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规院-鄂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共226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69996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226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规院-鄂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共22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6页
湖北省规院-鄂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共22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规院-鄂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共22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规院-鄂州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共226页).doc(2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基本情况鄂州市位于东经,北纬3000130036,东连黄石市,南接大冶市、咸宁市,西邻武汉市,北与黄冈市隔江相望。主城区离武汉市58公里,至黄石市31公里。鄂州市属江汉平原的东延地带,具有平原、垄岗、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境内有梁子湖、鸭儿湖、三山湖、花马湖及洋澜湖等大小湖泊近百个,素有“百湖之市”的美称,是著名的武昌鱼产地。鄂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常年平均气温为17,年均降雨量13401400毫米,日照2038小时,无霜期263271天。优越的光、热、水等条件具有种养的广泛性和多宜性。鄂州历史悠

2、久,早在五千年前,人们就在此繁衍、生息。鄂州历史上曾多次分合,几度兴衰。唐尧时称樊国,夏时为鄂都,商时称鄂国,春秋时,鄂为楚国别都。秦废分封制,鄂为县,两汉时均称鄂县。三国时,鄂县属吴,孙权都鄂,改为武昌县,并设武昌郡,筑吴王城,为鄂州称武昌之始。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分武昌县复立鄂县。南朝、宋、齐、梁、陈均为武昌郡治所。隋废鄂县并入武昌县,属江夏郡。宋初为武昌县。元初,称寿昌府。明、清两代皆为武昌县。辛亥革命后,改武昌县为寿昌县,后因浙江省有“寿昌”之地,故1914年改为鄂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城县属大冶行政专区管辖,1960年改鄂城县为鄂城市。1961年又改市为县。1979年

3、11月,县属的城关镇及附近几个蔬菜大队从鄂城县划出组建鄂城市,即县、市分设。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鄂城县、市合并,且将黄冈县的黄州镇及长江乡划入组建省辖鄂州市。1987年,鄂州市属的黄州区(黄州镇及长江乡)划属黄冈县(现省辖黄冈市的黄州区),其建制沿袭至今(详见专题六鄂州市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专题报告)。至1997年底,全市共辖一个省级开发区;三个市辖区;一个管理区;十六个镇,十个乡,市域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01.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12万人。1997年,鄂州市国内生产总值72.8亿元(1990年不变价,下同),工农业总产值156.8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43.3

4、8亿元,农业总产值13.42亿元。第二节 规划工作回顾1987年修编的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后,有效地指导了鄂州市的城市建设,在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城市的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洋澜湖文教区初具雏形,莲花山旅游区发展迅速。洋澜湖文化教育区的建设促进了城南新区的快速发展。2.城市道路“内环”已基本形成,城市道路骨架基本拉开。对外交通状况极大改善。 3.新客运港、鄂州火车新客站、五丈港码头、雨台山水厂的建成及道路、排水、能源、电信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鄂州市的投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增强了吸引力。4.旧城区的改建使旧城环境及城市面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第三节 规划

5、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滞后,城市规划对开发建设的调控、指导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规划实施未严格坚持依法管理,导致规划实施尚存在以下问题。(1)环洋澜湖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乱占、滥建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洋澜湖风景区的发展和城区用地总体布局的合理性。(2)旧城改建在利益的驱动下,容积率过高,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3)规划确定的搬迁企业未能按规划实施,有些招商引资的项目甚至有污染的项目,其选址竟在原总体规划确定的综合居住区和风景区控制范围内,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4)城区的公共绿地建设与城区发展不协调,公共绿地指标严重

6、偏低(不含西山风景区的绿化)。第二章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一节 规划依据与指导思想一、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及相关法规。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湖北省长江(汉江)经济带城镇发展规划(1995年)。 4.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5.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872000年)。 6.鄂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二、规划指导思想立足大武汉都市圈,充分发挥鄂州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着眼二十一世纪城市发展目标,依托大武汉,服务鄂东南;布局大产业实施大发展示,科技大创新,城市大发展,建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山水生态旅游城市。第二节 规划原则与规划期

7、限一、规划原则1.坚持体现城市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原则。面向二十一世纪,面向新时代,突出“战略性、超前性”,注重“延续性、可行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节约耕地。对土地和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空间配置。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化,提高环境质量。3.坚持科技兴市的原则。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将城市经济发展逐步引导到主要依靠知识发展的轨道上来。 4.突出城市特色的原则。力求创造鲜明的城市特色。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主城区,加快发展葛华城区,突出重点发

8、展中心城镇。二、规划期限近期:19982005年远期:20062015年远景规划: 对2015年后的未来35年,鄂州市城市发展形态进行了远景构想。第三节 城市总体规划支撑体系本次规划结合鄂州市城市发展状况,规划采用专题形式对城市若干子系统进行深层次研究,形成城市总体规划若干个支撑体系。(详见框图1)框图一鄂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支撑体系 公众参与体系高新技术体系专家咨询体系 城市防涝减灾决策支持系统框架研究 鄂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鄂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鄂州市主城区总体规划决策分析模型鄂州市城市规模论证专题报告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鄂州市主城区建设用地经济评价鄂州市城市遥感调查综合报告鄂州市城市

9、发展演变过程鄂州市山水园林资源调查报告鄂州市主城区形态与用地分析鄂州市市民参与城市总体规划调查报告一、本次规划采取了公众参与总体规划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公众关心的交通、休闲、居住、绿化等城市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进行筛选综合,使之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一支撑体系。二、本次规划还聘请了全国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为本次规划的高级顾问,充分利用专家学者的智慧和经验,是实现和保证城市规划质量的决策又一支撑体系。三、规划积极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CAD等高新技术,开展了“城市航空遥感综合调查”“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数字地形图”等手段,提高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科技含量,成为本

10、次城市总体规划科技支撑体系。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 区域发展环境1.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开始由东南沿海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特别是长江经济带的沪、宁、汉、渝等特大城市及许多大中城市的发展建设已呈“如火如荼”之势。地处鄂东沿江城市带的鄂州,近靠武汉,东呼浦东,西应三峡,地理环境非常优越。 2.京九、武九铁路及沪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鄂州置身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及长江黄金水道、国家干线公路的包围之中,形成了全方位的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成为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区域。 3.鄂东是湖北省“金三角”发展战略中建设布局中的重要地区。近年来鄂州兴建了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和60

11、万千瓦鄂州电厂、五丈港集装箱码头等重点项目,以及在建的鄂(州)黄(冈)长江公路大桥。 4.鄂州是与省会城市武汉市交通联系最便捷和经济联系最密切的中等城市之一,最宜接受武汉市的辐射和吸引。武汉市的快速发展将会给鄂州市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5.鄂州位于与鄂、豫、皖、赣接壤的鄂东地区中心,铁路及高速公路的开通,给边际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良机。这些城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在迅速增长,给鄂州市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鄂州市只有变压力为动力,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节 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经济发展的优势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通达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区

12、位条件。鄂州市处在长江城市带的中心地段,是湖北省开放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地区之一,是武汉对外经济技术扩散影响最大的城市之一。京广、京九铁路从市域东西两缘通过,武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316和106国道,以及黄金水道长江横贯市域,形成了水、铁、公路的综合交通网络,是我国水运、公路、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密集区之一。2.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矿产资源丰富:鄂州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储量大、品位高。铁储量为2.05亿吨,占全省13.43%;铜储量为15.25万吨,占全省5%;钴储量为2266吨,占全省13%;非金属矿储量为1.43亿吨。水产资源丰富:鄂州水域面积

13、占国土面积的28.8%,水系江湖相通、水质好,具有外江纳苗、内湖养殖的条件。全市已发展成为以“武昌鱼”等名特鱼种养殖为特色的水产品养殖基地。旅游资源丰富:鄂州吴王城是我国六朝时期最早的古城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考古价值。文物遗迹众多,现存有九曲亭、菩萨泉、广宴楼、试剑石、望楚亭、避暑宫等。西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鄂州九十里长港连湖(梁子湖)串江(长江),是少有的田园式风景长廊,梁子湖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红莲湖宛延曲折、半岛众多、粗犷自然、优美多姿;莲花山游览区依山傍水,沼山省级森林公园林木葱郁,生物多样,山恋起伏,群峰竞秀。麻羊垴、葛山、洋澜湖等山水

14、资源也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3.鄂州是我省鄂东“冶金走廊”、“建材走廊”和“服装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2010年鄂钢产量将达150万吨规模,建材工业除水泥外,陶瓷、新型建材工业等也将有突破性发展。二、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1.经济结构不合理。行业门类庞杂,产业之间关联度较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小水泥、小高炉、小五金等过多过滥,规模效益低;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规模经营程度不高。2.人口与耕地的矛盾突出,全市人均耕地只有0.6亩/人,高效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是今后鄂州市经济发展中要认真对待的问题。3.水患的威胁。鄂州是湖北省有名的“水袋子”,内湖干堤标准低(约有40%的干堤未

15、达到十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汛期防洪排涝任务繁重。三、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一、二、三产业构成由1990年的27.850.921.3调整到1997年的17.251.631.1(按现价计算,下同),工农业的比例也由1990年77.822.2调整到88.511.5,其中轻重工业之比也由30.669.4调整到42.257.8。经济结构正向优化方向发展。鄂州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及其结构见附表一、二。四、鄂州市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从湖北省35个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分析:鄂州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都处在全省前列,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处在第六位、工业总产值处在第七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在第八位。在省辖市(含直管市)中处

16、在中游水平,高出黄石、荆州等城市。表一 鄂州市在湖北省的经济地位及发展速度对比 单位:亿元% 年份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鄂州市国内生产总值鄂州市占湖北省的比重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鄂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1990年824.3814.651.785.05.81991年913.3816.631.826.66.91992年1008.3921.201.9514.123.81993年1424.3814.344.91994年1878.6552.932.8215.232.711995年2391.4276.533.2014.635.91996年2970.20100.303.3813.222.01997年34

17、50.24118.053.4213.017.69 五、产业结构调整 集约发展第一产业,优化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逐步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协调的优化型结构过渡。特别要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以及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以绿色食品及名特水产养殖等为主的城郊型、观光型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加快旅游、服务、信息、房地产、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接近第二产业。 六、生产力布局 鄂州市生产力布局可划分为两个特色鲜明的地区,即北部沿江工业密集区和南部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区。1.北部沿江地区该地区沿江、靠

18、路、近城,是鄂州市区位优势的集中体现。尤其是葛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紧邻武汉,靠近较多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其知识库和人才库可为我所用;葛店华容段店地带,适宜于现代大工业布局,加之城镇基础设施较好,是全市工业集中分布区。本区域内主城区是全市的行政、文教、贸易、信息及旅游服务中心,是全市第三产业的集中分布区。2.南部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区 沪蓉高速公路鄂州段沿线及以南地区,具有以下特点: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工业经济不发达;处在武汉、黄石等大城市之间,城郊型特点明显;自然环境好,山青水秀,生态环境未受破坏。 本区域应是鄂东城市群理想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场所和蔬菜、水产副食品供应基地,宜重点发展生

19、态旅游、乡村旅游和高科技农业。因此,应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九十里长港、梁子湖及红莲湖等地区均属重要生态控制区,必须加强重点保护和严格管理。本区域蕴藏有比较丰富的非金属矿,其开发与利用,应对绿色生态保护区的总体发展不构成影响。七、经济社会发展目标1.经济发展目标根据鄂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鄂州市各时期国民经济主要发展目标,具体如表二所示。表二 鄂州市主要经济指标规划一览表 单位:亿元.%1997年2000年2005年2015年数量速度数量速度国内生产总值72.8371.5120.010.91320.010.31其中:第一产业9.716.017.54.

20、5311.03.90第二产业42.7037.660.09.79149.09.52第三产业20.4227.952.513.52160.011.79注: 以上数值均为1990年不变价。1997年指标为调整前的数值。2000年及2005年、2015年指标均为调整后的数值。 根据鄂州市经济发展目标,鄂州市各时期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构成如下(按不变价计算):200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为:8.452.639.0;200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为:6.050.044.0;201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为:3.047.050.0。2.社会发展目标坚持“科教兴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知识创新以及新技

21、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有效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并提高其增长率。提高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使之达到5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以上。大力发展科普事业,积极建设市、区级科技馆;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幼儿教育体系;在全面实施城乡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城市及市域大部分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城市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25%左右。坚定不移地贯彻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事业发展的方针,提高医疗保健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儿童出生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每千人拥有病床位5张和

22、卫生技术人员10人。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广播电视中心、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青少年宫以及体育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改变“单位办社会”的现象,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保险福利事业,加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鄂州市的城市综合功能,到2015年城市基本实现居住现代化,服务社区化,社区园林化,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第三节 市域城镇

23、发展战略及目标1.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接受武汉、黄石等大城市的辐射,提高周边地区城镇的开放度,利用本地的资源、交通、劳动力等优势,吸引和接收大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及产品等的扩散,提高鄂州的城市化水平。2.进一步加强、完善和突出主城区作为全市的政治、文化及信息中心的城市职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城市;建立高科技产业为主体,以休闲度假旅游业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高效益、高质量的适合鄂州特色的城市经济;到2015年,鄂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并在某些方面超过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水平,城市设施水平超过国家标准,城市环境清洁优美,历史传统风貌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发扬。3.葛华城区要形成鄂

24、州的新兴工业区,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先发展成为中部地区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华容等沿江地带以发展现代化的大工业为主;各级城镇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深加工及新兴产业的开发,保证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4.保护绿色生态区。鄂州南部的长港流域、梁子湖区和红莲湖、白雉山,以及东部麻羊垴、花马湖地区,生态环境优良、山水条件好,资源丰富,是武(汉)、鄂(州)、黄(石)城市群的重要绿色生态区和自然湿地保护区,应严格控制污染性项目的建设,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梁子湖(岛)生态旅游度假区。5.处理好与武汉、黄石、黄冈等中心城市的产业关系,扬长补短,更好地促进鄂州与周边

25、城市的协调发展。武汉、鄂州、黄石等城市同处在湖北省鄂东城市带上,是湖北省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二、三产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有鄂东建材、冶金工业走廊之称。鄂州是一个中等城市,其经济规模和实力,与武汉、黄石等大城市有一定差距,在产业布局及发展上很难有发展空间。因此,鄂州必须要充分认识武汉、黄石、黄冈等城市的产业优、劣势,扬长补短,来发展具有鄂州特色的产业体系。武汉是一个综合性的特大城市,现状冶金、汽车、机电等行业比较突出,从发展看,武汉将利用高校及科研设计单位密集的优势,重点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黄石市也是我省的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冶金、建材工业突出,近年来纺织服装工业发展较快,同时高新技术产业

26、也有了较快的发展。黄冈是一个工业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其腹地较大,农村产品加工及医药化工等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上述三城市的产业构成看,武汉、黄石都是大城市,由于受到空间和环境上的制约,食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生产及生态环境是其最大的薄弱环节,鄂州必须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鄂州处在武汉、黄石、黄冈等城市的中心地带,具在城郊型的地域特点。鄂州自然山水风景优美,生态环境(特别是南部环梁子湖地区)基本未受破坏,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及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因此,鄂州的产业应按照区域职能分工及产业互补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装、绿色食品及生态旅游业等。鄂东城市带各主要城市的主导产业如表三。表三

27、 鄂东城市带主要城市主导产业规划一览表城市名称主导产业武汉市冶金、汽车、机电、高新技术产业黄石市冶金、建材、纺织服装、机电、化学工业鄂州市绿色食品、纺织服装、旅游、冶金、生化制药黄冈市能源、食品、医药化工、机电工业6.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鄂州的区位优势和城镇分布特点,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在城镇空间形态上,考虑相对聚集,在优先发展主城区和积极发展葛华城区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集约发展中心城镇,并采用现代交通系统组成一定网络,使多种城市职能合理地分布到整个城镇系统中去。从而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区集中;耕地向农业产业化园区集中。第四节 市域城镇化水平1997年,鄂州市

28、总人口为101.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6万人,城镇化水平35.1%;非农业人口29.12万人,城镇化水平28.7%。一、市域人口预测结合鄂州市实际情况,确定各发展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近期10.0,远期8.0,据此确定的各发展时期的市域人口为:近期:110.0万人远期:120.0万人二、市域城镇人口预测1.市域非农业人口预测近十年来,除个别年份外,鄂州市非农业人口总体发展比较稳定,可适合于多种方法预测。(1)综合增长率法1988至1997这十年间,鄂州市非农业人口由1988年的人增至1999年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7%,其中19881991年(1992年增长异常,不预考虑)年均递增

29、5.44%,19921997年年均递增4.68%,总体增长比较平稳。规划近期考虑到非农业就业压力较大,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发展速度不可能很快,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取4.0%;中期非农业人口将会加快,规划按19931997年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即4.7%预测;远期由于人口基数的逐渐增大,增长速度会逐渐减慢,规划按4.0%预测。各时期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及人口预测数如下:2005年 非农业人口40.1万人,年均增长4.09%;2010年 非农业人口50.5万人,年均增长4.71%;2015年 非农业人口61.7万人,年均增长4.09%。2.灰色GM(1、1)建模 取19921997

30、年市域非农业人口数作为原始数据,建立GM(1,1)模型为:X(t+1)=502.03e0.0461t-481.77其中:系数向量a=-0.0461 b=22.2137 方差比c=0.06(优) 小误差机率p=1(优) 关联度s=0.70模型精度符合预测要求,可进行预测。据此预测各发展时期的市域非农业人口为:200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43.2万人;2010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54.3万人;201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68.4万人.3.回归分析法采取19881997年市域非农业人口为原始数据,与时间回归得数学模型:Y=1.36x-2683.32其中:Y市域非农业人口 x时间相关系数R=0.98由

31、相关系数R可知,模型精度符合预测要求,可进行预测。由此预测各发展时期市域非农业人口为:200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43.5万人2010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50.3万人2015年 市域非农业人口 57.1万人4.叠加法根据城镇现状基础及发展条件,预测其人口发展规模,然后进行叠加获取市域非农业人口,如表四所示。表四 鄂州市各级城镇非农业人口叠加预测表 单位:个 万人 2005年2010年2015年城镇数非农业人口城镇数非农业人口城镇数非农业人口主城区128.0133.0138.0葛华城区14.515.016.02.0-5.0万人27.049.02.0万人149.536.0179.0合计1642.0

32、2051.02362.0综上各方法,鄂州市非农业人口预测如表五所示。经多种方法测算及其论证,确定全市非农业人口近期为42万人,中期为51.0万人,远期取一定幅度,其人口规模为60.0-62.0万人。表五 鄂州市非农业人口预测汇总表 单位:万人2005年2010年2015年综合增长率法40.150.561.7GM(1、1)建模43.254.368.4回归分析法43.550.357.1叠加法42.051.561.0规划取值42.051.060.0-62.0 2.市域城镇人口预测由于城镇人口缺乏连续统计资料,一般采用系数法求得,即通过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系数来推算城镇人口。1997年鄂州市城镇

33、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间的比例系数为1.22,此系数具在一定的稳定性,考虑到城市化水平超过30%后,将进入城市化的加速阶段,鄂州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规划近期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间的比例系数取值仍为1.22,中远期取1.23,由此计算出各发展时期城镇人口如表六所示。表六 鄂州市城镇人口及非农业人口预测汇总表 单位:万人.%2005年2010年2015年人口数增幅人口数增幅人口数增幅城镇人口50.04.3462.04.3973.0-76.03.32-4.16非农业人口42.04.6951.03.9660.0-62.03.30-3.98三、市域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域总人口及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计算

34、各发展时期的市域城镇化水平如表七所示(详见专题之一鄂州市城市规模论证专题报告)。表七 鄂州市城镇化水平预测一览表 单位:% 1997年实际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城镇人口计算35.145.553.960.8-63.3以非农业人口计算28.738.244.450.0-51.7第五节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市域城镇体系现状鄂州地处鄂东城市群之间,城市的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整个市域具有城郊型地域的特点。市域城镇分布现状具有如下特点:1.城镇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市域北部地区(沪蓉高速公路武黄段以北地区)城镇分布密度较大,占全市城镇数的70%;市域南部地区(沪蓉高速公路武黄段以南

35、地区)城镇密度相对较小。2.城镇规模首位分布特征明显(首位度达14),且结构不完善,缺少中间层次。3.除个别城镇外,城镇规模偏小,市域75%的建制镇人口规模在1万人以下。4.城镇职能结构不尽合理,缺乏特色。绝大部分城镇的职能构成还停留在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易、行政及教育等服务为主的初级阶段上。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城镇布局的空间结构鄂州市城镇空间布局沿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分布的结构形态,即:以长江、316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及武九铁路为交通轴,沿交通轴的城镇尤为密集,形成城镇密集分布带,是鄂州未来区域性工业的主要分布区和人口密集区。沿31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是鄂州城市主要发展轴。鄂州市南部区域

36、属保护发展的地区,以自然生态用地为主,市域城镇空间比重相对较小,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城镇沿长港、樊(口)李(铁铺)公路为主轴,呈点状轴向形态分布,除太和、长港将有较大发展外,其余城镇以完善设施提高质量为主。 2.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将市域城镇划分为四级,城镇等级及规模序列如表八、表九所示。表八 鄂州市城镇等级规划一览表城镇等级城镇数(个)城镇规模(万人)城镇名称中心城市1 45.0主城区二级城市18.0-9.0葛华城区(包括葛店、葛店开发区、鄂州电厂、华容)三级城镇42.0-5.0太和、花湖、长港(夏沟)、庙岭四级城镇 82.0碧石、燕矶、汀祖、东沟、段店、涂镇、沼山、杨叶。表九 鄂州市城镇规

37、模序列一览表 单位:个,万人,%规模等级1997年2015年城镇个数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个数比重城镇人口比重20-5016.1525.4571.4917.1445.059.215-10/17.149.011.842-5/428.5713.517.761-2318.754.512.64535.726.18.030.5-1531.253.59.83321.432.43.160.5 743.752.156.04/合计1610035.61001410076.0100注:泽林、石山、新庙纳入主城区计算。 3.城镇职能结构城镇职能结构与全市生产力布局密切相关。市域沿江地区城镇以现代化大工业及高科技产业为主

38、,而南部城镇以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加工工业为主。城镇主要职能如表十所示(详见专题之三鄂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表十 鄂州市主要城镇职能规划一览表城镇名称规划人口规模(万人)主要职能主城区45.0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轻工、旅游业葛华城区8.0-10.0高科技工业园、能源基地花湖(含开发区)4.0民营工业区、商贸、服务等为主太和4.0地域中心城镇,非金属矿加工长港(夏沟)2.5地域中心城镇,农村产品加工庙岭3.0旅游、休闲度假区碧石1.5机械、轻工、建材燕矶1.6轻工、建材加工汀祖1.0金属矿开采、加工段店0.8轻工、生产加工为主东沟1.0水产加工、旅游服务杨叶0.8农副

39、产品生产、加工为主涂镇1.0水产及特色养殖、加工沼山0.8非金属矿开采、旅游服务第六节 市域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是本次跨世纪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新课题,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结合鄂州实际情况,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对土地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管理,以强化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机制,协调部门与产业间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一、规划指导思想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宏观指导一个地区城镇建设和优化土地利用的两个十分重要的规划内容,本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注重做到“两规”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彼此渗透,在“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

40、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指导下,真正发挥“两规”在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指导作用。二、规划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同步协调发展,处理好我市人多地少的矛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服务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土地集约化、管理现代化。促进鄂州市城镇体系的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1.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总目标,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控制集镇的分散布局和盲目外延扩展,重点发展城区和中心城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2.合理解决土地与建设的供求关系,实行供给引导和需求约束,协调好土地总量

41、控制与城镇建设的关系。3.严格限制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按城郊型农业的格局建设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园艺观赏农业园区。4.充分利用现有集镇建设条件,注重突出重点与相对集中,走内涵改造与外延扩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适时进行乡镇合并以及迁村并点增强城镇规模效应。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5.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森林覆盖率达到20%左右,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创造条件。三、土地总体布局规划为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内容相协调,特对市域土地的各类用途进行统一协调布局。1.农业用地总量农业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用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城镇、村镇、开发区和工业小区建设,以及

42、改作其它任何用途的侵占形为为重点保护的农业生产资源。(1)耕地:规划2015年,全市耕地总面积50950.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076.0公顷,一级保护耕地1019.6公顷。(2)园地:该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各类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水果及花卉等,规划2015年全市园地面积1587.0公顷,其中花卉树木苗圃102.17公顷。(3)林地:主要是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绿化服务设施使用,严禁各类建设占用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及其他防护林用地。规划全市林地面积20634.2公顷(不含城市风景区)。(4)水面: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堰塘以及调蓄洪、行洪、泄洪地区,不得擅自围湖造田

43、。在近期应按要求进行“退田还湖”、“平垸行洪”。规划全市水域保有量为46525.2公顷。2.建设用地总量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指城市中的市区建设用地、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和独立工矿区及其各类特殊用地等。(1)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是指主城区和葛华城区建设用地,其范围(详见第六章第三节)规划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6231.50公顷,其中主城区4348.2公顷,葛华城区1883.70公顷。(2)城镇建设用地,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建制镇居民点范围为规划建设的镇区面积,全市有建制镇16个(不含主城区及葛华城区内的建制镇),规划2015年建设用地规模为2954.2公顷。(3)农村居民点用地,这一类用地分布面

44、较广,几乎遍及全市各个角落,规划对较为分散和居住人口较少的居民点进行拆并,集中发展中心村,这样一来可节约大量的土地,而可大大地改善居住环境,为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规划201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为4240.0公顷。(4)独立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汀祖、碧石等城镇,规划用地2397.0公顷。(5)特殊用地,指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规划用地804.9公顷。3.除城镇交通用地及居民点以外的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交通运输设施用地。(1)公路,不含城镇和城市内部道路,主要联系城市与城市,城镇与乡村重要道路,规划2015年,总用地规模为1580.0公顷。(2)铁路,除穿越城区以外的铁路、站场地、铁路专用地,2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