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15章(共15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心理学15章(共15页).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人格心理学15章单选题单选1、“人格是个体一切生物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属于(A,整合式定义)2、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3、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说“心理学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4、(比纳和西蒙编制了第一个可用于智力测验的量表。5、著名的科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型的概念。5、在20世纪初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趋向,本别是临床研究取向,相关研究取向和(实验研究取向)6、1937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
2、理学的诞生。7临床研究也称为个案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源于19世纪(沙可)为代表的法国临床精神病学对病人的诊断与研究方法。8、相关研究的方法起源于英国学者(高尔顿)的研究。9人格的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普洛夫。10、外界环境的刺激只有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能起作用,说明人格具有(功能性)11、构成人格的主要成分包括(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12、1892-1895年间,弗洛伊德在使用谈话法治疗病人的过程中的发明了(自由联想法)。13、18世纪初(布莱尼兹)创立了单子论。14、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论中,提出来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两种基本本能。15、本我所遵循的原则是(快乐原则).1
3、6、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17、(自由联想发)是在催眠的条件下引诱患者把自己以往治病的创伤经验或事件尽情吐露出来。18、(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你、冲动和生命力。19、本我按9快乐原则)行事.20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21、(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22、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23、心理防御机制不包括(发泄)。24、“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25、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26、人格面具是指人在(公共场合)中
4、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27、荣格认为(心理能量)是人格动力。28、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29、美国心理学史家墨菲说“现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锋芒所向是自我心理学,而其醉解车的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30、埃里克森把获得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称为(同一性混乱)。31、卡丁纳将制度区分为(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32、荣格是瑞士精神病学家,他创立(分析心理学派)。33、(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34、荣格人格动力理论认为(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35、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
5、式称为(生活风格)。36、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他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37、埃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同一性混乱。38、沙利文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人格理论,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39、奥尔波特曾说过“同样的火候使黄油溶化,也使鸡蛋变硬。”这表明(个人的特质不同,因此反应也不同。)40、下列不属于卡特尔提出的动力特质是(习惯)。41、机能自主性的概念是由(奥尔波特)提出来的。42、卡特尔一直致力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认为特质是建构人格的基石,他
6、运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得到了人格的16PF.43、艾森克把人格等级模式分为四个水平,处于最底层的是( 特殊反应水平 )44、特质论认为人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它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45、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46、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的过程。47、属于二级强化物的是(表扬)。48、斯金纳利用强化相依的原理发展出(程序)教学思想。49控制点理论是(罗特)提出的。50、按照强化的(性质)可以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51、提出个体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到别人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班杜拉)。人格心理学1-5章简答题一、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7、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里行为模式。2、这种心理欣慰模式是独特的。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4、人格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二、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1、临床研究,也称为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临床研究取向有代表人物沙克、弗洛伊德、莫里、罗杰斯、凯利等人。2、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尔顿、皮尔森、卡特尔、艾森克
8、等人。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方法要严格控制条件,系统的操作某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结论。人格的实验研究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主要代表人物有冯特、艾宾浩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人。三、人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认为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四种因素是:先天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和教育因素,主观努力因素。四、简述中国古代对人格的探讨的特征:第一,人格心理学思想与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紧密联系;第二,厚古薄今,贵远贱近,强点思想人格的设计;第三,各派思想一旦形成,就在后来的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历史继承性,五、简述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基本观点:弗
9、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即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 的部分,他的技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金恩个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抄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六、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即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
10、期,生殖期。刚出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腔期。从出生后第二年起到三岁末,学会自己大小便,粪便摩擦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大约从三岁到六岁为性蕾期,儿童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憎恨期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从6岁到12岁为潜伏期,最后一个阶段为生殖期。七、简述弗洛伊德的梦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们故事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本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为了揭示潜意识的愿望,他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形成是从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他称之为梦的工
11、作,梦的分析就是将显梦译为梦的隐意,或做梦者的无意识观念与欲望,实际上就是梦的制作的反过程。八、简述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它由三个层次组成:一是意识,它是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这四种心理技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二是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直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三是集体潜意识,实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九、简述荣格的心理类型学:态度类型,分为内倾和外倾。功能类型:包括思维,情感,感觉,直觉。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的组合,分为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
12、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十、简述阿德勒理解生活风格概念的途径: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他认为了解人格首先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意义,而理解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其中出生顺序,早期记忆和潜意识梦境是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十一、简述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理论;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阿德勒指出可以通过人们的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散打任务的解决情况来衡量其
13、社会兴趣的发展状况。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一种是优越情结,另一种是自卑情结。他还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表现的特点,把人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统治-支配型;二是索取-依赖型;三是回避型;四是社会利益型。他认为,前三种的人的社会兴趣和生活风格都是错误的,只有第四种类型的人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和健康的生活风格。十二、简述自我心理学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
14、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肌肉-肛门阶段:自住对羞怯和疑虑;运动-性器阶段:主动对内疚;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卑;青春期(12-20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起(20-24岁)亲密对孤独;成年中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成年后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绝望。十三、奥尔波特关于健康的成人人格特征包括哪些内容:1、自我广延的能力。2、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3、情绪上的安群干和自我认同感。4、具有现实性直觉。5、具有自我客观化的表现。6、有一致的人生哲学。十四、艾森克将人格分为哪几个纬度?其相应的表现是什么?艾森克将人格
15、分为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1、内外傾:典型的外倾者好交际,喜欢聚会,朋友多,不喜欢独自学习生活;典型的内倾者安静,内省,保守,不喜欢与人交往。2、神经质:神经质纬度得分高的人倾向于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情感易变,反应过敏;得分低者能很快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他们在情感方面很少动摇不定。3、精神质:在该纬度得分高者表现为自我中心,攻击性强,冷酷,缺乏同情心,冲动,不关心他人;得分低者表现为温柔,善感。十五、卡特尔关于人格发展的论述:卡特尔关于人格发展注重两大问题,即人格的决定因素和结构特质的发展形态。卡特尔强调人格发展受遗传和环境两者的相互作用,每个人的特质发展都涉及到三种学习类型:经典条件
16、反射,操作条件反射以及整合学习。在经典条件反射学习中,个体建立旧反应和新刺激之间的联接。操作性条件学习是学习执行一种能产生强化的反应。个体往往是为了达到某一目而进行活动的。在整合学习中,奖赏仍然很重要,所不同的是,整合学习强调行为的表现同时作用与同意情镜的各种不同的动机。十六、简述艾森克的EPQ:艾森克以内外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它是子陈量表,有成人和少年两个版本,各包括四个分量表: E-内外傾;N-神经质P-精神质;L-测谎量表。十七、简述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1、任何反应若有强化刺激随后呈现,都会具有重复出现的倾向;2、强化刺激物可以是增
17、强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任何刺激物。十八、简述强化物极其来源,并举例说明如何选择正确的强化物: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次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又称强化刺激。按强化物的来源可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是指那些不需学习也起强化作用的刺激,如食物,水等满足满足基本生理需要的物品;二级强化物是指那些开始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后来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或其他强化物联系在一起而具有了强化作用的刺激物。能够作为强化物的刺激多种多样,同样的强化物对于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行为反应而言,其强化效果不尽相同。十九、简述斯金纳与班杜拉关于“学习”含义之异同:斯金纳与班杜拉行为
18、主义的代表,他们都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学习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 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班杜拉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该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范学习。二十、简述罗特控制点理论: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
19、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内外控是一种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的预期。二十一、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二十二、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学
20、习的四个要素:1、内驱力,是指迫使有机体行动的任何一种强烈的刺激。2、线索,是一种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线索决定有机体在内驱力的驱动下于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3、反应,是由内驱力和新线索诱发出来的,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4、强化,多拉德和米勒认为的强化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都是一种强化物。人格心理学名词解释1、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2、 范型:著名的科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型的概念。范型是指一定时期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21、。3、 临床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源于19世纪沙可为代表的法国临床精神病学对病人的诊断与研究方法。4、 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研究的方法起源于英国学者高尔顿的研究。相关研究取向有代表人物高尔顿、皮尔森、卡特尔、艾森克等人。5、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作出因果性结论。人
22、格的实验研究传统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实验研究取向的代表人物有冯特、艾宾浩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人。5、 人格心理学:所谓人格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6、 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7、 死的本能: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这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8、 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9、 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10、倒退: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
23、过程称为倒退。11、压抑:指把不被允许的念头、情感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 12、否认:否认不是把痛苦事件有目的地忘掉,而是把已发生的不愉快的事件或者对自己不利的事件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逃避心理上的刺激和痛苦或者逃避他人的谴责,来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安慰。13、投射:是主体无意识的将自己的过失或不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客体,以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14、个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15、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16、生活风格
24、: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17、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18、创伤范式:初期,弗洛伊德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经验”倾吐出来,症状就会消失。这就是所谓“创伤范式”理论。19、内驱力范式:中期,弗洛伊德提出“自我本能”和“自恋”等概念,即“内驱力范式”。20、自我范式:在后期,弗洛伊德的理论从“内驱力范式”转向“自我范式”,也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思想初具轮廓。21、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是在既定的时间内在心理冲突的范
25、围之外发挥作用”。22、能量中性化:是哈特曼提出的,指的是把本能模式改变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23、显在焦虑:是对显性危险的反应。24、基本焦虑:对潜在危险的反应。儿童对父母的一种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情感被压抑在无意识中而不能化解,使人陷入焦虑,称之为基本焦虑。25、人格化:在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26、社会性格:弗洛姆认为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27、特质: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的特征,它使个人对不同类的刺激以相同方式进行反应;特质是个人的内在神经心理结构,是不能具体看到的,但由个人的外显行为推断其存在
26、;特质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特质。28、机能自主性: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29、表面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的特质,如表情动作之类。30、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那些对人的行为具有具有决定意义的特质,如智力,他们隐藏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外部行为。31、共同特质:许多个体共有的特质成为共同特质。32、16PF:卡特尔将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认为特质是建构人格的砖石,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到了16种独立的特质,即16种根源特质,简称16PF。他们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
27、、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33、卡特尔:Raymond Cattell (1905-1998)是一位学院派心理学家,他将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将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应用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34、EPQ:是艾森克以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种人格维度为基础,编制的艾森克人格问卷(EPQ)。35、正强化: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正强化物;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成为正强化。36、负强化: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
28、负强化物;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成为负强化。37、行为的消退:如果操作性条件反射被一种随后出现的强化物所强化,那么,将该强化物撤除,此操作性反应就会随之消退,直至恢复到最初未被强化时的水平,这种现象就是行为的消退。38、挫折: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39、强化的效价:强化的效价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强化物的相对价值的大小。40、替代强化:班杜拉发现,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范者的行为学习,这时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是一种直接强化,当对于观察学习者而言,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41、自我效能感:
29、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42、连续强化:即每一次正确反应后都给予一次强化。43、间歇强化:在对刺激发生反应时,不一定每次都给以强化(或补强)的强化法。44、强化物: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又称强化刺激)。45、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
30、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1)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人格心理学15章论述1、论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答: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人格心理学及要发展或提出人格理论,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人的本性是什么?(2)实践意义:人格心理学家要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问题。2、论述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答:1、临床研究,也称为个
31、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研究人格,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临床研究取向有代表人物沙克、弗洛伊德、莫里、罗杰斯、凯利等人。2、相关研究,主要运用测量与统计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考察一组被试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由此来确定这些被试之间在某种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以及人格特征之间、人格特征与别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尔顿、皮尔森、卡特尔、艾森克等人。3、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方法要严格控制条件,系统的操作某个或多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些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结论。人格的实验研究源于冯特、艾宾浩斯与巴甫洛夫。主要代表人物有冯特、艾宾浩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人。3、
32、论述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答:尽管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独创的,前无古人。但实际上在弗洛伊德之前,有许多先见之明的思想家讨论过无意识、本能、快乐、一级精神病成因等问题。他们的观点无疑为精神分析的产生做了思想上的准备。(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有重要的影响;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哲学思想上的渊源,也有自然科学与医学上的来源。弗洛伊德的天才之处就是他能从不同的思想来源与不同的领域中吸取养料,吸收当时人文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先进的成
33、果,从而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4、论述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答:(一)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然后,精神分析者根据患者所报告的材料加以分析和解释,直到分析者和患者都认为找到了病根为止。(二)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本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为了揭示潜意识的愿望,他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显梦是人们真实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梦的真正意义。梦的制作是从隐梦到显梦的伪装的过程,他称之为梦的工作,梦的解析就是讲显梦翻译为梦的隐意,或做梦者的无意识观
34、念与欲望,实际上就是梦的制作的反过程。(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认为对正常人的小过失进行分析,同样可以揭示潜意识愿望。这些小过失主要有:口误、笔误、遗忘、遗失、误置与误取、误读与误听、多种错误的混合等。(四)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实质上是以一种社会赞许的方式发泄本我欲望和冲动。5、论述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异同。答:古典精神分析主要是指弗洛伊德的理论,而新精神分析主要是指从正统精神分析学派分化出来的种种新理论,包括荣格、阿德勒、霍尼等人的理论,它们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概况:(1)、关于人格结构:新精神分析学派把自我看成是人格更为独立
35、的部分,强调自我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虽然弗洛伊德也重视自我,但只是强调自我是辅助本我的机能,本我才是中心;(2)、关于人格的发展:新精神分析学派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或泛性论的作用,而是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3)、对人性的态度:弗洛伊德的理论观点一般是倾向于性恶论,他把人性归结为自私的、邪恶的;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的自尊对自尊心的启发,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理性的,是一种性善论的观点;(4)、关于儿童发展的研究:弗洛伊德对儿童早期经验的研究虽然很重视,但主要是以他的病人对童年经验的回忆为依据,并且他的研究是同生物决定论的观点和方法相联系的,而新精神分析学派大都采用直接观察的方法
36、,以直接研究童年时期的发展过程,主要通过从早期经验产生的心理结构来说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5)、关于研究方法:弗洛伊德只重视患者的自由报告和过去经验的回忆,新精神分析学者日益重视把这种传统的分析方法与实验心理学相联系,增加了精神分析理论研究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总之,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出现,使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潜意识和性本能的“磐石”上开始松动,但他们的基本思想、观点没有什么根本的、本质的区别。6、自我心理学是如何形成的?7、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答: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的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成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他对自我赋予
37、了积极的特征,比如信任、希望、独立、自主、创造等;埃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自我同一性”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渐成说: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肌肉肛门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运动性器阶段:主动对内疚;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备;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成年中期:繁殖对停滞;成年后期:自我整合对绝望。8、论述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理论。答:卡丁纳认为早期经验对基本人格结构的形成起关键作用,人格是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了
38、文化因素特别是社会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进行了突破性的修正。9、试述罗特的控制点理论。答:罗特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对某些人来说,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种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内部,称为内控者。对另外一些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这种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
39、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他们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他们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显然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 个体对自己的控制点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对控制点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动机和行为,从而对其生活、工作、学习、健康等产生间接的影响。10、试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答: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