单位要细化,要对每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编一本预算,另一方面项目要细,部门预算要编制到类、款、项级预算科目,工资、公用经费要进一步细化到目级预算科目,专项资金
4、要核定到具体项目。“硬”,就是硬化约束,预算一经人大审议批准,财政要加强监管,不得更改,不准突破预算。同时,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权鼎立”的约束机制。二是严格支出标准和范围。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地统一的开支标准和范围。特别是对支出范围,要按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进行认真清理,该退出的则退出,该加强的则加强,该调整的则调整,切实解决财政包揽过多、支出过多、过滥的问题。三是严格支付。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从上到下清理和统一各种奖金政策,应建立“一年一度一次性奖励”制度,制止滥发奖金。五是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以减少政府投入,
5、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控制政府负债。 三是建立灵活、有力的财政调控机制,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调控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一是调控预算内、外资金。通过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预算,捆绑使用,并由政府集中一部分,由政府掌握使用,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二是调控县、乡财力。由于乡镇一部分机构上划,如工商、公安、税务、法庭、国土、建设等,致使乡镇难以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财力较分散。因此,应积极推行乡财县管,把乡镇作为预算单位,其收入直交县财政,支出由县财政
6、支付。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乡与乡贫富不均的现象,而且可以整合全县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调控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闲置资产。仅以我县为例,据统计,各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达1亿元左右。这些资产由各单位管理,不仅易滋生腐败,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四是要调控好各单位后勤服务资源。目前各单位不论大小,都配齐了文印设备及小车,建立了伙食团,大中型会议室,有的还建了招待所。这些对于大单位可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对一些小单位则难以发挥作用,资产、人员被闲置,浪费严重。对此,应积极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把机关一些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由社会承办,这样能够大大节减财政资金。(三)充分发挥财政资
7、金导向作用,建立奖励机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县级财政在自身加强财政管理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县级财政应协助政府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放大作用,努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一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将财政对各企业的各种投入改为“政府奖励基金”,由政府对财政贡献大(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效应、迁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法人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其发展。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上级对下级政府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单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搞建设,聚精
8、会神抓发展。三建立“金融机构扶持鼓励机制”。对县域范围内的各金融机构按当年对地方全年贷款增量、核销企业呆坏帐额等指标确定奖励金额予以奖励,缓解各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四)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植壮大骨干财源,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如何发展大竹经济?突破口在哪里?经调研,我们认为丘陵大县要发展,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没有工业经济的先行突破,就不会有县域经济的整体突破。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作为县级财政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培育骨干源。一是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制定的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休养生息”、“放水养鱼”战略,在财税政策和财
9、税资金扶持上要切实做到“不论成份看项目”、“不论身份看效益”。其次,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大力清理不适合经济发展的财政法规和各项收费。该修改的修改,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二是要加重对工业经济的投入。通过建立工业发展基金、技术改造基金,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技改贴息、新产品开发贴息、技术创新基金贴息,加大支持地方工业的力度,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和产品档次。三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财政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企业改制中,加强资产评估,制定改制方案,破解改制难题,加快改制步伐。四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贷款难的问题,县级财政应从各方面积极筹措资金,组建“中小
10、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服好务,解决资金周转难的问题。 发挥财政职能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位新闻界朋友:下午好!根据安排,现在,我就财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进展情况,向大家做一个简要通报。县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中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实现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推进我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必由之路。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近年来,省财政厅按照“加大支持、强化管理、完善体制、促进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从体制、政策、资金方面大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取得了明显
11、成效。一、建立新型农村分配关系,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从2000年起,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逐步建立了新型农村分配关系,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县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减轻农民负担。2000年取消了“三提五统”、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和屠宰税,调整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2003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4年取消了农业税附加,2005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并暂停追缴农业税尾欠。全省农民54.5亿元政策性负担全部取消,农民人均减负109.4元,亩均减负93.8元。省财政对税费改革政策性减收,给予了全额转移支付。(二)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农村税费改
12、革后,省财政建立了村级组织补助制度,2005年,省财政补助村级资金7.5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补助3.1万元左右。为保障惠民政策在执行中不打折扣,确保村级组织为农民服务的必要开支,2006年,省财政进一步提高了对村级组织的补助标准,平均每村增加补助0.5万元,省财政对村级补助资金达到8.7亿元。(三)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3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改革,2006年,通过“一卡通”向农民直接发放粮食直补资金8.65亿元,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积极安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职工9万多人,补助身份置换补偿金4.08亿元;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原保护价和定购粮实行促销奖励办法,销售“老粮
13、”150亿斤,直接减轻财政负担8亿元;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亏损挂帐进行全面清理审计,将政策性挂帐从企业剥离,减轻并消化企业9.1亿元政策性挂帐;加大粮食产业化扶持力度,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加工项目贴息资金800万元,提升粮食加工能力。(四)妥善解决农业税垫税问题。2005年,我省全面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税附加,暂停追缴农业税尾欠。省财政将以前年度乡村组织及个人以借款、贷款等方式垫缴的农业税和附加纳入乡村债务统筹处理。为妥善解决农业税垫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2005-2006年,省财政对乡村干部个人垫缴的农业税,安排8亿多元专项资金予以彻底解决,既减轻乡村干部的经济负担
14、和精神压力,又保护和调动了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五)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2002-2006年,累计安排资金200多亿元,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除拨付公路养路费、通行费外,省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农村公路建设专项资金5000万元,完成农村公路3万公里,改变了县乡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安排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支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灾后重建水利工程和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安排4亿多元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良种项目、动物防疫体系项目建设;安排1.2亿元专项资金,对63个省级重点镇基础设施进行重点投入;投入18亿元专项资金,安排90个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00万亩,在
15、实现占补平衡的同时新增耕地20多万亩;安排村镇规划编制经费1600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调动县乡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创新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县乡政府加快经济和财政发展的积极性,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2002年,省财政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包括取消县级体制递增上解、调减县级体制上解基数、取消市对县财政集中财力等8项财政政策,县级财政因此每年增加财力8亿多元。从2004年起,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理顺了省对县财政分配关系,简化了管理层次。同时,对市辖区和非省财政直管县纳入市级财政统一管理,充分调
16、动省市县三级财政的积极性。(二)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在2003年部分县成功试点的基础上,2004年全省全面推行乡财县管改革,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在坚持乡镇预算管理权、资金使用权和所有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县级财政直接监管乡镇财政收支,对乡镇财政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规范乡镇政府行为,强化乡镇财政管理。(三)完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2004年,打破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的传统做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实行中央、省、市、县按比例分享,不论隶属关系,凡属县域范围内的企业,县级财政一律分享所得税25%,推动了企业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形成了
17、省、市、县三级利益共享的新机制,调动了县(市)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四)实施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2004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省对下及时实施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改革后,省财政不仅清还了历年欠企业的出口退税14.7亿元,还对应由县级财政负担的出口退税近亿元予以补助,有力地促进了县级外向型经济发展。三、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提高县乡财政保障能力为增强县乡财政保障能力,2005年省财政开始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采取加大支持、减轻负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解决县乡财政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奠定财力基础。(一)建立县级财力最低保障机制。2004年,调整了省对县一般性转移支
18、付办法,在测算分析县级财政基本支出需要,合理确定县级基本支出最低保障线的基础上,对经济较发达、财力较好的县,保证其既得利益,对财力水平低于最低保障线的困难县,省财政给予转移支付,并明确省财政对各县的财力性转移支付数额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只增不减。2004、2005、2006年省财政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别为107亿元、136亿元和185亿元,县乡财政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二)减轻县乡财政负担。省财政在取消县级粮食风险基金筹集任务2亿元、减免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债务6.6亿元、世行项目债务13.5亿元、豁免县级财政借省财政周转金和专项资金3.5亿元、免除县以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借款1.9亿元的
19、基础上,对乡镇事业单位分流人员、撤并乡镇、城镇退役士兵有偿安置、超标准财政供养人员、困难县离休干部医药费、债务扣款等予以补助,2005-2006年共补助县级财政19.6亿元。同时,为切实化解县乡政府债务,减轻县乡财政负担,2005年,省财政选择了10个县开展化解县乡债务试点。为推进试点工作,省财政制定了试点工作考评办法,对10个试点县进行综合考评,实行“以奖代补”,兑现奖励资金2360万元。2006,又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三)着力解决县乡财政运行的突出矛盾。针对产粮大县和山区县的客观实际和特殊困难,省财政出台了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建立了山区县生态保护专项转移支付制
20、度。2005-2006年,这两项政策共补助县级财政10.8亿元。同时,为妥善解决县级地方职务补贴欠账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省财政在对县级补助省出台职务补贴16.5亿元的基础上,2006年再增加安排18.2亿元专项资金,对工改后省出台的职务补贴予以全额补助。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增强县乡财政公共服务能力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省财政努力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一)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从2001年起,统一将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上收到县管理,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启动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到2006年,中央和省财政投
21、入21.7亿元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专项资金,其中:省财政投入15亿元,累计改造危房940万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697万平方米。2005年,开始启动“两免一补”工作,2005-2006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4.8亿元专项资金,其中:省财政安排2.3亿元,向全省135万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国贫县家庭贫困学生的杂费。(二)推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05-2006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5000多万元,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予以奖励和补助。目前,我省已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三)建立农村特困群体救助体系。从2005年起,省财政逐步建立了农村特困群体救助体系
22、,2005-2006年,省财政安排0.84亿元,对全省92.5万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626元的特困人口,按人均13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四)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为逐步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3年,我省正式启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6年中央和省财政安排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经费3.1亿元,在30个县开展了试点工作,覆盖1651万农业人口。(五)建立城镇未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对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并按当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给个人基本生活费。此项政策,2006年,省财政补助县级财政0.6亿元。(六)提高
23、农村五保户补助标准。农村税费改革后,省财政逐步建立了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对全省纳入财政供养范围的45.7万人农村五保户,省财政按每人每年5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2006年,省财政补助县级财政五保户供养经费2.28亿元。2007年,为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省政府积极研究并提出实施12项民生工程。目前,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20073号),十二项民生工程的实施,将惠及全省4000多万人。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新亮点近几年来,省财政以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运用多种财税政策手段,大力支持县域经
24、济加快发展。(一)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2003-2005年,省财政累计安排县域工业园区贴息、奖励资金3.9亿元,直接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近百亿元;2006年又安排财政间隙资金10亿元,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呈现出超常规发展趋势,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06年底,全省县域工业园区完成开发面积3万多公顷,累计投入300亿元。2006年,全省县级园区财政收入40多亿元,占县(市、区)级财政收入20%以上,部分园区已成为当地经济支柱。工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为振兴经济、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实行县级税收增长奖励。为鼓励各县加快发展,从
25、2004年开始,省财政对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上年增收部分,按增收额的20%奖励发展资金。2004-2006年,省财政奖励县级财政发展资金8.2亿元。(三)实施财政强县奖励政策。为支持财政强县率先崛起,“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实施财政强县奖励政策,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15%;到2010年财政总收入规模达到或超过10亿元;每年税收收入增幅均不低于财政总收入增幅的县(市),2006-2010年省财政每年奖励发展资金1000万元。经组织专家评审,“十一五”期间,全省有19个县列入财政强县考核评审范围,2006年省财政对19个县每县奖励发展资金1000万元。同时,明确规定对未被纳入财政强县奖
26、励考核范围的县,只要到2010年经考核达到财政强县奖励条件,省财政一次性奖励发展资金4000万元。(四)支持县域企业发展。近年来,省财政结合实施“861”行动计划,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向县域工业倾斜,支持县域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2002-2005年,累计争取(安排)国债技改资金、技术成果产业化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企业挖改资金10多亿元,支持县域企业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安排环保和生态省专项资金等2亿多元,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支持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产业和企业发展;2006年省财政安排间隙资金30亿元,帮助解决全省县域园区企业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五)促进毗邻苏浙、皖北及沿淮地区加快
27、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东向发展、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的决策部署,省财政出台了关于支持毗邻苏浙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大力促进毗邻苏浙地区的县加快发展;建立皖北及沿淮地区经济发展重点项目贷款贴息制度,2006年安排皖北发展专项资金6000万元,贴息项目150多个,带动银行贷款10多亿元,为皖北县域培植财源,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六)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省级担保集团,增加省级担保机构资本金1.2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全省共有县级担保机构54家,其中3家加入了全省再担保体系,省担保集团通过股权投资、设立担保基金、资金合作等方式共支持资
28、金1亿多元。同时,省财政还制定了安徽省毗邻苏浙地区中小企业担保贴费暂行办法,对2005-2007年期间,省信用担保集团办理的毗邻苏浙地区20个县(市、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担保、再担保费用,由省财政全额补贴。通过建立全省担保、再担保网络体系,提升了县级担保机构信用等级,增强了县级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看,经过几年努力,我省县域财政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县乡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对全省财政增收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84.3亿元,增长28.4%,增幅首次高于全省财政总收入增幅,高出4.1个百分点;2007年1-8
29、月份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县级财政总收入完成160.8亿元,同比增长34.9%,比全省财政总收入增幅高7.2个百分点。2006年县级财政总收入占全省财政总收入比重为22.6%,比2005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03年提高2.4个百分点。县乡财政收入质量稳步好转,县乡财政基本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干部职工工资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县级财政可用财力232亿元,比2005年增加49亿元,增长26.8%,比2003年增加105亿元,增长82.7%;人均可用财力2.6万元,比2005年增加0.68万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与此同时,县乡政府债务得到有效控制,乡镇政府债务总体上做到了只减不增,县乡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初步建立,财政经济逐步实现了良性发展。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