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简答精编版(共38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59574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体育学~简答精编版(共3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学校体育学~简答精编版(共3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体育学~简答精编版(共3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体育学~简答精编版(共38页).doc(3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二章 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1、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4、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

2、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5、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6、学校体育中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第三章 我国学

3、校体育目的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1)运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2)健康教育。(3)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教育活动中的体育。家庭中的体育。2、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4)具有一定曲折性。3、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2)社会的需要。(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4、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2)“行为目标”取向。(3)“生成性目标”取向。(4)“表现性目标”取向。5、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1)

4、学校体育目标应十分明确,应让不同的人从学校体育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这样,目标才能发挥作用。(2)学校体育目标的表述明确具体,才能对于达到目标的进程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有利于正确地选择体育的内容,以及正确地组织与实施,才能为学校体育评价提供明确具体的依据。6、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1)体育与健康课。(2)课外体育活动。(3)其他体育健身活动。7、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

5、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第四章 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1、课程的含义(1)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2)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3)课程即学科内容。2、体育课程的特点(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3、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1)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体能发展的适应性规律。(2)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3)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5)体育课程的哲

6、学基础。4、体育课程的编制(1)体育课程设计阶段。(2)体育课程实施阶段。(3)体育课程评价阶段。5、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6、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3)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

7、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第五章 体育课程的实施1、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1)现实性。(2)适应性。(3)创造性。2、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2)相互适应取向。(3)创生取向。3、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的问题(1)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3)重视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作用。(4)构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4、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1)起始阶段。(2)实施阶段。(3)维持阶段或称制度化阶段。5、如何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1)制定合适的实施计划。(2)开展交流。与体育教师们交谈

8、。实行开门政策。进行态度调查。自由交换意见。(3)提供支持。6、如何提高人们的参与积极性。(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4)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第六章 体育教学1、体育教学过程与特征(1)强调体育教学的双边性。(2)强调体育教学的教育性。(3)强调体育教学的技能传习。2、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1)身体直接参与。(2)体力与智力活动相结合。(3)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3、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1)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分析教学对象。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编制体育教学目标。(2)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整体性。连续性。层次

9、性。(3)体育教学目标陈述。明确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准确使用行为动词。规定学习条件。说明预期结果。(4)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与体育课程目标相关。有教育价值。目标描述要准确。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找到学生与内容的结合点。合理的目标分类。及时调整。4、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1)身体运动性。(2)健身性。(3)娱乐性。(4)非阶梯性。5、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以及体育运动的可替代性,增加了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难度和多样性。体育教学目标是选择组织体育教学内容的依据,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在选择和组织体

10、育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到体育教学的目标,还要考虑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学生和社会的实际,以及与学校整个教育目的的一致性。6、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1)基础性。(2)实用性。(3)兴趣性。(4)科学性。7、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过程(1)用教育的观点审视现有的体育素材。(2)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对体育运动进行整合。(3)选择运动项目。(4)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运动项目。(5)可行性(实施的条件)分析。8、选择体育教学方法应注意哪些(1)根据体育教学目标。(2)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根据教师的条件。9、体育教学方法的运用(1)整体性。(2)启发性。(

11、3)灵活性。10、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1)语言法。(2)直观法。(3)完整法与分解法。(4)预防与纠正错误法。(5)游戏与比赛法。11、语言法运用的具体方式(1)讲解法。(2)口令与指示。(3)口头评价。(4)口头汇报。(5)默念与自我暗示。12、运用讲解法时应注意(1)要明确讲解的目的。(2)讲解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3)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4)讲解要具有启发性。(5)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13、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法的具体方式(1)动作示范。(2)直观教具与模型演示。(3)采用多媒体技术。(4)助力与阻力。(5)定向与领先。14、在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1)要有明确的

12、目的。(2)示范要正确。(3)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4)示范与讲解有机结合。15、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式(1)直接运用。(2)强调重点。(3)降低难度。(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16、体育教师如何采取相应的手段措施,预防与纠正动作错误(1)强化概念法。(2)转移法。(3)降低难度法。(4)信号提示法。(5)外力帮助法。17、现代体育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2)探究式学习法。(3)发现式教学法。(4)合作学习法。(5)领会教学法。18、自主学习的意义(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体育的热情。(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3)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学习效果。19、自

13、主学习的特点(1)能动性。(2)独立性。(3)创造性。20、自主学习的教学步骤(1)自定目标。(2)自主选择学习活动与学习方法。(3)自主评价。(4)自我调控。21、探究学习的特点(1)问题性。(2)实践性。(3)参与性。(4)开放性。22、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注意事项(1)合理设置问题。(2)鼓励学生积极探究。(3)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4)注意运动技能学习的特点。23、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教学步骤(1)提出问题。(2)分组讨论,提出若干假设与方案。(3)验证方案。(4)评价与提高。24、运用发现法的教学步骤(1)提出问题或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疑难和矛盾,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带着

14、问题去探索。(2)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动作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3)组织学生提出假设和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开展讨论与争辩,对动作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争论的问题作出总结,得出共同的结论。25、运用发现法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要因势力导,运用已知,探求未知。(3)要善于设问激疑,利用矛盾,启迪思维。(4)采取由简到繁,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步步深入的方法。(5)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消除疑点。(6)要鼓励学生标新求异。26、合作学习的特点(1)小组成员之间的正相互依赖。(2)个人责任。(3)社交技能。(4)小组自评。(5)混合编组。27、合作学习

15、的教学步骤(1)进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2)制定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目标。(3)选择学习的具体课题,并进行组内分工。(4)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5)小组间的比较与评价。(6)学习效果的评价。28、领会教学法的特点(1)体现现代球类运动特点。(2)强调对战术的领会理解。(3)注重决断能力的培养训练。29、领会教学法的教学步骤(1)项目介绍。(2)比赛概述。(3)战术意识培养。(4)瞬间决断能力的培养。(5)技巧演示。(6)动作完成。30、体育教学组织形式(1)行政班。(2)男女合班分组或单班男女分组。(3)按兴趣爱好(选修项目)分班。(4)小班化教学。31、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1)同质分组

16、。(2)异质分组。32、如何使学生学习体育动机的激发(1)使学生感觉到自身的重要性。(2)明确目标。确定目标是为学生而制定的。确保目标可以达到。将目标划分为小的、可以实现的步骤。设置切合实际的实现时间。将目标记录下来。(3)帮助学生去得成功。33、如何维持体育课堂纪律(1)制定规章制度。合理性。清晰明了。可实施性。一致性。(2)体育课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课堂常规。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慎用与巧用批评与惩罚。合理使用指导与指令。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自我期待值。(3)体育课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教师有指导的责任。合理设计体育教学过程。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情境。及时而恰当地反馈。34、体育课

17、程内容选编的基本要求(1)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求。(2)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3)具有实效性。(4)符合学生的运动兴趣。(5)具有科学性。35、水平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要求(1)整体性。(2)连贯性。(3)灵活性。36、水平教学计划制定的步骤(1)认真研究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2)根据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要求,进一步将内容标准进行分解细化,并安排到各学段的每一个学期中去。(3)根据水平目标以及各学段的每一个学期进一步具体化了的内容标准,选择有利于实现四个学习领域学习目标和水平目标的内容集群。(4)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全年和学期的教学时数,然后再确定各教学内容或单元教学内容的时数

18、分配。(5)制定出水平教学计划。37、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意义(1)单元教学计划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2)单元教学计划是制定课程计划的依据。38、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的步骤(1)根据水平计划的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以及内容标准,全面确定单元教学计划的学习目标。(2)从水平计划的每一个学期内容集群中,确定出一项或一组学习内容,并将其分解成有机联系的几个部分。(3)根据这一项或一组学习内容的结构和特点,确定学习步骤,并对各步骤的课时数进行分配。(4)在单元教学计划中安排一些辅助性的教学内容,以起到对主要学习内容的补充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5)制定出单元教学计划。39、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

19、问题(1)确定课的目标。(2)根据单元教学计划的安排选定教学内容。(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步骤。(4)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及措施。(5)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6)教案力求简单明了。40、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理念(1)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2)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4)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41、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1)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2)判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的不足。(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4)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能力,达到自我教育和互

20、相教育的效果。42、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1)体能的评价。(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3)学习态度的评价。(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5)健康行为的评价。43、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实施(1)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实施采用多元评价标准。提倡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2)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实施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相结合。(3) 体育学习评价形式的实施第七章 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1、体育(课程)学习的特征(1)在体育学习中,学生以学习和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的体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3)体育学习主要是在从事身体练习的

21、过程中进行。(4)在体育学习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5)体育学习对学生良好情感和品德的形成具有独到的作用。2、体育学习过程(1)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2)运动技能形成过程。3、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学习阶段划分(1)动机阶段。(2)领会。(3)习得。(4)保持。(5)回忆。(6)概括。(7)动作(作业)。(8)反馈。4、运动技能形成过程(1)认知与定向(动机的激发与尝试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熟练阶段。5、运动技能如何保持(1)运动技能是通过大量练习之后获得。(2)连续性的运动技能不易遗忘。(3)运动技能保持主要是依靠小脑和脑低级中枢。6、体育学习策略的构成(1)体

22、育学习的元认知策略。 心理激活策略。 制定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2)体育学习的认知策略。 选择性注意策略。 复述策略。 练习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3)体育学习的运动技能形成策略。 认知与定向阶段的练习策略。 联系形成阶段的练习策略。 自动化熟练阶段的练习策略。(4)体育学习的资源管理策略。 体育学习的时间管理策略。 体育学习的环境管理策略。 体育学习的努力管理策略。 寻求他人支持策略。7、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1)指向性。(2)调控性。(3)操作性。(4)灵活性。(5)综合整体性。8、指导体育学习策略应注意的问题(1)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内部因素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智力

23、水平。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学生的动机水平。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基础。(2)影响体育学习策略获得和运用的外部条件体育教师的因素。体育学习内容的难度。教学环境因素。学习时间和反馈调节。9、如何指导体育学习策略(1)强化体育教师对体育学习策略指导的意识,提高指导能力。(2)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和运用的兴趣。(3)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体育学习方法。(4)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体育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5)加强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的能力和水平。(6)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潜在性。(3)多质性。

24、2、体育课程资源分类(1)根据来源分类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校外体育课程资源。(2)根据存在方式分类显性体育课程资源。隐性体育课程资源。(3)根据功能特点分类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4)根据形态分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体育课程人力资源。3、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意义(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增进健康、发展个性。(3)有利于学生适当掌握那些最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为终身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4、竞技运动项目改造的因素(1)修改内容。(2)降低难度要求。(3)简化技术战术。(4)改造场地器材。第九章 面向全体学生

25、的课外体育活动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1)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化课的效率。(3)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4)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锻炼习惯的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5)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6)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课外体育活动特点(1)目的任务的多向性。(2)活动内容的多样性。(3)组织形式的灵活性。3、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1)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2)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26、。(3)俱乐部活动。(4)小团体活动。(5)个人锻炼活动。4、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1)全校性活动计划。(2)年级活动计划。(3)班级活动计划。(4)俱乐部活动计划。(5)小团体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5、如何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1)确立制度和工作规范。(2)明确职责和工作范围。 校领导。 体育教师。 班主任。 学生干部。(3)编制实施方案和落实操作。第十章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1)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运动能力。(2)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群体骨干。(3)塑造良好品质,提高适应能力。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共同点提高运动

27、成绩是主要目标。承担较大的运动负荷。训练内容手段的有机联系。(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一般训练的不同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业余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广泛性。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1)学校运动队。(2)基层训练点。(3)体育特长班。(4)体育俱乐部。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1)运动队的组建。(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5)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5、如何组建运动队(1)确定运动项目。(2)参训运动员的选拔。身体形态指标。生理机能指标。身体素质指标。(3)指导教师的配备。(4)规章制

28、度的建立。训练制度。奖惩制度。比赛制度。教练员责任制。学习检查制度。6、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哪些(1)年度训练计划。(2)阶段训练计划。(3)周训练计划。(4)课时训练计划。7、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1)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2)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3)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4)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5)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等。8、制定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全年计划要注意(1)年度训练计划的目标要有针对性。(2)要根据具体训练目标和学生实际划分周期。(3)年度训练的总目

29、标和各项指标要切实可行,留有余地。9、阶段训练计划的类型(1)基础训练阶段计划。(2)准备比赛阶段计划。(3)比赛阶段计划。(4)恢复阶段计划。(5)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10、周训练计划的内容(1)训练目标与要求。(2)训练次数与时间。(3)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和负荷。(4)测验和比赛。1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课时计划内容(1)训练目标与要求。(2)课的进行顺序。(3)课的内容与主要手段。(4)课的组织形式。(5)课的时间与负荷安排。1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课时计划的类型(1)身体训练课。(2)技、战术训练课。(3)测验、比赛训练课。(4)调整训练课。(5)综合训练课。1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1

30、)身体训练。(2)技术训练。(3)心理训练。(4)战术训练。(5)品德与作风训练。1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方法(1)重复训练法。(2)变换训练法。(3)循环训练法。(4)竞赛训练法。15、运用重复训练法要注意哪些(1)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2)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16、运用变换训练法要注意哪些(1)明确目的与任务。(2)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17、运用循环训练法要注意哪些(1)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2)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地确定负荷。(3)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形式。18、运用竞赛训练法要注意哪些(1)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2)注意运用时机。19、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评价

31、(1)身体训练水平的评价。(2)技、战术训练水平的评价。(3)运动成绩的评价。(4)运动员输送率的评价。第十一章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1、课余体育竞赛的意义(1)激励青少年力争上游、奋勇拼搏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2)集体项目的竞赛有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角色意识的养成,激发学生的责任感。(3)通过对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奖励,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愉悦,激发他们锻炼身体和发展才能的愿望。(4)通过竞赛有利于普及各种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2、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1)课余性。(2)群众性。(3)教育性。(4)多样性。3、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

32、式(1)学校运动会。(2)单项运动竞赛。(3)单项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竞赛。(4)季节性单项竞赛。(5)体育节或体育周、体育文化节(健身周、健身节、健身文化节)。(6)校际间交流竞赛。4、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1)校运会的组织。(2)单项竞赛的组织。(3)体育节。5、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1)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2)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6、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包含(1)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2)竞赛规程。7、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的内容(1)本学年的竞赛项目。(2)竞赛时间。(3)竞赛地点。(4)参赛单位。(5)参赛人数。(6)主办单位。8、制定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时,应考虑的

33、方面(1)群众性。(2)可行性。(3)常规性。(4)简便性。9、竞赛规程的内容(1)体育竞赛的名称。(2)目的、任务和要求。(3)时间地点。(4)参赛单位和人数。(5)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6)竞赛办法。(7)奖励办法。(8)报名办法。(9)注意事项。10、制定竞赛规程时,应考虑的方面(1)竞赛规程的制定应明确可行。(2)竞赛规程应利于更多的学生参加。(3)竞赛规程应提前下达。11、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1)淘汰法。(2)循环法。(3)顺序法。(4)轮换法。12、淘汰法分为哪些形式(1) 单淘汰。(2) 双淘汰。13、循环法分为哪些形式(1) 单循环。(2) 分组循环。(3) 双循环。14、顺序法分为哪些形式(1) 分组顺序法。(2) 不分组顺序法。15、评定成绩与名次的方法(1)评定个人成绩和名次的方法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成绩和名次。根据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评定成绩和名次。根据战胜对手或特定因素评定成绩和名次。16、评定团队成绩和名次的方法按参赛者所得分数的总和来评定团体名次。按规定参加人数所得名次的总和来评定团体名次。按参赛者的平均成绩来评定团体名次。按达到规定的标准人数评定成绩,计算团体名次。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