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复习题+答案(共11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复习题+答案(共11页).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8-2019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语段复习题及答案一、阅读故乡一课,回答下列问题。1、这篇小说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答:小说中主要人物是闰土,衬托人物是杨二嫂。线索人物是我。2、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中年时的“木偶人”的原因是: “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因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得高墙”,这“高墙”指: 希望的有无,决定于什么? 答案:反动统治压迫剥削的结果,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对神佛崇拜的思想束缚等因素造成的。故乡的萧条衰败,与闰
2、土之间形成的“厚障壁”,已觉得故乡不值得留恋了。封建社会造成的人们之间思想感情上的隔膜。是否去实践与斗争。3、小说为什么要用许多篇幅写少年闰土的“许多新鲜事”,这与全文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答:第一,不仅说明少年闰土的见多识广,而且反映了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之情。这与后面写他变得迟钝麻木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正因为“我”从闰土那里知道了许多希奇事,对闰土无比敬佩,小英雄变为“木偶人”时,“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意识给旧中国劳动人民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才深切地认识到我们之间隔着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为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讲述的许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3、难以忘怀,所以在小说的结尾,美丽的景象又重现在眼前,从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对未来的朦胧的希望。这两点正是全文内容的核心,是小说的主题所在。4“我躺着,听船底瀑瀑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思?答:有。这句话有双重含义。一层是实写走在离乡的异地谋生的路上。第二层,与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内容,也就是“希望”。因此,这句话在结构上统领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内容上提示下文。5、“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对这句话应怎样正确理解?答:这句话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
4、望的茫远。因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观的制限。当时共产党还没成立,鲁迅并没找到解决中国难题具体的出路。而闰土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说“迫近”6、“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答: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空有希望不去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实践,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无的。路是由人走出来的,希望是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比喻,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坚定信念。7、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说说作者想通过这些变化告诉人们什么。答:通过这些变
5、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生活困苦,精神麻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8、作者是怎样写杨二嫂的变化的?从这种变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这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答:20年前的杨二嫂,人称“豆腐西施”,是个安分守己的人。20年后,她变得尖酸、刻薄、庸俗、势利。她是一个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作用:杨二嫂前后的变化说明;在军阀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农村经济的日趋破产以及城镇市民的日趋贫困。(在小说中,杨二嫂是做为陪衬人物出现的,杨二嫂的尖刻、自私衬托了闰土的憨厚朴实、善良)9、“故乡”这
6、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答: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10、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答: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11、文中三处景物描写各起什么作用?答:第一处:交代了现实故乡的萧条衰败冷落的景象。第二处:对美好故乡的回忆。第三处:对理想故乡的憧憬。12、故乡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答:小说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
7、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二、阅读范进中举,回答以下问题:1、范进中举后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用巴掌把他“打醒”有什么深刻内涵?答:说明了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对功名的追求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2、范进有何性格特点?范进做官后会不会徇私枉法?为什么?答:(1)痴心于功名,执迷不悟的读书人。逆来顺受、怯懦麻木,迂腐无能,为人虚伪的性格。(2)范进做官后会徇私枉法。因为他读书就是为了追求功名,张乡绅就是他的代表。3、课文第5段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8、?答案示例: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说“好了”是因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第四层写疯走集上。“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4、范进中举前后,课文用什么手法写出胡屠户对
9、范进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尖酸刻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虚伪而庸俗势利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5、张乡绅是作者刻画的一个次要人物,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为什么来拜会,又送银又送房?答: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6、范进未中举前,家里断粮也没有乡邻来接济,中举后乡邻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范进疯了都是众邻居来帮忙。这表现了什么?答:(1)表现
10、了众乡邻对权势者献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反映了封建社会民众的悲哀相。(2)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对民众思想上的毒害。(3)表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趋炎附势的一种风气。7、讽刺是范进中举突出的艺术特征,作者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想一想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答:在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科举制度怀着深恶痛疾的态度,作者痛感科举制度已把读书人腐蚀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作者借小说人物的塑造,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8、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答: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
11、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三、回忆我的叔叔于勒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非利蒲夫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异同?答:同:视钱如命,冷酷无情虚伪贪婪,自私自利。异:其妇更具有精细、刻薄、泼辣的性格。2、于勒的信为什么成了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拿出来念”及“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各表现了家人什么心理?答:因为只要于勒有了钱,他们以为就能在一起过好日子了;盼望心切;虚荣,炫耀。3、有人认为,菲利蒲夫妇的行为是令人同情的,你是否赞同,为什么?答:不,其行为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没有亲情。4、本文的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含义?答:第一处景物描写烘托
12、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愉快心理。第二处景物描写烘托了希望破灭后的沮丧心理。5、“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2分)答:心理描写。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6、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1)“我”是一个纯真善良而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人。“我”衬托出菲利蒲夫妇的“丑陋”。(2)“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组织材料,结构全文。(3)“我” 起着寄托作者褒贬、爱憎、喜怒哀乐的情感和良好愿望的作用。7、小说中多次你描写于勒的外貌有何作用?答:(1)突出于勒艰难的处境;(2)寄托作者对身处贫困中的于勒
13、的深切同情;(3)反衬小说主人公菲利蒲夫妇的自私自利,冷酷无情虚,六亲不认。8、小说中的“于勒”是怎样一个人?于勒这一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小说中的于勒是一个失败者,受害者 形象。于勒早年:行为不端,糟蹋钱 。于勒中年:正直,有良心 。于勒晚年:自食其力,不拖累人。于勒是小说中的暗线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9、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答: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10、这篇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答:小说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
14、关系,无情的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丑恶的灵魂。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四、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答:“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答: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15、4、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5、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答:“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6、“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表示对正史的否定_7、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
16、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答:不矛盾。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8、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答:第二段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第三段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两段话共同证明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9、理解下列句子或短语中加点词的含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_答:中坚力量 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_美化、伪装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_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_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_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10、文章段,作者层层剥茧,直接批驳论
17、敌的论点和论据,并分析推导论敌的论证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的是(“自欺力”)。这两句话,作者用了仿词的修辞格,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将论敌自欺欺人、自我麻醉的嘴脸刻化得入木三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11、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答:“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_12、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
18、充分的理由有哪两点?答: 答: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现在也不乏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的人。 13“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粗词语的含义是什么?答:“有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第一个“中国人”指所有的中国人;第二个“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反动文人。14、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答: 答:因为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15、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答:_作者的结论是:“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
19、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要论有无自信力,就不要被统治者的官方文章所蒙骗,要着眼于人民大众,要看到人民大众不屈的斗志和伟大的力量。_1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17、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2分)答: 答:所要批驳的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观点。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18、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
20、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答案示例:“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他们奋不顾身、坚忍不拔、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的代表。比如在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英勇奋斗的医护人员们。” 五、回忆智取生辰纲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杨志却待要回言,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挣不动,说不得。1简要概括一下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写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的经过。2杨志遇到贩枣人后,又面临什么矛盾? 答:又产生了买酒的矛盾;杨志阻止买酒。杨志急于押送,怕被蒙汗药麻翻;八好汉决心智取,巧下蒙汗药。这两组矛盾交织一体。3杨志是如何
21、处理这些矛盾的呢?从中可看出杨志有怎样的性格?答:杨志对新的矛盾极其敏感。他机警地监视贩枣人;提防酒中有毒,不准买酒;他还责骂军健们。直到看见贩枣人喝了一桶酒不出问题,又看到另一桶酒也喝了半 瓢,才同意买,而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尽管他最终失败,但在这样尖锐的矛盾斗争中,精明能干和处事谨慎的性格却表现得十分鲜明。4刻画杨志的机警和押运队内部矛盾,对表现起义农民的精神和才能起什么作用?答:反衬作用,衬托出起义英雄的多谋善断,机智勇敢,比杨志棋高一着。5综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那为什么最终他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 答:一方面是吴用的计策高妙无懈可击,另一方面是杨志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导致
22、内部矛盾激化,失败的结局在所难免。6本文是如何写“天热”的?对天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文章写“天热”有二十余处,有的通过作者介绍直接写,有的通过人物语言、动作间接写。 描 写“天热”的作用:渲染气氛,增强实感。“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在这样的天气里赶路,挑夫如何不怨?烘托心理,形神毕现。“众军人看那天 时”,天气之炎热难当,军健之怨怒怅恨尽现。转换场景,发展情节。“赤日炎炎似火烧”,众军汉口渴难当,白胜所唱山歌恰好唱入众军汉之耳,另一场面 展开,推动情节。7、智取生辰纲主题思想是什么? 答:智取生辰纲叙写了杨志押送生辰纲去往东京,在途中(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反映了蔡京、为代
23、表的封建统治者与广大农民的矛盾,热情歌颂了起义农民的大智大勇与组织才能。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六、阅读敬业与乐业68段,回答问题。1、 敬业中的敬字该如何理解?请从第6段中找出相关语句。答: 主一无适便是敬。凡做一件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第6段中,作者列举了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答: 以极具代表性的事例, 有力地论证了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观点。3、第7段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述的?答: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或怎样才能做到敬业。4、第6-7段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敬业的观点,你最认同的是哪一个观点?请简要说说你的理
24、由。敬业与乐业 阅读答案答: 4、我最认同的是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这一观点。因为就事业的性质来说,凡可以称作一种正当的职业,都是神圣的,劳动价值是等同的,对社会大众都是有益的。5、第7段中引用曾文正的话属于道理 论证,其目的是: 从道理上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敬业与乐业这一中心论点。6、第8段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答:针对“做工苦”提出“要乐业”的论点。7、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第8段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答:内容上:借生活小事引出要说明的道理: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表达上:采用对话方式亲切平易,如话家常,便于交流
25、,容易产生共鸣。8、第8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答: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示例:举例论证:举两等苦人的例子,论述“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的道理。引证法: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话,论证“乐业的重要性”。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什么事都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9、结合第8段中,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答:不畏劳苦;要善于在劳苦中寻找快乐;要全身心投入到职业中,在奋斗中增加快乐的分量;干一行爱一行,以此为乐等。七、阅读怀疑与学问,回答问题。1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
26、是()A、引用了名言B提出了中心论点C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2选词填空A这是一番事前的,不随便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思维、思索、轻信、相信)B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传说、传闻、学识、学说)3不是课文论点的句子是( )A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B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C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第3段文字中起过渡作用的语句是( )A
27、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B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C做学问也是一样D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5第3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6对第5段中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本书才真正被自己占有,不是别人的书。B那本书才真正为自己服务,成为自己的书。C那本书才真正符合自己的心意,书中的知识才能被自己所接受。D那本书才真正读通学懂,书中的知识才真正被自己所掌握。7、下面是对第6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D只
28、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8第6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答:_9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答:_10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答:_参考答案:1 D 2A思索轻信;B传说、学说 3B 4C 5论点: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段文字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6D7、B8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9反面说理的句子: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正面说理的句子: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
29、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解答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八、阅读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2、请用原文回答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条件: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其作用是:具体而又确凿地阐明了事理。(或:所举的例子确凿、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中心论点。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放弃探求,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5、为什么说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