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林华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林华培.pdf(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广州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2、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盔型堡遗论文导师签名日期:沙f妒年厂月吖日摘要 删目的:通过观察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探讨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给予四维牵引调曲及复位辅助治疗,从三维平衡水平全面评估其临床疗效,从根本上改善及恢复脊柱的平衡,寻求一种更优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广东省中医院骨科住院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棘突拉钩治疗组及正脊骨法对照组,通过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以传统中医正脊骨法作为对照,两组均辅助四维牵引复位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出院当天及随访1年时间冠
3、状位Cobb角度、脊柱冠状位平衡、脊柱矢状位平衡、主弯顶椎旋转度及临床总疗效,综合分析和评定四维牵引配合棘突拉钩复位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统计方法:采用SPSSl90分析软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两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资料t检验,治疗前后多重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检验。结果:1、65例患者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7例患者失访,随访两组患者脊柱侧凸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和随访过程中,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临床总疗效评价:出院当天对照组有效率为706,治疗组有效率为93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Co
4、bb角变化不明显,PO05,无统计学差异。3、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的主弯顶椎旋转度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脊柱矢状位平衡用C7矢状位比值来评价,脊柱冠状位平衡用CTPL到CSVL的距离来评价。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两组C7矢状位比值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同时期的C7矢状位比值相比较,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出院当天及随访1年对照组C7PL到CSVL的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C7PL到CSVL的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005,the difference h
5、as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Cobb Angle change isnot obvious,P005,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3、 On the day of discharge after treatment,after 1 year followup,thecurved roof vertebral rotation compared with each treatment before,thecontrol group P005,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6、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4、Spinal sagittal balance with the C7 sagittal ratio to evaluate,spinalcoronary balance with C7PL to CSVL distance to evaluateOn the day of dischargeafter treatment,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one year,two groups ofC7 sagittal ratio and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before t
7、reatment were smal ler,P005,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the two groupsafter treatment at the same time,in comparison with the C7 sagittal positionratio of P005,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On the dayof di scharge and fol lowup of 1 year after treatment in the
8、control group thedi stance C7PL to CSVL compared wi th before treatment were smal l er,P005,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the distance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C7PL to CSVL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were smaller,P16岁;4冠状面Cobb角:Cobb角兰10。,或Cobb角耋40。;5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测者;6同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严重
9、疾病及癌症患者;7过敏体质患者;8妇女妊娠期、有精神疾病者;9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六)设计方案1分组、治疗方法(1)样本含量的估算按照有关公式计算,I型错误Q取005,II型错误B 01。双侧检验以临床总疗效计算:估计对照组有效率为40-60,治疗组有效率为90-一95。两组的标准差为05。每组所需例数为31例,预估可能的失访率为20,故拟纳入受试对象共72例,每组36例。实际收集病例数:治疗组31例,对照组34例,共65例,失访病例数:治疗组5例,对照组2例,共7例。(2)四维牵引调曲治疗操作规程四维牵引调曲法要求患者俯卧于脊柱四维牵引床上进行,用袖带绑紧双下肢,袖带松紧度要适宜,用袖带胸
10、于部固定上半身,从25。角度开始牵引,然后逐渐上调至45。,依据患者舒适感调节。患者下肢牵引到一定高度后,于下腰部置一个沙袋,以腰部带动双下肢开始左右摆动,腰椎逐渐伸展调曲,以便在牵引下恢复正常的腰曲。每天进行一次牵引,每次牵引时间为半小时,牵引后松开袖带,放下被抬高的双下肢,于牵引床上俯卧位休息10一30分钟。之后恢复正常活动。(3)正脊骨法操作规范:提胸过伸法患者面向前方坐于整脊椅上,双手十指交叉掌心紧贴颈部处,术者站于患者后方,双手自患者肩上伸向两侧胁部,用一膝顶上段胸椎,然后双手抱两胁将患者向后上方提拉。16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胸腰旋转法患者面向前方坐于整
11、脊椅上,双手十指交叉掌心紧贴枕骨处,身体弯曲向前,把胸12腰1棘突处作为矫正顶点。以胸椎棘突左偏为例,助手双手按压患者右大腿上部,术者于患者左后方站立,左手绕过患者左臂下方、至颈背处,右手放置于胸腰关节左侧腰背肌处,左右摇晃患者腰背部至患者完全放松,双手以相对方向同时发力,当关节复位时可伴有“咯嗒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腰椎旋转法患者面向前方坐于整脊椅上,双手十指交叉掌心紧贴枕骨处,身体弯曲向前,把棘突偏转处作为矫正顶点。以棘突左偏为例,助手固定右髋,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后方,左手穿过患者左腋下至对侧肩部,右手掌固定于偏歪棘突左侧,左手摇动患者腰部,待患者放松后,双手以相对方向同时发力,当关节复位
12、时可有“咯嗒”响声。右侧操作与左侧相反。腰骶侧扳法以右侧扳法为例,患者取左侧卧位,术者于患者面前站立,右前臂放于患者右上臂及腋部,左肘及前臂放于患者右骶髂部,嘱患者完全放松,以腰椎及骶髂关节处为力的交点,双手以相对方向同时发力。左侧扳法与此相反。(4)腰大肌及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体操方式:前弓后箭式以右前弓步为例,把双手叉于腰部抬头挺胸站立,向前跨出右下肢,身体保持向前倾,同时弯曲膝盖,形成前弓的姿势,向后似箭伸直左下肢,然后向后退回并伸直右下肢,左下肢自然向前形成弓步,接着右下肢向前收回并再次跨出形成前弓,一前一后反复上述动作84次。过伸腰肢式1式:作俯卧撑式:俯卧位,身体保持僵直,双上肢屈曲伸
13、直,使整个身体直上直下,各俯撑8 X 4次;2式:三点支撑式:患者仰卧位体位,屈膝并双足底着地,两手抱于胸前,挺腰抬臀,反复8X4次;3式:飞燕式:患者俯卧位,头,上半身及双上肢向后上伸展、并伸腰,双下肢后伸向上伸直,反复84次。(5)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操作规范在C臂机下定位需要复位椎体的棘突,做好定位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以2盐酸利多卡因与生理盐水按1:3比例混匀,在需要复位的椎体棘突旁进行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用16号针头在棘突旋转侧扩皮,棘突拉钩尖沿针孔进入皮下、深筋膜,稍作调整,棘突拉钩尖勾住椎体棘突基底部,用左手在针眼处按住棘突拉钩弯颈(稳住拉钩,避免拉钩退出皮外),用右手
14、紧握棘突拉钩体部向棘突旋转反方向牵拉椎体,双手同时用力,稳住棘突拉钩,右手徐缓用力,此时可感觉患者椎体在棘突拉钩牵拉下旋转摇动,松解脊柱旁粘连的肌肉筋膜组织,松解完全后逐渐加大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牵拉力量,此时可感觉患者椎体在棘突拉钩牵拉下旋转复位,嘱助手用双手按住患者骨盆及肩胛部,固定患者,每个椎体牵拉2min,逐个椎体进行牵拉复位,复位完毕后消毒,贴好敷贴(在麻醉及棘突拉钩复位期间,要注意询问病人感觉,如有头晕、胸闷、恶心、欲呕等不适症状时,立刻停止操作,积极处理)。以每10天一次,一次为一疗程,三个疗程后,复查脊柱全长正侧位片进行各个观察指标评估。(6)分组情况及治疗方法
15、将72例纳入对象随机分为棘突拉钩治疗组及正脊骨法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艾灸(理筋)+四维牵引(调曲)+练功(腰大肌及腰背肌锻炼),每天进行一次。实验组予以棘突拉钩复位技术+基础治疗,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每十天进行一次。对照组仅予正脊骨法+基础治疗,正脊骨法每天进行一次。两组均按十天作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天,接着进入下一个疗程。(7)疗效评价指标(1)冠状面Cobb角测量法脊柱侧弯的严重度常采用国际通用Cobb角度测量法,在标准脊柱全长正位X光片上进行。首先确定脊柱侧弯的上、下端椎,即找出以最大倾斜度侧向凹侧的椎体。其次沿着上端椎上缘及下端椎下缘各做一横切线,分别做两横线的垂线。最后二垂线的
16、相交的角度为Cobb角,侧弯角度较大时,Cobb角即为两条横切线的交角。(2)主弯顶椎旋转度采用国外学者NashMoe测量法:根据正位X光片上双侧椎弓根的位置情况,将椎体旋转度分为5级。0级为双侧椎弓根对称;1级为凸侧椎弓根移向椎体中轴线,但未越过第一格,凹侧椎弓根变小;2级为凸侧椎弓根越过第一个,移至第二格,凹侧椎弓根逐渐变小,即将消失;3级为凸侧椎弓根已旋转移动至椎体中央,凹侧椎弓根完全消失不见;4级为凸侧椎弓根超过椎体中线。(3)脊柱矢状位平衡指标用C7矢状位比值来评价,选取较为公认的Barrey测量法,采用C7PL至骶骨后上角距离(R3)与骶股间距(SFD)(R2)的比值来评估矢状位平
17、衡,称为C7矢状位比值。当CTPL落于骶骨后上角后方时该值为负数,而位于髋轴前方时则1。正常的矢状位比值范围为一09-+1。Barrey定义该比值0为理想的平衡状态,0O5为失衡。(4)脊柱冠状位平衡指标用C7PL到CSVL的距离来评价,通常在脊柱全长正位x片上引自C7椎体中心,称C7的铅垂线(C7PL)。测量并找出骶骨中心点,连线两边髂嵴,通过中心点作该连线的垂线,称骶骨中垂线(CSVL),通过测量CTPL到CSVL之间的距离,该距离的大小代表脊柱冠状面失衡的程度,距离越大,冠状面平衡越差,距离越小,表示偏离的CTPL越接近中轴,平衡性越好。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
18、(5)临床总疗效痊愈:脊柱生理弯曲正常,侧弯消失,功能检查恢复正常,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Cobb角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二)两组患者年龄构成比较表2两组患者年龄比较表注:两组患者年龄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三)两组患者按PUMC分型构成比较表3两组患者PUMC分型构成比比较表注:两组患者分型经X2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四)两组患者Risser征构成比较表4两组患者Ri SS6r征比较表注:两组患者Risser征经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1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
19、位论文对照组治疗组343158712356181409263878252785注:两组患者脊柱柔韧性、Cobb角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六)两组患者治疗前主弯顶椎旋转度比较表6两组患者治疗前主弯顶椎旋转度比较表注:两组患者顶椎旋转度经两独立样本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七)两组患者治疗前脊柱矢状位平衡及脊柱冠状位平衡比较表7两组患者治疗前脊柱矢状位平衡、冠状位平衡比较表注:两组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冠状位平衡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二、疗效分析(一)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Cob
20、b角的比较(如表8、图一所示)表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随访Cobb角比较表注:组内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O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与、与比较,PO05,均无统计学意义。图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弯顶椎旋转度比较图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脊柱矢状位平衡的比较(如表10、图三所示)表1 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随访脊柱矢状位平衡比较表注:组内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各组治疗前比较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意义;组间与、与相比较P005,与、与相比较,P005,无
21、统计学均无统计学意义。(四)治疗前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脊柱冠状位平衡的比较(如表11、图四所示)表1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1年随访脊柱冠状位平衡比较表注:组内比较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口、口口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与口、与口口相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眷柱侧弯的疗效观察图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冠状位平衡比较图(五)治疗后及随访1年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的比较(如表12、图五所示)表1 2两组患者治疗后及1年随访临床总疗效比较表注:运用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分析比较,口与_,与
22、相比较,PO05,无统计学意义。图五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1年临床总疗效比较图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讨 论一、临床疗效结果分析(一)两组Cobb角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5、8,图一所示)两组患者Cobb角在治疗前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改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组Cobb角变化不明显,PO05,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棘突拉钩复位干预措施比正脊骨法措施对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冠状位的Cobb角效果更显著,疗效更持久。(二)两组主弯顶椎旋转度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6、9,图二所示)两组患者治疗前主弯
23、顶椎旋转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顶椎旋转度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的主弯顶椎旋转度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对照组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棘突拉钩复位技术及中医正脊骨法均能改善侧弯椎体的旋转,两种方法临床疗效相当。(三)两组脊柱矢状位平衡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7、10,图三所示)脊柱矢状位平衡用C7矢状位比值来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C7矢状位比值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为同质对象处于同一水平,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随访1年两组C7矢状位比值与各组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同时期的C7矢状位比值相比较,PO05,差异均无统计
24、学意义。这说明了两种治疗措施在治疗前后对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的影响微小,临床上要取得显著性的疗效,还需更长时间的干预治疗研究。(四)两组脊柱冠状位平衡治疗前、后及随访结果分析(如表7、11,图四所示)脊柱冠状位平衡用CTPL到CSVL的距离来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CTPL到CSVL距离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出院当天及随访1年对照组CTPL到CSVL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CTPL到CSVL的距离与治疗前相比较均变小,PO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充分说明了棘突拉钩复位技术在改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脊柱冠状位平衡方面效果更优于中医正脊骨法。(五)两
25、组治疗后及随访时临床总疗效分析(如表12,图五所示)出院当天对照组治愈率为88,好转率为618,有效率为706,治疗组治愈率为194,好转率为741,有效率为93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40。的患者“。AIS患者常存在引起心理抑郁的危险因素,与正常人相比,AIS患者更容易产生自杀27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观念,因为抑郁会导致患者对支具治疗的顺应性下降“们,甚至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51。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该疾病,并对其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开展大批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病因病机、进展机理、支具治疗、内固定手术治疗、生存质量等方面。国内在AIS研究领域起步
26、较晚,无论是病因学还是治疗方面,无论是基础还是临床,都缺乏丰富的经验。因AIS病因到目前为止仍不明确,近数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现其与遗传、生长发育、内分泌、骨骼肌肉、结缔组织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然而没有确凿的依据证明AIS的致病因素是独立的、单一的,多种复杂病因联合致病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AIS的发病机制。致病因素不明确及基础理论不足,在临床诊治该疾病的过程给医生带来很多困惑,导致治疗上出现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多个国家的早期研究表明,不接受治疗的AIS患者,侧弯自然发展及预后的结果都很差,没有经治疗的AIS患者成人后出现脊柱侧弯角度增大,顽固性腰背痛,心脏及肺功能下降,社
27、会心理障碍性疾病,甚至影响寿命。目前,关于AIS患者的治疗方法西医界专家基本达成共识,包括临床观察、物理治疗、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侧弯角度小于25。,Risser征2的年轻患者可以每4个月半年于门诊动态观察随访直至患者骨骼成熟,对骨骼发育成熟的患者则不需要继续随访观察。Cobb角度为25。45。的AIS患者可以积极采用支具保守治疗,同时配合物理治疗。物理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轻度侧弯的角度增加,增加支具治疗中度侧弯患者的疗效,同时能减少支具治疗的副作用。支具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或纠正侧弯畸形,防止侧弯进展,恢复脊柱平衡。Nachemson等人采用了支具及电刺激治疗方法对AIS患者展开研究,分为支具治疗组
28、、观察组及电刺激组,探究三种处理方法治疗AIS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率,发现支具治疗组失败率最低,仅有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Noonan用支具治疗一组102例AIS患者发现,矫正率处于2022的患者失败率较低,矫正率为810的患者失败率较高。在评估了Rosenberger支具防止AIS患者侧弯加重的有效性时,Spoonamore等发现支具治疗失败率和文献中的侧弯自然病程相似。Vijvermans采用支具治疗AIS患者后,回顾性研究了支具的临床疗效,将支具治疗结果与自然病程相对照,发现支具治疗似乎不能改变AIS患者自然病程,尤其是年龄12岁和Risser征兰2的患儿。目前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支具
29、治疗能够降低患者侧弯角度,防止脊柱侧弯的进展,或降低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能性。然而应用支具保守治疗,要求AIS患者佩戴时间每天大于23d,时,几乎是全天佩戴,对生活质量和心理产生的很大影响。佩戴支具轻者可造成局部皮肤压迫、疼痛感,重者可引起患者皮肤溃疡、心理性疾病、胸廓畸形、肺功能下降及社会生活不适等影响,同时给家庭也带来较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总之,支具治疗的有效性倍受学者的质疑,支具治疗带来的生活质量及心理问题,日益受到患者、家属及学者们的关注。对于Cobb角大于45。,与侧弯有关的腰背痛症状经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侧弯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角度持续加重的AIS患者,建
30、议行手术治疗。近数十年来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脊柱三维矫形理论的问世,矫形内固定器械的出现和更新,使脊柱侧弯的手术矫形治疗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传统手术治疗往往较为复杂,难度系数大、风险高、损伤大,按入路可分为前路手术、后路手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近些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减少了手术所带了的打击,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研究表明手术治疗能纠正脊柱畸形,重建脊柱平衡,减少背痛症状,改善自我形象,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并不能解决脊柱侧弯患者的全部症状,不能使患者拥有正常的脊柱。脊柱侧弯是一种病因及病理变化复杂的脊柱畸形疾病,手术治疗仅仅纠正了患者生
31、物力学失衡,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患者脊柱平衡,暂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并不能清除致病因素,从根本上阻止该病病的发生及发展,且部分术后患者由于椎体继续生长而出现脊柱弯曲,脊柱三维方向失衡导致内固定的失败,即“曲轴现象。而手术治疗患者因钉棒系统置入后还可能产生很多并发症,如手术出血量大,伤口感染,术中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出现截瘫、四肢瘫痪或周围神经损伤,术后颈部、背部或腰部疼痛,非融合的椎体应力增加,脊柱运动范围下降。植入的内固定发生脱落、松弛、移位、断裂,内固定失败后出现侧弯角度增加,假关节形成旧1。为了改善部分患者的“剃刀背”畸形,术中需要切除畸形的助骨,可能导致“连枷胸”,造成胸廓局部软化及运动不
32、同步,损害了肺功能,出现呼吸功能下降。因此,应用内固定矫形技术治疗AIS患者,要严格掌握手术禁忌症及适应证,做好充分术前规划,选择合理的融合节段,术中尽量减少损伤,控制出血,术后加强检测及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才能取得理想矫正效果,达到手术治疗目的。另外,该手术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及费用贵,在国内至少需要十多万,这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负担。故大多数AIS患者及家属更倾向选择非支具、非手术的保守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学者开始重视该疾病并,并加大宣传和筛查力度,大多数患者都能被早期发现,早期接受治疗,且冠状位Cobb角小于45。,侧弯进展可能性较小的AIS患者占
33、绝大多数,仅需要进行保守治疗。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们对AIS保守治疗做了大量研究,集中于中医手法、针灸、电刺激、牵引、物理治疗及体操疗法等。韦以宗、王秀光等根据AIS患者发病机制,通过整脊调曲法治疗AIS患者56例,主要使用四维牵引床调节脊柱曲度,弓步锻炼腰大肌、中医正骨手法,结合腰背肌肉功能锻炼,结果表明腰大肌康复法治疗AIS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疗效持久且不容易复发。张汉卿在整脊调曲法的基础上配合小针刀松解腰背筋膜治疗AIS患者,结果发现两种治疗方案结合能大大提高了AIS患者临床治愈率,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韦以宗教授经过自己多年的临床探索和实践,提出AIS的根源在于腰椎,主要是椎旁肌肉结构和
34、病理改变,主要是一侧腰大肌发育异常,导致腰椎椎旁肌肉力量不平衡,椎体受到不平衡力量的牵拉会出现旋转侧弯,脊柱失去三维平衡,躯干为了维持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中轴平衡,胸椎反向旋转侧弯,严重者累及颈椎的旋转侧弯。韦以宗教授认为肌肉源性改变是导致侧弯畸形的根本,所以治疗该类疾病主要通过恢复病变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增强腰大肌肌力。初步研究表明运用四维牵引调曲调动腰大肌的肌力,前弓后箭式加强腰大肌锻炼,治疗AIS患者初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近几年来,韦老师又应用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AIS患者,该技术是用棘突拉钩勾住需要复位椎体棘突基底部,在外力牵拉下使侧凸、旋转的椎体逐渐复位,改善或
35、纠正脊柱侧弯,有中医正骨手法异曲同工之处,是一种治疗AIS患者安全有效的新技术。韦教授关于AIS的初期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研究仍较笼统,科研设计尚欠科学,疗效评价标准较单一,缺乏标准,难以系统合理地评价其疗效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本实验研究棘突拉钩技术治疗AIS患者,以中医正脊骨法为对照,从脊柱三维平衡水平全面分析及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辅助传统中医四维牵引调动腰大肌来调曲复位,出院后每天坚持腰大肌及腰背肌肉力量锻炼,进一步巩固其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善及恢复脊柱三维平衡,旨在为AIS患者寻找一种更有效、更安全、更经济的综合治疗方案。本实验结果发现,棘突拉钩治疗组与正脊骨
36、法对照组治疗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在冠状位Cobb角、主弯顶椎旋转度上均有明显改善,均获得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AIS患者在改善冠状位Cobb角、主弯顶椎旋转度及临床有效率,恢复脊柱冠状位平衡方面较中医正脊骨法更有优势,临床疗效更确切。随访1年时间发现正脊骨法对照组患者冠状位Cobb角有增大的趋势,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临床有效率从706下降至6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两组C7矢状位比值都小于05,处于平衡代偿状态,这说明了两种治疗措施在治疗前后对脊柱矢状位平衡方面的影响微小,临床上要取得显著性的疗效,可能还需增加疗程,需要更长时间
37、的干预治疗研究。综上所述,棘突拉钩技术治疗AIS患者在改善冠状位Cobb角、主弯顶椎旋转度及临床有效率,恢复脊柱冠状位平衡方面较中医正脊骨法更有优势;给予四维牵引辅助该技术治疗AIS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治疗组经治疗后有效率达935,临床疗效持久。这表明该综合治疗方案更简单、更安全、更有效,疗效更稳定、更持久,值得临床推广。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结 语一、结论棘突拉钩治疗组与正脊骨法对照组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在冠状位Cobb角、主弯顶椎旋转度上均有明显改善,均获得较高的临床有效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AIS患者在改善冠状位
38、Cobb角、临床有效率,及恢复脊柱冠状位平衡方面较中医正脊骨法更有优势,临床疗效更确切。随访1年时间发现正脊骨法对照组患者冠状位Cobb角有增大的趋势,临床有效率从706下降至676,这说明对照组临床效果随着时间推移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治疗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冠状位Cobb角及临床有效率无明显变化,说明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AIS患者较中医正脊骨法疗效更稳定,更持久。四维牵引辅助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AIS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治疗前后对比有效率达935,这表明该综合治疗方案更安全、更有效,疗效更稳定、更持久,值得临床推广。二、存在问题在治疗方面,因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是微创的操作,实
39、施前需与患者及家属充分解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及治疗后不适症状,行四维牵引治疗适应阶段可能会有腰背肌肉酸痛症状。在随访方面,定期电话随访,督促患者进行出院后腰背肌肉及腰大肌功能锻炼,因患者均为学龄时期,电话随访往往只能通过家长间接监督,部分病人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不佳。影像学评估方面,采取标准的站姿和卧位分别进行脊柱全长正侧位及Bending位X光片,尽量减少拍片时所造成的误差。DR脊柱全长X光片仍较为模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误差,目前采用的是单人测量多次的方法消除误差。本课题仅在治疗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由于本人处于研究生阶段,时间、经费关系未能行大样本,未能完全按照随机双盲实验进行研究,未能使用更
40、精准的评价方法去研究,随访观察时间较短。三、展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科普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AIS患者被早期发现,早期接受临床治疗。且大多数AIS患者不需要行手术治疗,仅需要早期保守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依据直接证明哪一种保守治疗方案能有效的治疗AIS和防止其进一步进展。故探索出一种安全、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本课题探索出了治疗AIS患者一种新的综合治疗方案,更安全、更有效,疗效更稳定、更持久,值得临床推广。本实验仅在治疗方面做了初步的研究,日后可以从生物力学及生物模型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棘突拉钩复位技术,使该技术量化及规范化。还可以进一步用CT及MRI影像学资料更精确地
41、评估其临床疗效,患者身高、体重、骨盆及双肩平衡、月经及生活质量等方面也是日后临床研究需要纳入的评价指标。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1Rigo MPatient evaluation in idiopathic scoliosis:Radiographic ssessment,trunkdeformity and back asymmetry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11,27(1):7-252Diab M,Landman Z,Lubicky J,et a1Use and outcome of MRI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
42、tof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JSpine,2011,36(8):6676713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北京:7274Andersen M 0,Thomsen K,Kyik g 0Adolense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in twinsA Population-based surveyJSpine,2007,32(8):927-9305贾全章,许建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疾病基因定位研究进展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8,7(2):1161196Weinstein SL,Dolan LA,et a1Addescen
43、t idiopathic seol iosi sJLancet,2008,371:152715377Chan V,Fong GCY,Luk KDK,et a1A genetic locus for adolescent idiopatlfic scoliosislinked to chromosome 19p133JAm J Hum Genet200271:401-4068Alden KJ,Marosy B,Nzegwu Net a1Idiopathic scoliosis: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regions on chromosome 19p13JSpine
44、,2006,16:181518199Miller NH,Justice CM,Marosy BIdentification of candidate regions for familialidiopathic scoliosisJSpine,2005,30:1181118710Wise CA,Barnes R,Gillum J,et a110calization of susceptibility to faailialidiopathic scolfosisJSpine,2000,25:2372-238011Wu J,Qiu Y,Zhang L,et a1Association of es
45、trogen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s withsusgeptibility to adolescent idiopathic sooliosisJSpine,2006,31(10):1131-113612Escalada F,Marco E,Duarte E,et a1Growth and curve stabilization in girls with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 iosi sJSpine,2005,30:41 1-41713Sapkas G,Papagelopoulos PJ, Kateros K, et a1Pre
46、diction of Cobb angle inidiopathic adolescent scol iosi SC1 in Orthop Relat Res,2003,(41 1):323914王斌,孙强,邱勇,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青春期生长发育形态学特征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577581153魏建军,马雄君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J中国脊椎脊髓杂志,2006,16(9):7 127 1516SadatA1i M,Habdan I,alOthman A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Is low melatonina cause?JJoint Bon
47、e Spine,2000,67(1):62-6417Chueng J,Veldhuizen A G,Halborts J P,el a1Geometric and electromyographicassessments in the evaluation of curve progressionin idiopathic scoliesisJSpine,2006,31(3):32232918Hung W,Qin L,Cheung CS,et a1Osteopenia:a new prognostic factor of curveprogression in adolescent idiop
48、athic scol iosisJJ Bone Joint surg Am,2005:87(12):2709-271619Upasani V V,Tis J,Bastrom T,et a1Analysis of sagittal alignment in thoracic andthoracolumbar curves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How do these two curve types32棘突拉钩复位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观察differ?JSpine,2007,32(12):1355-135920Korovessis P,Iliopoules P,Koureas G,et a1Evolution of anterior chest wall bloodsupply in female adolescents with progressire right。convex thoracic idiopathicseol iosi sJJ Sp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