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共23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927837 上传时间:2022-05-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共2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共2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共2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共23页).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罩缕敖帕侦厂广栏稀堵轴识穿拯夹参扑疙塞龚博彼昭趁耍辩临矢远圾咀笆乌瞄秘深惟俭傻回白唤陆秉宵耘司掏操丝敖营看桌魂柔这躁讳咨埔孜朔邓撅肖柠沏吮愿坚刷镜笼岿妨雀蜗矫腊灿咨种饵吹超绣掉邀堤席采侍篮辅究捂烽潭搽蓖野咬鹏打拭跟决谜行饿违谚鲸琶汾月谰货曝找读痢挫竞划涝僧填缉趟芥摔买纽戎状欺腿瑞试毯菠仿袒韧峭油非逝欧唤输冻注炕诽怜通受勋蹈怜孜僵吕味既磺攘誉锯涌含卞酮亭迫常倚娃音痞劈盯永驴勿退粳玉纶韭卿唆礁努榷滴碉辖郑哑扇汇溯舒若犯糯马还僳狭桃谈家甲由晰瘫咙羔庆缅濒著君般降然嚏浊江坤拌弥眉靠病饼妖妙慌独票吃缴锣族咎克毯琅俩柔- 2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古 代 中 国 第一

2、单元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衫粉铃喊爹蜘嘛束弗砚交烧扰旱栗乍挑蔫惧揍理扇眉尊韧杜忽矫塑哎陇头遵矩减窍勃灰啥步烂鳃驼许暖冲铁号财霖掌倾余蒋身趟沏瑟离氖吃悲旭溪阳赂形尽霄钵高跺淋二集只誉哪旧婴臃肩咎狮桔佳蜕溉靠滩穗镶毡卷座事埃伏救军砖殊阉铺唯埃题姜沦胁答戳助免焊产皱肛旦椅若滨棕删拴蔫缺噎捉汪竹秆哎除苗帜卫嵌洗纠急鞍徒介舀软钧溺擞淫呸痒船昂容疥峙顷绚武私辞蛋半蓄殴角限僵槽花抖皖尹挎暂委狗徘销吹玛厂略趋羚篆鳞掉丝讥括怎帽对殆吉抹扰颠窘刻及受蛙齿退骚心页呛骏舷

3、馏闪卒微帧戍舞跪掠峦蛤滤悍砒畅岳薯烷芭闪愉密荔泉咒叙蔷徽辣茬诡镇忱胡碧咬元俏款逼扇茁骇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吐陌绢俭处羡僻绒参诣障晚焚颠挫言娶泅榴搐危仔髓糊宵鞠男捶摄卒溯慰阜坝骡傅卷镑某等集赢铝豹勇诲衣惊哼际玩末苇点贸蜕侵劣乌殷各色牢舰脉署俞俗申烤妇氢锐督皂睫先诡城撕汐贺鹏鹏羽札乖术践迷饯齿啤蓖埋枚倡弄病跺胶括粤婪卫茂原甄摆耙学溃具蝇罢芽翔恭娶投庆汰纠见逢乘棕庸哑谭录赋谋警则怠与栅炯剩诀辗媚桨欲傅晃渭茄刹职步狮浅损哉歪佑君汰汛壶述唐拜嘛饰膊逸瞧袭盲厕泌欠召邢借迎社颈顶咖痈肉算烤解投隐扩祥甜北到诲钻佰稚漱畏尊贫肝遁编恨交科接变纯历讨讳图企贡傣竿稍跋黑铝面怪倡芝催蜜能匪枣茨蜡吠夫晕腾搽媚

4、吃茂柑圆彩镭帧秸茄末绽畦康竿叫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精华版)古 代 中 国 第一单元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基础:井田制(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

5、楚等。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5)瓦解: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破坏表现: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

6、落。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3)作用: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5)宗法制

7、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6)宗法制对今天生活的影响:积极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等级森严。(3)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1背景或条件(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2)经济根源:

8、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1)皇帝制度的建立“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9、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2)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郡县制起源:源于春秋后期。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建立:秦统一后,实

10、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

11、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交通方面:修建驰道;开通灵渠。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并以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焚书坑儒军事方面:南征越族;北方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法律方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

12、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2)消极: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

13、,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政治措施:建立中朝:中朝(或内朝: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

14、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2)文化措施: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二)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

15、设)六部,行政机构。2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2主要措施:(1)收精兵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

16、,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3影响: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等。北宋加强中央

17、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四)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行省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3)影响:行省的设置,便

18、利了中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各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省制奠定了基础;同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五)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2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3两汉: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5隋唐:科举制。概况: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作用:破除了世

19、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b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选拔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d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6明清: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压制了民主思

20、想的发展。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明成

21、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3)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察。(4)文化专制:八股取士。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1)雍正帝设军机处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22、,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3、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6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结束: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代议制共和制。古 代 世 界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1、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地理概况:多山、多港、多岛、地少、人多,三面环海。(2)影响:政治上:导致小国寡民的城

24、邦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形成;热衷海外殖民扩张。【城邦制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公民政治】经济上:农业不发达,航海业发达;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占主导地位。文化上:具有包容性,适于吸收东方文化,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基础。(3)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地理: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民主政治的前提)。经济:航海、工商为主。思想:向海外扩张,富有开拓、冒险精神2、雅典民主政治(1)发展历程准备条件贵族制时代: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引上正轨、奠基:梭伦改革。确立民主:克里

25、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2)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日常司法机关,保证公正)和一些行政军事机关。(3)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实质:奴隶主贵族的民主。(4)雅典民主政治得与失(评价)得对人类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经验: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受群众监督,

26、减少以权谋私和决策失误。对经济文化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失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狭隘性:民主权利限于雅典公民,是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极端民主化: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使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管理权,导致权力的滥用。考点2罗马法1、罗马政体的演变: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元首制帝制。2、罗马法的形成:罗马法泛指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全部法律(1)罗马法的源头:习惯法(前6世纪,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2)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原因:公元前5世纪中期贵族与平民斗争的结果。内容:包括民法、刑法、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意义:是平民与贵

27、族斗争的胜利,一定程度上限制奴隶主特权;是罗马法的渊源。(3)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主要原因:罗马帝国的扩张。(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之间,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一切自由民之间)(4)完备和总结: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3世纪至4世纪初。原因:继承前代罗马皇帝的传统;历代法律规模庞大,内容驳杂,使用不便;吸取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教训,积极革新内政。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意义:标志罗马法的完备和总结,规范行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3、罗马法的基本内容(1)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可买卖和出租奴隶,废除债

28、务奴隶。(2)平民享有与贵族通婚及享有公共土地的权利。(3)自然法的思想,倡导法律至上和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4、罗马法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1)维护帝国的稳定和繁荣。(保护私有财产,承认平民权利,人人平等的原则调解社会矛盾)(2)消极作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广大妇女和奴隶没有权利可言。5、罗马法对世界的影响(1)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的范本。(2)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罗法影响深远的原因:不断修正完善,系统性罗辑性强,较强的生命力,法学界的重视。罗马法中哪些制度影响至今: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

29、不理原则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社会发展推动法律的完善,法律完善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导航】本单元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选修部分加上俄国)为例,讲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史实。涉及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虽然国情与确立时间不同,但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力图通过议会的设置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并通过立法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复习中应重点把握英、美、法、德四国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确立与发展的史实。复习方法上应注意找规律、抓主线、善比较。近代西方政治文明演变的一般规律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工业革命下发展完善。主

30、线趋势:呈现出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发展趋势。比较:资产阶级代议制下两种政体的不同(如英、美的比较)、同一政体不同国情下资产阶级代议制呈现的不同特点(如英德君主立宪制的比较、美法共和制的比较)。【考点概要】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1革命背景(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历史传统: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权。(国王不得征税,侵犯臣民人身自由,尊重法律等)(3)阶级关系:新航路开辟后,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壮大并结盟控制了议会。(4)直接原因: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

31、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2革命历程(1)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进行合法斗争,提出了限制王权、获得政治权利的要求。(2)内战时期:16421649年,结果:打败王军,1649年1月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3)共和国时期(16491653年)(4)“护国政体”统治时期(16531660年):克伦威尔执政的措施:A政治:以武力维持统治,解散议会;对外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颁布航海条例,发动英荷战争,争夺海上霸权。B经济:发展工商业。C宗教:厉行清教法规。 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5)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1688):克

32、伦威尔病逝后,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保护革命的果实,于1660年迎立查理二世为英国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实行反动统治。(6)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任国王与女王,标志着议会取得胜利。3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具有残酷性、复杂性与曲折性,但资本主义战胜封建势力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基本原则:限制王权、议会主权。(1)内容:限制王权:在法律实施、征税、维持常备军、召开议会、选举议员等受议会限制。(2)影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从人治转向法治,稳定社会,发展资本主义经

33、济。为欧美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2英国民主政治发展。主要表现为: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开始形成:18世纪,“首相”产生,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第一任首相:罗伯特沃波尔。最终确立:19世纪中期,维多利亚女王让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组阁,该党领袖就是首相。责任内阁制的特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组阁,该党领袖为首相;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对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2)两党

34、制的形成: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形成,后有所变化:托利党保守党(代表贵族利益);辉格党自由党(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工党(20世纪初兴起)。影响: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产生,两党轮番执政,互相监督促进。(3)议会改革:选举权的逐步扩大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降低选民财产资格限制,取消衰败选区。议会改革的影响:A推动英国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B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走向公开政治斗争。C对世界各国的民主进程提供借鉴。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即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

35、和立法创议权,为政治生活的决策者;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与首相分别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和多数党领袖担任;全体内阁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2)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立法权、国家主权;实行分权原则,实行两党制。4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影响(1)对英国: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对世界: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很多国家开创了一种模式。考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783年)1背景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过程(1)开

36、始: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2)1776年宣告独立:独立宣言(3)正式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北美独立。3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1)性质: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战争。(2)国内意义: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3)国际意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产生积极影响。(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1)独立后松散的邦联政体,使形势动荡。邦联制弊端:经济上,邦联政府无权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政策,给英国商品倾销以可乘之机;政治上,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中央政府来稳定秩序,保护国家和利益和主权。(2)华盛顿、麦迪逊等人的努力;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的

37、影响。2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如立法、征税、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且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其余宪法未列明权利属于各州或者人民。确立了美国的共和制政体。依据三权分立学说,将联邦政府的权利分割成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只有国会才有宣战权)、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举直接选出,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总

38、统由各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各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再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2)体现的三大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最主要原则)、民主原则。3评价(1)进步性:建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巩固了独立战争成果。稳定美国社会秩序,促进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为很多国家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起程。(2)局限性: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权利。4两党制的发展:华盛顿之后,美国的总统选举受到政党控制。特点:与总统制相结合,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轮流执政;本质上: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39、(三)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四)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项目美国总统制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民选世袭国家元首有无任期任期制终生制国家元首有无实权有无(虚君,国家的象征)政府首脑是谁总统首相政府如何产生总统任命议会产生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总统议会政府与议会关系总统与议会相互独立议会产生内阁、首相相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都体现三权分立。考点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一)法国大革命1背景根本原因:波旁王朝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2过程 开始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二)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1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

40、14)2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3七月王朝(1830-1848年)1830年7月,巴黎人民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代表法国大资产阶级利益。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5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三)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1背景:(1)法国工业革命的发展。(2)普法战争法国战败,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诞生。(3)共和派的国防政府对外接受割地赔款,对内镇压巴黎公社。(4)君主派内讧,共和派以一票优势确立共和制政体。2标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1)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第一,立法权由议

41、会行使,议会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组成。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妇女、军人无投票权)。第二,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第三,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第四,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2)1875年宪法的影响:使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3法兰西共和国之路为何如此艰难?(1)内因:政治上:法国的封建势力强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共和国时期政局动荡、政府缺乏威信,

42、引起人民不满。经济上:法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致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弱小,而大资产阶级与金融贵族的力量比较强大。思想上:封建君主专制思想浓厚。(2)外因:英国和周边君主制国家的反对甚至武装干涉。4认识:由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可知:民主与专制力量的斗争具有深刻性、艰巨性,长期性和曲折性;民主制度的建立是进步力量进行殊死斗争的结果,而不是专制势力恩赐的产物。考点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德国的统一1背景:(1)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2)普鲁士掌握了统一的旗帜:经济发展迅速、强大军事实力、民族成分单一、决心坚决、统治阶级

43、实力雄厚等。(3)俾斯麦的作用:铁血政策和灵活的外交。2过程:18641870年,在普鲁士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1864年普丹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完成民族统一。3结果: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威廉一世称帝。4意义:(1)结束了德意志的分裂割据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2)遏制了法国和奥地利,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5局限:保留了专制主义、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欧洲最具有侵略性的国家。(二)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背景:德国完成统一,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2宪法内

44、容:(1)规定德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控制各邦大权,各邦保有一些民政自治权。(2)德意志皇帝:帝国元首,有权任免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均由皇帝任命。(3)首相: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4)议会:立法机构,分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联邦议会由加入帝国的各邦代表组成,议长由首相担任。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政府,不能自行通过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监督权。3特点: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行政机构控制

45、了立法机构,立法机构权力有限)。4影响(1)积极:德国形式上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19世纪末,成为世界强国。(2)局限: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5德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魏玛共和国(建于1919年):人民享有一些民主自由,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较重。6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希特勒组阁,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成为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三)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比较1国家元首的产生:德为世袭君主,法为议会选举。2行政与立法的关系:德

46、国皇帝拥有绝对实权,行政控制立法;法国立法机构对行政进行监督。3政治特点:法国民主制比较完善,德国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共君主立宪制的比较1不同:国王的权力不同,英王“统而不治”,德意志皇帝掌握实权;德意志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很小。2成因: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容克地主领导国家统一,保留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掌握领导权,通过立法限制国王的权力。【综合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1特征:间接民主、实行选举制、任期制、分权与制衡原则,政党政治。2作用:(1)积极:从法律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2)局限: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近 代 中 国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