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地质工理论知识题库2011新版(高级)(共7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井地质工理论知识题库2011新版(高级)(共79页).docx(7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高级理论知识试题一、选择题每题有4个选项,其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号填入括号内)1一边发生断裂运动,一边发生沉积作用的断层称为( D )断层。 (A)基底 (B)逆掩 (C)平行 (D)同生2同生断层的生长指数是指( D )。 (A)下降盘地层的厚度 (B)上升盘地层的厚度 (C)下盘地层厚度与上盘地层厚度之比 (D)下降盘地层厚度与上升盘地层厚度之比3当生长指数( D )时,表示同生断层停止活动或无断裂活动。 (A)为43 (B)为32 (C)为21 (D)14同生断裂带与油气的关系是( D )。 (A)只与油气的生成有因果关系 (B)只与油气的聚集
2、有因果关系 (C)只与油气的运移有因果关系 (D)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及聚集均有因果关系5同生断层的主要生长期往往( C )。 (A)晚于生油凹陷的主要发育期 (B)早于生油凹陷的主要发育期 (C)就是生油凹陷的主要发育期 (D)就是生油凹陷的次要发育期6沉积凹陷内的次级同生断层常呈弧形向生油凹陷阶梯状下掉,断面方向( B )。 (A)背向油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部位 (B)朝向油气运移聚集的最有利部位 (C)朝向油气运移聚集的最差部位 (D)与油气运移的聚集方向无关7在盆地普遍沉陷的背景上,局部地区发生褶皱而形成的背斜构造称为( C )。 (A)向斜 (B)复背斜 (C)同沉积背斜 (D)逆牵引背
3、斜8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同沉积背斜的特点的为( D )。 (A)顶部岩层薄,两翼岩层逐渐变厚 (B)顶部岩性粗,两翼岩性逐渐变细 (C)上、下部构造高点常发生明显位移 (D)两翼倾角一般多为上部较陡,向下逐渐变缓9同沉积背斜最常见的构造形态是( B )。 (A)上陡下缓 (B)上缓下陡 (C)上下倾角相同 (D)以上三者都不是10地壳内的塑性或流体状态的物质从深部向浅层侵入刺穿,由此引起负载层褶皱变形的作用称为( A )。 (A)底辟作用 (B)纵弯褶皱作用 C)塑性作用 (D)弹性作用11底辟构造和盐丘构造都是由横弯褶皱作用形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 )。 (A)具有较大的塑性核 (B)塑
4、性核物质相同 (C)塑性核物质为黏土 (D)塑性核物质为页岩12地下高韧性物质在构造应力或由于岩石密度差异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岩体向上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构造是( B )。 (A)盐丘构造 (B)底辟构造 (C)逆牵引构造 (D)潜山构造13逆牵引构造往往出现在( C )的岩层中。 (A)直立 (B)完全水平 (C)产状平缓 (D)大倾角14逆牵引构造是在( C )上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形态。 (A)正断层上升盘 (B)逆断层上升盘 (C)正断层下降盘 (D)逆断层下降盘15逆牵引构造的轴线与土断层线的关系是( B )。 (A)完全平行 (B)近平行 (C)呈大角度斜交 (D)相互垂直1
5、6国内资料已证明,逆牵引构造带是盆地中含油最丰富的( B )构造带。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17逆牵引背斜构造核部的储层往往具有( B )的特点。(A)厚度大、物性差 (B)厚度大、物性好 (C)厚度小、物性差 (D)厚度小、物性好18逆牵引构造带因具有“三一致”的条件,使其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部位,这“三一致”是指( B )。 (A)“生、储、盖”3种条件均具备 (B)“断、褶、聚”3种条件均具备 (C)“运、圈、保”3种条件均具备 (D)“生成、运移、保存”3种条件均具备19所有潜山披覆构造都经历了( A )发育阶段。 (A)2个 (B)3个 (C)4个 (D)5个2
6、0在我国东部地区,( B )构造旋回的断裂运动强烈,古潜山非常发育,常沿区域性大断裂成带分布,构成巨大的古潜山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A)喜山 (B)燕山 (C)印支 (D)天山21在古潜山构造中最有利于形成高产油气藏的是( D )潜山。 (A)砂岩 (B)火山碎屑岩 (C)变质岩 (D)碳酸盐岩22古潜山披覆构造带往往是含油层系多、产量高的( B )构造带。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23古潜山的储集条件因核部地层的岩性而异,核部地层岩性为( B )时储集条件最好。 (A)砂、砾岩 (B)火山岩 (C)变质岩 (D)碳酸盐岩24影响古潜山油气聚集的因素很多,但供
7、油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古潜山的供油方式可以分为( D )。(A)不整合面供油和断层面供油2类 (B)断面供油和间接供油2类 (C)不整合面供油和间接供油2类 (D)不整合面与断层同时供油、不整合面供油、断面供油、间接供油4类25沉积相是指( D )。 (A)沉积环境和地理条件 (B)沉积介质和沉积作用 (C)沉积特征和古生物特征 (D)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特征的综合体26根据沉积环境划分,沉积相可分为( A )3大类。 (A)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 (B)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海相 (C)湖泊相、过渡相和海相 (D)陆相、海相和潮坪过渡相27下列沉积亚相中完全属于诲相的一组是( B )
8、。 (A)滨海相、浅海相、泻湖相和半深海相 (B)浅海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C)滨海相、浅海相和湖泊相 (D)障壁岛相、浅海相和深海相28山麓洪积相的主体是( B )。 (A)河流亚相 (B)冲积扇 (C)牛轭湖 (D)边滩29冲积扇的岩性变化很大,主要以( D )岩性为主。 (A)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 (B)白云质泥岩、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 (C)白云质粉砂岩、泥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 (D)砾岩、砂砾岩、砂岩30泥石流沉积的最大特点是( C )。 (A)泥、砂同时沉积,分选好 (B)泥、砂同时沉积,分选极差 (C)砾、砂、泥混杂沉积,分选极差 (D)砾、砂、泥混杂沉积,分选好31河流相
9、的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在碎屑岩中又以( D )2种岩性为主。 (A)砾岩和粉砂岩 (B)泥岩和砂岩 (C)砾岩和泥岩 (D)砂岩和粉砂岩32根据河道的平面几何形态划分,河流可以分为( B )3种类型。 (A)平直河流、分叉河流、网状河流 (B)平直河流、网状河流、弯曲河流 (C)平直河流、开阔河流、闭塞河流 (D)平直河流、人海河流、人湖河流33河流根据其弯度系数可分为平直河流、辫状河流和蛇曲河流,蛇曲河流的弯度系数( B )。 (A)15 (C)15 (D)1534碎屑湖泊相沉积岩的层理构造类型多样,但以( D )层理最为发育。 (A)交错 (B)斜 (C)槽状 (D)水平35根据沉积物的特点
10、和水体的深度来划分,碎屑湖泊相可分为( A )5个亚相。 (A)湖成三角洲、滨湖、浅湖、半深湖和深湖 (B)湖成三角洲、湖岸、浅湖、深湖和超深湖 (C)河流、湖成三角洲、浅湖、半深湖和深湖 (D)河流、湖成三角洲、滨湖、浅湖和深湖36理想的碎屑湖泊沉积围绕湖盆呈环带分布,由湖盆边缘向中心其岩性依次为( C )。 (A)黏土岩、粉砂岩、砂岩、砂砾岩 (B)砂砾岩、粉砂岩、砂岩、黏土岩 (C)砂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 (D)砂砾岩、砂岩、黏土岩、粉砂岩37根据河流和海洋作用的相对强弱可将三角洲分为( B )2种类型。 (A)河流三角洲和海洋三角洲 (B)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C)鸟足状
11、三角洲和朵状三角洲 (D)鸟嘴形三角洲和港湾形三角洲38根据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来划分,三角洲相可分为( B )4个亚相。 (A)河流、三角洲、海洋、沼泽 (B)陆上平原、水下平原、前缘斜坡、前三角洲 (C)陆上天然堤、水下分支河道、前缘斜坡、前三角洲 (D)陆上河流、沼泽、水下平原、前三角洲39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中,一般是( C )不发育。 (A)河口砂坝 (B)远砂坝 (C)席状砂 (D)指状砂40滨岸相在垂向上表现为一个( C )相序。(A)海退的正旋回 (B)海进的正旋回 (C)海退的反旋回 (D)海进的反旋回41海相沉积的一般特征是( B )。 (A)岩石类型繁多、厚度大、
12、分布广,沉积构造类型单一,生物化石丰富 (B)岩石类型繁多、厚度大、分布广,沉积构造类型繁多,生物化石丰富 (C)岩石类型单一、厚度大、分布广,沉积构造类型繁多,生物化石丰富 (D)岩石类型单一、厚度大,分布广,沉积构造类型繁多,生物化石较少42.在海相沉积中,浊流沉积常出现在( D )环境中。 (A)滨岸 (B)浅海陆棚 (C)半深海 (D)深海43泻湖相沉积物以( C )为主。 (A)粗粒陆源物质和化学沉积物质 (B)粗粒陆源物质和生物沉积物质 (C)细粒陆源物质和化学沉积物质 (D)化学沉积物质和生物沉积物质44因为泻湖是安静的低能环境,因此一般不发育( A )层理。 (A)交错 (B)
13、塑性变形和水平 (C)水平波状和缓波状 (D)水平和缓波状45根据波浪作用的强弱划分,泻湖环境属于( D )环境。 (A)安静的高能 (B)动荡的高能 (C)中高能 (D)安静的低能46浊流沉积的典型特征是的马层序发育,一个完整的鲍马层序由( D )组成。 (A)2段 (B)3段 (C)4段 (D)5段47浊流沉积的砂岩鲍马序列中A段常见大量的( C )层理发育。 (A)交错 (B)水平 (C)递变 (D)波状48从C-M图上可看出,浊流沉积以( C )搬运为主。 (A)跃移 (B)跳跃 (C)悬浮 (D)滚动49沉积相的标志包括( B )3个方面。 (A)岩石类型标志、矿物成分标志和岩石结构
14、标志 (B)岩石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和地球化学标志 (C)岩石构造标志、沉积环境标志和水动力标志 (D)岩石学标志、沉积介质标志和地球物理标志50古生物标志对确定沉积时的( A )最有效。 (A)自然地理环境 (B)水动力条件 (C)搬动介质 (D)物源条件51下列相标志中反映沉积环境的水盆温度和水介质性质的是( D )。 (A)岩性标志 (B)古生物标志 (C)化石标志 (D)地球化学标志52生物礁由一种( B )建造,造礁物主要是珊瑚藻。 (A)原地生物的碎屑物 (B)原地生物的碳酸盐岩 (C)原地生物的黏土质 (D)原地生物的有机质53生物礁的主体是( A )。 (A)礁核相 (B)后礁相
15、 (C)前礁相 (D)前礁相和后礁相54根据礁核相出现的岩性、生物群落组合及其形态特征不同,礁核相可分为( D )3个亚相。 (A)礁顶、前礁、后礁 (B)礁顶、礁前沿、后礁 (C)前礁、礁前沿、礁坪 (D)礁顶、礁前沿、礁坪55根据台地与海岸的关系,碳酸盐台地可分为与海岸连接、与海岸不连及( B )碳酸盐台地。 (A)大陆架 (B)缓斜坡 (C)深海 (D)前礁56台地碳酸盐潮坪相可分为( B )2种亚相。 (A)潮上带和潮下带 (B)潮上带和潮间带 (C)潮间带和潮下带 (D)潮下带和浅水带57台地上的典型层序是向上变浅的,即由( C )组成沉积层序。 (A)潮上带一潮间带一潮下带 (B)
16、潮下带一朝上带一潮间带 (C)潮下带一潮间带一朝上带 (D)朝上带一潮下带一潮间带 58滨湖碳酸盐沉积中常见( A )沉积。 (A)石灰华 (B)生物碎屑 (C)灰泥 (D)内碎屑59湖泊碳酸盐矿物中最丰富的是( B )。 (A)白云石 (B)低镁方解石 (C)高镁方解石 (D)文石60我国陆相沉积盆地的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在平面上形成环状分布,其由外向内的分布规律是( D )。 (A)蒸发岩、碎屑岩、碳酸盐岩 (B)蒸发岩、碳酸盐岩、碎屑岩 (C)碳酸盐岩、蒸发岩、碎屑岩 (D)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 61测井曲线常用于沉积相分析,下列测井曲线最适合于沉积相分析的为( B )。 (A)
17、自然电位曲线、声波时差曲线、微电极曲线、电阻率曲线 (B)自然电位曲线、自然伽马曲线、电阻率曲线、地层倾角曲线 (C)自然伽马曲线、声波时差曲线、中子伽马曲线、井径曲线 (D)自然电位曲线、声波时差曲线、井温曲线、井径曲线 62自然电位曲线中的箱形曲线反映出沉积过程中物源供给充足、水动力条件稳定,是( C )的曲线特征。 (A)曲流点砂坝 (B)三角洲前积砂体 (C)河道砂坝 (D)滩砂 63某井自然电位曲线形态反映为正粒序或水进层序,水动力能量向上变弱,该曲线形态最有可能为( D )。 (A)漏斗形 (B)箱形 (C)锯齿形 (D)钟形64利用有机碳的分析结果可以评价( C )。 (A)储集
18、层的物性 (B)盖层的排驱压力 (C)烃源岩有机质的丰度 (D)储集岩有机质的丰度65. 利用有机碳的分析结果可以找出( C ), (A)主要的封堵条件 (B)主要的储油层 (C)主要的生油层 (D)主要的储气层66. 有机碳是指沉积岩中与有机质有关的( C )元素。 (A)钙 (B)镁 (C)碳 (D)氧67利用氯仿沥青“A”的分析结果判断生油母质的类型时通常用( C )2个参数。 (A)HC、NC (B)HC、SC (C)HC、OC (D)OC、ClC268利用氯仿沥青“A”的分析结果划分生油母质类型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饱和烃与芳香烃的含量越高,饱和烃芳香烃比值越大,生
19、油母质类型越好,原油性质越好 (B)饱和烃与芳香烃的含量越低,饱和烃芳香烃比值越小,生油母质类型越好,原油性质越好 (C)饱和烃与芳香烃的含量越高,芳香烃饱和烃比值越大,生油母质类型越好,原油性质越好 (D)饱和烃与芳香烃的含量越低,芳香烃饱和烃比值越小,生油母质类型越好,原油性质越好69利用“AC”可以判断( A )。 (A)有机质向石油的转化程度 (B)生烃总量 (C)储集层中的原油密度 (D)气态烃的含量70轻烃分析样品中的ClC4是( A )的丰度指标。 (A)气态烃 (B)液态烃 (C)重烃 (D)芳香烃71轻烃分析结果中,反映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参数是( A )。 (A)正己烷环己烷
20、 (B)ClC4的总含量 (C)(C2C4(C1C4) (D)i-Cn-C472利用轻烃分析中的( A )2个参数在剖面上的分布,可以区分出生油带和生气带。 (A)(C5C7)(C1一C4)和(C5C7)(C3C4) (B)(C1C4)(C1一C5和(C5C7)(ClC5) (C)C1-C4的总含量和i-C4n-C (D)C1C4的总含量和(C2C6)(C1C4)73利用干酪根的颜色可以评价有机质的( C )。 (A)组分 (B)成熟期 (C)成熟度 (D)轻烃含量74利用干酪根中的( C )可以划分干酪根的类型。 (A)有机质颜色 (B)有机质碎片的亮度 (C)显微组分 (D)有机质碎片的形
21、态75干酪根的颜色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同种类型、厚度相当的有机质碎片, 其透明度与地层埋深的关系是( B )。 (A)透明度与埋深无关 (B)埋深增大,透明度降低 (C)埋深增大,透明度增加 (D)在新生界地层中,埋深增大,透明度不变76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可以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Ro为( B )时表示石油开始形成时的最低值。 (A)01 (B)05 (C)08 (D)1077镜质体反射率Ro( B )时,表示主要成油带。 (A)2O78 镜质体反射率Ro为( C )时表示湿气和凝析油的形成。(A)0205 (B)05一13 (C)1320 (D)2O3579岩石有效孔隙度(e)与总
22、孔隙度()的关系是( D )。 (A)e (B) e (C) e (D) e80岩石总孔隙度()的计算公式是( A )。 (A) =100 (B) =100 (c) =100% (D) =100%81岩石的有效孔隙度( e )的计算公式是( B )。 (A) e=100% (B) e=100% (c) e=100% (D) 100%82岩石孔隙度与岩石颗粒分选性的关系是( C )。 (A)孔隙度不受分选程度的影响 (B)分选越好,孔隙度越小 (C)分选越好,孔隙度越大 (D)分选中等时,孔隙度最大83岩石孔隙度的大小与岩石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密切关系;把岩石颗粒假想为等径球形颗粒,则颗粒呈( B
23、)排列时,岩石孔隙度最大,为476。 (A)长方形 (B)正方形 (C)三角形 (D)菱形84岩石孔隙度的大小与岩石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密切关系;把岩石颗粒假想为等径球形颗粒,则颗粒呈( D )排列时,岩石孔隙度最小。 (A)长方形 (B)正方形 (C)三角形 (D)菱形85当储集层中含油、气、水三相流体时,下列表达式(S。、Sw、Sg分别为含油、含水、含气饱和度)中绝对正确的是( C )。 (A)Sw+SgS。 (B)S。+SgSw, (C)S。+Sg十Sw1 (D)S。+Sg+Sw186储集层的含油饱和度是指( C )。 (A)储集层含油孔隙体积之和 (B)储集层含油孔隙体积之和与储集层外表体
24、积的比值 (C)储集层含油孔隙体积之和与储集层有效孔隙体积之和的比值 (D)储集层含油孔隙体积之和与储集层总孔隙体积的比值87对于纯油藏而言,下列表达式(S。为含油饱和度,Sw为可动水饱和度,Swi为束缚水饱和度)中正确的是( D )。 (A)S。Sw十Swi1 (B)S。十Sw1 (C)SwSwi1 (D)S。十Swi188岩石渗透率的常用单位是( A )。 (A)m2 (B)mpas (C)cm2 (D)m2 89岩石的渗透率是指( B )。 (A)在一定压差下,岩石阻止流体通过的能力 (B)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C)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孔隙流体的黏度变化率 (D)在一定
25、压差下,岩石的弹性形变率90,下列有关渗透率(K)的计算公式中正确的是( D )。(A为面积,Q为流量,p为压差,L为长度,为黏度)(A)K= (B)K= (C)K= (D)K=91一般情况下,岩石孔隙度()对渗透率(K)的影响是( A )。(A)增大,K增大 (B)增大,K减小 (C)增大,K不变 (D)减小,K不变92岩石渗透率与胶结物的关系是( C )。 (A)渗透率与胶结物含量无关 (B)渗透率高低与胶结物性质无关 (C)胶结物含量越高,渗透率越低 (D)胶结物含量越高,渗透率越高93岩石渗透率与岩石颗粒分选程度的关系是( B )。 (A)岩石渗透率不受颗粒分选的影响 (B)颗粒分选越
26、好,渗透率越高 (C)颗粒分选越好,渗透率越低 (D)颗粒分选中等,渗透率最高94岩石的有效渗透率(又称为相渗透率)是指( B )。 (A)孔隙介质中只有单相流体时测得的渗透率 (B)孔隙介质中有多相流体共同流动时,其中某相流体的渗透率 (C)孔隙介质中只有气体时测得的渗透率 (D)孔隙介质中只有水流动时测得的渗透率95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是指( B )。 (A)孔隙介质中有多相流体渗流时测得的某单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B)孔隙介质中有多相流体共同渗流时,某单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介质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C)孔隙介质中有多相流体共同渗流时,某单相流体的绝对渗透率与该流体的有效渗透率的比值 (D)
27、孔隙介质的绝对渗透率与各单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之和的比值96当油层中存在油、气、水三相流体共同渗流时,反映各单相流体渗透效率高低的参数是( D )。 (A)孔隙度 (B)绝对渗透率 (C)有效渗透率 (D)相对渗透率97区域勘探的工作对象往往是( A )。 (A)一个盆地(或坳陷) (B)一个断块 (C)一个鼻状构造 (D)一个断鼻98区域勘探需要查明的石油地质基本条件是( A )。 (A)生油条件、储油条件、油气聚集条件 (B)地层时代、地层岩性、地层厚度 (C)断层性质、断层走向、断层规模 (D)烃源岩岩性、断层发育时期、干酪根类型99区域勘探的任务是( B )。 (A)对构造进行对比评价,
28、探明圈闭含油性 (B)查明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基本条件,然后“选凹定带” (C)研究油藏四性关系,分析和估算产能 (D)寻找含油边界范围,确定探明储量 100区域勘探的4个步骤依次是( C )。 (A)设立项目、物探普查、物探详查、钻预探井 (B)设立项目、物探普查、钻预探井、盆地评价 (C)设立项目、物探普查、钻参数井、盆地评价 (D)设立项目、物探详查、钻参数井、圈闭评价101区域勘探的第一步是设立区域勘探项目,立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C )。 (A)做物探设计和盆地评价 (B)做物探设计和井位部署 (C)优选有利盆地,对所选盆地做总体设计 (D)优选有利盆地,对所选盆地做盆地评价102.
29、为了解决钻机能力和井深的矛盾,同时达到参数井的地质目的,参数井设计在( B )位置较为理想。 (A)生油凹陷中心 (B)邻近深凹陷的隆起 (C)远离深凹陷的隆起 (D)基底断裂一侧103区域勘探部署强调从区域出发,实行整体解剖,着重查明( B )。 (A)沉积历史和地热历史 (B)区域构造概况和石油地质条件 (C)盆地基底的时代和性质 (D)盆地基底和盆地周边概况104区域勘探部署中,在调查区域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要着重研究( A )。 (A)生油条件 (B)盖层条件 (C)储集层物性 (D)断层类型105区域勘探的最终目的是( A )。 (A)在远景地区准备好提供预探的圈闭 (B)对盆地基底的
30、形成机理有所研究 (C)对盆地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演化作出全面综合评价 (D)找到生油层并作出研究成果106.圈闭预探工作的构造带一般为( B )构造带。 (A)1级 (B)2级 (C)3级 (D)4级107圈闭预探的目的是发现( D )。 (A)生油层 (B)储集层 (C)盖层 (D)油气田108.在圈闭预探阶段发现油气藏后,在取得了与油气藏有关的( C )初步资料后便可推断油气藏的类型。 (A)岩心 (B)测井 (C)产能 (D)有机化学109圈闭预探阶段,第一口预探井应设计在( B )的部位。 (A)圈闭最低 (B)圈闭最有利 (C)囤闭储层较少 (D)圈闭生油层110圈闭预探分为(
31、 B )4个步骤。 (A)构造分析、储层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评价 (B)确定预探项目、地震详查、预探井钻探、圈闭评价 (C)确定预探项目、地震普查、地震详查、预探井钻探及评价 (D)确定预探项目、地震详查、预探井钻探、储层评价111圈闭预探阶段的地震详查工作中,测网密度为( A )。 (A)1 km1 km或1 km2 km (B)2 km2 km或2 km4 km (C)4 km4 km或4 km 8 km (D)3 km6 km或4 km4 km112预探井所要解剖的具体对象是( D )。 (A)盆地 (B)一级构造 (C)二级构造 (D)三级构造113合理部署预探井包括( A )等内容
32、。 (A)选择合理的布井系统、井位、井数、井类 (B)生油评价、储油评价、井位、井数 (C)储层评价、圈闭评价、布井系统、井类 (D)生油评价、布井系统、井位、井数114部署预探井的基本原则是( C )。 (A)着眼整个盆地的一级构造,具体剖析二级构造 (B)着眼整个盆地的一级构造,具体剖析三级构造 (C)着眼整个盆地的二级构造,具体剖析三级构造 (D)着眼整个盆地的三级构造,具体剖析二级构造115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是在( B )阶段之后进行的。 (A)区域勘探 (B)圈闭预探 (C)滚动勘探 (D)油田开发116油气田评价勘探是为( A )做准备。 (A)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 (B)编制油气田
33、勘探方案 (C)发现工业油气藏 (D)确定储层饱和度117.油气田评价勘探是在预探阶段发现( C )的基础上进行的。 (A)油气显示 (B)非工业性油气藏 (C)工业性油气藏 (D)储油层118.油气田评价勘探的程序分为( C )4个步骤。 (A)项目设立、地震详查、评价井钻探、油气田评价 (B)项目设立、地震详查、评价井钻探、圈闭评价 (C)项目设立、地震精查、评价井钻探、油气田评价 (D)项目设立、地震精查、评价井钻探、评价井试采119油气田评价勘探阶段地震精查的测网密度为( C )。 (A)1 kml km或1 km2 km (B)1 km2 km或2 km2 km (C)O5 km05
34、 km或05 kml km (D)05 kml km或O5 km2 km120在油气田评价过程中可以用( C )参数来预测油气田的产能。 (A)原油的密度 (B)原油的黏度 (C)油层的物性 (D)有机化学121评价井基本上可以分为( A )3类。 (A)快速钻进井、分层试油井和重点取心井 (B)油井、气井和水井 (C)浅井、中深井和超深井 (D)一般探井、重点探井和评价探井122在油气田的评价勘探阶段,为了在不取心或少取心的前提下提高测井和录井资料解释水平,以了解含油层系中的分层情况,一般需要钻( B )井。 (A)快速钻进 (B)分层试油 (C)重点资料 (D)生产123在油气田评价勘探阶
35、段,为了获得有关油气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油性等方面的直接资料,需要钻( B )井。 (A)快速钻进 (B)重点取心 (C)分层试油 (D)生产124滚动勘探开发是针对( C )油气田而提出的勘探方法。 (A)大型背斜构造 (B)大型古潜山构造 (C)复杂构造 (D)大型单斜构造125滚动勘探开发的最大特点是( C )。 (A)勘探风险高 (B)开发风险极低 (C)勘探和开发交叉进行 (D)先开发后勘探126在滚动勘探开发中要求( A )不逾越。 (A)评价决策和设计程序 (B)先勘探后开发的程序 (C)先简单后复杂的勘探程序 (D)勘探和开发的投资比例127根据地质、工程及经济原因划分,油气储量
36、可以分为( A )2种。 (A)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 (B)探明储量和控制储量 (C)预测资源量和控制储量 (D)控制储量和可采储量128根据我国目前采用的油气储量分类命名原则,油气储量可以分为( C )3级。 (A)探明储量、可采储量、预测储量 (B)表内储量、表外储量、探明储量 (C)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 (D)概算储量、可能储量、推测储量129根据开采价值可将储量分为( A )2类。 (A)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 (B)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 (C)预测储量和控制储量 (D)地质储量和可采储量130.目前国内计算油(气)地质储量最常用的方法是( A )。 (A)容积法 (B)物质平衡法 (
37、C)产量递减法 (D)矿物不稳定试井法131用于石油储量计算的原油体积系数来自于( A )资料。 (A)高压物性分析 (B)测井 (C)地面原油分析 (D)地震测井132计算石油地质储量的基本公式是( B )。(A为面积,S。为含油饱和度,B。为体积系数,为孔隙度,h为有效厚度,o为原油密度) (A)Q=AhSoo(104t) (B) Q=100AhSoo(104t) (C) Q=10AhSoo(104t) (D) Q=10 000AhSoo(104t) 133扶正器应加在套管上,一般放在( B )部位。 (A)任意层段 (B)油气层段 (C)直井段 (D)扩径井段134在套管串结构中,最上一
38、个磁性短节位于最上一个油层或可疑层顶界以上( C )。 (A)015 m (B)1520 m (C)2530 m (D)3040 m135油层套管串自下而上的程序是( C )。 (A)套管鞋引鞋旋流短节套管(1根)阻流环(含回压阀)套管串联入 (B)套管鞋引鞋阻流环(含回压阀)套管(1根)旋流短节套管串联入 (C)引鞋套管鞋旋流短节套管(1根)阻流环(含回压阀)套管串联入 (D)引鞋套管鞋阻流环(含回压阀)套管(1根)旋流短节套管串联入136下列完井方法中,油气层暴露面积相对较小的是( C )。 (A)裸眼完成 (B)衬管完成 (C)射孔完成 (D)贯眼完成137按有利于充分暴露油气层的选择原
39、则,首选的完井方法是( A )。 (A)裸眼完成 (B)衬管完成 (C)射孔完成 (D)尾管完成138下列不属于油气井完井方法选择原则的是( B )。 (A)有利于充分暴露油气层 (B)有利于油气井的施工作业 (C)有利于油气畅流到地面 (D)有利于油气井长期正常生产139一口井内,根据( D )可下入几层直径依次递减的表层、技术、油层套管。 (A)钻井工程需求 (B)地质录井资料 (C)地球物理测井资料 (D)钻井工程及地质目的不同140无油气显示或显示差、不下套管的井,钻探地质主管部门经完井讨论后应提出意见,报( B )批准。 (A)局总地质师 (B)勘探部门 (C)上级行政部门 (D)设计单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