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效益文献综述(共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经济效益文献综述(共4页).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的国内外综述经济效益,通常是指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相应的劳动占用和消耗的比较,简言之,即从事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其基本思想主要是投入产出法。 工业经济效益考核全面性,决定了其考核方法的综合性,主要是对经济效益的多项指标综合评价。基本方法-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主观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指数法、效益费用法、功效系数法;客观评价法主要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嫡值法、因子分析法。国外研究综述 (1)工业空间集聚体理论 早期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Hoover的效益分级理论,Perroux的生长级理论以及Isard的工业群落研究。H
2、oover认为工业活动和城市的定位取决于三大要素:地方特有的自然资源基础;地方相对集聚分布的产业经济以及交通与通讯的成本。工业空间集聚体的集聚效益可分为规模经济内部效益(internalretumstoSeale)、定为经济 (loealisationeeonomies)、城市化经济 (urbanisationeconomics)。规模经济内部效益是指单企业因为规模经营而产生的经济增长效益。 定位经济是指一个或多个工业企业集中分布而产生的集约化互助发展关系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城市化经济从空间制度上更为扩大,是从城市产业经济区域划分聚类分析业经济发展角度,组织发展某一项获多项相对优势产业而形成的空
3、间集聚效益。 (2) Patricial E.Beeson&Steven Husted(1989)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对美国各州1959-1972年的制造业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原因。 (3) Bell and Pavitt从熊彼特创新模式来考察现实经济中不同工业行业的创新类型,他以企业为基础,把产业分为供应商主导、规模密集、信息密集、科学为基础、专有供应商等5种创新模式,藉此通过技术变革的部门模式研究,来解释技术积累过程与产业发展的国家模式相联的两个重要特性之间的关系。(4) Bauer(1990)使用美国航空业的数据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分解为前沿技术进步、相对前沿的技术效率变化以及规模经
4、济性改善等因素。(5) Bannistter&Stolp(1995)研究了墨西哥不同区域的制造业效率,揭示了区域规模、城市经济与技术效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国内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工业经济经济效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1)王应明,徐南荣发表的用TOPSIS 法综合评价工业经济效益中,描述了TOPSIS法的优点和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的TOPSIS 法来对各年的工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排序.该方法应用较为灵活和方便、对样本量和分析者均无任何特别要求。TOPSIS法是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决策方法, 其优点是能对各决策方案进行排序比较,
5、用其来评价工业经济效益时可对各年度的综合经济效益进行排序。(2)任保平, 洪银兴发表的新型工业化中经济效益提高的途径:一种产业链视角的分析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涵, 而产业链的整合是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从产业链视角来看, 我国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引进外资而形成的制造业的特征是:产业层次低, 缺乏核心技术, 附加值低, 形成了高产出、低效益的现象。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 要提高工业经济效益, 就必须进行产业链整合, 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产业链基础, 使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向产业利润的上游转化, 加快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周一
6、星,杨齐发表的中国城市工业经济效益的多因素分析中,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和城市发展战略应该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目标。在探讨我国城市工业产出水平与城市规模的关系中发现: 随着城市规模的提高, 城市工业经济效益有上升的总趋势, 但城市的工业产出水平和城市规模之间只是一种相关性不强的弱旧关关系, 影响城市经济效益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进一步提出中国的城市工业经济效益在宏观上究竟受哪些因素影响的问题。 (4)宋晓杰在发表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与分析中,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资
7、产负债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等十个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并将这十个指标归结为盈利、销售、运营、发展等多个因子。最后,根据每个因子得分情况将所有地区归为六类,进而做出综合评价。(5)张二勋、姚静发表的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方法,选择了反映地区工业企业平均规模、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所有制结构等7个经济指标,以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地域单元,搜集整理了29个地域单元样本1996年的数据资料,建构了一个29x7维的数据表。对中国的29个地域单元1996年人均工业产值和所有制结构状况进行分析。文章把中国工业发展划分为5个类型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8、了所有制结构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文章最后用聚类法将工业发展按空间划分为五类,第1类:上海市和广东省;第2类是东部沿海省份;第3类是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第4类是内地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区;第5类是内地的中西部偏远省份。(6)马茜桦发表的秩和比法在评价工业经济效益研究中的应用中,秩和比法是系统工程中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决策技术。本文通过实例阐明了秩和比法在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具体应用, 并对秩和比法的编秩方法进行了改进, 同时引进权重系数, 从而使秩和比法的评价结论更为科学和合理。认为秩利比法具有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准确简便等特点, 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评价方法, 在经济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
9、值。 (7) 刘忠群、黄书权发表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分析提出:工业部门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部门。文章以中国1997一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空间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用各省1997一2003年的工业产值占该年份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工业在一该地区的集聚水平,同时还有以下指标:消费者购买力。固定资产投入劳动力供给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能力交通区位开放度政府支持行业规模,对中国地区工业水平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区工业集聚水平存在着明显的负向空间依赖性,除了传统影响因素之外,区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显著影响工业的地区集
10、聚。 (8) 黄磺在发表的中国工业绩效和工业趋动力的研究中,运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于2002年和2004年出版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和工业发展报告2004)。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基本构成单位,对各地区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进行基准评价,构建中国各地区间的工业绩效和工业驱动力指标体系。最后分析对比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 (9)刘靖宇、张宪平发表了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文章利用泰尔指数,对2005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将中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通过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以及四大区域内部及四大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贡献率的变动情况,以期为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文章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贡献力量,这将可以极大改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整体状况。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