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重点(共9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85472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共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共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概论重点(共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概论重点(共9页).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这些活动的调节问题。生命现象的基本活动: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的现象。兴奋性: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神经调节:反应迅速,局限和短暂。体液调节:反应比较缓慢,持续而弥散。自身调节:调节幅度小,也不十分灵敏。负反馈:是指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从而使输出变量向着原来相反的方向变化。正反馈举例:血液凝固、排尿反

2、应,分娩。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释放、转移和利用。1g食物被氧化释放的能力称为该食物的热价。一定时间内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被氧化时产生的CO2产量与耗氧量的比值-呼吸商。混合呼吸商:糖、脂肪、蛋白质这三种营养物质同时氧化供能产生的CO2量与耗氧量的比值。氧化糖和脂肪的耗氧量=测得的总耗氧量-蛋白质的耗氧量。CO2的产量=总CO2产量-蛋白质的CO2产量。非蛋白呼吸商: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非蛋白质食物时CO2的产生量与O2的耗氧量的比值。人在运动或带动时产热量,最多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食物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强。在20

3、-30的环境中,安静时的能量代谢最为稳定,,30,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增强,汗腺活动增强,呼吸循环功能增强,使得代谢增强。基础代谢: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KJ/m2/h)基础状态:人体在清醒、空腹,无肌肉活动,无精神紧张,室温20-25。基础代谢率=(实测基础代谢率-正常基础代谢率的平均值)/正常基础代谢率平均值*100%实测基础代谢率比正常值相差上下10%-5%为正常,20%病理性。体温:人和高等动物机体的温度。测量体温:口腔(舌下)、直肠、腋窝。其中直肠测得的温度最接近体核温度(36.9-37.7)。产热过程:安静时肝脏产热最多,运动时肌肉产热

4、量最多。机体主要散热部位:皮肤。皮肤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第四章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净移动。易化扩散:一些不容易脂质的,或其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细胞中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分类:(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是特异性高,有饱和现象。(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的离子选择性。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耗能的过程,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的蛋白质(Pr),具有ATP酶的活性,被称为Na+_K

5、+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特点是: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使3个Na+移出膜外,同时2个K+移入膜内。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建立一种势能储备,生物电现象的基础。从刺激神经开始到骨骼肌出现收缩,其间包括哪些过程?(1) 给神经一定强度的刺激,可产生AP,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2)AP沿神经以局部电流的方式进行不衰减的传导。(3)兴奋经神经-肌接头传至肌肉,此过程是电-化学-电的过程。(4)在三联管处经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藕联机制。(5)肌肉收缩。阈强度:如果使刺激的持续时间保持不变,则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标志。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

6、-超长期-低长期。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RP)。产生机制:主要是K+外流,少量Na+内流。特点:膜内较膜外为负(内负外正),不同细胞的RP不同,一般为稳定的直流电位。动作电位(AP):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步的电位波动。产生机制:上升支的产生机制-Na+的内流;下降支的产生机制-K+的外流;后电位-钠泵。特点“全或无”现象。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主要是K+外流,少量Na内流。影响RP的因素: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膜对K+的通透性。阈电位:由阈刺激引起的膜内电位去极化达到引发AP产生的

7、某一临界值,即能诱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动作电位的引起条件:RP去极达化到阈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局部电位动作电位不是“全或无”有总和效应呈电紧张性扩步“全或无”无非衰减性传播局部兴奋:在细胞受到阈下刺激的局部所产生的小于阈电位和去极化反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原理:局部电流。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信息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递轴突末梢膜Ca+通道开放,膜外Ca+向膜内流动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坏囊泡中的乙酰胆碱Ach释放Ach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阴离子通道结合,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终板膜去极化中板电位EPP电紧张性扩步至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爆发肌

8、细胞膜AP。胆碱酯酶的分布: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上,作用:水解乙酰胆碱。肌原纤维主要由规则排列的粗肌丝和细胞丝组成。横桥的特征:(1)在一定条件下,横桥可以和细胞丝的肌纤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的结合(2)具有ATP酶的作用。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白分子组成。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藕联:将点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Ca+与肌钙蛋白的结合和分离是触发和终止肌肉收缩的关键,而肌肉收缩的力量则取决于横桥与细肌丝结合的数目。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肌肉的长度和张力不变。单收缩:肌肉对单个刺激发生的一次机械反应。前负荷:肌肉在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后负荷:当肌肉受到刺

9、激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血型: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即红细胞的血型。凝集的本质:抗原与抗体的反应。ABO血型鉴定: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决定血型;人类的血清中不含有与自身相对应的抗体。平台期是心室肌和蒲肯野纤维动作电位区别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的主要特征。河豚毒TTX能特异性阻断Na+通道。细胞膜通过Ca+泵和Na+Ca+泵方式排出Ca2+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通道的性状(Na+通道可表现为激活、失活、备用三种状态)。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有效不应期:

10、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从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在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窦房结细胞的自律性最高100次/min。房室延搁:房室交界是正常时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性在此传导缓慢,出现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P波:反应左右2个心房除极过程的电变化。QRS波群:代表左右两个心室除极过程的电变化。T波:反应心室肌的复极过程。心率的快慢主要影响的是心舒期。心室射动力:心室A压力差心室收缩;心室充盈动力:心室舒张房室压力差。心脏射血量是衡量心脏泵的基本指标。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心脏每

11、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大动脉压表示心室后负荷。影响心率的体液因素主要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第一心音:出现在心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音调低,持续时间长。在心尖搏动处听得最清楚,由心室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以及射血一起大血管扩张而产生的振动引起。第二心音:出现在心脏舒张期。音调高,持续时间短,主要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有关,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急剧增大,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舒张末期

12、主动脉压降至最低值。健康青年人在安静时的收缩压13.316.0KP(100120mmHg),舒张压8.010.6KP(6080mmHg),脉压4.05.3KPagu(3040mmHg),平均动脉压13.3KPagu(100mmHg)、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每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右心室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0.41.2KPa,412cmH2O)。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直捷通路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意

13、义: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壁的滤过与重吸收取决于四个因素:液体外滤的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外滤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只差,称为有效过滤压。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剑和心迷走神经。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故又称交感缩血管纤维。迷走N、心交感N、交感缩血管N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传出神经,而效应器是心脏、全身各动脉、经脉。人体内的一切液体,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统称为体液。始终保持相对恒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

14、成。临床试验中,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占人体体重6%-8%)血浆的比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红细胞比重与其所含血红蛋白量成正比。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低分子晶体物质如无机离子、尿素、葡萄糖形成的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高分子形成的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75%-80%是由白蛋白产生。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是调节细胞内外水分交换,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体积的重要因素。正常人血浆pH值7.35-7.45.正常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碟形。贫血: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

15、量低于正常值。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血沉: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骨髓是生产红细胞的唯一场所。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铁和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发育成熟所必需的物质。红细胞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主要功能:参与生理止血过程。血液凝固:指流动的动态血变成不流动的胶冻凝块的过程,其本质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除因子3外,其余均在血浆中,

16、除因子4外,其他因子均为蛋白质。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形成。正常情况下,为什么机体内的血液可以保持流动状态?血管壁完整且光滑,凝血因子不能接触活化;血流快,即使有少量凝血因子被激活,随即被血流冲走;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存在纤溶系统。项目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始动因子因子7因子3(TF)因子分布全中血浆中血浆和组织参与和因子数多少反应步骤较多较少凝血速度较慢较快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质(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凝血只限于受损局部,并不蔓延到其他部位的原因?正常血管内壁是光滑切完整的;血液的流速快;血浆中存在抗凝物质,其中最主要的是抗凝血酶3和肝素

17、。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包括四种成分: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激活物,抑制物。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所排出的最大气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呼入或呼出肺泡的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呼吸运动:由呼吸肌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氧解离曲线:是表示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肺换气:在肺泡与血液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由肺泡2型细胞合成并释放;棕榈酰卵磷脂,降低肺泡表面的张力。简述通气/血流值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每分

18、钟肺泡量和每分钟肺泡血流量而这的比值。0.84.表明通气量与血流量的匹配最为适当,气体交换率高。胸膜腔内压的特点及意义。负压。维持和有利于肺的扩张,影响静脉压和淋巴液的回流。简述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的产生机制。0期:Na+内流,1期:K+外流 平台期:Ca2+内流,K+外流 3期:K+外流 4期:Na+泵,K+内流,Ca2+泵和Na+Ca2+泵排出Ca2+。简述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0期Ca2+内流,3期K+外流,4期K外流,Na+内流。心肺细胞有效不应期有何特点?生理意义?特别长,一直延续到机械反应的舒张期开始。意义:使心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始终作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保持了泵血功

19、能的完成。吸气运动:主动过程,当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时,气体流入肺内,形成吸气。呼气运动:被动过程,当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时,气体流入肺内,形成吸气。用力吸气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在呼吸运动过程中,以膈肌收缩与舒张为主引起的呼吸运动,腹壁起伏明显,称为腹式呼吸。由于肋间肌收缩舒张引起呼吸运动,胸部起伏明显,称为胸式呼吸。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原始动力,而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压力差则是直接动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变形的反作用力,称为弹性阻力。顺应性就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变形性。顺应性(c)=1/弹性阻力,即c=1/R。胸膜腔负压不但维持和有利于

20、肺的扩张,而且影响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在肺泡与血液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有两种方式,即物质溶解和化学结合。延髓是呼吸运动的基本中枢。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属于反射性调节。化学因素指动脉血在脑脊液中的O2、CO2和H+。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是调节循环和呼吸功能的重要外围化学感受器。CO2是维持正常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化学刺激物。胃酸的作用:杀灭随食物进入胃的细菌;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同时为其作用提供必要的酸性环境;进入小肠内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促进铁和钙在小肠内的吸收。泌酸腺的主细胞是胃蛋白酶原的主要来源。

21、胃胃蠕动起始于胃的中部。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胰液:最重要的消化液。胰酶是由腺细胞分泌的,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胆汁中无消化酶,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称为胆盐,它是胆汁参与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成:紧张性收缩,分布运动,蠕动。吸收是指食物和消化产物、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的结构特点对保证它的吸收有重要作用:长度,面积,绒毛内部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维生素D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糖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转进行的。蛋白质以氨基酸形式吸收。近球小体由近

22、球细胞、间质细胞及致密斑组成。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在没有外来神经当动脉血压变动在一定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肾的功能:排泄和内分泌。尿的形成: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每分钟两侧肾脏所能产生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比值称为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囊内压正常时较稳定,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滤过系数。有效滤过压:肾小球促进滤过的动力与对抗阻力之间的差值。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有糖时的血糖浓度。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不管肾小球

23、滤过率增大或减小,滤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生理意义:使尿量不因肾小球滤过率增减而大幅度波动。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室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经下丘脑-垂体束运输到神经垂体后释放入血循环的。作用:提升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醛固酮的作用:增强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重吸收Na+而排除K+。醛固酮释放的有效刺激有:血K+浓度升高及血Na+浓度降低;血管紧张素,其中血管紧张素2对醛固酮分泌的刺激作用较强。血清清除率:肾脏在单位时间里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种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种物质的毫升数就称为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如果某种物质

24、可以自由滤过膜,但既不能被重吸收,也不被分泌,那么这种物质和血浆清除率就等于肾小球滤过率。眼处于静息状态时能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瞳孔近反射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亮和减少球面像差,使成像清晰。瞳孔对光反射意义:控制入眼光亮,有助于强光时保护视网膜,暗光时分辨物体。眼的折光异常有近视、远视、散光三种。正常眼看远物体不需要调节,近物需调节。视杆系统视锥系统组成视杆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视锥细胞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特点对光敏感度高,在暗环境中能引起视觉只能区别敏感,没有色觉,分辨率低。对光的敏感度差,能分辨颜色,分辨率高功能司暗光觉司昼光觉、色觉感光细胞外段是进行光-电转换的关键部位。视力或视

25、敏度: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即分辨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单眼皮固定的注视着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人从亮处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清东西,经过一段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提高,恢复了在暗处的视力,称为暗适应。从暗处进入强光下,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视物,需稍等片刻才能恢复视觉,称为明适应。中枢内兴奋传布的特征:单向传布,中枢延搁,总和,后放。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交互抑制回返性抑制主要发生部位感觉传入神经传出神经被抑制的神经非同类神经元同类神经元或该神经元本身生理意义使不同中枢间的活动相协调负反馈,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使统一中枢内各神经元同步活动全

26、身体表感觉的代表区主要位于中央后回,称为第一体感区。体表不同部位的感觉传入冲动在中央后回的投射区定位明确而清晰,规律:交叉投射,身体不同部位在中央后回的代表区的排列的倒置的,身体各部位代表区的大小与各部位的实际大小不成比例,而是与各部位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在人脑的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还存在第二体感区。传导束换元部位特点浅感觉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前束、侧束脊髓后脑神经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换元前:后束换元后:内侧丘系延髓,薄束核,楔束核先上行后交叉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导束部在丘脑内更换神经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一定部位。特异投射系统特点:点对点投射。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感觉传导道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27、: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后根神经节或相应的脑神经感觉神经内;第二级,胞体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有关神经核内;第三极,神经元就是丘脑感觉接替核的神经元。肌肉本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第一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第二躯体运动区: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视觉去:状沟,下枕叶皮质听觉区:颞横回。语言中枢:书写-颞中回后部。运动单位: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构成的功能单位。颞叶皮质的一定区域是听觉的投射区。牵张反射: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1和2类纤维;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神经;效应器-该肌肉的梭外肌。腱反射肌紧张概念由叩击肌腱而使肌肉受牵拉引起的

28、反射缓慢 持续牵拉肌腱发生的牵引反射特点单突触反射运动单位同步收缩;快速显著、缩短,有明显动作多突触反射运动单位交替收缩,持续轻度和收缩,无明显动作意义反射弧是否完整维持姿势去大脑僵直:将动物的脑在中脑上下间切断,此时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僵硬。小脑两侧膨隆的部分为小脑半球,中间较窄的部分称为小脑索引部。从进化的角度和功能的区分看,小脑可分为:古小脑即绒球小结叶,旧小脑即小脑前叶,新小脑即小脑后叶。内分泌系统包括全身各内分泌腺以及散在于机体其他部分的内分泌细胞。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内分

29、泌系统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激素的一般特性:信使作用,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拮抗,允许)。含氮激素被消化酶水解而破坏,一般不能口服,需用注射。第二信使有:cAMP,前列腺素、环-磷酸岛苷(cGMP)、Ca2+,三磷酸肌醇(IP3)和甘油二酯(DG)。Ca2+的胜利作用:参与肌肉兴奋收缩藕联;参与血液凝固;参与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形成;降低轴浆粘度,促进突出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第二信使,参与含氮类激素信息传递。垂体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个部分。下丘脑“促垂体区”细胞分泌多种肽类促垂体激素,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这些激素总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分泌

30、7种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生长素作用:加速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葡萄糖的消耗。生长素不同年龄异常可引起: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生长素的分泌受下丘脑GHRH和GHRIH的双重调节。升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T3、T4部具有生理作用:促进机体代谢和生长发育过程。智力低下和身材矮小的为主要表现的呆小症,又称克汀病。肾小腺位于肾上方,左右各一。左侧似半月形,右侧呈三角形。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对各器官组织的影响,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其他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指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突然受到缺氧、饥饿、创伤、疼痛、手术、寒冷、精神紧张和焦虑不安等有害刺激,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称为应激刺激。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脂肪分解。髓质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上腺素。在应急情况下,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引起应急反应的各种刺激,同时也引起应激反应。糖尿病:三多一少。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