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共21页).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13887455 上传时间:2022-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共2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共2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共2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共21页).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篇一: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 新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 近期拜读了张培刚教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颇有感触,现将张培刚教授的学术和主要背景,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的主要观点,以及个人的一点感悟付之于笔端。 一、张培刚教授简介 1913年7月,张培刚出生在有“将军县”之称的湖北省红安县。16岁,他成为武汉大学招入的唯一一个文科预科生。在以经济系第一的成绩毕业后,张培刚被选送至由陶孟和先生主持的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后又拿下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 1941年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张培刚在哈佛大学所学的,是哈佛大学最好的专业工商管理。通过3个学期的学

2、习,他感到仅利于个人,却无法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和农民困苦的现状,于是转到经济系,苦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如何走上工业化和民富国强的可行路径。他师从熊彼特、张伯伦、布莱克、汉森、厄谢尔、哈伯勒等大师,投入农业国家工业化的学术研究中。 1945年,张培刚在哈佛大学图书馆不到6平方米的空间里完成在世界经济学界具有拓荒意义的农业与工业化这部20多万字的英文论文。同年冬天,他仅用1个小时就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在这之前,世界上尚无一本系统著作,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探讨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1946年,时任哈佛大学经济系主任的张伯伦教授邀请张培刚留校任教。而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坚

3、持回国,回国后,他应母校武汉大学邀请担任该校经济系主任。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随之,当代西方经济学说陆续、系统地被引进来,国人逐渐对发展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一股学习和研究的热潮。然而此时的西方学术界,包括一些发展经济学的领军人物,却对这门学科的前景持悲观的看法,有学者提出,发展经济学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甚至认为发展经济学快要死亡了。对此,张培刚根据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尚未发展起来的现状,张培刚认为发展经济学大有可为,并锐意创新,全面提出了创立新发展经济学的思想。1992年,张培刚主撰的新发展经济学出版。年近八旬的他,引导发展经济学走出困境,并将其推向

4、一个新阶段。 二、新发展经济学概要 本书共分为九篇三十三个章节,分别是:第一篇 总论,第二篇 工业化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第三篇 工业化与现代经济的兴起,第四篇 现代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第五篇 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换,第六篇 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七篇 工业化的国际条件,第八篇 工业化过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第九篇 工业化过程中的调节机制。本书概括了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找出导致贫穷和落后的原因;探索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制定符合国情和时代潮流的战略与对策。重点是结合发展中大国、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创新。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把发展经常学的研究范围予以扩大,包

5、括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并把发展中大国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于此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锐意加以改进和革新,不仅从经济方面,而且从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经济方面,对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书中对战后发展经济学的现状及前景。工业化之前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工业化的含义及其发动因意与限制因素,现代工业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转换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工业化的国际条件,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和调节机制等重要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其中有些问题是以往发展经济学没有涉及或论述不详的。 正如张培刚教授在原版序言中指出的:其一是要扩大研究范围,包括发展中的社会主

6、义国家(中国);其二是要改进研究方法,加深分析程度。具体地说,包括下列四点内容: (1)以发展中大国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论它是实行市场机制的,还是实行计划体制的。当然,也包括研究中、小型的发展中国家。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角度探根溯源。因为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和发展问题,不能只就经济谈经济,而应当联系历史、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综合地进行探讨。 (3)从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发展战略。就中国而言,更应当顾及各个地区间在发展层次上的不平衡,它们不仅有“二元经济”的内容,而且体现了“多元经济”的特色。 (4)近些年来,有不少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国家(如印

7、度),已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了国有或国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计划体制,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却已经发展了一部分私营和个体成分,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将在新型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01年的增订版序言中,张培刚教授又指出了以下四点: 第一,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四大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出这是现代史上的一大创举,是前无古人、石破天惊的崭新思想,它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根据当时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原版“初始资本形成”、“外资利用”等章,特添设篇幅,除充实原来的内容外,还专门分析了东亚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

8、三,增加了新近出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知识经济”问题的论述,增加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与“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两节。 第四,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客观经济状况的演进与有关理论的进展,增加了“企业家创新管理才能或企业家气质”、“中国乡村工业的成就及展望”、“稳定中实现经济起飞”、“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等章节。 总而言之,新发展经济学一书,立足于传统的经典理论,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审时度势,提出了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观点和看法,为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9、。 三、读后感 读完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之感。2010年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在国人沾沾自喜(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睥睨傲视,甚至有点找不着北的时候,我读了张培刚老师的新发展经济学一书,发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不少原来早就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且大有扩大化的趋势。不可否认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但是张培刚老师一书让我清醒得看到在早前20年前就已经存在并发现的问题现在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记得有人说过,谁能为中国的劳动力转移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成功地完成中国农

10、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肯定能获诺贝尔奖。由此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何其艰巨的工作和任务。张培刚老师一书中阐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显性方式,以及国外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形式,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但是没有针对中国现当代的国情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目前为止,中国农村的过剩劳动力仍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公平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问题上,现今的中国贫富差距悬殊已经到达了很高的程度。百分之八十的财富集中在百分之二十的富人手里,虽然每个国家都有贫富差距,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也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是建立在总体小康,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我国

11、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东西部地区差距极大,很多中西部地区的人民食不果腹或者勉强糊口,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这种贫富悬殊也日益扩大,如果再不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理措施,必将酿成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此外,现在的用人选拔制度也早已脱离了公平的轨道,“任人唯亲”取代了“任人唯贤”,导致大多数学生都在鼓吹“读书无用”说,中国的改革开放仅仅走过了30多个年头,中国还远非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是需要人才的时候,这样的社会风尚导致了人才的大量外流,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 第三,政府的作用。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

12、在百废待兴的艰难时期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重建新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大量汲取了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也积极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丧失了中国特色,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嫌。每一个理论都有它运用的背景,泱泱五千年的大国在西方理论和观点的轮番轰炸下,我们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发达国家崇尚孔孟之道的今天我们仍然强调西式化的教育方式,西式化的管理模式。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难道就没有义务再重新审视我们现存的发展模式?如今的中国大陆改变的远非城市的面貌,还有我们的社会文化,我们的心。怪不得有人疾呼“怀念老毛”,这不是没有道理,对外开放本不是坏事,可是把我

13、们的本质都丢了,那就不是好事了。立足于本国国情,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和理念,只有这样我们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更广。 读完新发展经济学一书可以说是获益匪浅。张培刚教授的真知灼见让人钦佩,看问题的角度广泛而深远,以致十年甚至二十年后阅读仍然经典,这本书贯穿了古今中外许多名家理论,结合发达国家发展中的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今天,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不过,在本书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理论的串讲,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大国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的阐述还不是很明确,还有待后人的理解补充。【篇二:发展经济学读书笔记】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向主流经济学宣战读书笔记 摘要:由于本书的目的在于彻

14、底否定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在重新建立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经济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在主要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上与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展开争论,我认为作者并没有达到此目的。作者试图要“颠覆”西方经济学大厦,但书中举例却大量使用中国的例子,导致其“颠覆“的力量很差。西方经济学理论是为了解决西方国家自己遇到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而这些理论也确确实实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了一些重大的实际问题,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与西方经济截然不同的背景和过程(甚至是畸形的),导致这些理论有不少部分不能解释中国的特例,发展经济学的出现正是要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而作者却对发展经济学仅是轻描淡写了几句,并没有

15、给予足够的重视,貌似有哗众取宠之嫌。我认为其中有的论点是非常正确且新颖的,而且也确实指出了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弊病。本文首先回顾了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综述了该书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最后提出了一些自己对主流经济学的看法。 一、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1、1主流经济学的发展 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指我国目前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所列的以马歇尔经济学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微观经济学和以凯恩斯理论、新古典综合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学。 西方主流经济学主要反映的是英美等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机制较完善国家的经济运行规律,对市场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进行了精微的探讨。尽管其假设条件较多,且不断遇到实

16、践的挑战(如20 世纪30 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70 年代的经济“滞胀”) ,但其理论逻辑的完美及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曾起到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否定的。当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尚不甚完美,还处于不断变化中。在一定意义上,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运行框架可作为正在走向市场经济国家的目标图景,因为它反映了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运行机理,不过,这里没有考虑制度和生产关系因素。还有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发展的一整套分析方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主流经济学应该说包括古典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部分,其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萨谬尔森将古典经济学形式化为标记。其后主流经济学的

17、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是弗里德曼关于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的文章发表,这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领军地位。当然,为此作出贡献的还包括迪雷克特、阿罗、施蒂格勒、贝克尔、科斯、卢卡斯、莫迪格里尼等人。 主流的“流”是什么意思,在英文中就是school,也就是一个流派的意思。要在学术史上,称得上流派,并不简单,芝加哥学派在其中也是历经沉浮,最终奠定其主流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思想上的睿智,也是因为方法上的便捷。当然把芝加哥学派称为主流经济学,并不是因为芝加哥的经济学者自吹自擂,他们就能变成主流经济学家,按照艾智仁的说法,所谓“主流”是市场挑选出来的。因为芝加哥学派是在和其他学派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才取

18、得主流地位的。 芝加哥学派在杀出血路的过程中,留下了一些武器。只要使用精当,那就是主流的。否则,就不是了。这些武器中又有五种非常有代表性,其一曰“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说的是经济体制同效率不相关;其二是mm定理(莫迪格里尼-米勒定理),是说金融工具同效率不相关;其三曰科斯定理,说的是只要交易费用为零,经济制度与效率不相关;其四曰卢卡斯货币中性理论,从微观到宏观,主要就是因为有了货币,卢卡斯提供的理论基准是,从长期看,货币政策与经济绩效无关;第五是bs模型(贝克尔-施蒂格勒模型),这一理论揭示出执法体制(只要有独立法庭执法并切实可行)同执法效率无关。 1、2主流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对理性的崇

19、拜和迷恋使主流经济学家们形成了如此的价值取舍: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化是惟一可取的理论追求。经济学理性主义不仅具体设定了人和世界的理性本质,而且将理性数学化、工具化。一般均衡经济学家最为自豪的是,在阿罗德布罗体系中,数学论证的严密性似乎已超越物理学,从而使经济学成了一门可与物理学媲美德“精密科学”。但是,尽管一般均衡模型的数学证明精巧严谨,却与现实经济的科学分析并无联系,它只是以牺牲经济内容来顾全数学运用的形式主义的产物。 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mathematical formalism),意味着对经济模型的形式结构给予最高的优先权而不考虑其实际内容,只关注论证的严密性和精确性而布关注其现实相关性

20、,只追求分析的简练性和逻辑的连贯性而忽视其实际含义,只使用便于数学处理的特殊假定并考察便于数学处理的论题而无视现实世界的呼吁。自从德布罗在一套公理体系之上建立起一个精美的经济理论时,许多的经济学家就对这些赖以建立经济理论的公理的经验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也就是说,如果初始假设是错误的,那么,无论在假设和结果之间使用了多少和多复杂的数学,结论也不能作为正确的而被接受。对于假设不现实的指责,主流经济学家往往借助弗里德曼1953年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假设的真实性和理论本身的价值是不相关的,他认为一种理论不在于其是真或是假,而在于其是否能作为预测的工具。”即所谓的工具主义方法论为自己辩护。如果经济现象的

21、数学表述没有建立在实际假设基础之上,这种数学分析本身就不可能作出与经验相关的预测。因此,大量的数理经济模型的兴趣也极少放在得出可供经验检验的预测上。 二、本书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 2、1实际gdp是假的 在目前的经济分析中,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统计变量成为经验问题研究的基础,经济学家从理论上归纳和运用这些统计资料,构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和制定政策的依据。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告诉人们,这些统计资料与教科书中生产函数的原理是完全对应的,统计中的实物产出gdp来自于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技术进步,国民收入核算统计中的那些变量就是为了这种生产的技术分析所设计的。虽然它们由名义的货币值来表示,但这些名义变量是与货

22、币供应量相对应的,当采用货币数量论把名义值的变动剔除而改变为实际变量后,这些统计变量就与教科书中生产函数的概念完全一样了,从而使用教科书中的原理即可以对资源有 1效配置进行分析,而达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依据。 作者认为实际gdp作为表示实物的统计变量是主流经济学创造的一个神话,之所以把它叫做神话,是因为这种异质实物产品的加总和统计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在实际应用上也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实际gdp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首先教给学生的就是这里有一个衡量实物产出的指标实际gdp。当然,同时还有一个价格指数表示物价总水平,实际gdp是用名义gdp减去物价指数。作者举了个例

23、子来充分说明这个实际gdp作为实物统计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在gdp的统计时,首先得到的是名义gdp,但是在所有的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表中(如中国统计年鉴),竟然没有名义gdp的增长率这一指标,而是告诉你实际gdp的增长率和物价指数,要想得到名义gdp增长率指标,你自己去加吧,之所以没有名义gdp增长率这一指标,因为经济学家认为gdp就是为了衡量实物产出的,名义gdp的增长率没有用。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名义gdp是一定时期中(如1年)新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这一定义中的关键是价值,这里的价值概念即是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从而是可以加总的,但这样加总的名义gdp已经不表示任何实物,

24、而是一个货币交易增加值的概念。如计算国民收入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值法,即把各个企业新增加的价值加在一起,由此构成企业的总收入,这种收入必等于人们的总支出,因为收入和支出是货币交易的卖和买,二者必然相等。这样,从总支出的角度看,人们花1美圆一定有1美圆的gdp。由于gdp所统计的是货币交易值,凡不是货币交易的产出(包括劳务)将不会被计入gdp。比如,足球明星的高额报酬被计入了gdp,而农民自己生产和消费的农产品只要不通过市场交易,就不会计入gdp。 上述对名义gdp的说明似乎是多余的,因为这些定义在教科书中都可以找到,但我们这里重述这些定义是为了说明与教科书完全不同的含义,即这些定义可以清楚地表明,

25、gdp根本就不是实物的统计,而是一个货币值。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这个货币值是没有意义的,从而要用实际gdp和物价水平把这个货币值抛弃掉,然后用生产函数去说明实际变量。但正如前面所表明的,这在逻辑上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而主流经济学所抛弃的货币和名义变量则正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中最本质的东西,即这些名义变量所表示的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来讲,重要的是名义gdp,而不是反映实物产出的“实际gdp”,而且这种“实际gdp”根本就不存在。 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我们前面所列出的国民收入核算的那些统计变量(工资、利息、利润、资本、折旧、储蓄、消

26、费、投资)都被作为实际变量来使用,被联系到生产函数和人们消费的时间偏好,可是这些统计变量都只是名义的货币值。但主流经济学有办法处理,即参照名义gdp和实际gdp的解决方法,把货币工资除以价格水平就成为实际工资,名义利率除以价格水平就成为实际利率,而厂商在没有货币幻觉的条件下只是考虑实际变量,这样就可以把这些变量套用在生产函数上了。如前所述,当这些变量根本就不表示实物,那么主流经济学的这种滥用一定是漏洞百出的。 把前面的公式(wdr?= c+i=c+s)与主流经济学的公式(c+s=c+i)进行比较分析。在主流经济学的收入支出等式中,(名义)gdp可以取任意值,因为无论实物产出如何变化,只要价格水

27、平是可变的,将总是可以保证实物储蓄和投资的相等。一个思想练习就是,在等式c+s=c+i中,假设gdp为100,无论储蓄和消费的比例怎样划分,当储蓄等于投资时,名义gdp总是不变的(为100),储蓄率(投资率)的变动所引起的实际产出的变动可以被价格水平的变动所冲销,从而名义gdp是完全无用的。而在我们的模型中,储蓄率(投资率)的变动将影响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即影响企业的利润,进而引起宏观经济波动。显然,当这些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并不表示实物时,主流经济学的宏观模型将根本不能用于分析宏观经济波动。 由于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所有量值都是只货币值,这就可以完全抛开实物的生产函数,来把这些统计数据联系起来

28、。如前所述,作为决定这些统计数据基础的是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货币供应量的决定,而决定货币供应量的是商业银行。这样,我们可以从考察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开始,来连接这些货币量值。当加入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体系,一个惊奇的结果就会出现,即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连接在一起的,它们可以组成一个整体的资产负债表体系,来决定国民收入中的所有货币量值。 上述分析表明,所有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统计变量根本不能划分出表示实物统计的实际变量和表示价格水平的名义变量,从而与技术或生产函数(和消费的时间偏好)完全无关,它们只是货币量值,这些货币量值所表

29、示的只是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所有被主流经济学表示的实际变量都是假的,只有用货币表示的名义变量才是真的。 2、2虚构的总量生产函数 作者否定了卡尔多在1958年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卡尔多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六个程式化事实,它们是:1、产出和劳动生产率以稳定的比率持续增长;2、每个工人的资本数量持续增长;3、利润率水平从长期看是稳定的,但在短期是波动的并与投资的波动相联系; 4、在长期,资本产出比率是稳定的;5、利润在收入中的比率是稳定的;6、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总产出的增长率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巨大差异 (卡尔多,1978年,第23页)。在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对统计资料的

30、分析中都证实了卡尔多所归纳的程式化事实,这些统计事实构成了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作者认为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是像卡尔多说的那样大。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被公认是技术进步最快的时期,号称“新经济”时代,但其经济增长率并没有显着的提高,而是接近于程式化事实所表明的一百多年来3%的稳定的长期增长率。 实际上,我们前面对国民收入核算统计变量的分析都可以用于对这种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批评,比如,统计中的资本并不是机器,gdp中工资和利润的比例并不能代表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异质的资本品和产出是不能加总的,马拉多那的进球无法用生产函数来描述等等。但我们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索洛

31、在上述采用生产函数的测算中犯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错误,即,按照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原则,花1美圆一定会有1美圆的gdp,这一点是经济系一年级大学生都知道的,从而投资支出是1个亿,gdp一定有1个亿,而索洛却把投资乘上0.25来说明投资和gdp之间的关系,由此当然会得到75%的技术进步的余数。 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教条,投资和利率是负相关的,其根据是资本的边际生产力递减,用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也是如此。 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投资理论的另一个教条是,资产价格或股票价格与利率是负相关的。 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个最大的教条是外生的货币供给,即把货币供给归之于中央银行。这种外生的货币供给是与其货币数量论

32、和名义变量与实际变量的区分直接联系的,同时也是使主流经济学实物的生产函数分析能够成立的基础。 2、3西方经济学冒充的市场经济理论 我对新古典理论的成就是肯定的,这种资源配置和相对价格的研究对于解释市场经济的运行也是重要的或有用的,但决不是最重要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把这种逻辑证明应用到了对现实市场的解释,并误认为就是对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过程的描述,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把它与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联系起来,认为对一般均衡的证明就是对斯密“看不见的手”或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证明。但这却是一个天大的错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或现实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建立在竞争基础之上的,而在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中根本就不存在竞争,或

33、者说不可能存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的竞争。 主流经济学正是在阐述这种没有总量和货币的市场经济原理,同时象那位教授一样,用新古典的理念把实际资料套用到新古典的原理中,这导致了教科书中严重的逻辑混乱,虽然他们对所有的经济问题都能给出解释,但却根本不能进行有效的预测。这里不打算对微观经济学和它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是举出几个可供思考的例子。如本不应该存在的收入效应、没有成本收益计算的厂商。 新古典资源配置的相对价格理论是不可能解释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总量和总量关系的,这些以货币表示的总量完全来自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新古典理论也不能直接使用这些货币的统计资料来说明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问题,因为在相对价格中也已经

34、包含了这些总量关系所决定的供给与需求,现实中的相对价格不仅是由稀缺性决定的,而且取决于有效需求,这种供求均衡是一种“古典马克思一般均衡”而不是新古典一般均衡。新古典理论的逻辑矛盾正是产生于理论与现实的不一致,产生于直接使用国民收入核算的统计分析,产生于对目前经济学所研究问题性质的错误理解。 2、4真正的市场经济理论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 我们是生活在被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这三位伟大的思想家改造过的世界中,他们的思【篇三:经济学读书笔记】 明天的经济学 明天的经济学,是日本小泉内阁时期担任经济大臣的竹中平藏教授,面对当时日本人民对其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的不乐观,快要形成经济紧缩的情况下所著的一本通俗经

35、济学读物。本书文字简单、例子寻常、配有漫画。主要写了日本虽然错过了“失去的十年”,但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有信心,那么日本经济也还是可以创造奇迹的。竹中教授说,为了保证在经济竞争里人人平等,那么就要建立足够完善的环境,不良债权需要加强重视,那么可以得到充分有利的流通。人们要从心里改变,对国家的未来有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养老制度和税收制度需要改革才能使年轻人增加消费的信心。 他虽然是在谈论日本经济问题,如涉及不良债权处理、收入差距、城乡差别、放松管制、民营化。贸易与内需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书中轻松愉快的获取经济学知识,而且你也许会觉得书中讲述的故事离我们中国人的经济生活并不遥

36、远。 序章 从日本内阁府2001年“年度经济财政报告中” 可以看出,对将来的不安心理直接影响了当前的个人消费。然而,日本人的生活水平在100年间提高了30倍。因此,我们应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日本的经济过去是怎样的?而是为什么今天的日本经济会是现在这种情况? 日本经济在战后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新趋向是,现在日本的出生率非常低。其关键原因,我想,应该就是日本民众对其本国未来失去信心,对能否顺利抚育孩子还在感到怀疑。其实,我想,从泡沫经济崩溃前得80年代起,日本经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至少,已经出现了竞争力下降的征兆。那时,收入高,工作少大有人在;白白浪费时间,浪费资金的公司也不在少数

37、。本来需要3分钟决定的事情,偏偏要3小时甚至几天。在企业和国家不断浪费的过程中,日本的竞争力当然不能增强。若任凭这样的状况继续,日本经济必然走向衰退。 竹中平藏教授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企业支撑了日本的经济增长。目前,日本民众还是过着富裕的生活,这股强有力的支撑考的都是日本的支柱产业,比如说汽车、机电等。这种双重经济,被日本民众执着的认为是日本有着出色的经济运行体系, 然而,90年代世界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全球化”与“it革命”意义非常深远。我认为,全球化后,尽管其市场扩大了两倍,但是竞争对手也增加两倍。在激烈的竞争中,以往那些虽然不强但仍能维持经营的企业一没有存活的余地了。这也验证“适者生存”这

38、一真理。 我们知道市场竞争是残酷的,全球化以后一起对“好与坏”的讨论已经不成立了。日本经济能否保持不断的增长?教授提到,日本依赖某些强势产业实现增长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已达到极限,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日本企业纷纷将生产据点转移到海外,这也是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为什么会出现转移呢,我想生产成本及员工工资成本是日本企业的考虑因素,当然市场需求的扩展也是不能忽略的。 第一章 我们知道,潜在的增长率是指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等资源在完全有效利用的条件下可实现的经济增长。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就持续下降,这也说明日本的生产力在下降。竹中教授认为“建立节俭、高效的机制,提高生产力”以及“将有限

39、的资源配置到效率高的领域,增强竞争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来说,生产能力的重要性大于消费能力。有多少可以用来消费是由能创造多少利润所决定的,我们大众的消费水平肯定与收益状况紧密相关的。就好比说,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不能决定要花多少钱,我们都是在手头上有多少钱、工作能赚多少钱的约束条件下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的。所以,从中长期角度设想一个国家的明天,应该首先从探讨本国是否应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切入。扩大需求固然重要,但实际上,如何支配自己赚来的钱基本上是有消费者自行决定的。就像中国国内大学生的消费,往往那些来自家境不不怎么样的家庭的学生,也许会到外面做些兼职,但是,其消费水平也不是一般的高。 第

40、二章 市场充满了竞争,一个企业的的存活与它能否充分的应付竞争是密切相关的胆识竞争的公平性该有谁来保证呢?这就该由政府的举措来发挥作用了,政府的首要人物应该是努力促进市场竞争,并且给予每个人平等的竞争机会,因为人人有获得平的竞争的权利。而我们之地机会平等的另一含义就是风险共担。难免,在发展的任何时期,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会有风险的。谁参与竞争,谁就要直面各种风险,这是常识,所以,在机会局等的社会中,需要健全安全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就像我们的职业生涯一样,努力提高竞争了,才能立足于社会。现在国内人才市场上的尴尬状况并不陌生吧。企业招不到人才,大批的毕业生也苦于找不到一份工作,这就要调整好求

41、职与就业失衡了。然而,参与了社会活动,那么税收制度便又是另一个话题了。国内各种不税收是在是令老百姓头疼的东西,税收改革势在必行,比如经年就提高了税收的起征点,这是一个好现象。在我国,创业此时是一个很流行的话题,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热血沸腾,充满干劲,只要政府相关部门加于引导并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我想,创业的潮流或许能够解决国内目前就业压力。 第三章, 竹中教授用了他来那个的篇幅写日本进入通货紧缩状态,物价下降,观点新颖,而我们中国正为通货持续上升而焦头烂额呢。其通货紧缩主要是因为消费者需求减少导致的,当然,不良债权的存在也是导致需求低迷的原因。所以,为了防止我国经济发展到了瓶颈后,也因为不良债权

42、的问题,在最初,政府就应该严把不良债权之关,杜绝不良企业的生存。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往往是引发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当国家发型的货币并不足以维持其国民的消费,那就必然会导致物价的下跌了。 第四章 竹中教授认为,螺旋式通货紧缩是有商品价格下跌,一起企业利润减少,导致员工工资下降,从而抑制消费,引起商品价格继续下跌,企业利润进一步减少。而螺旋式通货紧缩更是经济形态中恐怖的现象。因此,这就需要财政与金融机构的总动员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对柜内需求进行调节。这应该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毕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陷入低迷是在所难免的,需要越过这个瓶颈,就需要从日本如何应对其通货紧缩现象中学习。 (第五章,107)

43、社会需要创新,并不是只有通过高考选出来的人才是精英,社会需要兼容,有私人承办的教育机构在某些方面或许正好可以弥补国内公共教育事业的盲点。世界上大多数著名高校不都是私有制的吗?民间经济的补充,当然是要坚持成本最小化原则的,在选择措施的时候,可以选择贷款或是担保的方式比较抑或金融手段的补贴方式提供帮助为好,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因此,理想的政府只做应该做的事,不做多余的事。 第六章 全体人们应该有安全保障意识,不仅是在粮食及能源方面,军事方面、环境方面大家应该都放在心上。三峡大坝的建立,使用至今,据说会导致中下游的用水问题,于是出现各地要节源的呼声,这不仅仅体现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军事方面,政府为了发

44、展经济,对于当然属于我国的领土但有争议的地方暂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发展的政策,然而近日越南要在南中国海军演的事实提醒我们军事安全保障需要重视。环境安全直接影响着经济保持活力,我们应该把环境的制约当做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低碳生活成为社会的主题。 第七章 国家都是以牺牲农村及低级城市的利益来发展大城市的,所以就有了“北漂”啊,“农民工”南下啊真么一些说法。但是人们又通常希望生活方便与享受自然二者兼顾,所以,发展地方城市经济是促进国内经济不至萎靡的重要措施。然而,人才的流动,掌握管理才能与技术才能的人才往往都想大城市转移,以致地方城市经济的发展找不着门路。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此外,越先进的产业就

45、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人才的大量聚集。技术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昨天还是用的技术今天也许就过时了。实际上世界上有很多独具风格的小城市,如美国的圣地亚哥,就吸引了很多有钱的退休人士,城市人口不段增加,新的产业就相继产生,因为,拉动人才向地方城市前进是发展其经济的重要方法。当然,地方城市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后,才能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第八章,p173) 其实,国债与养老金制度的健全化决定着未来。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对于孩子,只要给他们打下一定基础,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至于将来就有孩子自己决定好了。但是,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孩子的一生呢?与人寿保险相反,养老金制度是为伴随着长寿而来的风险所准备的。比

46、如说,有个人预计自己能够活到70岁,于是为自己储备了70岁的资金,但他实际上可以活到80岁甚至更长。而对于我们中年人与年轻人来说,平等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处于某一阶段的国民往往会对他不同阶段国民的生活感到艳羡,并由此而产生抱怨。所以,通过税收等措施是资产易于转移,无论在缓解不同年代的人之间的不平等方面,还是在有效利用老年人持有的资产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九章,p199) 旅游产业将是日本一个非常最要的产业,但是,这难道不是出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吗?文化出口,旅游出口,带动经济的发展,绿色、无污染、低成本、高收益,这不失为一桩美事。因为,其国内经济的萎缩,破产的企业不断增加,失业率也有所

47、上升,所以寻求第三产业的援助将是日本解决其经济问题的一条捷径。即便这样,政府的过于管制,也限制了很多新型服务项目的出现。两个很重要的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化产业和满足国民需求的生活型产业都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直接因素。在第三产业中,日本的各个地区都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将是振兴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中国的文化资源比日本可是要丰富多了,所以,发展这些服务型产业也是解决国内目前就业压力的有效举措。 在第十章中 在经济高度增长期,随着城市的不断变化,企业人的数量逐渐膨胀,在这种趋势下,社会整体的责任意识逐渐淡薄。社会上存在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他们也在积极的承担社会职责,而承担社会责任需要通过“赚钱这种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