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梳理(共2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梳理(共22页).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桃花源记一、陶渊明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其中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等。二、字词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年号(376396)。2、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
2、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比喻不受外面影响的生活安乐、环境幽静的美好地方。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3、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4、为业:把作为谋生手段。为:作为。5、缘:沿着,顺着6、行:行船。7、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8、忽逢:忽然遇到。9、夹岸:夹着两岸生长。10、杂:别的,其它的。11、芳:泛指花卉。12、鲜美:鲜艳美丽。13、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14、缤纷:繁多的样子。15、甚:很
3、,非常。16、异:惊异,诧异。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诧异”。17、欲:想要。18、穷:走完。19、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处就没有了。20、便:于是,就。21、得:看见。22、仿佛:好像。23、若:好像。24、舍:放弃。25、初:起初,刚开始。26、才:仅仅。27、通:通过。28、行:行走专心-专注-专业29、复:又30、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31、平:平坦。32、旷:宽阔33、舍:房屋。34、俨然:整齐的样子。35、之:助词,起语法作用,无实意。36、属:类。37、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4、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38、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39、种作:耕种劳作。40、衣着:穿着打扮。41、悉:全,都。42、外人:桃花源外面的人。43、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指长寿的特征,这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44、并:都。45、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46、乃(乃大惊的乃):于是,就。47、大:很,非常。48、从来:从地方来。具:详细、详尽。49、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50、要(yo):通“邀”,邀请。51、咸:副词,都,全52、讯:消息。53、问讯:询问消息。54、云:说。55、先世:祖先。56
5、、妻子:指妻子、儿女。57、邑人:同乡的人。乡邻。58、率:率领。59、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60、复:再,又。61、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62、间隔:隔绝63、今:现在。64、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然。65、无论:不必说。(古今异义)66、延至:邀请到。(延,邀请。)67、为:给。68、具言:详细地说。(具:详细、具体。)69、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70、叹惋:感叹。(这个词更偏向于“叹”,连起来翻译时只要翻成感叹)71、惋,惊讶。72、停:住。73、辞:告辞。74、去:离开。75、语:对说,告诉。76、不足:不值得。77、为:介词,向、对。78、便扶
6、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原来的。79、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80、及:到达。81、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82、诣:拜访。83、如此:像这样。84、即:立即,马上。85、遣:派遣。86、寻向所志:寻找原先所做的标记。所志,所做的标记。(所+动词=名词)志:做标记。向:原来的。87、遂:最终。88、复:再。89、得:找到。90、高尚:品德高尚。91、欣然:高兴的样子。92、规:计划,打算。93、未果:没实现。94、寻:不久。95、终:死亡。96、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三、 考点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
7、、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3.多词一义(1)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4.古今异义(1)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
8、条件关系的连词)(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3)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4)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5)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6)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7)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8)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9)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10)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11)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12)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
9、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13)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14)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15)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16)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17)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18)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19)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20)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21)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22)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23)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24)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10、)5.词类活用(1)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6)志(寻向所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名词作动词。(7)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6.一词多义(1)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不久”)(2)舍:便舍船(舍(sh),动词,离开。)屋舍俨然(舍(sh),名词,“房屋”)(3)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4)志:处处志之(
11、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5)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处处志之(音节助词,无意)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6)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 wi,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 wi,介词,对,向)(7)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遂与外人间隔(“于是”)(8)向:寻向所志(原来)眈眈相向(对着)(9)得:便得一山(看见)得其船(找到)(10)闻:鸡犬相闻(听见)闻有此人(听说)(11)穷:欲穷其林(尽,穷尽)穷冬烈风(深)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12)属:有良田美池桑竹
12、之属(类)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属(zh)引凄异(连续)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13)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7、感知文意,用原文回答。(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曲折、隐蔽、幽深)(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13、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风淳朴、热情好客)(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8、探究思考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
14、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 段)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开端)第二部分(2 至 3 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 2 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 3 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 至 5 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9、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 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
15、说,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记, 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一篇志怪小说。小石潭记一、文学(文体)常识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 称“柳柳州”。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西),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词语积累1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2)如鸣珮环(名词作动词,作响。)(3)俶尔远逝(名词作状语,向远处。)(4)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5)斗折蛇行(名词
16、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6)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7)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8)隶而从者(名词作动词,跟从。) 2古今异义(1)闻水声(古义:听到、听闻。今义:用鼻子嗅气味。)(2)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古义:大约。今义:能愿动词,可以。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 定,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上下”。今义:允许,或许,赞许。) (3)影布石上(古义:映,显现。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4)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5)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戏曲艺术中的
17、一种角色。) 3一词多义(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介词,自,由。)隶而从者(跟随。)(2)清: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3)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4)乐: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似与游者相乐(逗乐。)(5)以: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卷石底以出(连词,而。)全石以为底(介词,用。)(6)而: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接关系,不译。)隶而从者(连词,表并列关系,不译。)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7)环:如鸣珮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8)为:全石以为底(动词,作为。)为岩(动词,成为。)4
18、重点词语(1)如鸣珮环 (如:好像,仿佛。) (2)伐竹取道(伐:砍伐。)(3)水尤清冽(尤:格外。冽:凉。)(4)卷石底以出(卷:弯曲。)(5)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好像。依:依靠。)(6)日光下澈(澈:穿过,透。)(7)佁然不动(佁:呆呆。)(8)俶尔远逝(俶:忽然。)(9)往来翕乎(翕乎:轻快敏捷的样子。) (10)明灭可见(见:看见。)(11)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12)隶而从者(隶:附属,指随从。)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1)影布(于)石上。(省略介词“于”)(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 2倒装句 (1)全石以为底。(介词宾语前置,应
19、为“以全石为底”)(2)卷石底以出。(应为“石底卷以出”)四、主题思想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自己贬 居生活的孤凄悲凉的心境和心有不平的痛苦感情。五、理解默写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闻水声,如鸣珮环。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全石以为底;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3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5文中表现小石潭的石头千奇百怪的句子是:为坻,
20、为屿,为嵁,为岩。6表现游鱼静态的句子是: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情态 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用原句回答)7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语音核舟记洢(y)皿(mn)贻(y)罔(wng)黍(sh)髯(rn)椎(chu)髻(j)神情与苏、黄不属(zh)二、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三、重点词语解释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3、为宫室、器皿
21、、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零数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平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18、其色墨墨:黑19、其色丹丹:朱红色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
22、尚,还盈:满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四、重点语句翻译1、苏黄共阅一手卷 1、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2、舟尾横卧一楫 2、船尾横摆着一支橹。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3、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5、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6、尝贻余核舟一 6、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7、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8、技亦灵怪矣哉技艺出真奇妙啊!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
23、衣褶中。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 10、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12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五、说明顺序: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为顺序 六、文章内容:、本文介绍核舟的形状、构造、舟上的人物等,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想想它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写的。全文的介绍,先总说,后分说,最后再总说。中间的分说部分以空间为顺序,先写船上,再写船背
24、;核舟 的上部,依次写中国的舱、船头、船尾;中部船舱,以船顶的箬篷写到两旁的小窗;船头三人,先总写三 人位置,再写苏、黄,后写佛印;舟尾两名“舟子”,先写居右者,后写居左者;船背部分,先说题款, 再说印章。内容的安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核舟雕刻的内容? 盖大苏泛赤壁云、第二段介绍了哪些内容?重点介绍什么内容?介绍了核舟的体积,船舱的结构。重点介绍“小窗”。、第三段介绍船头三人,分几层介绍的? 分三层介绍。第一层总述:船头三人,各自位置。第二层介绍苏、黄共阅手卷。第三层介绍佛印和尚神情姿态。、第四段介绍两个舟子,主要从哪两方面介绍的? 表情、动作、第五段写船的背面,介绍了
25、哪些内容? 题名、篆章的内容。、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本文重点在哪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 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9、课文最后一段,把桃核上雕刻的东西,分类作了统计,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这一句话来结束,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和开头一段是怎样照应的?最后一段把核舟上雕刻的东西,都分门别类地作了统计,用以说核舟容量之大;“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再次强调核舟的体积之小,又补充说明了原材料具有“修狭”的特点,也由此引发出最后的赞颂之语。10、本文说明顺
26、序的安排,既有利于突出核舟“奇巧”的特点,又符合人们观赏核舟的顺序。那么,介绍 核舟的正面是按怎样的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先介绍核舟体积,写中间船舱,再介绍船头部分,写三人神情、动作,而后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动作。这个顺序,是人们观赏核舟正面的顺序。“中轩敞者”最先引人注目,船头三人是“主角”,船尾二人是陪衬,“不盈寸”的小小核舟,按这个顺序才能欣赏到它的意境和情趣。诗经二首一、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诗体
27、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雎(j)鸠(ji)窈窕(yo tio)逑(qi)荇(xng)寤寐(w mi)芼(mo)蒹葭(jin ji)溯洄(s hu)晞(x)湄(mi)跻(j)涘(s)沚(zh)坻(ch) 二、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蒹葭: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晞:干。阻:险。跻:高。坻:水中的陆地。涘:水边。沚:水中的小块陆地。(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钟鼓乐
28、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庄子两则一、正音北冥有鱼鲲(kn)徙(x)抟(tun)南冥(mn)濠梁(ho)鲦鱼(tio) 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同“溟”,海)2.其正色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三、古今异义1.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今义:高山湖泊名)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3.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孩子,儿子4.文言句式(1)判断句: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判断) 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子固非鱼也(“也”表判断)(2
29、)倒装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六月息者也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3)省略句:我知之濠上也(省略介词“于”,应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四、整体感知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 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
30、奇壮丽的画卷。2.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形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3.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人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4.鲲鹏由北海飞到南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5.句子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词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 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一、整体
31、感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 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惠子偏重于知识论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 感。2.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 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表现了庄子的机智 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
32、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二、写作特色(一)北冥有鱼巧借寓言,富有哲理。庄子运用大鹏南飞凭借风的力量的故事,讲述了大鹏飞翔受到了风的限制,还是有所依赖的,所以大鹏还 是有所待,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说理形象,寓意深远。对比鲜明,道理明确。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 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也没有达到逍遥。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大鹏”“野马”“尘埃”都展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想象雄奇瑰丽,汪洋恣肆,跌宕多姿,用形象、 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一个它们都有所待,没有
33、达到真正的逍遥的道理。(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彩的论辩艺术。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 精彩的诡辩艺术。笔法轻松,充满机智和幽默。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辩论过程, 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礼记两则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虽有佳肴一、正音嘉肴(yo)自强(qing)兑命(yu)学学半(xio)弗学(f)教学相长(zhng) 二 、 文 言 知 识 梳 理 (1) 古今异义词虽有至道古
34、:即使今:虽然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学学学半(xio)(教导) 学学半(xu)(学习)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4)通假字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学学半:“学”同“ xio”,教导。三、整体感知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 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3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
35、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教学相长” 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 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一正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wi)选贤与能(j)讲信修睦(m)矜(gun)男有分(fn) 货恶其弃于地也(w)二文言知识梳理(1)通假字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讲信修睦古:培养。今:修改。 女有归古:女子出嫁。今:归来,归属。(3)一词多义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亲:故
36、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4)词类活用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三文学常识“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四、整体感知1、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默读课文,把短文分成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 是谋大同”:是全文的总括。3、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
37、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 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4、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这三句话可归纳为三个方面: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大同 ”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 风貌。马说一、文学(文体)常识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
38、北昌黎,世 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二、词语积累1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饲养;通“才”,才能。) 2词类活用(1)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作动词,吃尽。)(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3) (3)策之不以其道(原意指马鞭,这里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4)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3古今异义(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
39、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 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5)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6)策之不以其道(古义:用鞭子打。今义:策划,策略)4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在本文
40、中代指千里马。)(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名词,一顿饭。)食之不能尽其材(动词,通“饲”,喂养。)(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
41、驱赶千里马。)(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重点词语(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3)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4)策之不以其道 (道:正确的方法。)(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通晓。)(7)执策而临之(执:拿着。临:面对。)三、文言句式倒装句(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介词结构后置,应为“祇于奴隶人之手辱”)(2)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马者”)四、主题思想1全文用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 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2形象: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五、理解默写1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有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