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共2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51800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共2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共2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共2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共27页).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2014新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数一数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相同。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本节课的知识点1.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1到10各数。2.用圆点图记数。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四、学生已有基础: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

2、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各数。但是,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三、四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所以,看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行教学呢?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方法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2

3、.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二是物体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想。三是圆点作为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面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一个圆点”“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

4、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几个这样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3.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室里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4.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乱”,这是正常现象。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校

5、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游戏和学习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是十分需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第二单元比一比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5、6、7页。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二、本课的知识点1.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2.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三、教学重点: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

6、只注意问题的答案,即比较的结果,而比较的方法和过程都是模糊的。尤其在两个物体的长度、轻重、大小、多少的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的方法与过程。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五、教学建议1 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我们平时见过的很多物体,比如绳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2. 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

7、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A、比长短,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容易就能看出长短。B、比较高矮,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学,先让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在同一块地面上。C、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轻。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3)归纳小结。3鼓励

8、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条石子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4扎实练习的训练。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3、4、5、6、7题课留第二课时)第三单元分一分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二、本课知

9、识点: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三、教学重点: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同标准依次分类。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五、教学建议:1例题教学。(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

10、。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摆放。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的”。(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观察、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他们认识到: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2教学“试一试”。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放在3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树叶的形状分,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把颜色

11、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3. 做“想想做做”。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

12、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第四单元认位置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安排1课时教学。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三、本课的重点难点:辨认左右方位。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主认识,获得经验。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五、教材说明: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判断是一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

13、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边,教学不会发生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和右,结果是不一致的。图画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下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下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学建议:1例题的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

14、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在的边”这种完整的话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的左边。(3)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4)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或右的判断。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想做做”第1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

15、、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答问题或进行操作。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数的教材分析本单元导读: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69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等内容。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

16、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义。10对以后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15(教材P12页例题,第13页“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2、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3、让学生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学生已有基础、经验:15各个数字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

17、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15各个数字,特别是3和5。教学难点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教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学具准备:圆片教材解读: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1.讲述画面内容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2.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3.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

18、数量关系表示方法。4.15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15各数排列顺序方法,通过直观来理解:1添1是2,2添1是3。并从图中、发现规律。知识归纳:1. 数量是15的物体,都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2. 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数相差1;相邻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知识点二】15的书写方法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行书写。知识巧记:“1字像铅笔细又长,“2”字像小鸭水上漂,“3”字像耳朵听声音,“4”字像小旗迎风飘,“5”字像秤钩称东西。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几和第几(教科书第15页例题,第1516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

19、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并会用几个和第几个回答生活中的问题。2、在练习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理的能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1-5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教学重点: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几和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主题图教材解读:【知识点】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

20、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的含义,区分几和第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步体会它们的区别。“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

21、数到那个男孩为止。体会“5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4只。教学时,除已经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知

22、识归纳:“几个”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第几”指的是其中的某一个。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认识0(教科书第16页例题和第1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3、培养学生判断、理解能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1-5读、写及其意义。教学重难点:了解0的不同含义。教学准备:主题图、直尺教材解读:【知识点一】0的含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这个内容安排例题3和试一试两道题,例3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3、2、1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

23、以用0表示个数。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试一试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有”与“无”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2)结合直尺教学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0开始(表示起点),向右依次是1、2、3、4、5,按顺序整合了0-5各数,这也是“想想做做”第3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3)“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知

24、识点二】0的写法书写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园滑不能有棱角。知识巧记:数字“0”像鸭蛋,上下长,左右扁;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和(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题,第20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2、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和,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准备

25、;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教材解读:=、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本节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知识点一】同样多1.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1)把小兔和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2)小兔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4=4。知识归纳:1.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量就是同样多。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知识点二】比多少1.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

26、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2.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5只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3只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3.认识“”和“”教材把和同时教学,5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的符号化思想。4.指导书写知识的延伸:“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第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题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依据数

27、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强。知识归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当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表示知识巧记: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小于号。第五课时教学内容:认识69练习课(教材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第49题。)教学目标:1、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并正确书写69。2、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0-5各数的读、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学重点: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教学难点:能比较9以

28、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主题图,计数器。学具准备:小棒教材解读:【知识点一】认识69各数1.描述画面内容老师带领小朋友玩“套圈”游戏。地上有9个玩具小动物,有一个小朋友在套圈,还有一些小朋友在为套圈的小朋友加油呢!2.理解题意要求数出各种事物的数量,可以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数出画面上的事物个数。3.解决问题学生已认识了05各数。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教学69各数时,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交流。经历用物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次思维的提升。知识归纳: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知识点二】69各数的书写方法。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顺序一笔写成,要写的流畅

29、工整。知识巧记: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1.看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是几,比原数多1。2.观察直尺图。找出69各数的顺序。3.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1题丰富对69各数的体念;第2题在操作中建立数学内容的思考,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有益。知识归纳: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第六课时教学内容:1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2初步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的

30、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并对数学有情感。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会了09各数的度、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学重点:学会10以内数的读、写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主题图、直尺、计数器。学具准备:学生尺子、10根小棒。教材解读:【知识点一】10以内数的顺序1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2.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示。知识归纳:数量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知识点二】10的写法1.写法分析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1和0,这里主要是写好两个数字额

31、的位置,应该把1和02分别写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里。2.指导正确书。“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1”,要稍倾斜,右边写“0”,要写的圆滑饱满。【知识点三】比大小比较方法(1)借助直尺比较(2)借助计数器比较知识的延伸:1.认数、数数把准备尺子放在桌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说说你有几种读法。(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的情况。2.“想想做做”第1-5题。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32、33页。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1.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主要特征。2.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判断相关

32、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还是球。本课的教学难点:按形状把积木分类。三、 学生已有基础、经验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正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四、教学建议1玩中学数学。(1)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

33、生收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2)课件展示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让学生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明确要求学生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4)把积木按形状分类。引导分类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形体,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状与老师手中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分成几类。2根据积木分类,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1)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

34、的积木若干块。(2)让学生依次看一看、摸一摸每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初步形成不同物体的表象。(3)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其名称。从而引出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4)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说出形体名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积木,或者教师出示不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形体名称。以便帮助他们加深认识。3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举出一些这四种形状的物体。4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2、3、题。有趣的拼搭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

35、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其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1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

36、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面”“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弯弯的面”来代替,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表象。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搭成的物体能够前

37、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数一数”综合应用认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分类统计活动。2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

38、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第七单元分与合第七单元分与合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为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册第八单元);认识20以内的数(本册第九单元);学习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做好准备。本单元内容分四段安排:25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25的分与合重点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序”的思考方式进行探索;10的分与合则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进

39、行探索。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有序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学时,要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这是突破上述难点的主要教学策略。25的分与合一、教学内容:教学25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435页)二、学生已有知识:认识了10以内的数(即会数、会读、会写)三、本课知识点:1.4的分与合(例1);2.5的分与合(试一试);3.2、3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1题)。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与“合”的意义;(2)掌握数的“分”与“合”的方法。五、解读教材:教材把“分”与“合”分开教学,先认识“分”,再认识“合”。本课教学分三部分进行:1.第34页的例1教学4

40、的分与合,从三个方面把握:(1)让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2)体会“分”、“合”的方法;(3)利用“分”来体会“合”,感受分与合的对立统一。知识归纳:(1)结合具体实物的操作从归纳“分”与“合”的意义;(2)4的分与合;(3)4的“分”的方法根据实物分法来理解,4的“合”的方法,从4分成几和几推想出几和几合成4。2.“试一试”教学5的分与合,主要是体会不同的分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由5分成4和1可以联想到5可以分成1和4,这两种分法是一致的。知识归纳:(1)5的分与合;(2)5分成4和1跟5分成1和4是同一种分法的两种表达。同样道理,1和4组成5跟4和1组成5也是同一种组成的两种表达。

41、3.“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2、3的分与合,让学生运用例1与试一试中的方法来独立探索。知识归纳:(1)2、3的分与合;(2)六、教学建议:例1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实物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4根小棒代替4个桃,并把4根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分三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分成1和3、2和2、3和1;最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4”。教学的第一步是开放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放法,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不同的放法。教学的第二步是意义接受基础上的自主探索。可以先选择一种放法(例如一个盘里放1个,另一个盘里放3个),得

42、出4可以分成1和3,并呈现图式,让学生理解图式所表达的意思;再让学生思考根据另外两种放法又能得到什么。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的基础上推理“合”。如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的过程。6、7的分与合一、教学内容:教学6、7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637页)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25各数的分与合三、本课知识点:1.6的分与合(例2);2.7的分与合(试一试);四、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6、7的分与合。

43、(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五、解读教材:引导学生利用在认识25各数的分与合时所获得的经验,自主进行探索。本课教学分两部分进行:1.第36页的例2教学6的分与合,继续让学生借助分实际物体理解6的分与合外,还突出两点:一是突出有序操作和思考的策略;二是明确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由一种表达推想出另一种表达。知识归纳:(1)6的分与合;(2)有序操作,一种分法两种表达。2. “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一方面继续让学生体会有序操作与思考;另一方面,教材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探索空间,注意通过自主填空引导学生由7的一些分法说出另一些分法,从而使他们的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知识归纳:(1)7的分与

44、合;(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3)有序记忆7的分与合810的分与合一、教学内容:教学810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941页)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27各数的分与合,初步掌握有序思考三、本课知识点:(1)8的分与合(例3);(2)9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4题);(3)10的分与合(例4)四、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810各数的分与合。(2)在有序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思考。五、解读教材:较大的数分与俣比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开展有序操作活动。1.第39页的例3教学8的分与合,(1)让学生进行有序操作;(2)进行有序思考,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3)启发学生推想出另外三种分法。知识归纳

45、:(1)8的分与合;(2)有条理、完整地说出8的各种分法。2.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9的分与合,让学生仿照8的分与合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的活动自主探索9的分与合。知识归纳:(1)9的分与合;(2)有条理、完整地说出9的各种分法。3例4教学10的分与合。教材给学生留出较大的独立探索的空间(1)熟练地进行有序操作和有序思考,(2)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归纳:(1)10的分与合;(2)理解并掌握10的分与合。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和分与合的甚大上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为今后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加、

46、减法的含义,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解答用括号线和“?”表示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分五段进行安排: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连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 教学内容:教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科书第4449页)二、学生已有知识:认识5以内的数(即会数、会读、会写)及25各数的分与合三、本课知识点:1.加法的初步认识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2.减法的初步认识及得数在以内的加法相对应的减法;3.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四、教学重、难点:(1)初步认识和

47、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2)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五、解读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1. 第44页的例1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计算。从三个方面把握:(1)说清楚图意,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2)明白“3人和2人合起来”用加法表示,写出相应的加法算式,(3)明确计算“3+2”的思考方法。知识归纳:(1)认识加法的意义;(2)正确进行加法计算;(3)根据图意写出加法算式2. 第46页的例2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减法计算。例题的场景素材与例1相同,引导学生依据情境认识减法算式,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1)连贯地说清图意;(2)总数减少了,如走了或飞走了等可以用减法计算,总数要写在减号前面。(3)明确计算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